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南靖县土楼分布、类型与规模,分析了形成的历史原由、技艺和风格。认为南靖县土楼数量多、分布广、规模大,是福建省闽南地区土楼最密集的地区,与永定县土楼一样是福建土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建筑史上的瑰宝,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旅游和科学价值。搞好土楼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永定县位于福建省西南部博平岭山脉西麓,全县处于中亚热带的过渡区域。全县人口45.68万人,面积2232平方千米,北与上杭县、东与龙岩市、东南与南靖、平和县毗邻,西南与广东省梅州市和大埔县接壤。永定县旅游资源的数量之多,知名度之大冠于闽西。资源类型集中,以土楼旅游资源占据重要地位;而土楼的分布又相对集中于东南部,具有建立专项土楼旅游的优势条件。本文分析了上楼旅游资源的特点并提出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二、土楼旅游资源特点及开发的意义(一)资源特点永定客家土楼是世上特有的一种山村民居建筑,它以历史悠久、…  相似文献   

3.
华安二宜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安二宜楼郑敏雅(厦门集美师范专科)一、二宜楼的建置时代背景华安二宜楼是漳州土楼中名闻遐尔的一座圆土楼,是现今唯一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漳州土楼追溯其产生原因,应是与各地土楼一样,都是从土堡、山寨、圆楼发展起来的。不过漳州土楼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在距今...  相似文献   

4.
福建土楼旅游资源特征与开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宁陈娟  戴文远 《福建地理》2006,21(2):63-64,85
福建土楼具有独特的资源特征和内在价值。通过分析福建土楼旅游存在的区域合作缺乏、产品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居民参与不足等问题,提出福建土楼旅游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5.
福建土楼旅游资源特征与开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土楼具有独特的资源特征和内在价值.通过分析福建土楼旅游存在的区域合作缺乏、产品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居民参与不足等问题,提出福建土楼旅游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6.
基于文化生态学、景观地理学的分析视角,采用地理比较法和长时段历史过程分析法剖析福建客家土楼的文化地理内涵,认为福建客家土楼的文化地理意义不能仅限于土楼本身特征的分析。客家人从中原而来,而中原是"四战之地",战乱频仍,中原居民渴望寻找相对完全的理想家园。西侧关中盆地的"四塞之地"地形,构成中原居民的理想家园模式。中原居民南迁至赣闽粤山区时,终于找到了这样的理想家园。外围的高大山脉构成了第一重"四塞之地",内部的相对低矮的山地构成了第二重"四塞之地",在此基础上,坚固结实且全方位封闭的土楼,构成了最为安全的第三重"四塞之地"。因此,从文化地理角度而言,土楼是"四塞之地"的极致化的产物。在这种实践基础上形成了形势派风水理论,并反馈至客家聚落的实践中,使得客家聚落成为中国风水案例的典型区和代表区和中国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福建土楼以其鲜明的风格成为世界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其建筑特色有着深厚的地域人文烙印。本文以福建土楼的建筑特色为出发点,分析土楼的特点及功能,进而探讨其地域人文意义。  相似文献   

8.
福建土楼:地方性文化景观的模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丽玲 《福建地理》2002,17(4):53-56
福建土楼以其鲜明的风格成为世界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其建筑特色有着深厚的地域人文烙印。本文以福建土楼的建筑特色为出发点,分析土楼的特点及功能,进而探讨其地域人文意义。  相似文献   

9.
闽粤赣三角地带典型客家民居及其旅游地的空间竞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证应用分析研究表明,根在中原的客家人因客居地区不同,其民居建筑因地而异;地处闽粤赣三角地带的客家民居,以永定的土楼、梅州的围龙屋和赣南的围屋,并称客家三大典型代表性民居,其造型规模和建筑艺术渊源来自北方中原的建筑造型艺术和夯土技术,建筑形态以方形、圆形为主,强调中轴对称位置,土楼、围屋的防卫功能突出,围龙屋的开放功能显著。应用旅游地空间竞争理论分析了影响闽粤赣三角地带典型客家民居旅游地空间竞争的因素,认为客家民居旅游地的空间竞争是同类型非替代性竞争。同时,提出了客家民居旅游开发要以保护为前提、加强区域合作与规划、资源互补与联动发展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0.
永定县位于福建省西南部博平岭山脉西麓,处于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的过渡区域。全县人口45万人,面积2232平方千米;北与上杭县、东与龙岩市、东南与南靖、平和县毗邻,西南与广东省梅州市和大埔县接壤。本文分析和评价了永定县的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条件,并提出了资源开发的战略构想。一、旅游资源的主要内容与评价(一)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永定县旅游资源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资源丰富并具有特色。不但拥有众多世界特有的土楼群,还拥有四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破天后宫、金沙金谷寺、湖坑振成楼(土圆搂)、下洋虎豹别墅。境…  相似文献   

11.
永定,位于闽西南博平岭山脉之西麓,蜿蜒阡陌之中.山涧溪流两旁.散布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土楼。她在沉睡千年之后,以其神奇的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土生土长于土楼中的笔者,不仅充分感受到其所包含的丰富的客家文化内涵,更从其独特的建筑模式中领略到许多地理知识。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系统阐述郑洛汴城市群的历史演变和形成动力机制的基础,论述了本城市群的基本特征,城市发展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丰富,城镇职能类型复杂多样,规模结构层次分明,城市的地域分工明显,是一个具有省国际意义的都市群。最后,根据郑洛汴城市群在全国相关城市体系中的位置、作用及其内部发展的动力机制,对城市群结构设想,建立郑洛汴城市综合体,以及对不同规模等级城镇的发展趋势和布局等问题,谈了趋向性看法。  相似文献   

13.
福建永定土楼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永定土楼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通过SPSS16.0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永定土楼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正面感知强于负面感知,总体上对旅游业发展持积极的态度:目前永定土楼居民可聚类成“热情的支持者”、“矛盾的支持者”和“强烈的反对者”三类.以“热情的支持者”所占比重最大: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不同空间和不同发展程度下的旅游感知存在差异:通过分析希望健全社区参与和利益分配机制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历史街区定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历史街区的概念尚未达成共识,长期以来一直没有一个普遍被人们接受的定义.通过对国内历史街区定义的回顾,发现现存定义在名称、对象、范围和内涵上存在诸多分歧,认为历史街区定义应该具有准确性、概念性和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历史街区是指基于一定规模的历史遗存之上,具有完整的历史风貌,并具有延续的社会结构和功能结构的生活街区.并根据该定义要素组成的特点构建了定义的"太极龟"模式,最后分析了该定义的主要内涵.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其价值在于整合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对学生而言,人文素养的获得实际上是指经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质。《历史与社会》是多门学科的综合,注重了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和开放性,关注了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6.
国家中心城市高校技术创新溢出格局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依据技术创新合作和技术创新转移两种典型的技术溢出路径,借助合作申请专利、专利技术转移信息,构建了高校技术创新溢出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了2000—2015年国家中心城市高校技术创新溢出能力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国家中心城市高校技术创新合作溢出具有较强的地理邻近偏好,以广州最为突出;②与技术创新合作溢出相比,国家中心城市高校技术创新转移溢出的空间敏感度较小,以上海最为明显;③国家中心城市高校技术创新合作溢出能力权重大于创新转移溢出能力,技术创新溢出能力逐渐增强,合作溢出能力具有持续渐进性,转移溢出能力具有周期滞后性;④技术创新溢出能力与经济发展规模、创新人力投入规模和社会网络发展程度具有较为明显的正向相关性,与技术创新产出规模相关性不明显,与地理距离呈负向相关。  相似文献   

17.
论京津空间相互作用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12  
戴学珍 《地理科学》2002,22(3):257-262
在对京津空间相互作用的历史、现状及趋势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剖析了距离、规模、互补性及介入机会等空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在京津空间相互作用中的影响,并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因素对京津关系的影响引入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以期为京津联合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绝对年代的不断增加,第四纪冰川作用的启动时间以及演化特点日益明确,为探讨中纬度地区的冰川的形成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为研究中国第四纪冰川发育的构造与气候耦合关系奠定了重要基础。亚洲中纬度地区山地第四纪冰川的冰进时序、冰期历史和冰川规模显示出不同特点。总体来说,西部山地的冰川规模随时间逐渐缩小,冰川历史较为完整,冰川规模大于亚洲东部,东部山地的冰期历史较短,冰川作用的阶段性明显;不同地区的最大冰川扩展规模在时间上不一致,尤其是在末次冰期旋回中,MIS3/4阶段的冰川规模大于传统意义上的末次冰盛期(LGM),冰进时序和规模演化指示了不同的大气环流尤其是西风环流和季风环流对冰川发育的重要影响。此外,构造因素深刻影响着不同地区的冰期系列。  相似文献   

19.
南阳地区城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研究南阳地区城镇发展历史和区域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对该区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职能和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论证了该区域镇体系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韩致文  周玉麟 《中国沙漠》1995,15(4):378-384
半湿润地区的区域性风沙问题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环境因子之一。通过对豫北延津地区历史上黄河改道泛溢与沙物质沉积过程的分析、风沙问题历史与现状的对比表明,历史时期风沙问题以流沙大规模活动形成各种风蚀风积地貌为特征;而现代风沙问题以沙地在冬春季的片状风蚀和夏秋季的恢复逆转交替为特点,指出本区以季相性为特征的风沙活动及风沙地貌发育规模的有限性。风沙问题的整治关键已不是大规模治理流沙,而是建立有效的防护体系,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