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长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长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于2012年4月至2013年1月进行了4次调查采样。共鉴定出浮游动物67种(不包括原生动物),以轮虫种类为主(42种),其丰度与生物量均占据较大优势。浮游动物丰度的季节性差异显著,夏季最高(4412ind./L),冬季最低(831ind./L)。季节间的物种更替率大于59%,但优势种种类的季节变化不明显。优势种共8种,均为轮虫,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uns calyciflorus)、针簇多枝轮虫(Polyarthra trigla Ehrenberg)是四个季节均出现的优势种,P.trigla Ehrenberg的优势度与出现频率均是各个季节的最大值,各季节这两种优势种的丰度和在总丰度的占比均超过59.13%。依据Shannon指数、Pielou指数、Margalef指数评价长湖水体处于中度污染,肥度指数评价长湖处于富营养状态。相关性分析、多元逐步回归方程、冗余分析的结果显示:水温是影响长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关键因子;浮游植物表征含量chl a也是影响长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子,总氮、总磷通过影响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间接地影响浮游动物的组成;能耐受较高p H的B.calyciflorus在长湖碱性水体中有较好的适应性;夏季马洪台区较低的溶解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区域轮虫的生长,总悬浮物通过降低溶解氧对浮游动物产生间接作用;化学需氧量对P.trigla Ehrenberg、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等耐污种的影响较大,并对浮游动物的丰度产生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太湖水体中浮游病毒的分布规律,了解其在微食物环中的生态功能,2013年9月至2014年5月间,采用SYBR Green I荧光显微计数法,研究了太湖水体中浮游病毒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影响水体中病毒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太湖水体中浮游病毒的丰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网围养殖区的病毒丰度较高,为(3.52±0.28)×107 ind./m L,敞水区的病毒丰度较低,为(4.06±0.90)×106 ind./m L;(2)浮游病毒的丰度也具有显著的时间差异,秋季浮游病毒的丰度为(2.83±0.74)×107ind./m L,显著大于春季(3.11±0.67)×106ind./m L;(3)太湖水体中浮游病毒的丰度与叶绿素a浓度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但与异养细菌丰度间的相关性不显著,表明太湖水体浮游病毒以浮游藻类病毒为主。  相似文献   

3.
李洁  徐奎栋 《海洋与湖沼》2016,47(3):612-625
大型水母沙海蜇旺发已成为黄海夏季的一个常见的生态现象。然而,沙海蜇旺发与微小型浮游动物尤其是纤毛虫的相互作用关系依然不明。本研究基于2013年6月(水母旺发初期)、8月和9月(水母旺发期)三个航次的调查,对黄海水母高发的I(33°N)、G(34°N)、E(35°N)断面的表层微小型浮游动物的丰度及生物量分布变化与水母发生关系进行探讨。微型鞭毛虫丰度6月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57ind./m L和3.92μg C/L,至8月降为145ind./m L和2.55μg C/L,9月回升至160ind./m L和2.84μg C/L。共鉴定纤毛虫31属64种,三个月份纤毛虫的种类组成差别不大。纤毛虫6月的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282ind./L和8.93μg C/L,至8月降为933ind./L和3.92μg C/L,9月回升至2319ind./L和6.55μg C/L。与丰度和生物量的较大变化不同,纤毛虫6月的平均生产力为12.74μg C/(L·d),8月降至7.39μg C/(L·d),9月略增至7.79μg C/(L·d)。桡足类无节幼体仅见于6月(10.59ind./L)和8月(8ind./L),在沙海蜇旺发的8月其平均生物量(0.08μg C/L)和生产力(0.032μg C/(L·d))远低于纤毛虫。本研究表明,在南黄海水母发生过程中,纤毛虫在微小型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和生产力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受到水母旺发的直接和间接(级联效应)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基于2014—2018年每年8月份,于秦皇岛海域使用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数据,分析了小型水母群落的组成种类和丰度分布特征及环境因子与水母群落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2014—2018年调查海域共出现小型水母13种,其中2014、2015和2017年夏季水母种类数均为7种,2016年夏季水母种类数为6种,2018年夏季水母种类数最少,仅为2种。秦皇岛近岸水域水母的优势种包括薮枝螅水母、球型侧腕水母和锡兰和平水母。2016年夏季秦皇岛水域水母丰度的平均值最高,达到了95.0ind./m3。2014、2015和2018年分别为66.9ind./m3、69.1ind./m3和35.4ind./m3。2017年最低,为14.9ind./m3。通过小型水母丰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温度、盐度、pH、磷酸盐、溶解氧、无机氮、悬浮物等环境因子会对秦皇岛夏季水域水母群落结构的年际间变化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青山水库轮虫群落结构特征的时空差异对水质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青山水库轮虫群落结构特征的时空差异对水质变化的影响,对其进行了四个季度的采样调查。结果共发现轮虫物种30种,分属于9个科,其中优势种为长肢多肢轮虫和针簇多肢轮虫,后者是一种污染指示种,表明水质处于中度污染状态。轮虫平均密度为171 ind./L,平均生物量为0.0158 mg/L。通过对水库理化因子与轮虫群落生物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初步确定水温和溶解氧是青山水库轮虫群落演替的主要影响因子。根据轮虫群落结构聚类分析表明,青山水库分为四大区域。另外,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水质的下降可能与营养盐的的增加有关,特别是氮的输入。综合理化指标、营养状态指数、轮虫多样性指数以及优势种指示种等多种评价方法,结果表明2012—2013年青山水库水质属于中度—重度污染之间,营养程度为中度富营养状态,青山水库水环境污染严重。依据理化指标和轮虫群落结构特征来评价水质状况,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因此轮虫可以作为青山水库一个较为理想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热带西太平洋浮游纤毛虫的垂直分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在热带西太平洋沿台湾南部到雅浦海山一个断面和雅浦海山海区研究了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垂直分布。浮游纤毛虫丰度变化范围为0—635ind./L,生物量范围为0—1.53μg C/L,丰度和生物量高值分布于200m以浅,其中,砂壳纤毛虫丰度为0—45ind./L,占总纤毛虫丰度的比例在0—14.62%之间。浮游纤毛虫丰度垂直分布均呈现"双峰型"模式:在表层和叶绿素极大值层(DCM)出现高值。共鉴定出砂壳纤毛虫33属76种。雅浦海山海区优势种为纤弱细瓮虫、卢氏真铃虫、管状真铃虫、膨大波膜虫,西太平洋海区优势种为纤弱细瓮虫、海勒斯真铃虫、酒杯类管虫、尖锐号角虫。有些种类分布在100m以浅,有的种类分布在100m以深,说明砂壳纤毛虫在100m水深左右种类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7.
利用海马齿生态浮床技术原位修复海水养殖池塘,通过周期性监测试验池塘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种类组成、密度和生物多样性变化趋势,分析了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和养殖池塘水质改善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生态浮床对养殖池塘水质和沉积环境都表现出良好的改善功能,表现为试验区较对照区,水体透明度明显增加,而TN、NH_(4-)~+N、TP、COD和底泥有机碳等污染物浓度均降低,其中TN、COD和底泥有机碳呈现出显著性降低(P0.05);(2)试验区浮游动物的种类相比对照区的34种增加到40种,趋于丰富;各次采样中试验区浮游动物的密度均高于对照区,平均由13559ind./L增加到15933ind./L;试验区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均高于对照区,分别由初始的0.94和1.05提高到1.01和1.57。  相似文献   

8.
根据2020年8月至2021年5月对渤海西南部浮游动物调查的4个航次数据,分析该海域水螅水母、栉水母群落结构和季节变化特征,讨论了环境因子对小型水母丰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渤海西南部小型水母种类组成和丰度分布存在季节变化,全年调查共发现小型水母13种,11种水螅水母、2种栉水母;春、夏、秋、冬该海域水母种数分别为4种、9种、7种和2种,丰度均值分别为30.74 ind./m3、30.78 ind./m3、12.08 ind./m3、0.57 ind./m3;优势种为嵊山秀氏水母(Sugiura chengshanense)、八斑芮氏水母(Rathkea octopunctata)、锡兰和平水母(Eirene ceylonensis)、半球美螅水母(Clytia hemisphaerica)、球型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 globosa),优势种季节更替率平均为91.67%,呈现明显季节演替。水温和盐度是影响渤海西南部小型水母丰度季节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春季水温回升及适宜营养盐含量促进小型水母生长繁殖,夏季桡足类为小型水母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促进其生长,秋季群落主要受盐度的影响。根...  相似文献   

9.
有关我国轮虫的生态研究,王家辑于1958年报导了湖泊、池塘、沼泽的轮虫生态分布。白国栋于1962年报导了五里湖轮虫数量变动,其它类型水体至今还未见报导。笔者1956~1958年1972~1976年对天津地区不同类型水域、包括河流、河道、浅水湖泊、池塘、养鱼塘、草地、水洼及引注污水的水域中轮虫的种类及数量进行了周年调查。现把调查结果总结如  相似文献   

10.
高密度轮虫对点带石斑鱼早期仔鱼培育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曾庆民 《台湾海峡》2004,23(1):69-75
本试验在水体为1000dm^3、仔鱼密度为15ind./dm^3条件下,研究不同轮虫密度(10、25、40、70、100ind./cm^3)对点带石斑鱼早期仔鱼摄食和生长的影响.至仔鱼12日龄的培育试验结果表明,在点带石斑鱼早期仔鱼的培育过程中,投放轮虫对水质有影响,特别是在2~6日龄间,DO值和pH值都有一降低过程,但随后即回升并相对稳定;轮虫密度越高则pH值越低,pH值最低出现在4~6日龄,4日龄时10ind./cm^3组的pH值比100ind./cm^3组高0.32.在10~100ind./cm^3的轮虫密度范围内,较低的轮虫密度对仔鱼的生长有利,12日龄10ind./cm。组仔鱼的全长比100ind./cm^3组高31.83%,但100ind./cm^3组仔鱼的成活率比10ind./cm^3组的高出近一倍;不同轮虫密度下仔鱼摄食轮虫数量的差异并不明显;但9日龄以后,过高的轮虫密度100ind./cm^3下仔鱼生长速度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1.
三峡工程运行对洞庭湖与荆江三口关系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水库于2003年6月1日正式开始蓄水,其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日益明显。根据水文泥沙观测资料,采用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变差系数法、双累积曲线法等方法分析三峡工程的运行对洞庭湖与荆江三口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看,长江上游降水量减少和三峡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是影响洞庭湖水沙变异的主要因素;(2)长江中下游荆江三口分流分沙锐减,并呈现三口口门趋于淤积,藕池河和虎渡河逐渐走向衰亡;(3)从洞庭湖泥沙沉积量过程线来看,2003—2010年洞庭湖的累计泥沙淤积量仅为2301×104t,比多年平均值减少95.6%;(4)运用BP神经网络对洞庭湖出湖水量和沙量进行模拟,结果显示模拟精度满足洞庭湖出湖水沙预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The water chemistry, flora, and fauna of Lake Ngahewa are described. Its waters are coloured by humic material from a flax swamp and the mean carbon: nitrogen ratio of the sediments lies in the range for dystrophic lakes. Thermal stratification is very weak or absent during summer, although deoxygenation occurs at depths below 3 m in late summer. The lake is highly productive and has a diverse phytoplankton and zooplankton population, which is different in species composition from other nearby eutrophic lakes; some algal species common in nearby eutrophic lakes are absent, and there is a high ratio of rotifers to cladocerans and copepods.

The high levels of dissolved phosphorus (42.2 mg.m‐3) and nitrogen (up to 36.1 mg.m‐3 NO3‐N) in the lake waters,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flora and fauna compared with neighbouring lakes give only weak support to its tenuous classification as a dystrophic lake on the basis of water colour and sediment carbon values. The concept of dystrophy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二维水质数学模型,研究南洞庭湖污染物质迁移扩散与混合的运动规律。运用无量纲分析方法,解决了洞庭湖污染带的几个计算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北方盐田和盐湖高盐水域藻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志珍 《海洋与湖沼》1995,26(3):317-322
于1986年3月-1990年9月,对中国北方一些盐田和盐湖的高盐水域(盐度61.0-320.0)中的藻类(主要是浮游藻)进行调查。在青岛东风盐场和天津汉沽盐场每月2次定点采集藻类标本水样72份以及随机在山西解地、青海尕海,新疆达板城盐湖和巴里坤湖采集水样5份。鉴定出蓝藻5种,绿藻8种,硅藻8种。结果表明,均是典型的耐盐或喜盐种类,但其种的多样与水体的盐度呈负相关,藻类种群生物量以春季和秋季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15.
洞庭湖洪水规模与1995年自然降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1995年前汛期(4~7月),四水流域,湖区,长江中上游等集水区间自然降水水平与洞庭洪水关系的研究,探讨洞庭湖早已出现的“高水位,低流量”异常现象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揭示本世纪来,洞庭湖至今并达到1954年降雨规模,从而着重指出洞庭湖距世纪洪水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6.
湘江尾闾河槽演变和整治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88—1990年对湘江尾闾河槽进行实地考察所采集的河床底质和浅钻资料,及在艑山、岳阳、城陵矶三个测流断面所取得的水文、泥沙数据,从水动力条件和地质地貌及沉积相角度进行分析,发现河槽呈缓慢右移,右汊冲深,左汊淤浅,河宽逐渐缩窄的趋势。整治应以挖槽疏浚为主,浚深右汊中部河段,适当采取丁坝、潜坝、炸礁工程。引流归槽,以挖制河势,稳定航道。  相似文献   

17.
太湖水体透明度的分析、变化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53,自引:2,他引:53  
本文根据1993—2001年太湖站常规监测资料及2001-2002年周年实验资料,分析研究了太湖水体透明度的分布特征、季节变化,重点分析了透明度与光学衰减系数、悬浮物及叶绿素a的相互关系,阐述了影响透明度的主要因子。研究表明:太湖透明度的区域分布为湖心区最低,其次是河口区.东太湖最高;季节变化表现为全湖平均透明度夏秋季大、冬春季小,不同湖区变化不尽相同;光学衰减系数与透明度的关系为:Kd=0.096 1.852/ST;悬浮质与透明度的关系为:S1/4=8.103—5.847lnST;对透明度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发现太湖透明度主要受悬浮物的影响,透明度跟叶绿素的相关性不是很大,只存在微弱的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8.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trophic contributions of rotifers from freshwater through polyhaline estuarine waters were examined in the southern Chesapeake Bay and its major tributaries for a two-year period. Trichocerca marina and Synchaeta spp. were the major taxa in abundance, followed by Polyarthra vulgaris, Keratella cochlearis and Brachionus spp.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alinity and rotifer density, biomass, and number of species. Rotifers were a component of the microzooplankton biomass during specific periods and at particular sites, dominating summer assemblages in tidal freshwater and river–estuary transition sites, plus the winter communities in estuarine waters. This observation indicates that rotifers may play an important trophic role by seasonally replacing metazoan nauplii as a biomass source in both tidal freshwater and estuarine ecosystems. The annual contribution of rotifers to the total microzooplankton biomass exclusive of heterotrophic dinoflagellates was brief but intensive, achieving over 50% of annual biomass during a 2–3 month period. Despite the small annual mean contribution of rotifers to the total microzooplankton biomass, rotifers may have a limited, but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trophic dynamics of the zooplankton community in Chesapeake Bay and its major tidal tributa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