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地质流体在各种成矿作用中都起到十分重要的媒介作用,是矿床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而流体包裹体则是当前成矿流体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详细的岩相学观察的基础上,对徐山钨矿床石英脉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显微测温工作。实验结果表明,该矿床含矿石英脉中包裹体主要为富液相的气液两相包裹体,均一法实验测得的均一温度为190.4~446℃,平均均一温度为290.8℃,盐度为3.87~21.26 NaCl.wt%,平均盐度为13.20 NaCl.wt%,进而计算了成矿溶液的密度(平均为0.851 g/cm)和矿床的成矿深度(平均约为0.80 km),表明徐山钨矿为浅成中温热液矿床,成矿作用与该地区中生代火山-次火山活动强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赣南是中国最重要的钨矿产区,矿床类型及其分类方法众多且未统一.通过对赣南地区以往和新发现钨矿资源成果的分析和总结,简要概括了赣南钨矿的类型及其各自的成矿地质特征,并收集了不同类型的赣南钨矿床的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氢氧同位素等相关资料,探讨了赣南钨矿的成矿流体特征.得出赣南钨矿流体包裹体以富液相包裹体为主,少见含子矿物的三相包裹体、CO2包裹体及流熔包裹体,具有不同层次的测温值,显示出多期次流体活动相互叠加的特征.成矿流体为中高温低盐度低密度的NaCl-H2O-CO2体系,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并有大气降水的混合.  相似文献   

3.
南岭东段岩前矽卡岩型钨矿成矿流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畅  赵正  陆丽娜  曾载淋  刘翠辉  许虹 《地质学报》2018,92(12):2485-2507
南岭东段以石英脉型钨矿集中产出而闻名于世,岩前钨矿是该地区新近发现的中型矽卡岩型钨矿。本文在详细矿床地质和成矿期次研究基础上,对矽卡岩型矿体各成矿阶段的代表性矿物石榴子石、白钨矿、石英、方解石及矽卡岩附近白钨矿 黑钨矿石英脉中石英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系统的岩相学、显微测温、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和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岩前钨矿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富液相两相水溶液I型包裹体和含CO2三相水溶液Ⅳ型包裹体,石榴子石和石英中I型包裹体中偶见子晶。白钨矿 黑钨矿石英脉中的石英相比矽卡岩型矿体中的石英具有更多的Ⅳ型包裹体。早期矽卡岩阶段的流体参数为温度300~510℃、压力32~108 MPa、平均盐度7.64%、平均密度0.69g/cm3,白钨矿主成矿阶段(晚期矽卡岩阶段)的流体参数为温度230~300℃、压力21~64 MPa、平均盐度6.99%、平均密度0.87g/cm3,石英 硫化物 碳酸盐阶段的流体参数为温度100~230℃、压力10~62 MPa、平均盐度5.81%、平均密度0.95g/cm3。白钨矿 黑钨矿石英脉的形成温度集中于110~320℃,其上限高于矽卡岩型白钨矿的温度上限,推断石英脉型黑钨矿形成温度更高。岩前钨矿成矿流体在从高温至低温的演化过程中,盐度逐渐降低、密度逐渐增大、压力逐渐降低,整体为低盐度、低密度的流体。氢氧同位素分析表明,成矿流体来源主要为岩浆水,晚期有少量大气水的加入。岩前钨矿成矿机制主要包括流体不混溶作用、流体与围岩相互反应、流体自然冷却、流体混合和压力下降,其中以CO2逸失为特征的流体不混溶作用为重要的成矿机制。岩相学观察、显微测温、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证实了矽卡岩型矿体及白钨矿 黑钨矿石英脉中石英的包裹体中都含有CO2。I型包裹体与Ⅳ型包裹体共存、高盐度包裹体与低盐度包裹体共存及部分I型包裹体中含子晶证明岩前钨矿成矿过程中存在流体不混溶作用。成矿过程为:成矿初期,岩浆上侵分异出富钨岩浆热液,热液与碳酸盐质围岩发生了剧烈的接触交代作用,引起了围岩中Ca2+的释放以及pH和氧逸度的升高,同时发生了大规模隐爆作用并导致了CO2流体不混溶作用。CO2参与形成了可作为W运移载体的碱金属水溶液,另外其逸失导致pH升高和氧逸度降低。成矿初期的含矿热液为高温、高压、高盐度、富钨、富钙、富挥发份、pH相对较高、偏还原之后偏氧化的流体,在温压下降及氧逸度降低的条件下白钨矿大量沉淀。白钨矿 黑钨矿石英脉由于靠近矽卡岩,所以热液中含Ca2+,但Ca2+的含量还不足以形成单一的白钨矿,所以出现了白钨矿和黑钨矿共存。对岩前钨矿成矿流体的研究进一步厘定了该区矽卡岩型钨矿的成因机制,同时有益于拓展南岭东段钨矿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4.
在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基础上,对大金沟金矿主矿体中含矿石英脉流体包裹体开展了系统的岩相观察和显微测温工作。结果表明:大金沟金矿含矿石英脉中主要发育富液相的气液两相包裹体,偶见纯液相或气相包裹体。这些包裹体可分为低温高盐度(75℃~121℃,16.71 wt%NaCl~19.68 wt%NaCl)、低温低盐度(100℃~172℃,0.7 wt%NaCl~5.71 wt%NaCl)、中低温中低盐度(75℃~253℃,6.16 wt%NaCl~12.51 wt%NaCl)和高温中低盐度(331℃~420℃,4.96 wt%NaCl~12.51 wt%NaCl)等4类。大金沟金矿主成矿期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75℃~253℃)和盐度(0.7 wt%NaCl~19.68 wt%NaCl)变化较大,且两者的相关性不明显,属典型的中低盐度流体体系,与造山过程相关的变质流体类似,表明该矿床可能为造山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5.
赣南茅坪钨矿床黄玉单晶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赣南茅坪大型钨矿床成矿早阶段形成的黄玉单晶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流体包裹体开展了岩相学、显微测温以及激光拉曼光谱研究。结果显示,茅坪钨矿床黄玉单晶中的流体包裹体以富液两相包裹体为主,同时发育有单相包裹体、富二氧化碳的三相包裹体以及含子矿物包裹体。其中,含子矿物包裹体发育是本矿床黄玉中包裹体的重要特征,子矿物成分有方解石、石英、石盐等;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介于200~509℃之间,峰值位于420~500℃之间,盐度w(NaCl_(eq))为4.32%~19.22%,峰值介于17%~19%,较前人获得的石英脉型钨矿床成矿温度和盐度均高出许多,其峰值(420~500℃)在一定程度上衔接了石英脉型黑钨矿高温阶段的演化历史;黄玉单晶中包裹体还具有富含CO_2、CH_4、N_2等挥发分的特征。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石英脉型钨矿的成矿流体在早阶段具有高温、中高盐度、富挥发分、富含多种离子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赣南西华山钨矿床成矿流体演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赣南西华山钨矿床是一个闻名中外的大型石英脉型钨矿床。为探讨成矿流体性质以及演化过程,本文对西华山石英脉型钨矿床主成矿阶段含矿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显微测温学研究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果显示,西华山钨矿床的流体包裹体以H2O-NaCl型为主,局部发育H2O-NaCl-CO2型。流体热焓-盐度图解表明成矿流体以混合作用为主,局部沸腾在热液系统演化中作用不大。通过对沸腾包裹体的测温数据进行计算,得出西华山脉型钨矿成矿压力约为27~87 MPa,矿床形成深度约为1.0~3.3 km。  相似文献   

7.
赣南地区石英脉型钨矿成矿流体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赣南是我国钨矿床最密集的地区,尤以石英脉型钨矿最为发育。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该区石英脉型钨矿流体包裹体类型、流体包裹体特征、显微测温、激光拉曼光谱等方面的最新成果,结合碳、氢、氧及锶同位素的研究成果,探讨赣南石英脉型钨矿的流体特征,重点探讨石英脉型钨矿形成过程中的流体演化。认为赣南石英脉型钨矿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流体演化始于高温高盐度的岩浆—热液过渡阶段,与黑钨矿沉淀密切相关的流体温度主要集中于260~360℃,盐度主要集中于4~9wt%NaCl eq.,属中—低盐度、富含SiO_2、挥发组分及多种成矿元素的热液体系;矿质主要以流体沸腾和混合作用为主,自然冷却仅为少数矿床的主要矿石沉淀机制。  相似文献   

8.
湖南锡田钨锡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锡田钨锡多金属矿床是南岭钨锡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主要针对石英脉型钨锡矿和云英岩型钨矿中的石英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流体包裹体分为4类:富液相两相水溶液包裹体(L型)、富气相两相水溶液包裹体(V型)、V_(CO_2)-L_(CO_2)-L_(H_2O)三相包裹体(C型)和含子晶三相包裹体(S型)。石英脉型钨锡矿均一温度为240~440℃,ω(NaCl_(eq))为1.4%~9.5%,云英岩型钨矿均一温度为370~470℃,且富锡石样品均一温度(t_h:310~420℃,ω(NaCl_(eq))为4.3%~9.5%)略高于富黑钨矿样品(t_h:240~340℃,ω(NaCl_(eq))为1.4%~7.7%)。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主要为CO_2、CH_4、N_2。结合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果和野外矿床地质特征,探讨了成矿流体中N_2、CH_4的源区、W和Sn的赋存状态以及其成矿机制。W以一系列钨酸、钨酸根离子、碱金属钨酸盐赋存于流体中,Sn主要赋存状态为Sn(+2价)-Cl络合物。石英脉型钨锡矿因流体上升至花岗岩体或围岩的构造裂隙中,成矿流体与围岩相互反应以及与地壳流体与大气水混合,其p、t急剧下降以及流体pH值变化,导致黑钨矿沉淀,成矿流体从还原环境转为氧化环境致使锡石沉淀成矿。云英岩型钨矿有效成矿机制是流体沸腾或不混溶。  相似文献   

9.
显微红外测温是利用红外显微镜研究不透明半透明矿物的流体包裹体丰度和分布特征,并与冷热台相结合进行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的一种有效的新技术。云南会泽超大型富锗银铅锌矿床是分布于川滇黔接壤区典型的会泽型(HZT)铅锌矿床。本文以该矿床的闪锌矿、方解石流体包裹体为例,应用显微红外测温技术发现闪锌矿中发育大量流体包裹体,按其相态可分为6类:纯气相(V)、富液相气液两相(L+V)、富气相气液两相(L+V)、纯液相(L)、含子矿物三相(L+V+S)、含CO2三相(LCO2+LH2O+VCO2)包裹体,而在热液方解石中仅发现富液相气液两相(L+V)、纯液相(L)包裹体。闪锌矿中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2个区间:150~221℃和320~364℃;而盐度变化范围较大,主要集中于3个区间:12.0%~18.0%、5.0%~11.0%、1.1%~5.0%。不同世代闪锌矿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大致反映成矿流体演化的全过程,而方解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反映成矿流体演化的中晚阶段,而且与脉石矿物(方解石)共生的闪锌矿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也高于方解石包裹体均一温度;反映了闪锌矿流体包裹体较方解石更能反映成矿流体的信息,进一步揭示从早成矿阶段到晚成矿阶段,成矿流体大致经历了中高温-中盐度→中低温-中盐度→中低温-中低盐度的演化过程。通过压力校正后的流体包裹体捕获温度反映了早成矿阶段成矿流体呈中高温,进一步证实了该矿床并非低温矿床。通过矿床对比研究,不仅反映了该矿床明显不同于典型的MVT铅锌矿床,而且表明了显微红外测温技术为该类矿床成矿流体p-T-x条件及矿床成因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与途径,并将在金属矿床成矿流体的研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七一牧场矿床是内蒙古额尔古纳成矿带内新发现的一个铅锌矿床,具有大中型矿床的成矿潜力.为确定该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及成因类型,对主成矿阶段的石英开展了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石英中主要发育富液相、富气相、CO2三相和少量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32~342℃,大致集中在130~200℃和240~320℃;两相包裹体的盐度范围在0.5%~9.9%,含CO2三相包裹体的盐度为3.0%~11.9%,属低盐度.根据子矿物熔化温度得出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的盐度为42.4%和44.2%.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显示,包裹体中气相成分主要为H2O和CO2.认为流体的沸腾作用是矿质沉淀的重要机制,该矿床属赋存于中生代火山岩中与浅成-超浅成岩浆作用有关的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  相似文献   

11.
达亚纳钨钼矿床是近年来内蒙古东乌旗-嫩江成矿带西南端的一个中小型石英脉型钨钼矿床。通过对主成矿阶段石英脉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显微测温研究表明,其流体包裹体主要类型有NaCl-H_2O型、CO_2-H_2O型和含子晶包裹体;显微测温实验结果表明成矿流体主要表现为中-高温,中-低盐度特征。对流体包裹体的分析发现成矿具有多期次,脉动式热液充填成矿特点,可将成矿热液划分为五期热液活动,前三期为成矿期热液活动,后两期为成矿后热液活动。达亚纳钨钼矿成矿机制为流体混合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   

12.
《四川地质学报》2022,(2):245-251
达亚纳钨钼矿床是近年来内蒙古东乌旗-嫩江成矿带西南端的一个中小型石英脉型钨钼矿床。通过对主成矿阶段石英脉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显微测温研究表明,其流体包裹体主要类型有NaCl-H_2O型、CO_2-H_2O型和含子晶包裹体;显微测温实验结果表明成矿流体主要表现为中-高温,中-低盐度特征。对流体包裹体的分析发现成矿具有多期次,脉动式热液充填成矿特点,可将成矿热液划分为五期热液活动,前三期为成矿期热液活动,后两期为成矿后热液活动。达亚纳钨钼矿成矿机制为流体混合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   

13.
云南澜沧老厂多金属矿床是三江成矿带南段最重要的多金属矿床之一,为研究其成因,对其开展了系统的地质及成矿流体特征研究。根据矿脉穿切关系,热液成矿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结果表明,矿床主要发育3类包裹体:Ⅰ型富液的两相包裹体、Ⅱ型富气的两相包裹体、Ⅲ型含子晶的三相包裹体。显微测温显示成矿流体从早期到晚期呈现从高温高盐度流体向低温低盐度流体演化的趋势,成矿流体在演化过程中的冷却作用是矿床沉淀成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盘古山钨矿是一个石英脉型钨多金属矿床,在赣南地区的钨矿床中尤为著名。本文在详细的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对该矿床主成矿阶段黑钨矿-黄铁矿-石英脉和黑钨矿-辉铋矿-石英脉中含矿石英脉中的流体包裹体做了显微测温及拉曼探针分析。结果显示,该矿床流体包裹体类型复杂,不同类型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差异较大,反映了复杂的流体特征;包裹体组合复杂,各类型包裹体常叠加在一起,不同分布特征的包裹体组合的均一温度存在明显区别。其中NaCl-H2O气液(Ⅰ型)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范围为100~370℃,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温度区间,即270~370℃高温区、230~270℃中温区及100~210℃低温区;盐度均10wB%NaCleq.,主要集中在1wB%NaCleq.和4~6wB%NaCleq.之间。相对而言,含CO2三相(Ⅱ型)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普遍高于Ⅰ型包裹体,主要集中在220~250℃、260~350℃之间;而盐度相对较低,集中在2~5 wB%NaCleq.之间。所有这些包裹体特征都表明成矿流体具有多期次性,可能反映本区存在多期次的矿化作用。利用含CO2三相包裹体的部分均一温度与最终均一温度计算出成矿流体的捕获压力36.3~97.8 Mpa,平均压力72.2 Mpa,按静岩压力换算成最小成矿深度为1.4~3.76 km,平均为2.78 km。对各类包裹体的激光拉曼探针测试表明:成矿流体中除水、CO2外,还含有少量的CH4和N2。盘古山钨矿的各类流体包裹体的综合特征研究表明,流体的不均一捕获作用可能是盘古山钨矿床石英脉型钨矿形成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赣北石门寺钨矿是近几年来发现的超大型钨多金属矿床,该矿床很有可能打破传统江西"南钨北铜"的资源格局。为揭示成矿流体特征及探讨流体演化过程,研究选取石门寺钨矿床石英大脉型矿体含矿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岩相学、显微测温学以及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等测试。岩相学观察发现,石门寺钨矿床以富液相包裹体为主,另发育有富气相、含CO_2三相、纯液相及纯气相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均一温度分布在147.1℃~316.2℃之间,主要集中在201.5℃~259.2℃,均值为211.1℃;盐度w(NaCl_(eq))分布在0.88%~7.31%之间,集中在1.05%~3.06%,均值为2.45%;密度分布在0.79g/cm3~0.94g/cm~3之间,集中在0.82g/cm~3~0.92g/cm~3,均值为0.87g/cm~3。拉曼分析除检测到CH_4外,还不同程度的检测到CO_2,N_2的存在。表明成矿流体性质为中温、低盐度、低密度的NaCl-H_2O-CH_4±(CO_2,N_2)体系。成矿流体在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岩浆热液与大气降水的混合作用以及流体的沸腾作用,二者相结合打破化学平衡,是引起钨的化合物分解并沉淀的主要因素。并且盐度-热焓图解显示成矿流体演化过程是以混合作用为主导,局部发生沸腾作用。  相似文献   

16.
高山寨钨多金属矿床处于粤东梅州地区,位于莲花山断裂带的北西侧,属新华夏系第二个隆起褶皱带南段与南岭东西复杂构造带南缘交接复合部位。研究基于详细的岩相学观察,对该矿床含矿石英脉中的10个石英包裹体片中流体包裹体进行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从而为探讨其流体性质及成矿机制提供依据。通过研究分析,该矿床主要有五种类型流体包裹体,分别为:富液相、富气相、纯液相、纯气相以及含CO_2三相流体包裹体。选取富液相流体包裹体和少量的含CO_2三相流体包裹体进行测温。据温度测试结果推测,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经历至少两次流体活动。富液相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较广(156℃~380℃),可分为低温区间(181℃~240℃)、高温区间(261℃~338℃);含CO_2三相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290℃~347℃)与富液相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高温区间的较为一致,但三相流体包裹体盐度(0.4%~4.9%)低于富液相包裹体(1.2%~12.5%)。从本次实验结果推测高山寨钨矿床成矿机制为:在成矿流体演化过程中,高温阶段发生流体沸腾作用,导致部分金属矿物发生沉淀;低温阶段成矿流体经历了自然冷却作用及与低温低盐度的流体混合作用,导致金属矿物沉淀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17.
赣中徐山钨矿属于典型的"三位一体"的矿床,即集石英脉型、矽卡岩型、花岗岩型钨矿床于一体的矿床类型。其符合赣南-粤北地区的典型的"五层楼+地下室"的成矿模式。通过对该矿床石英脉型钨矿床矿物流体包裹体进行岩相学观察和显微测温分析,探讨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结果显示,成矿流体属中高温(170~210℃)中低盐度(7%~13%)、低密度(0.8~0.95 g/cm3)流体类型。并与赣南、赣北典型的钨矿床进行对比分析,对比显示成矿流体性质及成矿地质条件的差异性可能是造成赣南伴生锡为主,而赣北伴生铜为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西藏冈底斯成矿带达布矿区色日普金矿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色日普金矿位于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中段达布斑岩铜钼矿床外围。本文对该矿床矿体中赋存于含矿石英脉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显微测温、激光拉曼探针以及氢氧同位素分析。研究表明:与成矿有关的流体包裹体可以分为3个大类和5个亚类;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为117~377℃,流体盐度范围为2.57%~45.59%NaCleqv,成矿流体早期为高温、高盐度的H2O-NaCl-CO2体系,成矿期为中高温、中盐度H2O-NaCl-CO2体系,成矿晚期为中低温H2O-NaCl体系;成矿期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除CO2外,还含少量CH4、N2等。据测温结果估算的成矿压力为120~130 MPa。通过对该矿区石英和硅化脉石英流体包裹体研究得出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具有显著岩浆贡献的携带金属成矿物质的热液混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箭猪坡矿床是广西丹池成矿带南段五圩矿田中最大的Pb-Zn-Sb多金属矿床。矿床主要由早阶段特富大脉状闪锌矿-脆硫锑铅矿矿化和晚阶段脆硫锑铅矿-闪锌矿-碳酸盐-石英脉状矿化组成。本文分析了箭猪坡矿床两种不同矿化类型石英、闪锌矿中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均一温度及盐度,探讨特富矿体形成的控制因素。两种矿化类型包裹体主要由含CO_2包裹体和水溶液包裹体组成。早阶段特富大脉状矿化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20~290℃,集中在220~290℃之间,盐度为3.6%~13.6%。晚阶段脉状矿化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50~350℃,集中在240~310℃之间,盐度为1.4%~12.0%。富CO_2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变质、有机质中低温热降解、有机质还原、岩浆出溶及夕卡岩化。箭猪坡矿化产于泥盆系破碎带中,晚于华南地区变质作用;矿床成矿温度(220~310℃)远大于有机物热降解释放大量CO_2的温度(约150℃);矿床深部发育Sn矿化,表明成矿流体具还原性,不太可能含有大量而区内非夕卡岩化岩浆热液矿床成矿热液只含有少量CO_2。因此,初步认为箭猪坡矿床富CO_2流体主要与深部夕卡岩化作用有关,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成矿流体含少量甲烷、沥青质等有机质,表明成矿过程有盆地卤水混入。早阶段特富矿体成矿流体在温度–盐度图上显示中高温中高盐度和低温低盐度流体混合特征,而晚阶段脉状矿化成矿流体温度–盐度分布较为分散,暗示晚阶段脉状矿化成矿过程主要经历了冷却降温,流体混合较弱。这表明成矿流体大规模混合是形成特富矿体的关键控制因素。依据富CO_2流体可能主要来源于深部夕卡岩化作用,初步推测五圩矿田深部有寻找夕卡岩型矿床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20.
比利亚谷矿床是内蒙古额尔古纳成矿带内新发现的一个铅锌(银)矿床,具有大型矿床的成矿潜力。主矿体呈脉状产于上侏罗统塔木兰沟组和满克头鄂博组火山岩地层中,受NW,NWW向张性断裂构造控制;主要金属矿物有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辉银矿等。为确定该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及成因类型,对矿石中的石英、重晶石和闪锌矿开展了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观察、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果表明,上述矿物中主要发育富液相、CO2三相和少量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富液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与盐度分别为102℃~378℃和0.2%~10.5%NaCl eqv,CO2三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盐度分别为124℃~256℃和1.8~11.2%NaCl eqv,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与盐度分别为220℃和42.4%NaCl eqv。单个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的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显示,除石英中的部分富液相包裹体的气体成分含CO2外,不同矿物中的富液相包裹体的气体成分均为H2O。此外,该矿床成矿流体的盐度范围波动较大,重晶石中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分布范围较广,因此成矿流体属不均匀流体,流体混合作用是该矿床的重要成矿机制。综合认为,比利亚谷铅锌(银)矿床应属赋存于中生代火山岩中的与浅成-超浅成岩浆作用有关的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