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贫困问题是非洲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中国对非援助以消除贫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中国对非援助的空间分配是否考虑了非洲贫困人口的空间分布情况呢?以“援助空间差异”衡量中国对非援助空间分配和非洲贫困人口空间分布之间的差异,基于2000—2014年中国对非援助项目地理编码数据和非洲人口数据,运用标准差椭圆的方法,从援助项目数和援助金额两个视角分析中国对非援助和非洲贫困人口的时空演化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对非援助的空间分配倾向于非洲贫困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别是在援助项目选址、对非援助的增速和援助金额重心的变化上表现更为突出。这与中国对外援助坚持优先消除贫困的目标相一致,有助于帮助非洲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
中国省际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空间溢出效应测度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基于省际水足迹和灰色水足迹等的面板数据,本文利用带有考虑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度了1997-2011 年中国31 个省市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基于经济—空间距离函数的空间权重矩阵,探讨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空间自相关关系;利用绝对β趋同模型验证水资源利用效率增长趋势存在绝对β趋同,考虑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情况下达到1/2 趋同程度的时间分别约为52.6 和5.6 年;运用空间Durbin 计量模型研究了中国省际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 考虑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中国省际水资源利用效率都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2) 考虑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空间自回归系数ρ分别为0.278 和0.507,且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3) 考虑非期望产出情况下中国各省市的教育经费、交通基础设施、工业和农业用水比重因素正向影响水资源利用效率,外商直接投资、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人均用水量、降水总量因素负向影响水资源利用效率;(4) 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情况下中国各省市的劳均GDP因素较大正向显著影响,而交通基础设施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因素变为不显著影响;(5) 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测度对中国水资源真实利用情况出现偏差估计及对政策制定产生误导,考虑环境因素到水资源利用效率测度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3.
构建旅游城镇化响应系数,对中国西部12个省份2000—2018年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进行测量,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结合面板数据剖析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从时间维度上,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相对差距逐步减小,具有阶段性特征,大体分为快速响应—稳步推进—调整发展3个阶段,响应类型的等级结构从"纺锤体"转向"金字塔"型。(2)空间维度上,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高响应省份呈"点状"离散分布于贵州、云南、西藏等省份,低响应省份呈"片状"集中于区域北部,旅游城镇化的重心位于区域西南部,具有较弱的集聚性。(3)影响机制上,各因变量与自变量省域经济水平和投资强度存在协整关系,旅游资源的作用存在两面性,省域经济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省域投资强度的作用不太显著,交通条件存在一定的负向关系。  相似文献   

4.
以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统计方法分析中国非遗旅游发展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在空间分布上呈集聚型,省域尺度空间分布差异较大。(2)非遗旅游项目的空间集聚性与异质性显著,存在2个极高密度区、3个次高密度区和4个小聚集区,整体呈现出西南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聚集的空间格局。(3)非遗旅游项目的空间格局受旅游业发展水平影响最大,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能力的影响虽然较小,但从交互作用来看,在二者与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共同作用下会对非遗旅游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研究结论表明中国非遗旅游发展尚处于以资源为基础、政府推动为主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周蕾  杨山  臧磊 《地理研究》2014,33(8):1489-1502
城乡地域结构与经济体制响应关系研究,是从体制变革出发剖析中国城乡地域空间演变规律的重要视角。对比1978-2010年长三角地区无锡市城乡地域结构演变和中国经济体制转轨进程,发现二者变化阶段具有一致性,城—郊—乡地域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地域结构演变,响应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通过选取经济体制核心要素(固定资产投资所有制结构)为体制变量、地域结构要素(城乡地域范围)为空间变量,建立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IRF),刻画城乡地域空间对体制变量的响应状态,并利用方差分解函数(VD)进一步分析体制变量对城乡地域结构演变的贡献率。结果表明: ① 城乡地域结构中,城乡过渡地域对体制变量的响应强度最高;② 城乡地域各个空间对私有经济投资变化均表现出响应强度相对较大、持续时间长的特征,城市建成区扩展对国有经济投资变化响应迅速,并呈负响应关系,而乡村建设用地增加主要响应集体经济投资变化;③ 在体制影响下,城市建成区和乡村自身发展状态的惯性对其演变依然长期起着重要作用,而城乡过渡地域的自身发展状态惯性在经济体制转轨影响下很快失去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外援助是一国地缘政治与经济的重要承载,是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主要手段。中国对外援助的空间演化体现了大国崛起时代背景下中国国际地位和世界责任的变迁过程。然而,现有研究较少从发展地理学视角研究中国的对外援助问题。本文研究了中国对外援助的部门特征、时代特征与区域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对外援助的地区和部门分布与受援国需求紧密相关,“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对外援助分配影响显著;中国对不同部门的援助资金主要流向了特定受援地区,且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对外援助重心逐渐由东南向西北偏移,体现了中国对外援助战略倾向的转变;中国对外援助遵循“南南合作”的援助理念,属于东亚援助模式;国内学者应加强发展地理学领域内对外援助相关问题的理论构建与认识论研究。  相似文献   

7.
基于疫情大数据并结合空间自相关、相关性分析和趋势分析等数据处理方法,以中国地级市为空间单元,探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后国内疫情初期的时空特征和空间关系.结果表明:(1)初期疫情扩散快、周期短,阶段性强;随时间推移表现为蔓延、爆发、持续和衰退4个阶段,并以湖北为中心呈空间差异性变化.(2)全局Moran's Ⅰ指数介于0...  相似文献   

8.
王金伟  王启翔  冯凌 《地理学报》2024,(4):1045-1067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旅游业则是重要的民生产业。本文基于中国26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对旅游业发展水平(TD)和共同富裕水平(CP)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测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检验了旅游业发展对共同富裕直接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 TD与CP均呈逐年增长态势,但城市间差异均不断增大,且多数城市TD与CP尚未超过全国平均值,整体上发展水平较低。(2) TD和CP具有高度的空间集聚特征,京津和长三角是TD和CP的共同高值集聚区域;CP具有明显的“高行政级别驱动”特征。(3) TD和CP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关联性,但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同时,H-H和L-L型城市数量逐渐减少,H-L型城市有所增加,L-H型城市则基本保持未变。(4) TD对CP具有正向显著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前者对后者各维度的作用强度(总效应)序列为:发展性>可持续性>共享性>共同性。(5) TD对CP的影响效应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特征,其中直接效应位序为:西部>中部>东部,南方>北方;同时,西部地区出现...  相似文献   

9.
以我国国家级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核密度分析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以“非遗进景区”为关键词采集和挖掘网络文本信息,运用文本分析法提取非遗景区响应理论要素,研究非遗景区响应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国家级及省级非遗资源总体上已形成七大密集核心区,不同类型的非遗资源虽形成多核心和组团分布态势,但区域差异显著。(2)文本信息挖掘发现,“相关机构”“非遗资源及传承人”“景区环境与服务”“活动形式及意义”“节日与季节”“参与者”“相关地区”是非遗景区响应的7个要素。(3)非遗景区响应强度逐年增强且季节性特征显著,响应空间分布较广,以较低值与低值区域为主。(4)单因子探测发现,不同年份主导非遗景区响应空间分异的因素略有差异,但旅游总收入是共同的主要影响因子;交互因子探测发现政府行政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科学技术水平是主导型交互因子,反映出非遗景区响应的驱动因素具有复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陆省际旅游效率时空演化及其俱乐部趋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旅游产业的提质增效是新常态下旅游学科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利用中国大陆1997-2015年省际旅游发展相关数据,综合修正的DEA模型、空间马尔科夫链、脉冲响应模型,以及俱乐部趋同理论,在对省际旅游效率进行定量测算的基础上,分析其时空演化趋势及机理。主要结论为:1997-2015年中国大陆省际旅游效率演化具有显著的地带特征:东部地区旅游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程度较高,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程度较高;各项旅游效率水平转移在地理空间上往往受到邻域地区旅游效率的影响。考虑空间因素后,各项旅游效率的空间转移更加活跃,但基本格局没有发生变化:各项效率均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尤其是规模效率;空间马尔科夫链分析结果表明:旅游效率的时空演化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俱乐部趋同效应,中国大陆省际旅游发展效率存在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现象。省际旅游效率的俱乐部趋同客观上使得旅游发展维持着一种“稳定”状态,不利于旅游效率的提升,未来的旅游合作必须进一步突破地理区位的限制。  相似文献   

11.
The geography of foreign aid is in flux as a growing number of countries from the Global South are entering the field as donors. A principal barrier to understanding this trend is divergence in the definition of aid among emerging market donors and between emerging market donors and traditional donors, as well as transparency in reporting. This article contributes to analysts’ toolbox by developing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id definitions for China, the largest Global South donor in the world. Using a leading comprehensive database on Chinese aid flows, I construct a scale of definitional restrictiveness for two governmental and three proxy definitions developed by scholars to reconcile aid from non–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donors with OECD definitions. Based on this analysis, I find that the most inclusive definition of aid does not always translate into the highest aid total estimate. In addition, definitions of aid are moving targets rather than static measures, which can include different flows at different times depending on the state of the global foreign aid system and its major players.  相似文献   

12.
近几十年,全球汇款流在稳步增长并越来越成为发展中国家财政发展的重要源泉。汇款成为家庭收入中稳定的一部分,并组成了发展中国家第二大资金流——处于外国直接投资(FDI)之后,海外开发援助(ODA)之前。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流动工人的汇款成为财政发展以及救助穷人的财政服务的重要主题。本论文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迁移人口的汇款及其作用,并以马里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研究结论是,汇款在国家收入中占有重要比例,并将继续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重要支持,应该鼓励当地引导汇款促进基础设施发展和收入产生。  相似文献   

13.
对外援助的战略性运用是美国援助政策的突出特点,研究美国对外援助的演变过程对于把握其地缘战略走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的对外援助数据,借助GIS等技术方法,刻画了21世纪以来美国对东盟国家援助的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并探讨了其地缘战略内涵。结果表明:(1) 2001—2019年间,美国对东盟国家的整体援助规模呈现出阶段性增长态势,基本与东盟国家在美国地缘战略中的定位呈正相关关系。(2)从援助额度的空间分布来看,美国对东盟国家的援助呈现出多极化特征,其条约盟友、南海争端国和对华友好国家为重点受援国。但不同受援国的资金类型有所差异,条约盟友和南海争端国同时受到经济援助资金和军事援助资金的重点援助,而对华友好国家则主要为经济援助资金。(3)从援助项目的类型结构来看,美国对东盟国家的援助呈现出显著的结构异质性特征,军事安全类项目侧重于条约盟友和南海争端国,经济科技类项目逐步向南海争端国和对华友好国家扩散,人道主义类项目依现实情境具体考虑,意识形态类项目则逐渐向对华友好国家集中。(4)美国对东盟国家采取差异化的援助策略,其主要地缘战略目的是:巩固与条约盟友国家的关系,升级合...  相似文献   

14.
刘志高  薛嘉顺  王涛  宋涛 《地理研究》2020,39(12):2669-2684
工程承包是中非合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经济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空间分布格局受到的国内外关注日益增多,但在中长期视角下探讨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影响要素的时空差异性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首先结合1949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外交政策变化,总结了1950—2017年中国对非洲承包工程时空演变的基本特征;其次,基于2001—2017年中国对非洲承包工程的相关统计年鉴数据,探讨了影响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及时间变化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对非洲承包工程倾向于向市场规模大、开放度高、基础设施不完善、自然资源丰富、无严重外债问题、技术相对落后的东道国集中;受到良好双边关系的促进,并呈现出高经济风险的偏好特征。从时间变化上看,东道国短期市场状况成为愈发重要的影响因素,自然资源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而相关政策措施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政治风险抑制作用降低,高经济风险的偏好仍然存在;双边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丰富了中长期视角下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影响要素的时空差异研究,并为科学制定“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领域在非洲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了研究支撑。  相似文献   

15.
孙永胜  佟连军 《地理科学》2021,41(4):684-694
通过构建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分析2005—2016年东北限制开发区域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土地开发强度增加和经济总量扩张的交互关系是造成东北限制开发区域开发强度综合水平提升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生态环境状态增长的持久性不强,生态环境响应正逐渐成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水平的主要推动力。② 东北限制开发区域开发强度综合水平呈现自南向北不断降低的特点,辽宁省明显高于吉林省与黑龙江省;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呈现典型的南北空间分异特征,且生态环境水平相似地区集聚发展现象愈发明显。③ 东北限制开发区域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持续增长趋势,开发滞后性特征明显,勉强协调-开发滞后型(Ⅲ)、中度协调-开发滞后型(Ⅵ)是主要耦合协调发展类型。④ 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府调控水平是影响东北限制开发区域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重要因素,而产业结构水平与外商投资水平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6.
自由主义民主作为西方谋求世界霸权而肆意输出的意识形态,以批判性话语剖析欧亚非大陆自由主义民主状况,对揭露西方民主输出的真实目的意义重大。探究欧亚非大陆“自由”等级格局演变特征,搭建“自由”等级格局演变影响因子体系,并揭示其演变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自由”国家数量总体显著增长,从欧洲南部、西部、北部,亚洲南部、东北部扩散至欧洲东部、中部和非洲南部地区;“部分自由”国家数量总体明显增加,基本分布在亚洲南部、东南部,非洲东部、西部和南部;“不自由”国家数量总体略有减少,从欧洲东部、亚洲和非洲大部分地区压缩至亚非大部分地区。②“自由”等级标准差指数表现出明显上升趋势,而其变异系数表现出波动下降趋势。③总体上,欧亚非大陆具有相似“自由”等级的国家集聚程度在不断增强,其中,高值集聚出现波动增强;局部上,冷点、次冷点区域呈现“联成一片”的态势,热点、次热点区域则有“东进”的趋势。④社会经济、外部扩散、文化宗教、政治制度、西方行为等因素影响显著,且在整体和局部影响机制上呈现明显差异。⑤“自由之家”为突出和强调西方在国际政治领域的标准制定权和话语权,其“自由”等级指数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性和限制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封志明  杨艳昭  游珍 《地理研究》2014,33(8):1395-1405
以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性评价为核心,建立土地资源限制性与限制度模型,从全国、分省、分县等三个不同尺度,全面评估近10年中国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及其时空耦合规律,定量揭示中国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程度及其空间格局与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 1949年以来中国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趋于增强; 2010年与2000年相比,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由42.87下降到34.50,土地资源限制度在降低。② 分省的人粮关系趋于好转,大多省份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处于较低水平; 2010年与2000年相比,分省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整体呈降低趋势。③ 2000-2010年分县粮食盈余地区在增加,人口超载地区在减少,人粮关系趋于改善; 2010年和2000年相比,基本不受土地资源限制的分县单元由60.27%增至70.63%,基于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整体较低,且近10年呈降低趋势;土地资源限制度整体上东部强于西部、南部强于北部、泛黄河流域强于长江流域。  相似文献   

18.
李晶  王海星 《世界地理研究》2020,29(6):1294-1303
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基于多维视角提出人类发展指数来综合评判地区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但该指标体系并未涉及生态环境方面的考量,因而在衡量人类发展方面存在局限性。本文利用生态投入指数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维度修正人类发展指数,构建生态敏感的中国区域人类发展指数。结合Geoda和ArcGis软件,运用空间探索技术对中国区域人类发展的空间相关性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标准差椭圆探讨中国区域人类发展的空间演变趋势。研究表明,中国区域人类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区域人类发展的空间分布格局存在一定的空间锁定和路径依赖性;在方向上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整体呈现非均衡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美地缘关系进入大博弈时代。经济权力竞争成为中美博弈的战略重点,然而其地域空间变化规律鲜有论及。为此,论文基于非对称依赖和均势理论,构建投资权力和贸易权力的脆弱性—敏感性模型,动态揭示中美两国经济权力的空间变化规律及其趋势。研究发现:① 中美两国经济权力空间由美国雄踞全球逐渐演变为两国东西半球平分秋色的格局。② 中美经济权力的空间均势区范围不断缩小,两国经济权力竞争重点区域由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向欧洲、南美洲转移。③ 中美经济权力空间变化具有多样性,呈现稳定的空间粘性、动态的空间摇摆性耦合特征,形成恒稳区、介稳区、平衡区和跳动区等类型。④ 中美对外投资和贸易权力的国际依赖性程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同配性和一定的空间异配性,都以经济双低依赖型为主,同时形成投资导向型、贸易导向性依赖等多样类型。⑤ 中美经济权力均势区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形成边缘孤立型、能源禀赋型、经济发达型、战略通道型4种类型,其中战略通道型地区是两国政治权力博弈的焦点和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