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油气化探特征及含油气远景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凤国 《物探与化探》2003,27(2):104-105,114
在研究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区域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依据化探异常特征及评价,结合油气地质条件,对该区进行含油气远景评价,指出了该区有利天然气聚集区带,为下一步天然气勘探部署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统计分析了我国14个主要含油气盆地或地区的主要油气化探指标强度及变异特征,提出了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区域地球化学场划分准则。对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区域地球化学场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指出了自西向东地球化学背景场渐渐降低,即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场的分布和变化特征是:西部盆地为高区域背景场,中、东部和近海盆地为中等区域背景场,东北部盆地为低区域背景场的分布特征。变异性则不断增高,即自西至东由均匀场向非均匀场变化的规律。烃类湿度系数具有西干东湿的变化趋势。讨论了六盘山等盆地的分区场特征。  相似文献   

3.
下扬子地区化探特征及其含油气远景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军 《物探与化探》1995,19(6):462-467
本文以地面和井下化探资料,在研究区域地球化学场特征的基础上,评价下扬子地区的含油气远景.认为上古生界二叠系-三叠系是主要的勘探目的层.在区域上应以郯庐断裂东侧的泰兴-巢湖-望江一带为主要突破口.根据烃类气体含量高、组分全、衬度大的特点.本区化探成果可为评价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提供可靠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台湾海峡盆地一直被认为具有良好油气远景,然而以往的研究都是基于沉积学、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成果,尚缺少直接的钻探资料来证明其油气资源,或油气地球化学资料证明该区油气渗漏体系的存在与否。笔者拟通过该区的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普查,探索该区油气渗漏体系的存在性及其地表响应特征,为进一步的海域油气详查提供有力证据。结果表明,各项油气化探指标在该区均有一定的地表响应,为低背景场反映,表明研究区下伏地层中存在烃类渗漏现象;通过化探指标有效性遴选及综合异常评价,在九龙江凹陷和晋江凹陷共遴选了7个异常区,且均具有较好的油气远景,是下一步油气详查的优选靶区。  相似文献   

5.
为了揭示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断裂带在晚石炭世—中三叠世逆冲断层生长的位移模式和位移—长度关系,本文通过地震剖面解释、地层回剥分析和断层古位移测算来厘定古断层的末端位置,明确断裂生长连接历史,并结合幂律关系,探究了断层生长模式以及断裂带岩性组合、运动学、反转和断层系统内在特征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表明,杭锦旗断裂带的构造演化受基底断裂的分段性制约。其北东走向的分段(泊尔江海子断裂东段)形成较早;在垂向上,断裂中部的位移大,向两端递减;在平面上,断裂末端与东西走向的分段(泊尔江海子断裂西段)叠覆,导致局部位移增大,最终发生硬连接。东西走向的三眼井断裂形成于晚石炭世,先后经历了断层分段、横向扩展和连接的演化阶段。乌兰吉林庙断裂作为调节带断裂,其活动相对较弱且局部发生反转。根据断层位移—长度剖面的几何形态和断层演化阶段分析,可将杭锦旗断裂带的逆冲阶段的位移模式分为4种类型:①近对称的三角状或椭圆状,代表独立断层;②左右极不对称的锯齿状或双峰状,代表断层之间发生软连接作用;③不规则波状,反映多条小型断层的连接作用;④异常尖峰状,代表大型断裂后期位移的调整。杭锦旗断裂带的D_(max)/L数据集与全球其他地区比较,要低一个数量级,可能与断裂带的后期反转有关。最后,针对杭锦旗断裂带在不同时期的构造演化和D_(max)/L变化特征,提出了断裂带逆冲阶段演化的路径模式。  相似文献   

6.
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地层水成因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地层水总矿化度为13 831 mg/L~89 445 mg/L,属于盐水和卤水的范畴,pH值在4.37~7.3,在强酸性一弱碱性之间,地层水水型基本为CaCl2型水.根据对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地层水矿化度、pH值及离子含量等的分析发现,泊尔江海子断裂带及其以南、以北地层水特征差异明显:泊尔江海子断裂带地层水矿化度最高(47 061 mg/L~89 445 mg/L)、pH值最低(4.37~6)及Mg2+离子含量最高.最高达7 024 mg/L;断裂带以南地层水阴离子主要为Cl-和HCO3-,不含SO42+离子;断裂带以北含SO42-离子,而且往北SO42-离子增加的趋势非常明显.采用Davission地层水Nadeficit与Caexcess之间关系及其作用过程的地层水成因模式和地质特征进行综合研究,认为泊尔江海子断裂带的地层水成因为混合作用,主要是由断裂带热液活动导致深部偏酸性的高温、高Mg2+含量、高矿化度水与上古生界地层水混合所致.现今实测表明断裂带地温梯度2.72℃/hm~2.9℃/hm,为研究区最高;断裂带以北地温梯度只有2.27℃/hm~2.36℃/hm,与后期地表水的渗入降温有关.断裂带以外主要的流体一岩石相互反应是斜长石的钠长石化过程.地层水特征变化与油气特征的关系显示热液活动有利于烃源岩的成熟;SO42-离子往北逐渐增加表明受大气淡水影响.保存条件逐渐变差;热流影响区可能成为油气有利聚集区.  相似文献   

7.
自“七五”以来,为配合四川盆地的油气勘探,在川西坳陷开展了一系列油气化探工作,对该区油气的发现起到了重要作用。川西坳陷的地质条件有利于微渗漏烃类以较高浓度赋存于土壤中,从而有利于油气地球化学探测方法的使用。选择有代表性的大型气田——新场气田进行近地表地球化学场特征与石油地质关系解剖,结果表明气田上方近地表地球化学异常是客观存在的,与本区独特的地质环境相对应,并优选出勘探天然气的有效指标组合。这些有效的油气化探方法在川西天然气富集区的预测中同样效果显著,以川西新都-金堂地区油气化探详查为例,许多化探异常经钻探后证实具有工业油气流。上述研究表明,油气化探技术在川西坳陷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严己宽 《物探与化探》2012,36(4):573-575
区域地球化学场结构特征是化探异常评价的重要因素。基于区域元素背景含量和异常发育程度,提出了地球化学场结构的简明分类和划分方法,将区域地球化学场分为4个基本结构类型,并以广东省为例,初步讨论了主要组合类型的找矿意义。利用区域地球化学场的背景—异常结构分类,审视了大范围地球化学场的结构特点及其与成矿的关系,做法简单实用,为迅速聚焦找矿远景区或找矿靶区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以闹牛山-巨里河铜多金属矿带的火山构造分级为格架,以化探异常及矿点的分布特征为中心,揭示了该矿带火山构造对化探异常的控制规律,即:Ⅲ级火山构造控制着区域地球化学异常带的整体展布,Ⅳ级火山构造控制着地化异常的分布,Ⅴ级火山构造控制着矿(床)点的产出。指明了该矿带的控矿因素及找矿有利部位,指出了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0.
百色盆地油气综合评价是根据烃类异常特征圈出异常远景区,运用异常组合、形态结构、变异系数和比值等4项化探评价指标,结合地质圈闭因素,进行综合评价,指出油气藏聚集的有利远景区段。1 化探异常远景区的圈定  相似文献   

11.
利用化探精查技术检测二氧化碳气藏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郭栋  李红梅  程军  刘伟 《物探与化探》2005,29(3):205-208
化探精查技术检测二氧化碳气藏异常方法是基于油气渗透理论,通过对CO2(土壤或水中)和土壤全烃、碳酸钙、汞、同位素、荧光等地表地球化学指标组合异常的分析,结合地质—地球物理资料,预测CO2气藏分布。笔者通过对济阳坳陷花沟地区化探方法、化探资料和气藏分布的综合分析,在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分析研究基础上,指出区带异常,并结合油气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对圈定的化探异常区进行分级评价,预测CO2气藏聚集的有利区带,探索化探精查预测技术检测CO2气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研究表明钻井岩心和海底沉积物样品中单环芳烃(BTEX)指标异常与油气藏直接相关并具有高分辨、高精度特征,是有价值的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指标;但由于较深沉积物样品的采集与检测技术成本较高,限制了BTEX指标在海域油气化探工作中的推广应用。本文利用渤海北部辽东湾海域浅海的表层沉积物,通过热解析与气相色谱技术方法对其苯系物含量的特征开展研究。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油气藏和生油凹陷上方的苯系物含量总体高于凹陷外样品,尤其是对二甲苯和间二甲苯均表现出明显差异,表明表层沉积物中的苯系物含量对生烃凹陷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本文证实了利用表层沉积物中BTEX含量预测含油气前景区的有效性,热解析气相色谱检测苯系物含量方便快捷,减小了采样成本和分析成本,显示该技术方法在海域油气化探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通过对苯系物含量异常点的分析表明,在沿岸及张性断裂上方BTEX含量出现异常高值,显示人类活动以及断裂构造对表层沉积物中的苯系物含量有明显影响,因此实际工作中应结合地质特征和其他化探指标综合分析,以降低单一化探指标的多解性。  相似文献   

13.
程学惠  张谦 《沉积学报》1995,13(2):169-177
埋藏在地下深处的油气组份,通过断层、裂隙、可渗透地层以及地下水等多种途径向上运移至地表附近时,改变了原始地表土壤的地球化学场,在土壤中形成可辨异常。油气化探就是运用土壤烃、土壤蚀变碳酸盐(△C),土壤汞、甲烷及△C碳同位素等从土壤、岩芯、水体中检测油气运移的迹象,在地表发现异常,进而研究评价这种地球化学异常和油气的微渗漏及油气圈闭类型等关系,为寻找埋藏在地下深部的油气藏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4.
西藏玉龙斑岩铜钼矿床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和找矿标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西藏玉龙斑岩铜矿矿床的区域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地质条件综合分析了区域地球化学异常分布规律与矿床的关系,提出了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标志。这对玉龙成矿带进一步勘查找矿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40年土壤碘的油气勘查表明,土壤碘是战术性油气勘查的一个辅助指标,但是土壤碘的战略性油气勘查意义却未见报道。应用松辽盆地中部8.15万km2的多目标地球化学勘查数据,在研究土壤碘的近地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试验了表层土壤碘(1个点/4 km2)和深层土壤碘(1个点/16 km2)的地球化学异常对油气的指示意义,首次发现了与油气有关的土壤碘的巨环状地球化学异常。研究表明,土壤碘的地球化学异常主要与大中型油气田和富生油凹陷相联系,1个点/16 km2的土壤采样密度可以较好地进行战略性油气勘查。松嫩平原土壤碘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地貌景观、土壤类型、土壤pH值、人为耕作和河流等因素。  相似文献   

16.
赵克斌  陈银节  孙长青 《地质通报》2009,28(11):1620-1627
油气化探利用地球化学方法寻找油气,具有直接、快速、有效、成本低的特点,已在油气勘探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在一定时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油气化探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许多方面仍存在不足,其中异常的稳定性与重现性是制约油气化探推广应用的认识障碍。以河南泌阳洼陷(井楼-古城油田)和山东临邑洼陷南斜坡(临南油田)的实际地球化学测量资料为基础,通过已知油气藏上方不同期次(同年)、不同时期的油气化探异常特征的对比,从油气化探指标组合关系、结构特征、剖面显示、油气异常的平面分布等方面证实油气化探异常存在较好的稳定性,表明利用油气化探技术方法寻找油气是可行的,并进一步证实了油气化探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INTRODUCTIONAnomalythresholdiscommonlydeterminedbycalculat-ingthemeanplusnstandarddeviationsorbyusingtrendsur-faceanalysis.Un...  相似文献   

18.
在区域化探数据系统误差校正工作中,为使校正的结果更符合实际地质情况,在分析了地质背景与地球化学数据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同一地质背景条件下相同地质体的化探数据来源于同一总体,具有相同的数据特征,提出了一种依据地质背景分析的误差校正方法,探讨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工作步骤。以辽宁省3幅1/20万区域化探Ag元素图幅拼接为例,证实了该方法消除系统误差的有效性,并有利于图件的解释与应用。  相似文献   

19.
土屋、延东铜矿田综合信息预测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开发区域物探、化探资料进行找矿靶区优选,选择土屋、延东铜矿作为建模矿田.在分析成矿地质背景、区域重力航磁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利用重力、航磁数据处理资料提取了深部线性构造和环型构造,结合铜元素等地球化学异常分布,指出土屋、延东斑岩铜矿田位于EW向区域性线性构造、近NS向、NW向、NE向隐伏线性构造和环型构造的交汇部位和铜高背景及局部异常区中,提出了斑岩型铜矿田预测模型和“三位一体”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