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1引言随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业务网络的安全也越加重视。尤其最近暴发的“红色代码”、“蓝色代码”及“尼姆达”等病毒,加深了认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网络的生命在于其安全性。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搞好网络的安全,成了网络管理人员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结合对WINDOWS NT网络管理的一点经验与体会,在技术方面提出对业务网安全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王蔚  江小雪 《黑龙江气象》2007,(1):34-34,36
1引言在自动站投入使用前绝大多数气象站使用的是EL型风向风速计,其瞬间风速是通过风速指示计人工测得的,人为因素大,精度不够,但人工测量给大风重要天气报、大风危险和解除报提供了依据,不会出现大风记录和报文之间的矛盾现象,而自动站的大风记录却不一样,其记录的大风的起止时间,极大风速及出现的时间是非常精确的,要求值班员实时注意查看自动站的大风记录,避免漏报、错报。由于自动站采集控制软件SAWSS在处理大风记录时存在不足,当大风达到不同的发报标准时不能及时报警,以提醒值班人员作出相应的处理,所以极易造成过时报,甚至漏报。  相似文献   

3.
精细农业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精细农业是随着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农业新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现代农业管理方法,它将给农业生产带来深刻的变革.从农业资源的利用现状出发,分析了精细农业概念产生的必然性及其核心指导思想,并阐述了精细农业的技术组成、形成过程、国内外现状、发展趋势和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4.
1引言伊春自动气象站是国家基本站(现改为一级站),每天担负8次天气报,资料参加全球交换。当计算机出现故障时,天气报是否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准确的编发出是至关重要的。出现故障时,在短时间内准确的手工编发出报文难度很大,容易出现错情或造成迟报等重大错情。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进行编发报,降低了出错的几率。  相似文献   

5.
不同显式方案模拟对流风暴的不确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MM5模式选取mixed phase、graupel(gsfc)、graupel(reisner2)和schultz 4种显式方案对理想的对流风暴进行水平分辨率为2 km的全显式数值模拟,分析不同显式方案模拟的对流风暴不确定性.结果表明:不同的显式方案模拟的对流风暴的最大垂直速度、水平结构和降水以及云物理量的演变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说明要对实际降水进行全显式的数值预报可能需要对不同显式方案导致的预报结果的不确定性作出进一步的估计,集合预报中可能要考虑不同显式方案对预报结果不确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在建立HDF数据图像显示、数据提取和分析平台的基础上,利用乌鲁木齐地基的GPS水汽数据,对比分析了2004年6月2日-8月2日之间37d的MODIS近红外大气可降水含量的精度.发现MODIS反演的近红外PW系统性地比GPS探测的PW偏小,但在变化趋势上是相似的,说明MODIS反演的近红外大气可降水含量还是能够反映水汽的变化趋势.37d中降水出现的日期对应于PW的大值日期,尤其与GPS的大PW日数非常吻合.MODIS近红外大气柱可降水含量能够提供大面积水汽空间分布数据.每天一次的水汽分布数据能够用于研究水汽的时空分布和气候特征.该研究开发的MODIS水汽数据分析处理平台也可应用于其它MODIS反演产品的分析,如地表面温度、气溶胶光学厚度等.  相似文献   

7.
吴悟涯 《气象学报》1936,12(8):450-453
本篇原名Meteorology for Schools and Colleges,是Sir Napier Shaw应TheRoyal Meteorological Society会长的嘱托而作的。他以为观测,列表,制图,图解,预报等基本工作是一个中学生的能力所能及的,对观测结果的物理原因的探求,则非大学程度不行,所以在这中间划了一道高等气象学(Meteorology forColleges)和初等气象学(Meteorology for Schools)的界线。本篇的内容,注重在指示一个中学生或初等气象学者,须怎样地去修养,才能使他自己成为一个研究高等气象学的学者。依照我们的环境,也许这篇是值得我们读一下的吧。  相似文献   

8.
秋天     
风就那么轻轻地扇了一下,整个荒原就着了火,不停奔忙的救火人却面带微笑。站在垄上,我的心在随着他们的韵律激动地博跳。金黄色玉米,黄金样水稻,所有的稼禾都积极地  相似文献   

9.
江西一次突发性局地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郭艳 《气象与减灾研究》2007,30(1):30-36,F0002
对2004年4月11日赣中出现的突发性局地强对流雷达回波资料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过程虽然从天气形势上很难做出预报,但从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上仍可分析出一定的预报特征:最大反射率(DBZM)和最大反射率高度(HGT)的突降,与降雹和龙卷的发生时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VIL)的变化,尤其是跃增的特性,对于判断冰雹的增长非常有效,而对于判断降大冰雹的可能性,尤其是微型超级单体的降雹,VIL密度比VIL具有更明显的指示意义;冰雹指数(HI)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尤其当持续出现"PRO"或"POS"报警时,往往表示风暴已发展成熟,极有可能产生剧烈的强对流天气;三体散射回波(TBSS)的出现,预示风暴中可能有大冰雹生成;风暴追踪信息(STI)产品能有效地预报出回波未来的移动方向和影响区域,但对于转折时间,则需结合反射率等产品来进行预报预警服务;风暴内出现中气旋特征时,应做好发布强对流天气预警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0.
气象水文灾害的防灾减灾教育培训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综述了第十届世界气象组织教育与培训大会的主题报告内容.本次大会主要讨论防灾减灾的气象水文教育与培训等问题,集中讨论了"备灾-预防和早期预警"、"减灾-应急、救援和重建"和"跨学科培训"等3个主题,强调集合数值预报系统对于估计出现极端天气事件的风险非常重要,同时必须培训气象、水文工作者使用集合预报中的概率预报信息.中国气象灾害监测、预测和预警已经从单纯提供一般意义上的气象灾害信息提升到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气象灾害服务,既考虑自然因子也考虑经济发展的影响.在跨学科培训方面,将管理知识和气象知识结合起来,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大会建议提高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以及各国气象水文部门培训单位的培训能力,主要通过提供防灾减灾的专门培训单元,对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短期课程进行指导,重视各国气象水文部门对于管理和传播领域培训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辽宁旅顺与山东龙口能见度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2-2011年渤海海峡两岸辽宁旅顺和山东龙口地面气象站能见度逐时观测资料,采用等级分析法,统计分析两地平均和分级能见度的年、月、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位于渤海北岸旅顺的年均能见度值高于渤海南岸的龙口,近10 a两地年均能见度均呈下降趋势,龙口年均能见度降低速度高于旅顺;各级能见度的时间百分比旅顺年际变化较大,而龙口相对稳定;一年中两地10月份月均能见度最高,旅顺月均最低能见度出现在7月,龙口出现在6月,两地能见度日变化特征基本一致,呈一波峰一波谷形势。通过分析天气现象及相关气象因子发现,两地出现低能见度(0-1 km)时,风场、温湿场特征均存在明显区域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简要比较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对2005年夏季中国降水跨季度预测与实况的异同,并对2005年夏季我国主要雨带及降水偏少区的形成与东亚热带、副热带以及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系统的配置进行了分析。对2005年夏季西太平洋副高的异常活动预测不好,这是造成跨季度降水预测有失误之处的主要原因之一。2005年夏季在亚洲对流层中高层,沿着副热带急流轴准静止Rossby波有几次能量传播过程,西太平洋副高的北抬与西伸与副热带急流中Rossby波的活动强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因而产生了亚洲不同地区高影响性的灾害性天气。  相似文献   

13.
郑州市城市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郑州城市生态站与郑州国家基准气候站2004-2007年的温、湿气象要素资料,分析了郑州城市干、热岛强度的季节变化及日变化。结果发现:郑州城市热岛强度秋季大于春季,日变化则具有夜间强、白昼弱的特点;干岛强度同样是秋季大于春季,日变化特点也为夜间强,白天弱。  相似文献   

14.
对1959—2000年广西汛期(4~9月)暴雨的年、月分布和广西汛期暴雨天气过程的季节分布及主要影响天气系统进行深入分析,得到了广西汛期暴雨的若干重要特征,对广西汛期划分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区域闪电特征分析及闪电产生NOx量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2008-2010年的闪电定位数据,分析了闪电次数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结合Price理论,估算了闪电产生的氮氧化物(LNOx)量,初步分析了LNOx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闪电的高发期为7、8月,广州、武汉为闪电高发区;LNOx主要分布在(105~125°E,25~40°N)地区,其中武汉、广州、成都、重庆、长沙、南京和南昌地区量值较大;7月和8月LNOx的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几个月,8月产量最高;此外,LNOx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春夏秋冬四季产量分别占总产量的4.8%、89.4%、5.3%以及0.5%,春季的LNOx主要出现在广州地区,夏季LNOx高值区分布北移,分布范围较广;秋季分布范围减小,最大值出现在广州地区,冬季产量明显变小,最大值出现在武汉的西南方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贵阳市8区县国家级地面观测站1987-2016年的逐日地面观测资料,运用统计分析、相关分析、通径分析等方法来分析了贵阳地区的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的气候特征,并对人体舒适度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各气象要素与人体舒适度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贵阳地区的气温分布存在南北差异,南部最高,中部次之,北部最低;贵阳各地每月的平均相对湿度都很大,均在75%以上;月平均风速在1.5-2.5m/s之间,空间分布差异不大。(2)4月到10月,来贵阳各地旅游都较为舒适,尤其是在夏季(6-9月),最为舒适。从空间分布来看,人体舒适度指数分布为南部>中部>北部。(3)人体舒适度指数和气温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风速为负相关关系。其中气温对人体舒适度指数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文探讨中国西南地区汛期(5~9月)降水次季节变化的主模态,以及中高纬和热带次季节波动如何影响该地区持续性异常低频降水,以期能为了解和预测西南地区汛期降水的次季节变化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西南地区111个地面气象站1961~2015年逐日降水资料和JRA-55再分析环流场资料,采用EOF经验证交分解方法,分析西南地区汛期降水次季节变化主模态的低频环流特征和传播路径。【结果】西南地区汛期逐日降水主模态的空间分布为南北纬向型分布,空间特征向量高值区域分布在西南地区的南部和东南部,其高值区对应的SWDR与PC1的相关系数达0.991(通过0.05信度检验),PC1气候平均值的显著周期为12.9 d,且逐年PC1的显著周期主要集中在10~20 d时段,占比为60.0%;在PC1的典型低频年中,汛期季节内及其各分月的PC1均能较好地表征对应降水异常分布型的时间演变特征,且二者低频分量的正相关性更高(通过0.05信度检验),即PC1低频分量均能更好地把握SWDPI低频分量的准双周振荡特征,尤其在6、7和8月,这可能与影响主模态降水异常分布型的同期大气低频环流信号更为稳定有关;PC1的季节内变化不仅与中国东南部和南海形成的对流异常偶极子有关,还与在西南地区对流层高层形成的位势高度异常偶极子息息相关,该对流异常偶极子的形成与前期菲律宾以东OLR正异常的西北向传播和巴尔喀什湖东南部OLR负异常的东南向传播有关,并且菲律宾以东被抑制的对流向西北方向传播总是伴随着低层的局部反气旋,而西南地区的西南部对流的增强(抑制)总是伴随着高层北部的负(正)位势高度异常,同时,西南地区对流层高层的位势高度异常偶极子的形成,与中高纬对流层高层类似Rossby低频波列东南向传播过程中在青藏高原东侧顺时针转向有关。【讨论】从气候背景看,影响PC1季节内变化的低频波列传播主要与两个方面的因子有关,一方面为对流层高层西风急流轴主体位置的南压和强度的增强,通过影响中高纬类似Rossby低频波列的东传南下,从而影响在西南地区对流层高层形成位势高度异常偶极子型分布,另一方面为印度季风槽的北抬加强了南海至菲律宾海域异常反气旋西北侧的西南气流,促使了西南地区低层异常气旋的形成,同时东亚季风槽的增强也利于热带西太平洋低频对流发展并向西北传播,从而影响在中国东南部和南海的形成的对流异常偶极子型分布。  相似文献   

18.
平流层极涡偏移对我国冬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70—201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我国160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分析了平流层极涡向欧亚大陆偏移与我国冬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月极涡偏欧亚大陆强度指数与同期1月降水的显著正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我国中部大面积地区及新疆西南部的少数地区,显著负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新疆中部;相对1月而言,与后期2月显著正相关区域仍然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中部地区但向西北方向延伸,使得华中北部、华北南部相对减少,而华北西部、西北东部等地区增大。对流层环流形势显示出在欧亚型强极涡年的1月,东亚冬季风和东亚大槽异常减弱,我国内陆中东部东南风距平显著,而贝加尔湖北部北风距平显著,南下的冷空气与暖湿气流交汇地区较常年偏北,同时我国中部地区低层水汽向上传播也明显增强,存在显著的水汽强辐合中心。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北南部地区冬季气温异常的海气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51—2005年中国沈阳、通化、营口、丹东气温和北半球500 hPa高度及北太平洋海温资料,分析了中国东北南部地区冬季气温的异常变化及其海气背景。结果表明:中国东北南部地区冬季气温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冬季异常冷暖年份,其同期与前期500 hPa高度和海温距平场分布具有明显不同;前期春季(3—5月)贝加尔湖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弱变化,西风漂流区海温、赤道东太平洋关键区海温及2个海区海温距平差,对中国东北南部地区冬季气温的异常变化均具有较好的预测指示意义。前期夏季(7—9月)赤道东太平洋关键区海温对中国东北南部地区冬季气温异常变化具有指示性。  相似文献   

20.
1998年夏季青藏高原辐射平衡分量特征   总被引:49,自引:1,他引:48  
利用1998年夏季第二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TIPEX)获得的改则、当雄和昌都三个热源观测站的数据和相关资料,统计和分析了高原夏季辐射平衡分量和热源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原地面总辐射平均强度以西部最强,中部次之,东部最小.6月中旬后随着雨季到来,地表反射率均有所降低,中部和东部的辐射强度明显减弱,西部雨季降水和云量都比较少,辐射强度变化不明显.高原中部和东部的净辐射在6月中旬有明显的突变现象,西部突变期出现在7月上旬,以中部的辐射加热强度最大,东部次之,西部最小.湿期随着地面长波辐射的减少,热源强度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