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试样经高温焙烧、碱熔分解,铁、铜、锰、钴、镍、钛、铋、镁等元素呈氢氧化物沉淀而与钨、钼分离;在0.25mol/L硫酸—0.04g/L二苯乙醇酸—0.10g/L二苯胍—20g/L氯酸钠底液中,钼、钨分别于约-0.25V(对饱和甘汞电极钼峰电位)、-0.85V(钨峰电位)产生灵敏的平行催化波,根据极限扩散电流的相对大小(选定区间内峰谷间的垂直距离)同时测定这两种元素。方法样品的测定下限:W(X0+3S)=0.086×10-6,Mo(X0+3S)=0.099×10-6;准确度(RE)≤±10.53%,精密度(RSD)≤7.72%。此方法适用于水系沉积物、土壤及岩石等样品中ω(Mo或W)/10-6=(0.10~500)×10-6的测定。  相似文献   

2.
关于钨和钼的催化极谱法测定已有许多文献报导。为了满足地球化学地质样品分析低达1ppm钨、钼的要求,本文着重研究了提高钨催化极谱测定灵敏度。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在硫酸-二苯羟乙酸-辛可宁-8羟基喹啉-氯酸钾体系中进行钨钼连测。在该体系中钨、钼的峰电位分别约为-0.75伏和-0.45伏(S.C.E),其检出限均为0.0005微克/毫升。本法可适应岩石和某些矿物中0.0001~0.05%三氧化钨,0.0001~0.01%钼的测定。  相似文献   

3.
微量钨、钼催化极谱的连续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0.5mol/L的硫酸-0.3g/L的苯羟乙酸-3g/L的氯酸钾溶液中,钨、钼均产生单峰形极谱催化波,分别于-0.60V和-0.25V测量其峰高值,本法适用于试样中w(W)=0.5×10-6~200×10-6和w(Mo)=0.5×10-6~100×10-6的测定,标准偏差分别为0.02~0.08(W),0.02~0.04(Mo),已用于斑岩铜矿中微量钨、钼批量样品的连续测定,其结果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4.
邱宏喜 《地质与勘探》2014,50(Z1):1399-1405
本文建立了一种快速分析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样品中钨钼的方法。试样经高温焙烧、碱熔分解,钨、钼与其它杂质元素所形成的氢氧化物沉淀分离;在二苯乙醇酸体系(0.25mol/L硫酸-0.04g/L二苯乙醇酸-0.10g/L二苯胍-20g/L氯酸钠)中,钼、钨分别于约-0.25V、-0.85V产生灵敏的平行催化波,根据极限扩散电流的大小同时测定这两种元素。该方法的测定下限(X0+3S)<0.10×10-6;准确度(|Δlog|)≤0.05;精密度(RSD)≤7.72%。国家标准物质测定值与标准值相符;实际样品测定值优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质谱法。方法扩大了催化极谱法的适应性,提高了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极谱测定化探样中钨钼普遍采用苦杏仁酸-辛可宁-氯酸钠底液,由于钨检出限只有0.5ppm,而钼为0.1ppu,低于0.5ppm的样品难以检测。我们采用二苯羟乙酸-二苯胍-氯酸钠底液极谱测定钨钼其检出限分别可达0.13和0.33ppm。精密度分别为1.57%和3.05%。  相似文献   

6.
钨钼矿石是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中国是钨钼矿的产出和消费大国,准确、高效地分析钨钼及其共伴生的有益有害元素含量对钨钼矿的矿床评价和综合利用有重要意义。钨钼矿石中钨钼及伴生元素的分析目前主要采用酸溶和碱熔方式消解样品,酸溶方式在处理高钨钼样品时无法克服水解问题,过氧化钠、氢氧化钠等碱熔方式通常会引入大量碱金属,不能完成钾钠的测定。本文建立了一种偏硼酸锂熔融,盐酸-酒石酸超声浸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同时测定钨钼矿石中钨钼铜铅锌铝铁钙镁钛锰钾钠的方法。利用偏硼酸锂熔融的强解离作用使样品完全分解,溶液除硼锂外不引入其他金属元素,在盐酸提取液中加入酒石酸络合能够有效抑制钨钼水解,经超声浸取加快了熔块溶解。实验优化了各元素的分析谱线和观测方式,对熔剂用量以及仪器条件进行对比实验以获得最佳条件,采用基体匹配法绘制标准曲线消除了基体效应的影响。标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0,方法检出限为1.34~46.2μg/g,标准物质测定结果的相对误差为0.14%~8.7%,相对标准偏差(RSD,n=10)为1.4%~7.6%。该方法能够准确、高效地完成钨钼矿石样品中多元素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架子山斑岩型钼(银)矿床7件辉钼矿样品的Re-Os同位素测定与分析,获得了辉钼矿的模式年龄介于143.1±2.1~147.2±2.4 Ma之间,加权平均年龄为145.8±1.4 Ma(MSWD=1.5),对应的等时线年龄为147.4±1.4 Ma(MSWD=1.5),表明架子山钼(银)矿床形成于晚侏罗世,属中国东部燕山期大规模钼成矿期成矿.架子山钼(银)矿床Re含量在37.62×10-6~401.34×10-6之间,平均值为121.28×10-6,表明架子山钼(银)矿床的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源特征.  相似文献   

8.
改进的极谱法测定化探样品中的钨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试样经氢氧化钾熔融,水提取,采用二苯乙醇酸代替苯羟乙酸,在硫酸-二苯乙醇酸-二苯胍-氯酸钾体系中,利用JP—06A精密极谱分析计测定钨、钼,使测定的灵敏度大为提高。钨、钼的峰电位分别为-0.76 V、-0.26 V(相对饱和甘汞电极),钨、钼含量在1.0~100.0 ng/mL时,峰高与浓度呈线性关系。方法经国家一级标准物质检验,测定结果与标准值吻合,方法精密度(RSD,n=12)钨、钼均小于5%。  相似文献   

9.
龚智 《地质找矿论丛》2005,20(4):276-280
祁宝钨钼矿床矿化受岩性控制,钨矿化主要与夕卡岩有关,钼矿化主要与花岗岩及其岩脉有关;该矿床钨钼元素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在水平方向上,以岩体为中心,由内向外钨含量由低→高→低,钼含量由高→低;在垂直方向上,钨含量由低→高→低,钼含量由低→高;根据该矿床钨钼元素的平向变化规律与垂向变化规律,推测该矿床西北角中部和深部夕卡岩及其夕卡岩化角闪云母片岩是今后找钨的首选地段、中部深部花岗岩体及其两侧花岗岩脉是今后找钼的首选地段.建议在地质找矿工作中,对祁宝矿床西北角中部和深部夕卡岩及夕卡岩化危闪云母片岩、中部花岗岩体及两侧花岗岩脉进行工程验证和控制,以期发现富大钨、钼矿体.  相似文献   

10.
颜代蓉  邓晓东  胡浩  李建威 《岩石学报》2012,28(10):3373-3388
阮家湾花岗闪长岩和犀牛山花岗闪长斑岩位于鄂东南矿集区东南缘,前者产有鄂东南地区最大的矽卡岩型钨-铜-钼矿床,而后者迄今仅发现有斑岩型铜矿化点.本文对阮家湾花岗闪长岩和犀牛山花岗闪长斑岩开展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组成的研究,以深入讨论这些岩体的岩石成因及其成矿和找矿意义.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阮家湾花岗闪长岩和犀牛山花岗闪长斑岩的侵位年龄分别为143±1Ma和147±1Ma( 1σ),是鄂东南地区最老的含钨-铜-钼矿化侵入岩.阮家湾花岗闪长岩和犀牛山花岗闪长斑岩均为高钾钙碱性岩体,富集Rb、Ba、Th和L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和Zr等高场强元素.岩石具有Sr含量高(分别为681 × 10-6 ~874×10-6和575×10-6 ~687×10-6)、Y含量低(分别为12.0×10-6 ~ 17.4×10-6和9.7×10-6~14.0×10-6)、Sr/Y比值大(分别为39 ~ 61和47 ~ 62)、轻重稀土分馏强烈(Yb含量分别为0.90×10-6~1.49×10-6和0.62 × 10-6 ~1.01×10-6;La/Yb比值分别为42 ~ 54和48 ~ 60)等特点.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和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阮家湾花岗闪长岩的(87Sr/86Sr)i为0.7062 ~0.7063,εNd(t)为-5.8 ~-6.2,εHf(t)为-12.0~ -6.8;犀牛山花岗闪长斑岩的(87Sr/86 Sr)i为~0.7065,εNd(t)为-5.6~ -6.5.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阮家湾花岗闪长岩和犀牛山花岗闪长斑岩是由富集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同化混染下地壳物质并发生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矿物组合及矿物化学组成表明,阮家湾钨铜钼矿床的含矿岩体具有更低的氧逸度和更多的地壳物质混染,而犀牛山花岗闪长斑岩则具有较高的氧逸度(以出现岩浆硬石膏为标志).另外,犀牛山岩体中挥发份的含量与鄂东南地区最大的斑岩-矽卡岩型铜矿——铜山口矿床的含矿岩体类似,表明有利于斑岩型铜矿床的形成.犀牛山岩体内部斑岩型铜矿点和铁帽发育,进一步说明犀牛山岩体具有较大的斑岩型铜矿床找矿潜力,在今后的找矿工作中应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1.
广西栗木锡-铌-钽矿床中氟的作用及地表找矿评价标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西栗木多金属矿从上到下除有长石石英脉型锡-钨矿床、花岗伟晶岩脉型锡-钽-铌矿床外,还有含锡、铌、钽花岗岩原生矿床。本次对矿区内的地层、岩体、矿体中氟含量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实验资料,认为燕山早期复式花岗岩体中富含的氟是成矿元素W、Sn、Nb、Ta的重要携带剂,对W、Sn、Nb、Ta从岩浆熔体中分出、迁移、富集及矿化分带起了重要作用,氟虽是寻找盲矿体的重要远程指示元素之一,但氟不是成矿元素,含矿岩体地表岩石中通常除有F、Be强异常外,W、Sn、Cu、Li等元素还会形成强异常组合;含矿岩体地表萤石-云母细脉带中硼(F)-般〉30000×10^-5,W(Be)〉1000×10^-6,W(Sn)〉300×10^-6,ω(W+Sn)〉400×10^-6,F/(W+Sn)和F/Sn〈110;含矿岩体地表长石石英脉带中W(F)〉10000×10^-6,ω(W)〉80×10^-6,W(Sn)〉500×10^-6,F/(W+Sn)和F/Sn〈50;不合矿岩体的地表岩石及细脉带中各指标含量则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12.
谭杰 《吉林地质》2019,38(3):61-64
用WP-1米平面摄谱仪改造升级为CCD-1型平面光栅电弧直读发射光谱仪。天然地球化学标准物质系列基体与样品基体一致,采用国家一级土壤水系岩石地球化学标准物质作为标准系列,测定地球化学样品中硼锡银元素含量。检出限Ag:0.013×10^-6;Sn:0.26×10^-6;B:0.54×10^-6,精密度均小于7.6%(n=12)。检测数据经验证准确度精密度检出限合格率等各项指标均满足地质矿产实验室管理规范(DZ/T0130.4-2006)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应用SHRIMP技术测定云南腾冲地区龙川江河谷附近上新世粗面安山岩和粗面岩的年龄结果。该区粗面安山岩与粗面岩的喷发时代接近,形成时代为2.81Ma±0.11Ma,属上新世。该区火山岩具高钾钙碱性的特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如Zr、Th、Hf)的特征明显不同于典型的岛弧钙碱性火山岩,而与遭受地壳混染的软流圈源大陆玄武岩相类似,是在板内拉张环境下地幔岩浆混染了大量下地壳物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斑井岩体位于徐淮推覆体中北部皇藏峪复背斜北段西翼,由于研究重点和关注度不同,对其成因类型及年代学特征研究较少。故此,本次研究将依托于钻孔XZK01中的7个岩石样品,通过大量的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及锆石U-Pb年代学分析,深入探讨斑井岩体的成因机制、形成年代及其地质意义。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果揭示斑井岩体的结晶年龄为126.4Ma±2.1Ma,侵位时代为中生代早白垩世,为地球动力学背景转变期间形成的岩体。本次6个样品的主量元素分析结果中w(SiO2)变化范围为56.54%~59.29%,全碱w(Na2O+K2O)变化范围为4.98%~5.68%,为中性岩;里特曼组合指数σ介于1.77~1.98之间,σ<3.3,属于钙碱性岩。其次,该组样品微量元素w(Sr)介于589×10^-6~728×10^-6之间,平均值为659×10^-6;w(Y)介于11.3×10^-6~12.8×10^-6之间,平均值为12.1×10^-6;w(Yb)介于1.13×10^-6~1.4×10^-6之间,平均值为1.23×10^-6;w(Cr)介于100×10^-6~660×10^-6之间,平均为377×10^-6;Mg#值介于47.17~68.14之间,平均值为58.21。该结果指示斑井岩体具富Sr,Sr/Y,贫Y,Yb的特征,指示其源区具有高压的环境,Mg#的变化特征揭示斑井岩体并非来自下地壳镁铁质岩石部分熔融,且w(Cr)的变化特征指示地幔橄榄岩也可能参与其中。此外,LREE/HREE介于6.91~10.98之间,平均值为8.895;LaN/YbN值在7.68~12.95之间,平均值为10.17,为轻稀土较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23.9×10^-6~44.8×10^-6),K(11373×10^-6~14610.6×10^-6),Ba(513×10^-6~694×10^-6),Th(1.5×10^-6~2.5×10^-6),U(0.51×10^-6~0.79×10^-6)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Nb(3.2×10^-6~4.7×10^-6),Ti(3056.7×10^-6~3536.2×10^-6)等表现出明显负异常。  相似文献   

15.
以SiO2(天然)∶C∶NaF=100∶50∶9为缓冲剂,Ge作为内标,水平电极撒样法光谱测定B.方法的测定范围为w(B)/10-6=3~200,检出限为3×10-6.方法经国家一级标准物验证,测定结果与标准值相符.  相似文献   

16.
人工热压处理有助于天然柯巴树脂聚化,使其萜烯类侧链上的共轭双键断键,可转变为具一定商业意义的绿色、黄绿色、深橙黄色及黑色柯巴树脂。采用SEM,FTIR,^13C NMR等分析测试方法对热压处理前、后柯巴树脂样品的微结构、红外吸收光谱、^13C NMR共振谱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热压处理可导致柯巴树脂样品中的初级胶粒相互聚合,形成尺度约为180~210 nm的次级异形微球胶粒,微球胶粒聚合体呈无序分布,彼此间形成良好的界面结合;位于3 077(νC-H),1 643(νC=C),889 cm^-1(νC-H)处的红外吸收谱带以及δ=15.8×10-6,82.0×10-6,108.0×10^-6,215.1×10^-6化学位移^13C NMR共振谱峰逐渐消失,由此派生的δ=135×10^-6~13^7×10-6和δ=33.9×10^-6化学位移13C NMR共振谱峰则具重要的鉴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利用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进行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会产生大量秸秆废弃物,通过厌氧消化将其转化为沼气,是其资源化利用途径之一。为了评估该处置技术的环境风险,实验以重金属污染土壤种植的菊芋茎秆为对象开展厌氧消化研究,对其产气性能、重金属形态变化、可迁移能力及生物有效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菊芋秸秆中茎主要重金属(Cu,Zn,Pb,Cr,Cd)含量为5.69×10-6,19.19×10-6,0.23×10-6,0.33×10-6,0.50×10-6,叶中的含量分别为9.11×10-6,23.83×10-6,0.57×10-6,0.43×10-6,0.48×10-6相对与根与块茎较较高;菊芋秸秆厌氧发酵总产气量为206.58 ml·g-1 TS,显示产气潜力良好;厌氧消化后,Cu,Pb和Cr的重金属可迁徙因子值低,相对比较稳定,迁移能力较弱。Cr和Cd的生物可利用度减小,其中Cr大幅度减小了41.54%,Cd减小了12.30%,说明厌氧消化能有效降低Cr和Cd的生物可利用度,减小对环境的危害。但Pb的生物有效性大幅度上升,应在沼渣管控环节关注。  相似文献   

18.
王宇利  孙丰月  李碧乐  张晗  王冠 《地质与资源》2013,22(2):114-119,137
蒙库铁矿床位于阿尔泰山南缘成矿带的麦兹火山-沉积盆地内,矿床主矿体成因类型为与火山作用有关的热水喷流沉积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泥盆系康布铁堡组地层中,主要岩性有浅粒岩、变粒岩及斜长角闪岩,原岩恢复显示为海相火山岩,主要为细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次为流纹岩-凝灰岩,沉积岩为钙质凝灰质砂岩夹结晶灰岩.通过对蒙库铁矿床浅粒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确定了矿床的形成时代及康布铁堡组地层的形成时代.锆石中Th含量分别为29.5×10-6~82.7×10-6和32.1×10-6~109.3×10-6,U含量分别为35.7×10-6~132.1×10-6和47.6×10-6~140.6×10-6,Th/U比值为0.41~1.19和0.51~0.85,为典型岩浆锆石特征.蒙库铁矿浅粒岩的U-Pb年龄分别为397.5±2.5 Ma和389.0±4.7 Ma.结合区域年代学资料,确定康布铁堡组形成于早泥盆世,康布铁堡组下亚组上限为389±4.7 Ma,而蒙库铁矿床主矿体形成时代为397.5±2.5 Ma.  相似文献   

19.
南秦岭张家坝岩体和新院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环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南秦岭中生代张家坝岩体和新院岩体的LILE相对富集、HFSE贫化,高钾、富Sr((498—623)×10^-6)、低Y((5.57~24)×10^-6)和Yb((0.52~2.13)×10^-6),Eu异常微弱,显示了地壳增厚背景下下部地壳物质部分熔融所形成的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特征。岩体内的包体中出现长宽比很高的针状磷灰石,且边缘发育冷凝边结构,包体与寄主岩间存在明显的成分间断,并构成了两个不同的岩浆演化趋势和它们所具有的不同稀土特征,证明它们为来自两个不同源区岩浆混合的产物,同时指示秦岭地区中生代时期发生了一次壳幔混合作用和重要的地壳垂向增生事件。  相似文献   

20.
采用玻璃熔片法制样,建立了重晶石中多元素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方法.准确称取待测样品0.5000 g,X射线荧光专用熔剂5.000 g;二者混合后,通过高频熔样机在1150℃进行熔片处理8 min;将最终得到的样片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然后准确称取玻璃片质量;上机测试,所得到的数据为该元素在玻璃片中的含量;通过换算最终得到实际样品中的该元素含量.使用理论α系数法和经验系数法相结合来回归校正共存元素间的吸收增强效应.本方法对于重晶石中各元素的测试相对标准偏差处于0.2%~4.7%之间,方法检出限在3.3×10-6~170.6×10-6之间.测试数据通过与国家标准物质比对,结果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