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豫西前河金矿热液蚀变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含矿热液在迁移过程中与围岩发生了广泛的流体-岩石反应而引起热液蚀变.前河金矿区内主要的热液蚀变有钾长石化、青磐岩化、绢云母化、硅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和萤石化等7种类型;划分了6个蚀变-成矿阶段,即黑云母-钾长石阶段→青磐岩阶段→绢英岩阶段→黄铁矿-石英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碳酸盐-卤化物阶段,以及外、中、内3个蚀变带.5种典型蚀变岩的常量和微量元素分析表明,绢英岩化蚀变中,Si、K大量迁入,Pb含量大大增加,在∑REE有所降低的情况下HREE有所富集:δ Eu和δ Ce在各蚀变阶段均呈现负异常:这些现象可能是导致金沉淀的元素地球化学响应.各阶段成矿流体-岩石的交代特点在绿泥石单矿物的矿物化学成分变化上也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2.
东戈壁钼矿赋存于东天山造山带内,属斑岩型钼矿床矿体形态受岩体形态、大小、围岩物理性质和次级裂隙发育程度控制矿化对围岩无选择性,与多期次构造活动所形成的次级裂隙密集程度有关蚀变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辉钼矿-石英脉阶段是蚀变、矿化最强烈阶段,也是钼主成矿期含矿热液在迁移过程中与围岩发生强烈流体-岩石反应,造成金属元素含量增加和钼富集研究矿床地质特征和围岩蚀变与钼矿化时空关系,对在东天山寻找同类型矿床具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围岩蚀变发育,可分为四期八个阶段,其中矽卡岩化、绢英岩化与成矿时空关系密切。通过对绢英岩化蚀变岩的质量平衡计算发现,导致绢英岩化围岩蚀变的热液为晚期岩浆分异的富挥发份的含矿硅质富钾酸性流体;并随着蚀变的发生发展,蚀变岩的主元素及成矿元素显示不同的迁移规律但表现出相似的蚀变流体运移趋势,即:以则古郎地区为中心,分别向铜山、铅山及莫古郎地区运移,由于铜山滑覆体阻挡,使得铜山地区蚀变较强,莫古郎地区较弱。  相似文献   

4.
安徽铜陵桂花冲斑岩铜矿围岩蚀变与矿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花冲铜矿为安徽铜陵地区新发现的斑岩型铜矿,斑岩体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的花岗闪长斑岩。围岩蚀变与矿化作用是斑岩型矿床成矿过程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对蚀变带岩石开展元素地球化学成分的迁移研究,是分析热液交代蚀变过程的基础。桂花冲铜矿区内围岩蚀变作用比较强烈,蚀变类型主要有钾化、绢云母化、硅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等。蚀变分带比较明显,由内向外依次为钾化带、绢英岩化带和青磐岩化带,矿体主要产于绢英岩化带内。矿化蚀变自早至晚划分为钾长石、石英-绢云母、石英多金属硫化物和碳酸盐4个阶段。蚀变带物质组分迁移结果表明,在蚀变过程中,岩石的主量元素除TiO2、MnO、MgO外,其他元素迁移量发生了明显改变;微量元素除Sr和Cu外,迁移量变化较小,稀土元素在矿化强的部位亏损,在矿化弱的地带富集。岩体及蚀变带岩石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一致,说明岩体与蚀变岩石经历了相同来源流体的交代蚀变,是岩浆流体连续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商城县汤家坪钼矿围岩蚀变与成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从矿床地质特征、蚀变岩石的元素含量特征及蚀变分带研究入手,认为硅化和钾长石化岩石的钼含矿性最强,硅化和钾长石化与钼成矿关系密切.研究表明,围岩蚀变始终伴随着钼成矿作用的每个阶段,且不同的成矿期和成矿阶段、不同的围岩,其蚀变类型不同;矿床蚀变分带明显,由岩体中心向外侧依次为钾长石化-硅化带(强蚀变带)、硅化-绢英岩化带(弱蚀变带)、硅化-青磐岩化带,强度由中心向外围逐渐减弱,其蚀变作用的强弱与钼矿体的品位高低相对应,确定硅化和钾长石化是该区最有效的找矿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6.
元岭金矿蚀变破碎带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元岭金矿三条蚀为破碎带一般地质特征,微量元素特征的对比研究,并借鉴邻近矿区蚀变破碎带的矿化特征,本文阐明了元岭蚀变破碎带矿化的有利构造部位,总结了蚀变破碎带特征与矿化强度之间的关系,指出蚀变破碎带的矿化蚀为元素为中低温组合,矿化蚀变愈强则参与元素的种类愈多,数量愈大,围岩性质对矿化蚀变有一定的影响,围岩中的易迁移亲铜元素的亲硫铁族元素对矿化有利,据此,为进一步成矿预测,评价蚀变破碎含矿性提供  相似文献   

7.
阿加隆洼金矿是近年来在甘孜-理塘断裂带发现的一个中型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区内围岩蚀变发育广泛,具多期次,蚀变类型主要有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毒砂化、绿泥石化等.文章在介绍阿加隆洼金矿床区域地质背景、矿床特征、矿体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对矿床的围岩蚀变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地论述,并分析了该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认为矿化蚀变岩带与金矿化关系密切,尤其与硅化、碳酸岩化、黄铁矿化最为密切,并且含矿热液在迁移过程中,与围岩发生的流体 - 岩石反应,造成金的沉淀、富集,最终形成金矿床.  相似文献   

8.
胶东大尹格庄金矿床热液蚀变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胶东是我国最重要的金矿集区。其中,破碎带蚀变岩型———"焦家式"金矿床是区内最重要的金矿床类型,占胶东已探明金矿资源量的90%以上。大尹格庄金矿床位于胶西北招平断裂带中段,是典型的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区内发育有大规模的绢英岩化蚀变带(宽20~200m)和钾化/红化蚀变带(宽50~300m),蚀变岩型金矿体主要发育在招-平断裂带下盘的绢英岩化蚀变带中。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观测基础上,查清了大尹格庄金矿床蚀变类型及矿物组合特征,针对大尹格庄金矿床Ⅱ号矿体系统采集了不同蚀变类型的岩石样品,进行了岩石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运用质量平衡方法讨论了热液蚀变过程中元素迁移规律,初步探讨了大尹格庄金矿床热液蚀变作用过程和金沉淀机制。通过本研究得出:大尹格庄金矿床内主要矿石类型为黄铁绢英岩,以浸染状、细脉状为主要矿化形式。大尹格庄金矿床热液蚀变期在时间上可以划分为:钾化/红化→绢英岩化→黄铁绢英岩化→碳酸盐化。钾化/红化蚀变为成矿前蚀变,在此过程中有少量热液钾长石的形成。在地球化学方面表现为Fe、Cu、Pb和Rb元素带入,Si、Al、Na、Ca、Ba、Sr、Cr等元素带出。同时流体-围岩通过交代反应使金从围岩中释放出来成为高价态离子活化进入成矿流体。绢英岩化和黄铁绢英岩化蚀变为成矿期蚀变,蚀变过程中与矿化有关的Fe、Cu、Pb元素表现为迁入状态,流体运移过程中,热液中的HS~-等组分损失,导致Au(HS)~(2-)络合物失稳分解,Fe~(2+)、Fe~(3+)被消耗形成黄铁矿,同时金大量聚集沉淀,此时完成了金由活化→迁移→沉淀富集成矿过程。  相似文献   

9.
滇东北矿集区昭通铅锌矿区蚀变岩分带及元素迁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岩蚀变是昭通铅锌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通过对矿区760中段98勘探线剖面实测、蚀变岩分带研究、岩石地球化学迁移特征与参数计算,指出围岩蚀变与成矿的关系:热液蚀变分带明显,在蚀变中心,黄铁矿化最强,方解石化、白云石化次之,硅化较弱,黄铁矿化与矿化关系密切;远离矿体,黄铁矿化逐渐减弱,而方解石化、白云石化逐渐增强。强黄铁矿化和强黄铁矿化-强方解石化-强硅化粗晶白云岩蚀变组合是重要的找矿标志。从细晶白云岩带到强黄铁矿化带,元素整体呈迁入形式,主要为与Zn-Pb成矿作用有关的元素,如Ge、Ag、Cd等迁入;同时伴随成矿流体作用,亲铁元素及铁明显富集,显示不同蚀变岩相受热液改造作用影响。蚀变指数(IA)的大小,与矿化强弱呈正相关关系,IA大,则矿化强。  相似文献   

10.
柳少波  王联魁 《地质科学》1998,33(1):102-114
广东莲花山斑岩型钨-金矿床蚀变类型可以分作钾化、云英岩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和青盘岩化。不同原岩不同类型蚀变岩元素质量得失的定量计算结果表明,Th、TiO2、Al2O3、P2O5、Ta和Hf等在蚀变矿化过程中基本表现出惰性特征,质量得失较少,主元素在岩石中含量的变化主要受原岩类型的影响,其次受到蚀变作用类型的影响,成矿元素及与其有关的其他微量元素在蚀变岩中则主要表现出较大程度的富集。稀土元素在蚀变矿化过程中迁移作用不明显。本文结合蚀变矿化的地质特征及镜下观察结果对不同蚀变带中元素质量得失作了详细解释。  相似文献   

11.
相山铀矿田的成矿流体性质和来源存在争议,为进一步探讨相山铀矿田成矿流体的性质和来源,本文对相山铀矿田西部的居隆庵铀矿床和北部的沙洲铀矿床中的新鲜围岩、蚀变围岩及矿石的微量、稀土元素含量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含较多热液成因萤石的居隆庵铀矿床中,从新鲜围岩到蚀变围岩到矿石,Zr、Hf含量先降低再升高;而在含少量热液萤石的沙洲铀矿床中,新鲜围岩、蚀变围岩和矿石的Zr、Hf含量基本一致。鉴于富F流体易汲取岩石中的Zr、Hf,因此,这两个矿床中不同类型样品Zr、Hf含量的不同变化趋势,可能与居隆庵铀矿床的成矿流体富F、而沙洲铀矿床的成矿流体相对贫F有关。这两个铀矿床中矿石的稀土配分曲线与其各自的新鲜及蚀变围岩的稀土配分曲线形态相似但又存在差异,说明每个矿床的新鲜围岩、蚀变围岩和矿石之间的稀土元素既具有继承性、又受到不同性质的流体的影响。居隆庵铀矿床中矿石显示Eu负异常,可能主要是继承了围岩的Eu负异常;沙洲铀矿床中矿石Eu显示弱负异常至弱正异常的特征,可能与围岩中斜长石因热液蚀变作用而释放出的Eu的进入流体有关。基于新鲜围岩、蚀变围岩及矿石的U和REE研究,推断居隆庵铀矿床成矿流体中U和REE均以F的络合物形式迁移;但沙洲铀矿床中铀矿石品位较低,可能是与流体中相对贫F有关。  相似文献   

12.
瑶岗仙“五层楼”式脉钨矿床围岩蚀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瑞龙 《矿床地质》1984,3(2):68-75
我国华南脉钨矿床的围岩蚀变,前人已有较为广泛的研究。“五层楼”式脉钨矿床的形态分带及其区域多阶段矿化规律的揭示,为研究各成矿阶段的围岩蚀变特征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弓长岭铁矿床是鞍山本溪地区最典型的BIF型铁矿床之一,而且是该地区最大的富铁矿产区。从野外产出关系来看,弓长岭矿区的富铁矿与蚀变岩密切相关,蚀变岩与富铁矿基本上是形影相随。蚀变岩具有分带性,由富铁矿向外依次为镁铁闪石岩石榴石岩绿泥石岩弱蚀变斜长角闪岩斜长角闪岩。弱蚀变岩保留了蚀变原岩的岩貌特征,矿物的蚀变并不完全,可见残余的原生矿物。强蚀变岩的蚀变较彻底,基本无原生矿物残留。将蚀变岩与斜长角闪岩、磁铁石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弱蚀变岩、石榴石岩、绿泥石岩与斜长角闪岩的痕量元素特征基本一致,而镁铁闪石岩的痕量元素特征更接近磁铁石英岩。再结合镜下特征、野外接触关系、主量元素特征等证据,认为除了镁铁闪石岩是由磁铁石英岩蚀变形成,其余蚀变岩都是由斜长角闪岩蚀变形成。根据各类蚀变岩中主要矿物的(Fe+Mg)/Si值以及蚀变岩的SiO2和Fe2OT3含量变化规律可以发现,在蚀变岩和富矿形成过程中发生了Mg、Fe以及Si的迁移。对本次取样的样品进行原岩恢复和构造环境判别投图,投图结果表明,绿泥石岩和弱蚀变岩的最初原岩都是形成于弧后盆地的玄武岩。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铜山口铜(钼)矿床成矿流体水岩反应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湖北省铜山口铜(钼)矿床是一典型的夕卡岩 斑岩复合型矿床。通过对其流体包裹体的系统研究,确定了成矿流体的成分及温压条件;结合矿床学的研究,将成矿过程分解为两个平行的成矿阶段,即夕卡岩型矿化阶段和斑岩型矿化阶段。根据Johnson和Reed等人建立的水 岩反应模型,对该矿床的成矿流体与围岩的反应并析出金属沉淀的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斑岩型矿化阶段,成矿流体系统出现等焓减压沸腾过程并沉淀出大量的金属矿物,成矿流体分异为低盐度流体和高盐度流体;在夕卡岩型成矿阶段,沉淀出典型的夕卡岩矿物;在整个成矿过程中,成矿流体的pH值逐渐升高。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际地质现象非常吻合,说明所建立的水 岩反应模型可以为理解这一类复合型金属热液矿床的形成机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Dealt with in this paper are som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rphyry copper mineralization, especially those observed in intrusive bodies, wall rocks, alteration zones, ores and pyrites. Ore bearing bodies have been correlated with barren ones from such aspects as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copper contents of biotite and pyrite,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copper. In the mineralized rocks, trace elements show apparent zoning surrounding ore bodies;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seem to show some regularities with respect to their vari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alteration, and as a result each alteration zone displays its own peculiar element association. Trace elements in ores can provide information on the genetic types of ore deposits, thus of great help in distinguishing ore types, while those in pyrites may be indicative of the main mineralizing stage, providing clues for distinguishing ore-bearing from barren rocks, and of the extent of denudation of ore bodies.  相似文献   

16.
居隆庵矿床是江西相山铀矿田西部的一个大型铀- 钍混合矿床,通过对一系列蚀变(围岩)及矿化样品的元素地球 化学分析,详细讨论了与钍矿化有关的主量及微量元素的特征。钍元素富集的样品中,主量元素的总体特点是富钙、富磷, 且Na2O>K2O。在早期碱交代阶段,往往只形成单铀型矿化,而钍矿化主要形成于铀- 萤石、水云母化阶段。蚀变和矿化样 品的稀土元素分配形式不同,钍矿化与稀土元素特别是重稀土元素高度相关,微量元素Re,Y,Se,Pb 与钍矿化高度相关, 揭示钍矿化形成与金属硫化物及磷钇矿等磷酸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Discriminations in a local chemical,fluidal,mechanical and thermal processes in a shear zone will lead to metallogenic differentiation in a local section.This paper,based on the general geological setting of the Shibangou gold deposit in Xixia,Henan,deals with petrological and petrochemical samples of altered rocks in the metallogenic section and of mylonites in the non-metallogenic section of a selected shear zone.The discriminations in fluid-rock interaction and petrological mass balance between altered rocks near the orebody and mylonites in the shear zone are discussed as well.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trological volume of altered rocks in the metallogenic section of the shear zone is almost always dilatant and the mylonite volume in the non-metallogenic section is almost always lost.Major elements in altered rocks from the metallogenic section and in mylonites from the non-metallogenic section always show a tendency of being enriched and depleted,respectively.Fluid-rock ratios in the mylonites(Nu=93.68-468.40)are larger than those of the altered rocks(NC(Ⅳ)^s=36.11-216.67).The gain and loss of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from the altered rocks and mylonites in the shear zone are a composite process to be imported and exported by percolating fluids as well as of the loss and dilatancy of rock volume.  相似文献   

18.
王炜晓 《地质与勘探》2022,58(5):917-928
赛坝沟金矿是青海省柴北缘构造带东段重要的金矿床,矿体受NW-NNW向韧-脆性断裂构造组控制,主要赋存于奥陶系英云闪长岩中,矿化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绢英岩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和碳酸盐化等。本文在厘定赛坝沟金矿热液蚀变类型、矿物组合特征以及蚀变空间变化关系的基础上,选取Ⅳ-4主矿体在AZK3901钻孔深部见矿岩心及底板蚀变围岩进行研究,通过对蚀变岩及其原岩的地球化学分析,剖析热液蚀变作用过程与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赛坝沟金矿床钻孔深部蚀变中,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及强糜棱岩化岩石表现为主量元素K_(2)O、CaO的明显带入和Na_(2)O的带出,大离子亲石元素Pb、Ba、Sr的带出以及过渡族金属元素Bi、Co、Cr的带入;黄铁矿绢英岩化、硅化岩石中,主量元素K_(2)O、SiO_(2),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Cs、Pb以及过渡族金属元素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带入;各蚀变岩石中稀土元素以及高场强元素并未表现变化,仅在近矿体处出现了轻重稀土的解耦以及高场强元素Zr元素的带入。综合研究认为,赛坝沟金矿强糜棱岩化绿泥石化英云闪长岩为强烈的韧性剪切和脆性断裂叠加改造作用的产物,对流体成矿物质的运移形成了一定的屏障,使得成矿物质大部分沉淀在硅化、绢英岩化带内,局部发育的方解石细脉与成矿晚期碳酸盐化作用相关。金的沉淀主要是由于含矿流体温度、压力的下降和氧逸度的升高,使得含矿流体与围岩强烈反应形成硅化、绢云母化,同时伴随成矿流体pH值的增大和H^(+)的减少,热液中含硫组分与Fe元素发生反应形成黄铁矿等硫化物,破坏了含金络合物的稳定性,导致金的大量沉淀。  相似文献   

19.
胶东金矿床碳酸盐矿物的碳-氧和锶-钕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16  
对胶东四类金矿床(盆地边缘砾岩型、斑岩型-浅成热液型、石英脉型和破碎带蚀变岩型)矿石中的碳酸盐矿物开展了系统的碳-氧同位素和锶-钕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宏观的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床地质特征相对应,山东金矿床可能有亲岩浆岩和亲沉积盆地两个不同的成矿系统。前者包括斑岩型-浅成热液型、石英脉型和破碎带蚀变岩型三类金矿床,后者指盆地边缘砾岩型金矿床,二者具有不同的碳-氧和锶-钕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山东亲岩浆岩系列的金矿床,其锶-钕同位素与同时代的幔源岩浆岩一致,碳同位素显示幔源碳和岩浆碳的特征,氧同位素则显示初生水与大气降水不同比例混合的可能性,因此有可能是以CO2为主、富合成矿金属的地幔流体与浅部下渗大气降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与岩浆岩关系不密切、主要受盆地边缘断裂控制的盆地边缘砾岩型金矿床,其碳-氧和锶-钕同位素组成均较分散,可能主要与地壳浅部下渗大气降水对上地壳各种岩石淋滤萃取演化而成的成矿流体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