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一句话新闻     
《天文爱好者》2008,(11):16-16
2008年9月27日夜,LAMOST在调试中一次观测得到1000余条天体的光谱开始,到至今的调试观测中,LAMOST都不断地获得每次约2000多天体的光谱。用于调试观测的天体一般是亮于17等,光谱是在无云观测夜曝光至少5分钟后获得的。与国际上迄今最多一次观测只能得到600多条天体的光谱相比,LAMOST已经成为世界上光谱观测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  相似文献   

2.
用主光线法对正在研制的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焦面上天体成像位置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焦面上确定天体位置的方法,导出了天体在天球和LAMOST实际焦面上一一对应的位置关系。本的方法可用于焦面上光纤位置的确定,同时,也为已知天体在焦面上的位置确定其在天球上的位置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环境信息是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the Large Sky Area Multi-Object Fiber Spectroscopic Telescope,LAMOST,又叫郭守敬望远镜)运行状态的一部分,用于辅助望远镜的日常维护、观测以及后期数据处理.环境信息来源于多个子系统,而子系统的数据存储由不同单位设...  相似文献   

4.
LAMOST(大型多天体分光望远镜)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视场最大、光谱观测效率最高的4m级口径以上的光学望远镜。它将要同时高效地观测4000颗星的光谱,这对网络控制系统的设计是巨大的挑战。该文主要从LAMOST网络控制系统构建的角度介绍了系统如何在大数据量、多任务的情况下实现各子系统控制、环境监测、授时和无线远程监控等功能,叙述了在该系统中运用的实时分布式操作系统、实时数据库,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SM)等多项技术.  相似文献   

5.
郭守敬望远镜(Large Sky Area Multi-Object Fiber Spectroscopic Telescope,LAMOST)、斯隆数字巡天(Sloan Digital Sky Survey,SDSS)、英澳望远镜(AngloAustralia Telescope,AAT)等大多数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现用的数据处理流程都是基于一维算法的.以LAMOST为例提出多目标光纤光谱数据处理流程方法.在LAMOST现用数据处理流程中,在预处理过程之后,通过基于一维模型的抽谱算法从二维观测目标光谱数据中得到一维抽谱结果作为中间数据.后续的处理步骤都基于一维模型的算法.然而,这种数据处理流程不符合观测光谱的形成机理.因此,在每个步骤中都引入了不可忽略的误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还未被用于LAMOST及其他望远镜数据处理系统的新颖的数据处理流程.重新设计安排了各个数据处理模块的顺序,各关键步骤算法都是基于二维模型的.核心算法将详细论述.此外,列出了部分实验结果来证明二维算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rge Sky Area Multi-object Optical Spectroscopic Telescope,LAMOST)是目前国际上口径最大、视场最宽、光谱获取率最高的大型施密特望远镜,通过借助并行可控式双回转光纤定位系统,其焦面系统上的4 000根光纤可以在数分钟内按预定天体坐标快速精确地对准各自观测目标并进行精调。望远镜观测时每一个光纤单元定位情况的好坏直接决定接收天体光谱的质量,然而目前针对光纤定位精度情况仅有的信息就是定位时光纤单元步进电机驱动情况的反馈,是一个内部信息,并不全面,无法给出每一个光纤单元的实际定位精度情况。因此需要搭建一个可用于LAMOST现场的检测系统,在望远镜观测间隙,在前置光源照明条件下,可以第一时间获取焦面板光纤单元定位图像,快速分析之后,检测出定位误差较大的光纤单元,由此决定进一步观测处理措施,以保证观测光谱的有效性和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恒星形成区是研究恒星形成物理过程最重要的天体物理实验室. 猎户座分子云团是研究各种质量恒星形成和相关年轻恒星性质的一个著名天区. 通过对恒星形成区的光学光谱分析, 可以获取其内部热电离气体的运动学和化学性质. 基于国家大科学装置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光谱观测数据, 从LAMOST I期光谱巡天数据中筛选出8个指向猎户座分子云团的观测面板, 获取了1300多条针对猎户座分子云团内弥散电离介质的有效光谱. 选取不受星际介质污染的背景天光光谱构建超级天光, 对这些光谱数据做减天光处理, 并进一步测量其发射线性质,包括Ha、N Ⅱ] λ 6584、[S Ⅱ]λλ 6717和6731等发射线的中心波长和积分流量等.最后给出猎户座分子云团内弥散电离介质的视向速度和线强度比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8.
位于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的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是世界上最大的、可操控的反射施密特望远镜。为了便于控制望远镜,提高观测效率,设计了观测控制系统图形用户界面。首先分析了LAMOST望远镜的控制软件体系结构,采用基于场景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对界面进行了分析和设计。使用Qt、CORBA、多线程技术和MVC模式,实现了用户界面,并对界面进行了测试。最后,用户界面得到了用户的认可,成功应用于LAMOST观测。  相似文献   

9.
贫金属星因其内在蕴涵着银河系早期化学元素形成和演化等信息,所以他们对银河系及宇宙早期形成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贫金属星的搜寻与研究已成为天文学的一大国际研究热点。随着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试运行的开展及数据的积累,我国已具备自主开展此领域研究工作的有力观测设备及数据资源。通过采用有效的的测量方法,对郭守敬望远镜试观期获得的低分辨率(R≈2 000)恒星光谱数据进行恒星大气物理参数测量,新发现了8颗[Fe/H]-1.00 dex的贫金属星候选体,其中1颗[Fe/H]=-2.73dex属于很贫的贫金属星(VMP)。工作首次显示并证明了郭守敬望远镜能够有效地开展银河系内搜寻大量贫金属星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给出一种可用于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望远镜(LAMOST)的光纤定位系统,它将望远镜焦面板分成4000个小区域,每个区域中安装一个可控式光纤定位单元,光纤由单元带动作精确定位。本讨论了系统的组成及特点,该系统可望能成功应用于LAMOST项目中。  相似文献   

11.
锂(Li)元素最初诞生于大爆炸核合成,是最重要的轻元素之一.但锂元素丰度在很多类天体中均表现出观测与理论不符的现象,这一问题困扰了天体物理学家数十年.富锂巨星就是这样的一类天体,它们大气中的Li丰度超过了标准恒星演化模型的理论值.虽然富锂巨星早在约四十年前就被发现,但其起源依然是未解之谜.随着以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巡天等为代表的大型光谱巡天项目的开展、以开普勒(Kepler)卫星为代表的星震学观测数据的产出以及数据驱动类方法和技术的飞速发展,针对富锂巨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在此将回顾富锂巨星近四十年来的研究进展,并总结对于富锂巨星最新的认知.  相似文献   

12.
徐灵哲  徐欣圻 《天文学报》2008,49(1):101-106
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Large sky Area Multi-Object fiber Spectroscopic Telescope)目前已经进入了安装调试阶段,在2007年即将逐步投入使用.LAMOST总控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软件工程,需要对望远镜实时监控并给维护者提供多种控制手段.随着手机成为大众日常通讯工具,利用基于GSM(GlobalSystemforMobilecommunication)网络的手机短信对LAMOST望远镜进行远程无线监控,已经成为总控系统的一种辅助监控手段.文章着重描述该系统的软硬件原理、接口、控制流以及安全性的考虑.该项研究的使用在国内望远镜控制系统中尚属首次,目前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  相似文献   

13.
2007年5月28目的凌晨时分,我突然被两声“嘟嘟”的短信息通知声惊醒,顺手拿过手机一看,顿觉睡意全无:“一个多小时前拍到了亮星光谱!……”短信来自正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LAMOST项目装调现场的总工程师崔向群。记得那晚是望远镜的各个子系统的第二次大联调,就获得了久盼的“天体光谱”,LAMOST项目的小系统出光谱的既定计划提前31天实现了,项目建设的历史性时刻,怎能不让人激动?  相似文献   

14.
郭守敬望远镜每日产生海量观测数据,数据处理涉及观测计划生成、二维和一维数据分析、参数测量、质量控制和光谱释放等诸多环节。为了更高效地获取、处理、分析和发布数据以及及时解决数据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开展了郭守敬望远镜数据流与光谱质量控制研究。首先,深入研究郭守敬望远镜系统数据流和工作流程,结合关系型数据库进行数据建模,实现基于Linux的MySQL数据库系统,将数据处理和发布各个环节有机串联并融合在一起;然后,基于该数据库系统,定义光谱质量控制模型,建立光谱质量控制系统,严格控制光谱质量和光谱产出的各个环节,从而为优质的光谱资源释放提供保障。该数据流与光谱质量控制系统可以很好地满足望远镜数据处理和数据管理的需要,是可以扩展至同类望远镜系统进行数据处理的一种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5.
首次获悉我国正在筹建全球最大的大视场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已是几年前的事情了,这一在世界上领先的项目立即引起了我的关注。随后,通过网络、《天文爱好者》杂志等渠道,逐步加深了对它的了解。这一次,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由“北京市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组织的参观LAMOST望远镜的活动,得以第一时间目睹它的风采。  相似文献   

16.
LAMOST焦面板的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是我国跨世纪的一项重大科学工程,由于其独特的设计思想,它同时兼备了大口径与大视场的能力并能同时观测约4000个天体。LAMOST的焦面板是一块直径1.75m、曲率半径20m并有4000余个小孔的球冠状板,4000套光纤定位系统被安装在焦面板上。由于光纤光的位置受板的变形的影响从而将影响最终的成像质量,焦面板的变形必须被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本创建了焦面板的有限元模型并讨论了在不同重力和温度场中焦面板的变形情况。最后针对其设计要求给出了适当的结构和材料。  相似文献   

17.
恒星大气物理参量的非参数估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恒星大气物理参量(有效温度、表面重力、化学丰度)是导致恒星光谱差异的主要因素.恒星大气物理参量的自动测量是LAMOST等大规模巡天望远镜所产生的海量天体光谱数据自动处理中一个重要研究内容.针对测量大样本的恒星光谱数据估计每个恒星的大气物理参量,提出了一种基于变窗宽核函数的估计算法:变窗宽算法是对固定窗宽算法的改进,分为3个步骤:(1)将历史恒星光谱数据进行PCA处理,得到光谱的低维特征数据;(2)利用特征数据与其物理参数的对应关系,建立一种变窗宽的非参数估计模型;(3)利用该估计模型,直接计算待测恒星光谱的3个物理参量(有效温度、表面重力、金属丰度).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与固定窗宽估计模型以及在其他文献中报道的方法相比,具有较高的估计精度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18.
对大口径光学/红外天文望远镜而言,为保障其稳定高效运行,镜面镀膜是重要的维护环节之一.镀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镜面光学反射率的高低,也严重影响到天文望远镜的成像质量、观测效率.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rge Sky Area Multi-Object Fiber Spectroscopic Telescope, LAMOST,又名郭守敬望远镜)自2009年6月通过国家竣工验收并逐步投入巡天观测,目前已进入第2个5 yr巡天计划阶段,取得近两千万的光谱产出和大批高显示度的科学成果. LAMOST共拥有24块施密特改正镜子镜和37块球面主镜子镜,为了确保在野外恶劣观测环境下镜面反射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每年要对大批子镜进行镀膜.主要介绍了镀膜需求、镀膜设备,并基于大量实验和多年的完善探索出一套可行的镀膜工艺流程,确保了LAMOST子镜极高的镀膜质量.镀膜后子镜平均反射率高达90%以上,满足了LAMOST光谱巡天的镜面反射率要求.  相似文献   

19.
LAMOST观测控制系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LAMOST的观测控制系统将实时地与望远镜控制系统和焦面仪器控制系统一起来完成LAMOST的光谱巡天工作,同时与数据处理系统紧密联系以安排观测计划和数据处理任务。研制观测控制系统的目的是自动地完成整个光谱巡天工作,以最有效地获得科学产出。  相似文献   

20.
上一期中,我们提到了Astro-1和2上装有用于拍摄天体远紫外光谱的“霍普金斯紫外望远镜”(HUT)。HUT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今天将要出场的“远紫外光谱探测器(者)”(Far Ultraviolet Spectroscopic Explorer,简称FUSE,也翻译成“远紫外分光探测器(者)”)做前期测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