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大陆东部现今岩石圈结构的板条构造分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大陆以银川-昆明-线(105°±2°E)为界,其西部和东部的岩石圈结构,构造等多方面均表现出重大差异,而且,根据山川大势和新构造断裂、地震活动、重力和地壳厚度、地磁异常、人和幔内高导层等方面的表现,西部和东部都可以再分出若干二级构造分区。以东部地区为例。本文 其分为东北区、东北区、大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华南区和南海区,这七个二级构造区之间依次 被47°N构造线、阴山构造带、34°N构造线、北岭构造带、南岭构造带和20°N构造线等 所分隔。这组构造分区的基本特征是.近东西走向,宽度都在5个纬度左右,平行排列 彼此在岩石圈结构组成、构造变形的历史、方式和强襄等各方而都有明显差别.故称之 为板条状构造分区.它们是在中生代晚期以来对早期老构造进行强烈改造的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秦岭造山带中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岩群之一-秦岭群详细的构造研究,识别出了秦岭群中存在的初始的NNE向构造方位,这一构造方位与中晚元古代以来秦岭造山带NWW向主导性构造方位大相径庭。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讨论了这一NNE向构造方位的地质意义。提出了古元古代华北克拉通与扬子克拉通可能为一个统一的克拉通,暂称之为古中国克拉通,并且这一克拉通内的主导性构造线方位是NNE向。中元古代初,这一克拉通沿NWW  相似文献   

3.
西藏羌塘特提斯域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演化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家生  张修富 《地球科学》1996,21(2):147-151
羌塘地区特提斯域构造层大致分为两个:(1)株罗系构造层;(2)二叠-三叠系构造层前者以典型的阿尔卑斯式褶构造为主,构成了区内宏观的近东西向构造,它们形成于燕山运动(J3末-K1早),并经历了喜山期南北向叠加褶皱改造,使其东西向的枢纽出现波状起伏和局部防倾,地层走向和局部构造线呈近南北向;后者以线状紧闭褶皱和逆冲断层为特征,它们形成于印支期(T3末),并在燕山期进一步加强,上述研究对于初步确定羌塘地  相似文献   

4.
雪峰山基底隆升带及其邻区印支期陆内构造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狭义的华南陆块东部包括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而雪峰山陆内构造系统是扬子地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雪峰山地区印支期地层角度不整合时空分布规律的分析表明,高角度不整合—微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整合的空间分布区域依次由东往西递变渐新。根据褶皱变形分析得出,雪峰山地区在印支期发育了北东东向和北北东向2个轴迹方向的褶皱,后期叠加了南北向弧形逆冲推覆构造。区域构造背景和动力学分析表明,扬子地块内部印支期总体北东向的变形形迹与东西轴向的秦岭—大别造山带和扬子地块南部东西轴向的构造线相垂直;其原因是: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最终陆内收缩变形的时间比扬子与华北沿秦岭—大别造山带的陆间碰撞拼合的时间早,印支早期的先存北北东向构造线在印支晚期由于扬子地块顺时针旋转变位为北东东向,从而决定了印支早期现今北东东向的构造线,随后的第二幕北北东向构造线的形成是在与早期第一幕变形的应力场相同的同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但是,秦岭—大别造山带近东西向的构造线取决于主动大陆边缘,即总体近东西向的华北陆块南缘边界,其原始方位为总体近东西向。这些复杂边界条件和旋转决定了先形成彼此近于垂直的构造线,然后拼接形成现今构造线垂直的格局。  相似文献   

5.
辽东滑移构造宏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华泰 《辽宁地质》1999,16(4):255-265
展布于辽宁东部鞍山-本溪间的寒岭-偏岭断裂走向为北东东,延长大于200km,运动方向为左行走滑,形成于中生代晚期,与之产是同期的本溪思山岭-塔子岭-三家子一大卫村屯断裂走向北东,延长140km,运动方向为右行走滑,两者同属于区域性地壳-岩石圈型断裂,研究证明,两者夹持的楔形断块体西起鞍山、海城、营口一线,东至本溪市,是一个陆内滑移造山带,最大滑移距离达37km,本溪市上卧龙-兴隆山断裂走向北西-南东,延长10km,则是其前缘挤压带,这一构造的形成与东亚大陆在中生代以来呈断块状向太平洋扩张有关,与壳内花岗岩质层的水平变异有关,与下辽河陷内基底层次的侧向伸展力有关,滑移主体以斜切凤城凸起和太子河凹陷,改造着区域构造格架,在其影响区域内形成一个滑移构造体系,对此滑移构体系的识别与建立,对研究上述地区晚中生代以来地质构  相似文献   

6.
孙殿卿  谷德振 《地质论评》1948,13(Z1):155-156
依据逆掩断层,褶皱轴向,片理(Sehistosity)摺纹(Foliation)等构造,桐庐分水间之各构造单元,可分别为三个构造系统,一、近东西向者(以N75○-90○E之构造线代表之),二、古华夏式(以N40°-55°E之构造线代表  相似文献   

7.
华北地台中生代热液成矿的构造环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阐述的是在海西末期自初始欧亚板埠形成后,具有早前寒武结晶基底的华北地台,自中生代开始,便处于古太平洋板块强烈挤压俯冲以及与北面西伯利亚板块,南面华南板是一步挤压俯冲所造成的两大构造应力场和构造环境中。前者所造成的构造线方向主要为NE和NNR走向,并由于古太平洋板块作用于我国东部大陆的Farallon、Kula和Ianagisl板块都具有左行运动的特征,这就造成华北地台、整个中国东部大陆NE和N  相似文献   

8.
西秦岭中—新生代红层的构造层划分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秦岭及其邻区中—新生代红层地层包括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这些红层地层的沉积组合、构造变形、空间分布及相互关系等是西秦岭中—新生代陆内地质过程的客观记录,对其系统研究是重建西秦岭及其邻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之基础。依据这些红层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沉积序列与沉积环境、空间分布型式和构造线方向及构造样式,西秦岭及邻区中—新生代红层地层可分为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古近纪—新近纪三个构造层。三个构造层对应于西秦岭中—新生代陆内构造演化的三个不同阶段,即早白垩世北东向盆—山构造、晚白垩世区域左旋走滑拉分构造和渐新世—上新世区域伸展泛盆地阶段。结合印支期多块体拼贴形成的中国大陆中—新生代陆内构造格局与岩石圈动力学过程分析,认为西秦岭早白垩世北东向盆山构造格局是中生代以来西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导致的东亚区域性伸展构造的组成部分;晚白垩世走滑拉分盆地则是白垩纪拉萨地块与羌塘—昌都地块汇聚碰撞背景下中国西北大陆区域性左旋走滑作用的结果;而渐新世—上新世的泛盆地阶段则指示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构造—地貌响应之前经历了漫长区域伸展均衡坳陷和侵蚀夷平期,这说明上新世,西秦岭尚未成为现今青藏高原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汇聚的构造响应起始于上新世末期。  相似文献   

9.
海南戈枕剪切带构造岩石英组构和超微构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戈枕剪切带南部二甲-不磨地区糜棱岩类构造岩石英组构和超微构造呈现有规律的变化,表现在从剪切带边部至中心,从南西段到北东段,石英组构的剪切角由大变小,由单极密环带组构向多极密环带组构变化。用位错密度法和重结晶石英粒度法估算的差异应力和应变速率值,以剪切带北东段中心(245.6MPa,3.34×10 ̄(-13)/s)最大,向边部(162.9MPa,5.83×10 ̄(-16)/s)和南西段(149.1MPa,4.63×10 ̄(-16)/s)变小,表明剪切带北东段中心处于韧性域,边部和南西段处于韧脆性域。用这些资料较好地解释了该区金矿床的空间分布,含金地质体及工业矿体(富矿包)的产状等。  相似文献   

10.
东南亚及哀牢山红河构造带构造演化的讨论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张进江  钟大赉 《地质论评》1999,45(4):337-344
通过对东南亚和哀牢山红河构造带演化已有模式的分析,在近年来本区海上研究资料的了,结合滇西地质情况,认为东南亚的构造格局是由印度洋、太平洋和欧亚三大构造体系共同作用形成的。60 ̄15MaBP,欧亚构造体系分别与太平洋和印度洋构造体系作用在东南亚东、西部形成两个弧后盆地扩张体系。两体系扩张强度和方向的不同,形成转换调节构造带-哀牢山红河构造带。东部较强的扩张作用使扬子板块向北运动,形成哀牢山以东的逆冲  相似文献   

11.
西秦岭晚中生代-新生代构造层划分及其构造演化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西秦岭晚中生代-新生代红层沉积的岩石组合、空间分布和构造变形特征分析,西秦岭晚中生代-新生代红层沉积可以分为三个构造层,分别对应于三个构造演化阶段。1)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层:该构造层以深紫红色、灰色砾岩、砂岩为主,并含有特征性的黑色页岩和煤层为特征;构造变形以北东东向褶皱和断裂构造变形为特征,反映了早白垩世末期(燕山运动)的构造变形动力学为北西-南东向地壳挤压收缩,可能与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陆内斜向汇聚有关。2)晚白垩世-古近纪构造层:该构造层以砖红色、紫红色砾岩、砂岩、页岩为主,间夹有灰色、灰黄色、灰绿色泥岩和页岩层,具有不连续面状分布的特征,指示了其沉积时地壳的广泛拉伸的构造背景;古近纪末期的构造变形以与现今北西向构造线一致的宽缓褶皱和断裂构造变形为特征,可能指示了新生代初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碰撞的构造动力作用第一次远程构造响应。3)新近纪构造层:该构造层以近水平的产状、典型的细碎屑沉积为主要特征,特别是红粘层、淡水碳酸盐层的存在以及含有的三趾马化石特征,空间上与主夷平面的密切联系指示了新近纪早期经历一个夷平剥蚀期,这一阶段地壳构造稳定,变形以块断作用为主。西秦岭在经历了上述三个阶段构造演化过程后,开始进入了第四纪以来以块体变形和快速隆升的构造阶段,这与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持续汇聚导致的周缘山系的崛起和变形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南沙海槽的构造特征及其构造演化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南沙海槽位于南沙群岛东南缘,为一长680km、宽80-120km、水深2000-3300m的NE向水槽。由区域地质和横穿该海槽的地震反射剖面之综合解释可知,该海槽的北段为陆壳,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碳酸盐沉积从南沙群岛至南沙海槽、进而延伸到西北巴拉望陆坡之下,说明这一段是由外来地体(西南巴拉望岛)仰冲而使地壳向下弯曲所形成的水槽。在该海槽的南段,基底反射波呈圆弧状,其下为散乱反射,且多绕射波,说明这一  相似文献   

13.
“徐淮”地区控煤构造的三种表现形式及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断块构造、褶皱构造及滑脱构造是决定徐淮地区石炭—二叠纪煤系赋存的三种主要控煤构造。断块构造切割盖层及结晶基底,方位有东西与近南北向两组;褶皱构造具有同断块构造相同的展布方位,不同地区,两种方向上的褶皱强弱差异明显;滑脱构造发育在徐谁煤田的南部和东部边缘,且分别与近东西及近南北向两组主构造线平行,形成现今华北煤田东南缘南部和东部的改造边界。三者相互交织便形成了徐淮地区煤田构造全貌。其演化与华北板块南缘和东缘的两条板缘构造活动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淮北煤田位于徐宿弧形推覆构造带前缘和外缘带。通过分析区域地质资料,并结合野外地质调查,探讨了淮北煤田的构造、演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①以宿北断裂为界将淮北煤田划分为南、北2个构造分区,北区构造线总体走向近SN-NNE,呈向西凸出的弧形展布,以逆冲断层为主,发育侏罗山式长轴褶皱;南区构造线走向NNW和NNE,以正断层和开阔短轴褶皱为主。②北区处于徐宿推覆构造主体部位,萧县背斜及其以东地区为上盘推覆体,萧县背斜以西地区属上盘推覆体;南区以西寺坡断层为界,该断层以东地带位于徐宿弧形构造带东南末端,属推覆构造上覆系统,西寺坡断层以西地区为推覆体下伏系统。③自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沉积后,淮北煤田至少经历了3期较大的构造事件,即印支期近SN方向的挤压,形成近EW向断裂构造为主;燕山早期NWW-SEE方向的强烈挤压作用,形成徐宿弧形构造;燕山晚期NNE-SSW方向挤压,在煤田内形成大量NNE-SSW方向正断层。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西南及邻区特提斯格局和构造意义   总被引:24,自引:8,他引:16  
李向东  王克卓 《新疆地质》2000,18(2):113-120
塔里木盆地西南和相邻帕米尔-西昆仑地区构关系十分密切,特提斯末期构造演化在特提斯东段形成独特的构造现象:突剌状弧形构造(构造结)。帕米尔构造结的演化过程控制了这一区域构造格局,构造转换在该时段是主要构造作用形式之一,已知形成著名的恰曼左行走滑断裂系、塔什库尔干右行走滑盆地、康西瓦右行走滑构造带等。同时作者还在七美干一带发现帕米尔-西昆仑前缘构造转换域的存在,使得前陆冲断带和前陆沉降带横向不能连接,  相似文献   

16.
贵州中部EW向构造带位于黔中隆起北缘,西起威宁以北,向东经纳雍、大方、黔西、息烽、瓮安、施秉直抵镇远之东,大致在北纬26°25′~27°30′之间。构造形迹在中西段(息烽-纳雍间)表现最为明显,以EW向排列的"穹盆"构造(北部)和EW向断裂(南部)为其特点;东段(余庆之南-镇远以东)则以EW向断裂占主导地位。从整体看,构造形迹断续跳跃,以其横向延伸格局横亘贵州中部,脉络清晰可见,虽然它们沉淀着加里东构造阶段EW向构造──黔中隆起的色彩,但其历史定位仍属燕山构造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班公湖—怒江断裂带东段的构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班公湖-怒江断裂带是青藏高原羌塘-唐古拉板块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块的缝合带。由韧性推覆剪切带,逆冲断裂带,断陷盆地构造带和推覆构造带,以及蛇绿岩,蛇绿混杂岩,深海复理石,古生代变质岩和燕山期花岗岩侵入体等组合而成,是复杂的断裂系统,主要经历了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洋盆的形成和扩张,晚侏我世洋壳俯冲和岛弧形成,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早期弧-陆碰撞汇聚和喜马拉期断陷盆地形成,逆冲推覆构造发育的复杂演化历史过  相似文献   

18.
陕西旬北浅变质岩区的大型层滑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着重探讨陕西西旬北地区志留系和泥盆系浅变质岩的构造特征,发现这两套地层在构造式要上有明显的差异,它们存在着大型的顺层滑动构造-层滑构造,层滑构造面上下的两套地层是相对独立的构造变形单元。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部中亚构造带及向环太平洋构造带的转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亚古亚洲洋的消失可由该地区大量晚元古后期-泥盆纪残余洋壳和高压变质带的存在来说明,其中大量800~550Ma蛇绿岩和高压变质带说明兴凯运动是主要造山期。加里东和华力西造山运动是其后续运动,早石炭世是一个转折期,早石炭世地层基本缺失,洋壳残片不再出现,变质作用突然减弱,表明中亚地区构造机制已逐渐转入大陆内部。石炭二叠纪地壳开始拉伸,形成了晚古生代裂谷并产生强烈岩浆作用。二叠纪末。早中生代全区隆起,残余海盆地消失,西伯利亚地台以其盾形前缘向南推移,形成推土机机制改变了加里东-华力西期的东西向构造格局,形成折接的类弧形构造,其东部为北东向构造,前缘为东西向,西部为北西向,总体形成宏伟的推覆断层及走滑断层系,早中生代中国东部环太平洋构造带以南北向为特征,由东而西的侧压力转换成剪切分量,加强了北东向的走滑和拖曳。在这一过程中,环太平洋构造以最接近的应力场和最低的地动能消耗、制动,继承和改造了晚末期中亚构造系,达到两个大地构造区系的交替和过渡。  相似文献   

20.
西秦岭南缘勉略构造带主要地质特征   总被引:39,自引:10,他引:29  
西秦岭勉略构造带现今呈近东西-北西西向民菜布,是以自北而南多层次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为骨架的向南突出的巨型复合断裂弧形构造带。该带原为西秦岭微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的古缝合带,发育有俯冲和碰撞两期变形构造,以主造山碰撞晚期的自北向南的逆冲推覆构造为显著特征。初步确定发育OIB以及N-MORB和E-MORB型玄武岩,代表了洋人舅发育的物质记录。根据已有的年代学和古生物化石研究结果,认为于泥盆纪晚期-早石炭世(D3-C1)沿勉略带发育有以蛇绿岩、洋岛玄武岩为代表的有限洋盆。在勉略带扩张打开形成有限洋盆与消减俯冲过程中,南侧发育有被动陆缘盆地沉积体系,北侧发育有深水下裂陷盆地和活动陆缘盆地沉积体系。进而确定勉略带是一条重要的东古特 提斯北侧分支洋盆俯冲消减碰撞缝合带和中国大陆印支期完成其主体拼合的主要结合带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