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科学家领衔南海首次大洋钻探成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首次由中国科学家担任“首席科学家”,并有9位中国学者参加的中国海区第一次大洋钻探ODP第184航次已经顺利完成,揭开了中国地球科学研究的新篇章。全球最大的科学考察船——大洋钻探船“JOIDES·决心号”经过两个月的南海钻探,于1999年4月12日停泊...  相似文献   

2.
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水团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是中国南大洋调查研究的传统优势海域与重点区域。围绕夏季表层水、冬季水、陆架水、绕极深层水、南极底层水、普里兹湾底层水、冰架水等研究海区主要水团的特征和分布,总结了前人在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基于调查资料开展的水团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研究表明,前人在对陆架水的示性指标界定上,将陆架水是否区分为高盐陆架水和低盐陆架水存在较大争议,在高盐陆架水和普里兹湾底层水的定义上存在重叠;目前尚没有证据表明绕极深层水向南可以伸展到普里兹湾的陆架区域,也没有发现在普里兹湾附近海域生成南极底层水的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3.
过去的一年 ,是大洋钻探计划面临挑战和取得有益成果的一年。这一年的主要目标是气候/古海洋学、区域地质构造和深部洋壳的研究。大洋钻探计划178航次在南极半岛外陆隆钻取的漂积物岩心所保留的连续的高分辨率沉积记录(回溯到大约10Ma前) ,反映了陆架边缘周期性搁浅的前进冰盖引起了冰川沉积物周期性地向上部陆坡输送。181航次对新西兰南部和东部进行调查 ,研究人员对晚第三纪沉积物高分辨率记录进行了有关南极环极海流/深层西部边界洋流演化的研究。与早期钻探成果(深海钻探计划277、278钻位)相结合 ,获得了该地区晚…  相似文献   

4.
“JOIDE决心号”大洋钻探船于1999年2月18日从澳大利亚Fremantle港启航,行程5000多公里至南海钻探。ODP184航次历时两个月,在南海南北6个深水站位钻孔17口,从水深200m到3300m的海底钻入地层,最深1口深入海底以下850m...  相似文献   

5.
利用第15,16,21,25,26和27次南极考察在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所获取的CTD观测数据,对该海域主要水团、典型层面水文要素平面分布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1)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水团主要包括南极表层水、普里兹湾陆架水、绕极深层水和南极底层水。夏季表层水温盐变化显著,没有固定的核心值;绕极深层暖水的分布范围和温盐特征相对比较稳定;南极底层水在各航次中均有出现。2)在陆架水中存在位温低于海面冰点的冰架水和温度低于现场温度的过冷水。冰架水主要分布在冰架前缘和70°30′E断面上,沿70°30′E断面最北可扩展至陆坡附近;过冷水主要分布在冰架前缘西部。3)高盐陆架水在普里兹湾存在较少,主要分布在埃默里冰架前缘和73°E断面67°30′~68°45′S范围内,其中S34.62的高盐陆架水均位于73°E断面附近,并沿73°E断面向北扩展至67°30′S附近,盐度最大值为34.64。4)夏季表层温盐分布时空变化特征显著。部分航次埃默里冰架前缘存在一个很强的纬向温度锋面,最高温度达到3.55°C。5)绕极深层水在第15航次涌升至100m以浅,涌升最明显的海域在63°00′~64°00′S附近,73°E断面涌升最强。  相似文献   

6.
地中海海岭的泥火山活动──大洋钻探计划第160航次最初成果AlastairRobertson大洋钻探计划(ODP)第160航次(1995年3月至4月)调查了位于克里特岛以南约150km处地中海海岭增生复合体北翼泥火山的内部结构及年代.160航次调查的...  相似文献   

7.
澳大利亚南部陆缘为离散、被动陆缘 ,是在白垩纪导致澳大利亚与南极分离的拉伸和断裂时期形成的。现代陆架为无沉积物补偿陆架 ,这是因为虽然相邻的陆缘有很高的沉积速率 ,但是陆架区几乎没有沉积物堆积且晚第三纪晚期的岩石在地表出露。陆架的浅深度说明更新世时期陆架曾多次露出水面。大洋钻探计划(ODP)182航次期间在200~3900m水深处打了9个钻孔。所有钻位的样品长度为5~10cm ,取样间隔约9.5cm。从这些样品中挤压出孔隙流体 ,利用ODP标准程序进行盐度、Cl- 、Na+ 、Mg2 + 、Ca2 + 、Sr2 + …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国第28、29和31次南极科学考察中的CTD数据,利用Thorpe尺度方法计算了普里兹湾及其附近海域湍动能耗散率,分析了其分布特征,并对当地的水团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普里兹湾及其附近海域中,前两个航次观测中次表层湍动能耗散率强度在陆架坡折区域达到最大.在水团分布方面,在第28和29航次中均观测到了变性绕极深层...  相似文献   

9.
大洋钻探计划165航次计划于1995年12月在加勒比海5个钻位进行钻探调查。这5个钻位是:开曼海岭、北尼加拉瓜高地的佩德罗海峡、尼加拉瓜高地低部、哥伦比亚海盆和卡里亚科海盆。20多年前,大洋钻探计划15航次调查证实,加勒比海海底沉积物保留了晚白垩纪低纬度大洋和气候变化的明显记录。近年发现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契克苏卢博撞击坑和加勒比海范围k-T界面喷发沉积作用证据引起人们对该盆地沉积作用记录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0.
中国深海钻探将实现“零”的突破大洋钻探(ODP)及其前身深海钻探(DSDP).是地球科学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国际合作计划,深海钻探15年(1968年—1983年),共完成96个航次,钻井取心累计98km,其研究成果为地球科学带来了一场革命.大洋钻探10年...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太平洋和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细菌数量分布特征,并就其与诸环境因素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所调查的太平洋和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的细菌数量分布大都处于107~108个/dm3范围之内,发现太平洋中部的细菌数量分布高于其东部和西部,这主要与中部海域合有丰富的生物营养物质有关.由于受到水动力的影响,太平洋某些站位水层(0~50m,500~700m)中出现高细菌量值.发现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向外延伸的某些断面的细菌数量有逐渐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12.
从ODP到IOD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洋钻探计划(ODP)结束以后实施的整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与以往钻探计划不同的是将以多个钻探平台为主,其航次将进入过去ODP无法进入的地区,将在古环境、海底资源(包括气体水合物)、地震机制、大洋岩石圈、海平面变化、深部生物圈等研究方面有所突破。从ODP到IODP有一过渡机构-ISAS,于2001年6月开始运作,到IODP开始实施时结束使命。ISAS将负责航次建议书的接受与评估、确保ODP与IODP的平稳过渡及负责与IODP有关的公共活动等工作。  相似文献   

13.
1ODP的发展历史ODP是原深海钻探计划(DSDP)的接续项目。GlomarChallenger号钻探船1983年退役之后,海洋科学家们为了能够在更深的海域作业并获取更深的样品,所以于1985年1月进行了首次试验性作业(Rabi-nowitz等,1985)后,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地质意义的海区每两个月进行一个航次的海洋钻探。2ODP的组织系统总部设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农工大学(TexasA&M)的ODP是一个国际联合科学研究组织,称为:深地层采样联合海洋研究机构,简称:JOIDES(JointOce…  相似文献   

14.
1997年8月,ODP科学委员会以及执行委员通过184~188航次的建议书。184航次:东亚季风历史研究亚洲季风是引起北半球内部物质和能量传输的重要原因,是控制热带大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它是全球气候系统的组成部分。亚洲季风系统由两个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太平洋和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细菌数量分布特征,并就其与诸环境因素的影响进行限讨论,结果表明,所调查的太平洋和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的细菌数量分布大都处于10-10^8个/dm^3范围之内,发现太平洋中部的细菌数量分布高于其东部和西部,这主要与中部海域含有丰富的生物营养物质有关,由于受到水动力的影响,太平洋某些站位水层(0-50m,500-700m)中出现高细菌量值,发现南极普里兹湾及其  相似文献   

16.
加勒比海Chicxulub火山口碰撞的报告大洋钻探计划(ODP)科学调查船《JOIDESResolution》号在圣诞节前几天离开迈阿密前往加勒比海开始为期两个月的科学考察,目的是收集有关在地球史上众所周知的最大灾变之一──65Ma以前导致恐龙类灭绝...  相似文献   

17.
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区水团和环流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乐肯堂 《海洋科学》1995,19(2):25-60
普里兹湾是南极大陆周围仅次于威德尔海和罗斯海的最大海湾,位于印度洋扇形区。自1957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以来,同在南大洋其他海区一洋,在该海区开展了多次国际联合考察。我国自1989年起对普里兹湾区海洋学问题已连续进行了4次考察,取得了若干资料。在普里兹湾陆架上,早期的观测结果[17,27],认为表层水异常温暖和深层水异常冷。1967年,在前苏联“Ob”号的第12次南大洋考察中,制定了普里兹湾区的专题调查计划,以便解决上述问题。这次对普里兹湾考察的结果表明,表层的热盐结构类似于前几次考察(Grlgo…  相似文献   

18.
莫杰 《海洋信息》1997,(4):22-23
大洋钻探计划(ODP——Ocean DrillingProgram)以美国为首,还有英、法、德、日、欧洲科学基金会(ESF)和加拿大/澳大利亚等6个成员参加。其主要的目标与任务是:通过对大陆边缘、大洋底盆地、海脊、岛弧和海沟等不同海域的钻探,特别是对洋壳玄武岩层的钻探,调查研究陆架边缘的构造、海底沉积物的层序、沉积动力、沉积模式与成岩成矿作用;调查研究大洋  相似文献   

19.
西太平洋晚第三纪钙质超微化石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菲律宾海东部,北部“大洋钻探工程”125航次782A和786A二个钻孔晚第三纪的钙质超微化石。本区自下而上划分为13个带(或亚带),存在三个沉积间断:晚渐新世与中中新世之间;中中新世与晚中新世之间以及晚中新世与早上新世之间。据超微化石分析,本区晚第三纪存在4个相对暖水期和4个相对较凉期。根据菲律宾海东部,中部“深海钻探工程”58、59、60三个航次以及我国东海陆架、台湾东海岸及西部地区,南海北缘等地钙质超微化石分带的对比,晚渐新世与早中新世之间以及中、上新世之间的沉积间断在环西太平洋一侧具有普遍性,但形成原因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0.
印度洋南部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古海洋学L.Diester-Haass始新世至渐新世的历史包含了一些从了解无冰期至南极主冰盖时期的气候变化对海洋影响的重要因素。深海钻探(ODP)113、119、120航次的最近研究结果表明,在渐新世初期或者是在中晚始新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