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极光吸引了我们———访加拿大散记@温学诗@吴鑫基极光吸引了我们———访加拿大散记温学诗吴鑫基应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物理和天文系里希教授的邀请,我们于1997年8月至10月访问了卡尔加里。这是一座十分美丽的城市,特别是我们在那儿的时候更是卡城最美的季节,到处都...  相似文献   

2.
蟹状星云940周年席泽宗曾经担任过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主席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韦斯科夫说:“在人类历史上有两个7月4日值得永远纪念。一个是1776年7月和日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一个是1054年7月必日,中国天文学家记录了金牛座超新星的爆发,这次爆发产生了蟹...  相似文献   

3.
难忘的克里米亚之行──忆1961年赴苏联观测日全食北京大学教授吴鑫基一次难得的机会1997年3月9日,将要在我国东北边疆漠河地区发生的日全食吸引了国内外许多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虽说每年在我们这个世界上至少要发生2次日食,多时还能看到5次日食,然而,...  相似文献   

4.
2018年初,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办的《天文研究与技术》刊登了叶泉志先生撰写的《业余天文学在中国:现状与未来》。这篇文章认为我国业余天文学近年来取得了很大发展,在新天体的搜寻和发现问题上成绩尤其显著,我读之,深有同感。此文先给出天文爱好者、业余天文学家和民间天文学家的区别。同时又指出在双语文献中业余天文学家与公众天文学家的细微差异:"业余天文学家对应的英文不是amateur astronomer(语义更接近天文爱好者),而应该是citizen astronomer(直译公众天文学家)",这其实是给出业余天文学涵盖范畴,非常专业。  相似文献   

5.
年轻有为的香港天文学家郑广生本刊记者温学诗“真没想到这么年轻!”几年前就听说过香港大学物理系的郑广生教授在中子星研究方面造诣颇深,是一位国际知名的学者。去年8月1日至4日,本人有幸参加了在香港大学召开的“21世纪中华天文学研讨会”,终于有机会见到了这...  相似文献   

6.
纪念奥尔特     
纪念奥尔特丁蔚(奥尔特1900~1992)1992年11月5日荷兰天文学家奥尔特(J.H.Oort)与世长辞。在其逝世三周年之际,特撰此文以示纪念,并表达对这位已故著名天文学家的缅怀之情和崇高敬意。生平事迹奥尔特于1900年4月18日生于荷兰弗拉内克...  相似文献   

7.
天体物理前沿讨论会(1984年7月,上海) 上海天文台举办的“天体物理前沿讨论会”,在各天文台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于1984年7月14日至7月21日在上海召开。与会代表共75人。参加讨论会的除来自国内天文界外,部分高等院校物理系的同志及出版界的同志也出席了这次讨论会。 这次讨论会就当前天体物理的一些前沿课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和讨论。其中十二篇邀请报告的内容涉及等离子体天体物理、类星体、X射线、黑洞物理、广义相对论中的奇异性定理、中子星、宇宙大尺度结构、星系数值模拟、银河系大尺度结构的红外特征及密度波理论等。加籍华人郭新教授应邀在会上作了“恒星风与质量损失”的报告。 整个讨论会讨论热烈,气氛活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上海天文台叶叔华台长在会上讲了话,对代表们莅临上海天文台表示欢迎和感谢,希望以后能在天体物理领域加强上海天文台与其它台站和天文系(专业)的合作。 这次讨论会的邀请报告将陆续在本刊全文发表。 (宋国玄) Colloquium on the Frontiers ofAstrophysics(Shanghai,July 1984) (Song Guoxuan)  相似文献   

8.
继2010年第一个全球天文月(GAM)成功举办后,2011年4月第二个全球天文月在世界各地掀起新的天文高潮,再度成为业余和专业天文学家、教育工作者和天文爱好者的繁忙月份。  相似文献   

9.
在火车上、飞机上与同行的路人交谈,每当对方得知我所学是天文学专业的时候,看待我的目光基本上和看待外星人的差别不是太大。在一部分公众的眼中.天文学是了解某种极端神秘的、超级形而上的屠龙之术,天文学家是掌握了这项自远古以来就秘密相传的屠龙之术的修道士。往往,天文学家被当做是昼伏夜出的“动物”,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特殊人才”,是不爱和人们打交道、交朋友的geek*与nerd**。其实,更神秘的是天文学家一直以来都有着大量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好朋友、小伙伴。  相似文献   

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基金项目成果报告会于1993年2月17日至2月19日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协主席、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朱光亚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张存浩教授以及国务院各部委、中国科学院等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出席了会议。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等首都10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出席了会议。学部委员、天文学家王绶琯,苏定强教授等应邀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1.
很少有人能身兼这样三个角色——天文学家、科普作家、科幻作家,而能在这三个领域都功勋卓著的人就更是少之又少了。卡尔·萨根(Carl Sagan)(1934~1996)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作为天文学家,萨根曾经是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大卫·邓肯天文和太空科学研究会教授、喷气推进实验室出色的科学家。他同时还是世界性的太空研究组织、美国行星研究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和会长;作为科普作家,他在上世纪80年代主持制作的  相似文献   

12.
苏梅克-利维9号彗星留下的思考苏梅克一利维9号誉星(HLg)1994年7月憧击木星南半球后,几个月以来人们一直在关注着木星上的撞击点。在浩瀚的资料中今天文学家最感兴趣的是碰撞后抛出的残骸构成的羽状物,以及在撞击点上空形成的暗云。最近天文学家正在对暗云...  相似文献   

13.
《天文爱好者》2009,(8):80-81
杨克时教授,英澳双籍华裔天文学家,牛津大学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客座研究员,从事河外天文学研究。他酷爱旅游、爱好广泛,从小就对摄影很感兴趣,已经出版了一本介绍牛津大学的英文画册。  相似文献   

14.
宇宙信息     
宇宙信息深空中的神秘天体最近,天文学家发现哈勃空间望远镜1995年12月用10天拍摄的哈勃深空区(HDF)里的星系远不止开始时确定的3000个左右。在这些位于宇宙边缘的遥远星系当中看起来大约有90个很暗的银河系中的前景星。但天文学家决定更近地观察它们...  相似文献   

15.
走进乌站  1998年8月,第13届郭守敬国际天体物理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天文站举行,有许多国际著名的天文学家聚集在这里,其中有美国科学院院士、科罗拉多大学教授麦克雷,美国科学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奥斯特里克尔,俄国科学院院士、空间研究所所长萨尼耶夫,德国天体物理?..  相似文献   

16.
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中华天文学家的盛会─—“21世纪中华天文学研讨会”在香港召开今年8月1日~4日,景色优美的香港大学校园里象节日一样热闹。来自祖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意大利、越南等各地的中华天文学家近180人,在这里举行了一次规模盛...  相似文献   

17.
学术活动     
1986年8月25-30日,国际天文联合会第124次“观测宇宙学”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伯比奇(G.Burbidge)教授和中国天文学会副理事长方励之教授主持。国际天文联合会秘书长斯温斯(J.P.Swings)博士,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王授琯教授也参加了会议。 国际天文联合会的讨论会是国际天文学界最高水准的专业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是以观测宇宙学为专题的一次这种类型的会议。参加这次讨论会的学者来自23个国家,国外的天文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131名,包括  相似文献   

18.
从笔尖上发现的行星星兵数以千计的大、小行星,都是用望远镜发现的,唯独1颗例外,这就是海王星。天文学家当初是用笔尖先“看”到了它。海王星是在1846年被发现的。在此之前半个世纪,即1795年的5月,法国著名天文学家拉朗格的侄子,曾经两次记录了海王星的位...  相似文献   

19.
编者按:梅西耶天体是广大天文爱好者非常喜爱的观测目标。为了让我刊读者能更方便地观测这些天体,我们从本期开始将梅西耶天体的照片分三次全部顺序刊登出来,同时刊出每一个天体的主要数据。法国天文学家梅西耶通过自己的观测并根据同时代的法国天文学家梅襄的观测,编...  相似文献   

20.
长蛇座中的旋涡星系M83(NGC5236)最早是法国天文学家拉卡伊(1713~1762年)于1751~1752年间在好望角发现的。他首先指出:它是一个"没有一定形状的小星云"。拉卡伊1713年出生于吕米涅,早年丧父,靠奖学金在一所神学校学习,他的拉丁语散文写得萧洒飘逸,后被授与神父职务并成为国立第四学院的教授,在那里被引荐给雅克·卡酉尼(巴黎天文台负责人),拉卡伊深得卡西尼赏识,后来成为卡西尼天文测地研究中的得力助手。拉卡伊曾任巴黎马藤林学院的教授,他在那里建立了一座小型天文台,在他的学生中有后来成为天文学家的巴伊、拉朗德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