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分析了2005年7月25日林甸5.1级地震和2005年2月23日富裕3.7级地震前,林甸1井大地微电流、林甸04井的氦气和大庆地震台的地温异常变化。大地微电流在这2次地震前具有明显的异常变化,其异常幅度达正常背景值的10~20倍。氦气在林甸5.1级地震前具有明显前兆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2.
地震预报中最难的是临震预报,而且最需要的也是临震预报。因此,寻找一种临震指标是非常重要的。大地微电流异常可能是一种能在地震前出现异常的观测方法,它具有地震前突变异常,而且是异常幅度明显的指标。通过大地微电流在云南,新疆,黑龙江和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7个台站的实际观测结果可见,一般在地震前几天到20天左右出现异常,异常持续时间约2天。我们根据其异常规律,预测过5个地震的发生,特别是2007年6月3日云南省普洱6.4级和2008年7月7日黑龙江龙江县4.6级地震。  相似文献   

3.
应用“八五”和“九五”地震预报攻关成果中的40多种地震活动性参数分析方法,对1999年11月29日岫岩5.4级地震前后地震活动的演化及其特征作了详细研究。结果发现其中一些参数的演化过程,在岫岩5.4级地震前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显示,而在其后2000年1月12日5.1级余震临震前除了少数个别参数有异常显示外多数没有明显的异常反应。根据5.4级地震前各参数值的演化特征及其在异常阶段的变化情况与背景值的差异程度,提取了一些参数的中、短、临异常判定指标或标志,作为本地区中强震短、临预报及方法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4.
主成分分析法在林甸Ms5.1地震回顾性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2005年林甸Ms5.1级地震前后震中附近的地震资料,选择与地震强度有关的3级以上地震频次N、b值、Mf值、C值、和Ac值等6个参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实现对上述参量的有效约简。这6个参量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各参量在不同时段的变化各有所异,预报效果并不理想。但是根据主成分分析可以得到反映地震强度的综合指标W,发现该指标在震源区附近出现明显的异常变化,震后异常恢复。表明综合指标W可以较好的反映地震活动的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林甸Ms5.1地震和乾安-前郭ML5.2地震前榆树地震台地电场异常情况,并对异常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2006年11月23日新疆精河Ms5.1级地震前,精河台的伸缩、倾斜和长水管资料均出现了明显的前兆异常变化。利用形态分析、一阶差分、矢量合成、卡尔曼滤波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结果表明新疆乌苏、精河间Ms5.1级地震前的短临异常较为明显,年变幅观测曲线畸变、日均值曲线转折甚至打破年变、矢量转向、速率变化超两倍均方差等,显示出这次地震之前地形变异常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1990年以来在祁连山断裂带上发生的7次地震前,嘉峪关气氡观测点和酒泉水氡的变化情况,发现在1990年10月20日天祝6.2级地震、1992年1月12日嘉峪关5.4级地震、1995年7月22日永登5.8级地震和2002年12月14日玉门5.9级地震前,嘉峪关气氡观测点均记录到短期的破年变异常,而酒泉水氡在玉门地震前为明显的突变型中期异常。  相似文献   

8.
对2003年8月16日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间5.9级地震前震源区附近地震活动图像和地震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震前5~1年震源区附近地震活动异常平静,而外围(150km≤△≤300km)区地震活动显著增强;震前2年左右,震源区附近地震学参数异常比较明显,异常项数比40%;震前1.0~0.5年地震学参数异常明显减弱,异常项数比仅10%。可见,地震学短期异常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甘肃景泰1990年6.2级地震和2000年5.9级地震前,宁夏南部干盐池井和王民井水位的变化情况。发现在景泰地震前上述2口井水位变化既有趋势异常显示也有中短期异常显示。干盐池井水位的中短期异常表现为打破年变规律,而王民井水位则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变化。2口井水位的异常变化同步,而且具有重复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2005年7月25日林甸5.1级地震前多项地震学参数(地震空间分布、b值、YH值、D值、Gl值、A(b)值等)的异常变化,期望从中能够找出对中强地震短临预报有意义的地震学参数和特征图像,以增加对中强地震孕育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林甸MS5.1地震前延寿地震台竖直摆倾斜异常情况,并对异常的主要特征及异常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黑龙江亚板块及其临近区域的不同时段地震活动图像研究分析,发现了中强震前地震活动图像的一些特点,再回归到地震动力学环境中去,建立了理论解释模型和两条判据假说。以此为基础并结合近年来地震活动图像综合分析后,我们在2005年下半年黑龙江省地震趋势会商意见中提出:松嫩盆地是5级以上中强震的主要孕震区。2005年7月25日林甸Ms 5.1地震对此给予了验证。本文对此过程阐述并作进一步分析,希望这种综合预报方法对地震预报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林甸5.1级地震及震后趋势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林甸5.1级地震的基本情况。对地震序列特征进行了研究,对震后趋势进行了判断。  相似文献   

14.
选取1980年以来距新10号泉300km范围内的16次5级以上地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新10号泉水化学参数在上述地震前后的全程时空扫描,初步总结出该泉水化学测项的前兆异常特征。(1)异常形态各异:硫化物为中期高值异常;氟离子以短期异常和中期异常为主;电导率基本上表现为中期高值异常;水汞以中期高值异常为主,个别地震前会出现临震高值异常;水氡为中期高值异常或年变畸变;甲烷则一般表现为高值中期异常,个别地震前也会在中期异常的基础上叠加大幅度临震异常;氦气为高值正异常。(2)映震对应率:硫化物为81.3%,氟离子为57.1%,电导率为31.3%,水汞为55.6%,水氡为18.8%,甲烷为46.7%,氦气为46.7%。  相似文献   

15.
观测井中氦含量异常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阐述了黑龙江省林甸观测井、山东省聊城聊古一井和云南省开远观测井观测到的氦含量变化与周围发生的中强地震的关系.由于氦的物理化学的特性,它在地震前能灵敏地反映出地震的前兆变化,氦的异常幅度与震级成正相关,与震中距成负相关,异常一般都是在地震前15~30 d左右.根据观测井所处的构造条件和氦来源深度的不同,观测到氦含量的异常变化不一致性,有正异常,也有负异常变化,这与孕震应力场作用导致气体来源途径的不同有关.地热异常区的高温井逸出气和逸出气中以天然气为主的观测井氦气测值高,低温井逸出气的氦气测值低.人可明显感觉到有气体流出的观测井,其交换速度快,氦气异常呈现出突变型特征;而低温静水位观测井,其气体流量小的观测井,交换速度慢,其氦气异常呈现出缓变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把用来分析地震波波形的时间线性度和空间线性度两种方法,应用到地磁资料分析当中,具体分析处理了1976年7月28日唐山Ms7.8地震和1989年10月19日大同Ms6.1地震前后地磁场资料,并对这两次地震前后地磁时空线性度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所得结果表明:①较大地震前地磁场的时空线性度均可能呈现出较明显的下降异常变化,有些在震前回升,②各分量的时空线性度呈现异常的时间基本上同步,并与波速异常发展趋势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发生在江苏省境内的三次地震的地应变临震前兆特征。这三次地震是1979年7月9日溧阳6.0级地震、1987年2月17日射阳5.1级地震和1990年2月10日常熟5.1级地震。在本文中,作者还对利用地应变临震前兆进行临震预报的有关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系统分析了 1 999年 9月 2 7日发生在青海省河南县 5.1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形变、电磁等前兆异常的时空强演化特征 ,认为震前在距震中 4 0 0 km范围内前兆异常在时间上表现为中长期异常、中期异常、短期异常及临震异常 ,而且异常的出现、转折时间具有一定的同步性 ;异常在空间上表现为从场兆→源兆→场兆的迁移过程 ;异常在形态上表现出以负异常为主的特征。同时得出该次 5.1级地震有可能成为库玛断裂带再次活动的信号震  相似文献   

19.
丽江7.0级地震过程的重力变化与小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对云南西部地区的多期重力观测资料进行了计算,并将 计算前后的重力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讨论了不同阶的小波分解结果的物理意 义及其与地震之间的对应关系.由对应于地壳浅层物质状态变化的一阶小波分解所 得结果显示,在地震前的1992~1993、1993~1994、1994~1995年等多期重力变化中 震源附近都有一定的异常,特别是1995~1996年的同震变化更加明显。而反映地球 深层物质状态变化的重力二、三阶小波的分解结果虽然对地震过程有一定的响应,但 不是特别明显,这与丽江7.0级地震发生在浅层(深约10 km)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Introduction The occurrence of earthquake has relations not only with seismogenic process of source area,but also with the environment of inner (earth space) and outer (earth-sun space). The varyinggeomagnetic field is natural medium that connects with both factors (DING, 1988). There are two kinds of basic ideas using the diurnal-variation anomalies of the verti-cal-component (Z) in geomagnetic field to predict earthquake. The first kind is local geomagneticanomalies that are ob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