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边银菊  胡鸿翔 《中国地震》1997,13(2):120-127
对三峡地区的Pg波非纵观测资料用地震层析成象方法进行了计算处理并对解释结果作了分析。简要阐述了地震析成象处理方法,地震走时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等。基底面成象图给出了许多有意义的信息;该测区低速区的开矿要起因于岩性的差异及断层破碎带;基底面上存在3个v〉6.4km/s的高速度区,面积最大的一个大体呈南北走向,位于黄陵背斜西南侧、向北进入背斜区,另两个分别位于黄陵背斜东则与测区西侧。  相似文献   

2.
鲁南地区地震活动性异常与苍山ML5.6级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程式指南》中的方法分析一鲁南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异常,发现在苍山ML5.6级地震前,鲁南地区23个月无ML≥2.5级地震;在1985年6月新泰ML4.1级地震以后,ML≥3.0级地震主要集中在新泰-苍山-莒县之间的三角地带。1974年以后沿苍尼断裂的ML≥3.0级地震都发生在5.6级地震震中附近。  相似文献   

3.
五大连池火山构造地震空间分布及其构造含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五大连池地震台1983年以来观测到的五大连池火山区的地震记录复核的基础上,测定了火山构造地震的空间分布状态。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地震活动均为壳内地震。受火山构造环境影响,地震活动存在着外围边缘强,震源深度分布深;内部弱,震源深度分布浅的差异。火山区内部地震深度分布优势在5km—8km,有3个地震分布密集区,震中分布呈明显的沿火山构造断层成带分布特性。在地震条带交汇处,震源深度起伏变化大,是火山构造活动强烈部位  相似文献   

4.
地震非均匀度的研究及在强震中期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27,自引:14,他引:27  
李志雄  高旭 《地震》1994,(6):11-18
室内岩石破裂实验表明,主破裂前声发射事件在时间分布上随着应力增强存在着均匀-非均匀现象。本文据此提出了一个能够有效刻画强震前中小地震活动在时空分布上不均匀性的参量-地震非均匀度(GL值)。据对中国大陆1920年以来43次Ms>7.0大震震前5年G时间变化扫描结果,发现除少数边界附近的大震外,所有7级大震震前1-3年,在震中一定范围内5级以上地震活动显示出明显的非均匀状态(GL值大于1.0);同时,  相似文献   

5.
断层空间分布是地震预测的基础数据,微震空间分布能够帮助探测断层。使用基于密度的聚类方法分析自动拾取技术获得的川滇地区微震目录,并进一步地利用空间位置信息分离出了不同地震活动带内的微震序列;对川滇交界东部地区一带不同地震活动带的微震目录,加入波形信息后,采用聚类方法进行二次分离,从中获得了部分属于不同断层的微震,一定程度上刻画出了该地区断层的空间位置信息。  相似文献   

6.
王平  邵辉成 《内陆地震》1996,10(2):169-173
介绍了Ω概率统计法的原理和计算公式,使用1970~1993年陕西省ML≥2.3级地震目录,用Ω概率统计法分析了陕西地震震级的分布特征,得到陕西省ML4.0和ML5.0级地震的复发周期。  相似文献   

7.
马志峰  黄积刚 《地震研究》1996,19(2):162-167
本简要介绍了枣庄地震动物试验的观测和研究概况,以鹦鹉鸣叫活动资料分析为例,探讨了试验区200km范围内,ML≥3.0级地震前所发生的异常活动。从而阐明利用动物出现的行为异常预报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使用滇西地震实验场区近场微震观测中的洱源、脉地、松挂地区的三次微震序列资料,研究了地面运动峰值速度vm与地震矩M0和环境应力τ0的关系,利用vm∝M01/3τ04/3的关系,估算了这三次微震序列的环境应力参数τ0值和应力降△σ。结果认为,地面运动峰值速度参数(v·r)是环境应力参数τ0或△σ的函数,且τ0或△σ与地震构造背景及介质状态相关,表现为处于不同构造背景的三次微震群测定的τ0和△σ值存在明显的差异。脉地震群为高应力序列,应力参数在(0.5~5.0)MPa,松桂震群为中等应力序列,在(0.3~1.5)MPa;洱源震群为低应力序列,在(0.01~0.5)MPa。由此而讨论了不同构造背景与环境应力参数的依赖性及其前兆意义。  相似文献   

9.
研究讨论了云南强震活动的时空特征,指出区内M≥68级地震呈现活跃与平静;主体活动区东西交替及时空轮回迁移等特征。据此指出1988年云南地区进入了M≥68级地震强震活跃期,主体地区在云南西部,1995—1997年存在发生6—7甚至7级以上地震的危险。同时讨论了孟连73级地震前相关区地震活动,滇西北、滇西南有关b值、小震频度、调制比异常等8种地震学异常的空间分布、时间进程等特征。特别指出了1994年9月至1995年5月滇西南地区M≥47级地震形成的时空密集现象,及其在短临阶段对震级及地点方面判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闽南漳州沙建温泉区的微震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2年9-12月,在漳州温泉区布设了台网进行微震观测。结果表明,在漳州及其以北的沙建温泉区一带均有微震与小震群活动,震级为Ms=-1~1级,震源为3-14km。用震源的分布、震源机制解和微震综合断层面解的结果,研究了地质断裂的现今活动性及其与温泉的关系。认为区内东西向与北东向断裂是控制温泉分布的主要构造,而北西向断裂则是温泉的涌水构造。经探明,在有浅层热储的漳州市以及地质断裂发育的沙建地区,地震波速与介质泊松系数均低于正常值。此外,台网尚观测记录到一些异常的振动现象。根据地震的综合信息,探讨了研究区微震活动与水热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张军龙 《地震》2014,34(4):20-29
本文通过整理和分析青藏高原西北于田地区强震后,地震迁移的空间分布,迁移特征,同时整理和分析与迁移地震相关的青藏高原主要活动构造的结构和地震活动,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①迁移地震空间分布具有不均匀性,主要分布在活动地块边界,受大型活动构造带控制;②迁移路径主要有三条,第二条路径更为重要,主要沿着昆仑山脉向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及阿尼玛卿山,在若尔盖盆地东北侧折向东南,向岷山、龙门山迁移;③未来5年内在青藏高原西北于田地区可能发生1~2次6.5级左右地震,在龙门山南段等地震空区内可能发生迁移强地震;④1900年以来发生的地震沿先前存在的地震空区分布。  相似文献   

12.
天山地块强震活动的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艳  梅世蓉  宋治平 《地震》2004,24(2):7-16
通过对天山地块近百年地震活动时空特征分析表明: ① MS≥7.0地震沿块体边界成带分布, 南边界带强于北边界带, 南、 北边界带的西部强于东部, 南天山西段是地震活动水平最高、 复发周期最短、 强震序列类型最复杂、 地震危险性最大的地区; ② 地震活动在时间上显示出准周期性, 表现为MS≥7.0地震具有活跃与平静的交替性及5级以上地震活动度曲线的起伏变化; 最大熵谱计算地震活动度的显著周期为40年, 小波分析给出40年左右周期系数的时间曲线表明, 7级以上地震都发生在曲线由最高值至最低值的下降段, 而上升段为强震的平静期; ③ 在强震活跃期及平静期, 中强以上地震(MS≥5.0)在块体的不同部位(地块南、 北边界带及块体内部)的分布状态和活动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活跃期南、 北边界带中强以上地震的集中性和成带性强, 且彼此活动水平差异小, 但与块体内部差异大; 而在平静期南、 北边界带的活动水平差异大, 块体内部地震活动显著增强; ④ 在活跃期, 天山地块南、 北边界带强震活动存在一定的呼应关系, 当一个边发生强震后, 另一边在数天至数年也存在发生强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三峡升船机塔柱结构抗震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在大型三向六自由度振动台进行三峡升船机塔柱结构的抗震试验,并辅助以动力计算分析研究,确定了升船机塔柱结构的固有频率,振型及阻尼比等动力特性,得到了升船机塔柱结构沿主轴方向的设计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评价三峡升船机塔柱结构的抗震安全性。对影响机房设备安全运行的各塔柱顶部最大地震相对位移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地震活动周期及迁移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许恒 《内陆地震》1992,6(1):71-78
根据中国历史地震资料及现代地震观察资料,研究了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地震活动时间上的周期性及空间上的某些迁移特性。发现:地块周缘的地震活动有700—900年的活跃期;300—400年的活跃幕;20—30年的活跃段。在活跃期中,大震有绕地块周缘逆时针迁移趋势;在活跃幕、段中,中、强震有绕地块周缘顺、逆时针相间转动迁移趋势,并有对角、对边及反向迁移特征。  相似文献   

15.
Morishita播散指数在地震空间分布丛集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兴信 《地震》1994,(2):28-34
本文以汾渭地震丛集分布研究为例探讨了Morishita播散指数在地震空间分布分析中的应用,并与地震空间中度C值统计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无需对资料中特定分布作任何假定,能够直接表述地震的空间分布集中程度,且计算方法简单,可靠。震例分析,,5左右中强地震前几年,地震形成小的丛集团块,地震活动以小震为主,前一年左右地震成团块结构,尺度约为几十公里,但并不伴随明显的震群活动,这种不同时期的地  相似文献   

16.
黄世奇  林纪曾 《地震学报》1981,3(2):177-187
本文把可靠性理论中故障率的概念引用于地震预报,建立了一族新的可靠函数w1(t)=exp[-taecsin(lnt+)].新可靠函数具有如下功能:1.其参数 a 可作为判别各地震活动期(大释放期、剩余释放期及积累期)的数值判据:当a1时为大释放期.2.其故障率函数能较好地描述各活动期内地震活动的起伏变化,并能进一步判断其地震活动的高低.3.当 c=0时,新可靠函数退化为怀布尔(Weibull,W)可靠函数,即后者是前者的一个特殊情形.用新的可靠函数对唐山7.8级地震、新丰江6.1级地震、滇东地震带及东南沿海地震带作了分析,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周缘地震带地震活动的分期和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兴信  张春生 《地震研究》1992,15(2):135-144
利用最优分割法对鄂尔多斯周缘地震带(区)的地震活动进行了分期,并作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000年以来汾渭地震带北段可划为4个活跃期,每个活跃期的中心间距约300年,最大地震为7级,天水—陕南地震带(区)近一、二百年的地震活动可分为持续约10年左右的几个地震簇。所有分期中,海原地震带能量释放最大,且最近仍很活跃。汾渭地震带和海原—银川地震带活跃期存在相关现象,且其南段往往先于北段活跃,目前活动水平较低。该带1900年以来地震还有与河套地震带地震相呼应的现象和沿构造带南北迁移的规律。根据分期和相关结果推测,鄂尔多斯周缘各地震带都存在中强地震背景。其中海原—银川地震带近期发生5—6级或更大地震的可能性较大,天水—陕南地震带近期也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汾渭地震带虽然存在孕育6级以上大震的背景,但近年还不会发生强震。  相似文献   

18.
Research on seismic safety assessment has been the centre of great interest among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in recent years. Although the devastating impact of earthquakes on current society should be incentive enough to increase research,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realistic mechanical behaviour models and the continuous enhancement of computation capabilities are paramount factors contributing a great deal to the increase of such interest. In this context, three research areas can be identified as currently leading to important developments: code related research, especially in Europe where new design codes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risk analysis, namely concerning the definition of methodologies for safety assessment that involve the evaluation of the failure probability and could be included in future generations of codes; and experimental characterization of constitutive laws which provides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calibration of accurate and realistic numerical models for seismic analysis and for the adequate characterization of limit state capacities. The paper will present some of the current scientific research trends on these three seismic safety assessment related topics. Studies addressing the seismic safety assessment of structures, either probabilistically or based on code provisions, and that consider realistic nonlinear mechanical behaviour models will be focussed. Reference will also be made to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seismic behaviour of structural elements, emphasizing its crucial role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numerical models simulating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eismic strengthening techniques. Finally, give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ies leading to new trends and perspectives for performance base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 possible scenario for seismic design in the future is presented, emphasizing the key issues for its implementation.  相似文献   

19.
The Etnean eruption of March–August 1983 can be considered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in the last years. The associated seismic activity was carefully studied in order to detect possible changes of theb coefficient in the equation relating frequency to magnitude of the seismic events. The analysis of 1056 B-type earthquakes, which occurred during the three months before the eruption, was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maximum-likelihood metho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theb value was noticed, followed by an almost linear decrease (from a mean value of 1.7 to 0.8) starting three weeks before the eruption. The observed pattern ofb values has been compared with that related to the Etnean eruption of March 1981, and some considerations on the volcano dynamics have been made.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3-5年较长时间尺度概率估计的前提下,力争对未来较短时期(1-2年)各区,带地震活动趋势进行定量分析,特别着重于地震总活动水平的比较及年量大震级的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