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巴马县油茶种植的气候条件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热量、水分和光照等方面对巴马县种植油茶进行了气候适应性分析,同时总结分析了影响油茶生长发育的主要气候灾害及应对措施,并结合巴马县的实际,因地制宜,提出了发展巴马油茶种植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罗思泽  杨兰  郑羡仪 《广西气象》2013,(4):48-51,73
从热量、水分和光照等方面对岑溪市推广种植澳洲坚果的气候条件进行分析,找出影响澳洲坚果生长发育及挂果的主要气象灾害,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首先,阐述了翠冠梨生长发育所需的热量条件、水分条件、光照条件,并在对新建县的历年气候条件进行分析之后,提出应尽可能选择海拔高度≤200m的地区种植,将开花期安排在3月下旬后期:在种植面积≥100hm^2的地区,要开展小气候观测,开花期要加强对低温连阴雨的监测和预防。  相似文献   

4.
章丘大葱高产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章丘市气象局1982-1992年6-11月的地面气象资料,对章丘市统计局提供的1982-1992年的章丘大葱产量进行了分析,发现大葱商品生长的不同阶段对水分、热量、光照的需求不同。适宜的降水、较大的气温日较差和良好的光照,是章丘大葱优质高产的主要气象条件。在实际生产中,充分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扩大种植面积,可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利用近10年夏播向日葵试验资料,分析了夏播向日葵播种和生育期的热量、水分、光照条件对向日葵生长的利弊影响.  相似文献   

6.
利用且末县江尕勒萨依地区的气象资料,进行了高原香蒜种植气象条件分析。结果表明在江尕勒萨依地区种植高原香蒜的温度、光照、热量条件都符合各生育期的需求,自然降水条件和水分需求之间虽不能形成适宜搭配,但是在江尕勒萨依种植大蒜均需采用灌溉的方式,只要掌握大蒜需水期和需水量可以进行人为控制,适宜其生长。灾害天气中霜冻和大风天气对香蒜的生长影响不大,7—8月份的高温天气略有影响,但是持续时间不长。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热量、水分、光照三个方面对四子王旗2013年马铃薯全生育期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探讨和总结。结果表明,尽管有诸多不利因素,2013年四子王旗气象条件总体比较适宜马铃薯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8.
肥城花生高产的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云 《山东气象》2012,(1):42-44
利用肥城市气象局1995-2010年地面气象资料,对肥城市统计局提供的1995-2010年的肥城花生产量进行了分析,发现了花生生长的不同阶段对水分、热量、光照的需求不同。适宜的温度、降水和良好的光照,是肥城市花生优质高产的主要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玉米生育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农业气象条件分析,发现张掖市气候异常是造成玉米减产的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10.
驻马店夏播向日葵气候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近10年夏播向日葵试验资料,分析了夏播向日葵播种和生育期的热量、水分、光照条件对向日葵生长的利弊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63—2012年广宁县逐年、逐月日照,日照百分率,水汽压,相对湿度,总低云量,降水量,轻雾、雾、烟、霾,风速,日照百分率≥60%、日照百分率≤20%等经过严格的筛选、审核,质量可靠的观测资料,综合分析了广宁县日照时数的年、季节、月份变化趋势,同时重点分析了日照时数与总低云量、霾日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广宁县50年的年、季、月日照时数总体都呈减少趋势,导致日照时数减少的最重要原因是低云量和霾日数的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48-2009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黄河流域年平均、1、4、7、10月整层水汽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年平均水汽含量为5~27mm,时间上,冬季(1月)和夏季(7月)分别为最低和最高,空间上,青藏高原和黄河下游上空分别为最低和最高,西风带水汽大小居于两者之间;利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REOF)展开方法,将黄河流域年平均水汽含量划分为2个区,1、4、7、10月均划分为4个区;年平均及各月全流域和黄河中下游区水汽含量均趋于减少,其余各分区演变趋势各异。  相似文献   

13.
姚洁  赵桂香  金磊 《干旱气象》2014,(3):346-353
山西地处气候过渡带,气候敏感、生态脆弱,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其陆面物理过程受气候波动影响十分明显。本文利用NCAR CCSM IPCC AR4陆面分量模式(CLM)20世纪气候模拟(20C3M)和21世纪SRES A1B排放情景下的模拟结果,对山西省21世纪(2001~2099年)与20世纪(1901~1999年)陆面能量和水文变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模式模拟出山西地区未来地面温度的空间及时间分布特征。未来山西省地面温度呈明显上升趋势,上升速率冬季大于夏季。空间上,增温幅度冬季自北向南递减,夏季自西向东递减;(2)未来山西省陆面各分量空间上,净辐射通量西北增幅大于东南,降水率和径流率则与其相反,潜热通量与蒸发率一致,西南部增加幅度大,土壤含水率冬夏分布相反,感热通量呈下降趋势,西南下降幅度大;时间上,净辐射通量、潜热通量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土壤热通量冬季上升,夏季下降;地表水循环的各分量均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4.
干旱胁迫对夏玉米叶片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华北地区大面积种植的夏玉米品种郑单958、承玉2号、鲁单981作为试验材料,通过研究干旱胁迫条件下的玉米叶片光合、叶绿素荧光等指标随着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规律,以期为夏玉米干旱的生理生态变化监测及水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在土壤含水量70%左右时,随着土壤相对湿度的下降,上述3个夏玉米品种仍能保持其叶片水分状态。郑单958、承玉2号、鲁单981的叶片净光合速率在土壤水分中等条件下最大,分别为39.9、38.8、38.4μmolCO2/m^2·s;在土壤相对湿度较低时,郑单958、承玉2号、鲁单981的叶片净光合速率下降趋势明显(P〈0.05)。叶片水势变化规律为:在土壤相对湿度〉90%时,对水分胁迫郑单958、承玉2号不敏感,鲁单981敏感;在土壤相对湿度〈70%时,水分胁迫条件下承玉2号不敏感,而鲁单981、郑单958敏感。气孔导度(g1)变化规律:随着水分胁迫加剧,3个夏玉米品种气孔导度均下降,在土壤水分较高时,气孔导度变化规律不明显,在土壤水分较低时,气孔导度明显下降(P〈0.01),细胞间隙CO2浓度(Ci)随土壤水分胁迫加剧而上升。上述结果表明:与叶片的光合和水分状况相比,夏玉米的气孔对土壤水分的匮缺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5.
我国温度植被旱情指数TVDI的应用现状及问题简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是2类常见的遥感干旱监测方法,它们分别利用植被受旱时植被指数降低和植被冠层温度升高这2种重要的生理表现来监测干旱。但植被指数对干旱指示具有一定滞后性,地表温度监测干旱时易受土地背景等影响。基于特征空间的温度植被旱情指数(TVDI)综合了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监测干旱的特点,物理意义明确,克服部分单独使用植被指数或地表温度的缺点,是目前干旱研究和业务应用中使用最广的遥感干旱指数之一。本文介绍了TVDI的原理、计算方法、应用中的改进及TVDI干旱监测方法,旨在为TVDI的研究及应用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利用装载有粒子测量系统(PMS)的飞机对2007年8月15日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夏季非降水层状云进行了一次探测飞行,通过获取的资料分析了云层结构、云滴的垂直分布、液态含水量、谱特征等。结果表明:(1)此个例中云层结构明显,云中存在逆温层;(2)云中平均含水量为0.012g/m^3,含水层主要集中在4100~4200m与4700—5000m层之间;(3)此云系符合Bergeron提出的催化云一供水云相互作用导致降水的概念模型,可以在催化云中进行人工引晶来达到增加降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应用micaps3天气图资料、卫星云图,对许昌市2011年2月25—28日和2014年2月16-18日两次雨转雪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和对比分析,对环流形势、水汽条件、动力、热力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的共同点为前期主要是500hPa高空槽和700hPa切变线影响的稳定性降水,后期是850hPa回流冷空气不断补充堆积形成深厚的冷垫,低层偏东气流与中高层槽前的西南暖湿急流交汇形成回流降水形势。另外,高低空的有力配合,冷暖空气的交汇为两场降水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条件。(2)不同点为两次回流降水时段、持续时间、降水强度、降水落区不同。过程一水汽含量更高,辐合偏河南省北中部而且湿层更深厚,强度更强,水汽通量较过程二大一个量级,降水量较过程二也大一个量级。过程二辐合落区在河南省南部,且持续时间较短,系统配置较弱。(3)冷空气侵入时段、气温下降速度、降水时间、850hPa温度的临界值,都是是初春降水性质发生改变的关键点。其中850hPa温度低于-4℃作为雨转雪指标外,气温的下降速度可作为雨转雪的补充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影响了水循环与地区的水量平衡过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干旱的形成与演变条件。以标准化降水量与蒸散发量差值表征水分偏离正常程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为基础,从多时间尺度联合的视角建立联合干旱指数(JDI),并以广东韶关为例分析修正的新指数JDI在干旱监测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综合了不同时间尺度干旱特征信息的JDI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干旱的形成与演进过程。通过对干旱监测的评价以及与实际旱情的对比分析,验证了联合干旱指数JDI在实际干旱监测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其可作为未来干旱监测的新理想指标。  相似文献   

19.
The Prandtl-layer concept, assuming constant turbulent fluxes in the lowest meters or decameters of the atmosphere under horizontal homogeneous and steady-state conditions, is widely used; and it is also one of the fundamentals of Monin-Obukhov similarity theory. Thus, surface-layer condensation processes-essentially formation of shallow fog layers-implying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of turbulent fluxes of water vapour, liquid water content and sensible heat, cannot be treated within this concept. This paper tries to overcome this restriction by a modified Monin-Obukhov theory, which deals with constant fluxes of total water content and moist static energy (instead of water vapour and sensible heat). It shows that surface-layer fog situations (under steady-state and horizontally homogeneous conditions and neglecting radiational effects) can be treated by this modified theory, which yields turbulent vertical fluxes of sensible heat, water vapour and liquid water content and their divergences.The paper also derives a simple formula for the divergence of the turbulent flux of water vapour (E/z) under saturation conditions, which elucidates convergence ofE very close to the ground and divergence ofE higher up independent of whether the stratification is stable or unstable, i.e., whether there is fog over cold or warm ground. Model computations with the modified Monin-Obukhov theory are in full accordance with this formula. Thus a steam-fog case can be given as a demonstration of vertical profiles of turbulent fluxes of sensible heat, water vapour and liquid water content and their divergences.  相似文献   

20.
利用自动站资料、卫星云图、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与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0年7月17—19日黄淮地区低涡暴雨过程中两次强降水过程(分别简称“7.17”过程和“7.18”过程)的环境条件及其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两次强降水均发生在充足的水汽输送、大的不稳定能量和较强的辐合上升运动等有利环境条件下,“7.17”过程热力条件更好,降水强度大,但降水范同小;“7.18”过程动力条件更好、强降水落区范围大,但雨强比“7.17”过程小。(2)“7.17”过程累积暴雨带落区位于气旋中心移动路径两侧约30—80km范围内,“7.18”过程累积暴雨、大暴雨带落区位于气旋中心移动路径两侧约70~100km范同内。(3)中尺度雨团(带)和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地面中尺度气旋周围附近,地面中尺度气旋活动的不同阶段强降水落区不同。(4)卫星云图上,两次过程强降水均由发展旺盛的对流云团自西南向东北移动而产生,对流云顶亮温低至210~220K。(5)雷达回波图上,“7.17”过程涡旋特征更明显,“7.18”过程冷暖切变回波带特征更明显。两次过程中尺度雨带与大于等于43dBz的螺旋回波带对应关系较好,短时强降水和螺旋雨带上大于等于48dBz的强回波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