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实时测量桥梁挠度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本文介绍了一种实时测量桥梁挠度的方法。大量的实验分析数据表明:采用QY型倾角仪测量得到的桥梁挠度时程曲线有很高的精度,从而为桥梁的安全性评价和工程验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该方法真正实现了桥梁挠度的动态测量,避免了传统静态测量方法必须采取的封桥措施,提高了检测效率,工程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临床及手术病理对照,分析了63例老年人脑转移瘤的CT表现,探讨老年人脑转移瘤的CT征象及诊断意义。材料与方法:63例患者包括多发者39例,单发者24例。CT检查病例全部平扫,其中49例行增强扫描,观察CT对脑转移瘤的定位及定量价值,总结CT变化规律。结果:CT发现病灶118个,其中单发病灶34个占28.3%,2个病灶的58个占49%,2个病灶以上的26个占22.7%。目前CT对老年人脑转移瘤的定位,定量,定性都有特征性,方便快捷应为首选。  相似文献   

3.
胸段食管癌术前CT检查与手术切除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胸段自营癌术前CT检查的价值及其手术切除的可能性.方法53例胸段食管癌患者术前均作CT检查并将其表现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全部病例CT均显示出食管癌的解剖部位,长度,外侵程度及邻近结构的关系.53例中手术切除47例手术探查6例。结论胸段食管癌术前CT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对判断其能否手术切除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改进野外流动地磁测点定位标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外流动地磁测量的实践及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地磁有可能成为地震预报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地磁资料的连续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可靠性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此,我们对目前流磁测点的定位标记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流磁如果没有严格的定位标记,则给测量资料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为了保持野外流动地磁测点的准确性,改进目前测点的定位标记方法已势在必行。本文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案,包括:自设定位标记;建立石碑;增设副桩(副点)C;选好辅助定位标记等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状结肠扭转(SV)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以提高SV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或肠镜复位证实的15例乙状结肠扭转MSCT表现,归纳其影像学特征。结果:15例SV的MSCT征象有:15例均显示乙状结肠扩张,4例提示有肠管损害,包括肠壁增厚、肠系膜水肿、系膜间渗出和腹腔积液等;CT定位像显示倒“U”征14例,横断面图像显示“圆腹”征13例,“鸟嘴”征11例,MPR显示“交叉”征10例,“漩涡”征9例;CT增强及CTA显示肠壁强化减弱3例,肠系膜小血管闭塞1例,肠系膜动脉旋转2例。结论:乙状结肠扭转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尤其是肠管损害的判断对指导临床治疗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在适形放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7例接受适形放疗的体部肿瘤患者的治疗前后CT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于治疗前可以明确肿瘤大小部位及毗邻关系和定位标记体表轮廓,治疗后CT可以明确肿瘤大小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论 CT技术在适形放疗的肿瘤定位。疗效评价和并发症的观察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置换前320排容积CT心脏冠状动脉增强扫描的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5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病患者术前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增强扫描,分析其伴发冠心病的原因及其冠状动脉发生狭窄的部位及程度,初步评价320排容积CT扫描冠状动脉血管增强的临床应用价值及优势。结果:385支冠状动脉中显示,364支未...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CT增强扫描与MR增强扫描两种方法对腹主动脉及分支血管的影像学评估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条件的行腹部CT血管成像或CT增强扫描与MR增强扫描的患者。分析比较两组图像,并测量腹主动脉及分支血管管腔的直径。结果:共30例患者(男17例、女13例)。CT增强扫描与MR增强扫描图像均可以清晰显示腹主动脉及其主要的动脉分支。两种成像方法测量的腹主动脉前后径(CT,17.38 mm±2.69 mm;MR,16.96 mm±2.82 mm),腹腔干直径(CT,7.56 mm±0.96 mm;MR,7.16 mm±1.35 mm),肠系膜上动脉直径(CT,7.61 mm±1.29 mm;MR,7.17 mm±1.39 mm),右肾动脉直径(CT,5.88 mm±1.12 mm;MR,5.46 mm±1.51 mm),左肾动脉直径(CT,5.75 mm±0.82 mm;MR,5.40 mm±1.29 mm),P>0.05,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相关系数:腹主动脉r=0.773,腹腔干r=0.610,肠系膜上动脉r=0.605,右肾动脉r=0.664,P=0.000,存在强相关;左肾动脉r=0.435,P=0.016,存在中等程度相关。结论:使用MR增强扫描和CT增强扫描获得的血管测量数据同样准确,两种影像学评估方法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头颅CT增强造影扫描技术在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着重分析48例病例在CT造影增强扫描后的影像表现。结果 病灶均匀一致性强化8袋子例,环状强化9例,点状强化7例,结节状强化12例,不规则强化7例,强化不明显5例,脑膜或小脑幕强化结构清晰38例。结论 头颅CT增强造影扫描能够提高病变的密度分辨力,有利于明确病变的定位和定性,为临床提供更多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稳定性骨盆骨折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7月~2012年8月连续44例经64排螺旋CT检查确诊为稳定性骨盆骨折的门急诊患者影像数据,并重新采用多层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等多种后处理技术进行了回复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为Tile A型,其中16例A1型和28例A2型,MDCT 3D可以准确评估骨盆骨折的部位、类型、程度及并发症等,符合临床诊断要求。结论:64排螺旋CT联合应用多种重建技术对稳定性骨盆骨折的评价是可靠和准确的,尤其对并发症的评估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能够为临床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提供更准确可靠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CT扫描提供的图像信息与数据,运用Simplant软件分析系统,对GBR术中植入的天博骨粉(Bio—Osten)与Bio—Oss骨粉材料在引导骨生长过程中的体积变化进行定量比较分析,探讨天博骨粉的成骨状况。方法:选取15例前牙即刻种植同时实施GBR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天博骨粉组(实验组)7例,Bio—Oss骨粉组(对照组)8例。在完成牙种植体植入的同时,植入天博骨粉或Bio-Oss骨粉,分别于术后1周、3个月、6个月进行种植区螺旋CT扫描,利用CT扫描提供的图像信息,运用Simplant软件分析系统,分别对即刻种植的GBR术后1周、3个月、6个月的天博骨粉、Bio—Oss骨粉的体积进行测量,计算其术后3个月、6个月时相对术后1周时骨粉的吸收率,并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1周天博组、Bio—Oss组植入骨粉的平均体积分别为:101.10mm^3±14.76mm^3、121.69mm^3±38.35mm^3,两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天博组、Bio—Oss组吸收率分别为:41.51%±5.87%、49.30%±5.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者吸收率分别为:58.02%±5.67%、70.26%±10.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T影像上,天博骨粉与Bio—Oss骨粉有着相似的引导成骨性和可吸收性;相比较而言,天博骨粉的吸收速率慢于Bio—Oss骨粉,或者可能是Bio—Oss骨粉引导新骨生长速度快于天博骨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Lisfranc损伤MDCT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临床表现符合Lisfranc损伤患者31例,致伤原因车祸伤21例,坠落伤8例,碾压伤2例。28例手术治疗,受伤后立即常规拍摄足部数字X线正、斜位片,3例加摄侧位片;3日内行64排CT平扫及后处理重建,重建方式包括容积再现(VR)和多平面重组(MPR)。结果:31例患者CT检查均发现有骨折,其中单处骨折3例,2处骨折13例,3处及3处以上骨折15例,共89处;均发现关节脱位,共57处,其中关节面错位≤2mm的9处,>2~5mm的30处,>5mm的18处。骨折累及关节面时相应关节均发生脱位。与CT结果比较,X平片漏诊骨折13处(14.61%),不能确定骨折16处(16.86%);漏诊关节脱位14处(25.56%)。结论:Lisfranc损伤的CT表现主要是Lisfranc关节构成骨的骨折和关节脱位,骨折线累及关节面提示相应处韧带损伤。CT表现可作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三维CT检查和X线片对跟骨骨折损伤评价的准确度及效用,同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32例跟骨骨折病例。分别使用三维CT和X线片检查,并对跟骨损伤程度及部位进行分析,对结果的准确度进行判断(依据为手术术中所见),并用McNemar检验比较其结果的准确度。结果:跟骨骨折三维CT重建在诊断准确率方面优于X线片,对骨折部位及特征描述具有更高临床应用价值。结论:应用三维CT重建跟骨骨折检查可以有效提高对骨折损伤评价的准确度和效用性,对于临床诊断及治疗均有明确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比颅脑外本文收集颅脑外患者患者100例,大部分在伤后1小时九小时内作CT扫描目的是提高地颅 外伤手术前后CT表现变化的认识,使病人得到及时有效治疗。材料和方法:收集颅脑外伤手术患者106例,伤后1小时至13天作CT检查,大部分在外伤后娄一部例在手术后10天内CTT昨查1次以上。均采用颅骨钻引流或去骨瓣减压术。将手术前后CT表现进行对比影像分析。结果:单纯硬膜外血肿,术后出现脑挫裂伤较少,且程度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6例(都为男性)急性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患者资料,其中2例右侧,4例左侧。除1例为跌倒致伤外,其余5例为运动损伤。X线平片检查6例,CT平扫2例,MRI平扫3例。结果:X线平片表现,根据Ogden’s分型,1例ⅠB型,1例ⅡA型、2...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多层增强CT检查对外伤危急症患者腹部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外伤危急症患者的多层CT急诊平扫和增强检查资料。结果:15例外伤危急症患者中,骨盆骨折8例(CT增强显示:1伴动脉血管破裂出血:1例左侧髂总动脉破裂,5例伴一侧髂内动脉分支破裂出血,2例双侧髂内动脉分支破裂出血;2伴肝破裂出血2例,脾破裂出血3例,肾破裂1例);小肠及系膜损伤并多发断裂1例伴肝脾破裂;肝破裂1例;脾破裂4例;左侧臀上动脉破裂1例。增强CT可直接显示造影剂外溢及脏器破口外伤改变。结论:多层增强CT与单纯平扫CT比较,在显示血管破裂及脏器出血定位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有条件的医院可积极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成像在腰椎创伤性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腰椎创伤性骨折患者76例,经CT轴位平扫(2DCT)后进行三维重建(3-DCT)即表面遮盖(SSD)及多平面重建(MPR),将其图像资料进行比较.结果:3-DCT能立体、直观显示腰椎创伤性骨折的部位、类型、三柱结构、椎管狭窄及脊髓受压等情况.结论:3-DCT作为2DCT的重要补充,对腰椎创伤性骨折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判断有指导意义;SSD及MPR既有良好形态学又有密度层次的图像,可协助三维显示椎间盘碎裂、突出和膨出的范围.  相似文献   

18.
螺旋CT三维重建在腕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方法及其在腕关节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6例腕关节进行CT容积扫描,层厚1~3mill,层距1~3mm。将所有原始图像进行低对比及高对比薄层重建,然后将重建图像分别导入CT3D工作站,利用后处理软件MPR、MIP及SSD分别对腕关节进行成像,由两位CT诊断医生一起对各种后处理图像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全组病例的薄层重建及三维重建显示腕舟骨骨折35例,合并舟骨月骨周围脱位8例;三角骨骨折3例;大多角骨骨折1例。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能全面、直观地显示相应的腕关节骨折、脱位及关节腔内骨片情况,尤其是MPR对骨折、脱位、骨碎片显示率为100%。结论:螺旋CT薄层MPR是一种无创伤性显示腕关节形态的最佳方法,其相关CT表现可为临床诊断腕关节损伤、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是探讨肺癌改变要注意观察其支气管改变,全面评价病灶部位,大小,形态及浸润范围。方法采用了螺旋CT薄层扫描(SVCT)后,再做增强CT扫描,然后对68例肺癌气管支气管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明确指出了68例病人均进行CT检查,其中54例经手术病理,支气管镜或细胞学检查证实,从而明确了螺旋CT是诊断支气管肺癌的重要方法之一,非常有益于临床方案的选择和设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单个胸腰椎椎体新鲜压缩骨折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手术患者影像检查进行分析,探索一种术前通过影像检查预测PKP术中骨水泥最佳灌注量的方法、标准及准确计算方式可行性。方法:收集2013年3月~2014年11月期间42例胸腰椎外伤后单个椎体新鲜压缩骨折并进行PKP手术患者,每例患者在术前不超过1周期间内都进行CT和MRI检查。回复性分析相关患者影像数据,并对每例患者影像资料进行多种后处理,对重建图像进行统计比较。结果:42例发生部位分别为T10椎体2例、5例T11、9例T12、11例L1、7例L2、5例L3和L4椎体3例。42个伤椎平均骨折压缩率为14.3±1.2%,PKP手术骨水泥灌注量为1.6~6.3 m L不等。结论:尝试通过术前CT和MRI检查的后处理预测PKP手术骨水泥最佳灌注量是可行的,能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避免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