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近几年中华绒螯蟹(河蟹)人工育苗和池塘养殖业在我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仅江苏省赣榆县的河蟹育苗场在1995年40余家的基础上,1999年发展到120余家;山东省日照市40余家中国对虾育苗场近几年也全部上马了河蟹苗种的生产项目.  相似文献   

2.
中华绒螯蟹大水体高产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绒螯蟹(Eriocheur Sinensis)俗称河蟹、毛蟹,为高等甲壳动物。中华绒螯蟹适应性强,价值高,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是一种极好的增养殖对象,也是水产品中出口创汇的主要品种之一。中华绒螯蟹的营养成分中蛋白质为14%,脂肪为5.9%,碳水化合物为7%,每100g蟹肉中维生素含量高达5960个国际单位,热量5.6×105J。近年来,我国河蟹养殖发展较快,苗种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故人工育苗的产量急需提高。中华绒螯蟹育苗共分六期(Z1,Z2,Z3,Z4,Z5及大眼幼体),1998年,河蟹大水体人工育苗在注重高科技的前提下,使Z1变态Z2的成活率达到80%以上,Z1到Z4的成活率达到66.7%,Z1到M(大眼幼体)的成活率达到31.4%,单位水体出苗量8.94×104只/m3,出池的大眼幼体单位数量为7.84×104只/500g。  相似文献   

3.
远海梭子蟹幼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廖永岩  余波  董学兴 《台湾海峡》2001,20(4):533-546
本文对人工培养的远海梭子蟹各期幼体进行观察,结果发现,远海梭子蟹整个幼体发育过程共蜕皮6次,即Sou状幼体阶段脱皮5次;大眼幼体阶段蜕皮1次。在27.4-28.2℃的培养条件下,远海梭子蟹从破膜孵出到变态为第一期幼蟹,需经14-15d。  相似文献   

4.
人工培育脊尾白虾蚤状幼体的饵料基础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脊尾白虾蚤状幼体饵料种类,饵料组合和食物密度的比较试验,研究了脊尾白虾育苗的适宜开口饵料和育苗期饵料组合,测定了不同时期蚤状幼体的捕食率及其日粮。结果表明:饵料种类对脊尾白虾蚤状幼体Ⅰ期(Z1)至Ⅱ期(Z2)的变态率和变态所需时间没有明显影响,Z1可以不投饵,但适量投喂单胞藻或轮虫,能明显提高Z2活力和Z2至Z3的变态率。人工培育脊尾白虾蚤状幼体的适宜饵料是卤虫无节幼体,在幼体培育前期(Z1)投喂单胞藻,轮虫,后期(Z3以后)添加鱼糜效果也很好。蚤状幼体对卤虫无节幼体的捕食率和日粮随幼体发育而明显增加,同一发育时期则随饵料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但达到一定密度后,捕食率增幅明显下降。根据幼体日粮难以确定育苗期间卤虫无节幼体的最佳投喂方案。  相似文献   

5.
河蟹大眼幼体及Ⅰ期仔蟹变态成活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和定 《海洋科学》2000,24(8):18-20
近年来从春节前后早繁的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sinensis) (简称河蟹 )蟹苗到6月份的后期蟹苗 ,在大眼幼体培育成Ⅱ期仔蟹的过程中 ,均出现大批死亡现象。Ⅰ期仔蟹大量上滩死亡 ,给养殖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也给正常的养蟹生产带来了混乱 ,养殖大棚、池塘的利用率大大降低 ,养殖计划无法实施 ,经济损失巨大。国内对其研究有过一些报道 ,但均为单、双因子试验的结果[1 ,3]。作者在两年的研究过程中 ,比较了苗种质量、培育盐度、池水透明度、饵料品种4因子3水平下各因子对M~C2 变态成活率的影响 ,借以找出影响M~…  相似文献   

6.
海蜇苗种培育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述了海蜇(RhopilemaesculentaKishinouye)苗种培育技术的操作要求 ,海蜇的繁殖经过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个阶段 ,海蜇苗种培育时间长达9~11个月 ,着重强调了螅状幼体的越冬保存、大规格苗种培育的技术要求 ,阐述了碟状幼体变态发育到幼蜇的特征。在3年研究过程中 ,共成功越冬保存螅状幼体3×106 万个 ,培育伞径10mm幼体3300万尾 ,20mm幼体1000万尾 ,30~50mm大规格海蜇幼体200万尾。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锈斑蟳幼体Charybdis feriatus发育,在实验室内孵化和培育锈斑蛹的幼体,并对锈斑蟳各期幼体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显示,锈斑蟳幼体发育共分两个阶段,分别为溞状幼体阶段和大眼幼体阶段.锈斑蟳整个幼体发育过程中共蜕皮7次,其中溞状幼体阶段蜕皮6次,大眼幼体阶段蜕皮1次.第1颚足和第2颚足外肢末端羽状刚毛数是进行溞状幼体分期的主要特征.第Ⅰ至Ⅵ期第1颚足外肢末端羽状刚毛数分别为4、6、8、9-10、13-14和15-16根;第2颚足外肢末端具羽状刚毛数分别为4、6、8、10-11、14-15和17-18根.在温度为28.5-29.5℃、盐度为30‰的培养条件下,锈斑蟳幼体发育时间(Z1、Z2、Z3、Z4、Z5和Z6分别表示溞状幼体的第Ⅰ、Ⅱ、Ⅲ、Ⅳ、Ⅴ和Ⅵ期):Z1、Z2各为2-3d;Z3、Z4、Z5各为3d;Z6为3-4d;大眼幼体为4-5d.幼体从破膜孵出到变态为Ⅰ期幼蟹共需要20-23d.  相似文献   

8.
河蟹育苗期病害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斌伦 《海洋科学》1996,20(6):12-14
根据笔者多年的育苗生产实践,结合对河蟹,即中华绒螫蟹(Eriocheir sinensis)育苗场病害情况的调查研究,对河蟹人工育苗生产中发生的一些主要病害、症状、流行情况及病因、治疗方法及综合预防措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总结,以期对育苗生产提供参考。1育苗期间的病害1.1弧菌病患病幼体主要表现出体色浑浊,肠道内无食物,活力明显下降,反应迟钝,趋向反应不明显,大多下沉于水底而死亡。取患病幼体压片,在10×40倍以上的显微镜下观察,可在体液或组织中发现大量活动菌体存在。其病原为弧菌类(Vibrio)…  相似文献   

9.
罗钷沼虾 Macrobrachiumrosenbergii各期蚤状幼体复眼的个眼面均呈正六边形,个眼透镜面为圆形,其表面光滑。个眼的数量在幼体期不恒定。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对虾养殖大滑坡以后,河蟹苗种生产成为沿海育苗场的主要产业。但这些年在许多育苗场的育苗生产中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相似文献   

11.
每天从锯缘青蟹育苗池采集幼体,在实验室内依平衡法测定从孵化至大眼幼体各天青蟹幼体的摄食率,并同时测定青蟹幼体每天的干重和比能值,比较研究了饵料密度对青蟹不同发育阶段幼体摄食的影响,以及幼体蜕皮周期内摄食的变化。结果表明,轮虫是青蟹蚤状幼体(Z)Ⅰ期(Z1)和Ⅱ期(Z2)适宜的饵料,卤虫无节幼虫是青蟹幼体生长发育主要的能量来源,占整个幼体发育期摄入能量的96·48%。以干重和能量表示的青蟹幼体摄食率(CDW和CJ)随幼体蜕皮发育呈指数增长[CDW=13·463e0·8283(d 1)(r2=0·927),p<0·01;CJ=0·4018e0·7516(d 1)(r2=0·956),p<0·01];青蟹大眼幼体摄食强度显著上升,摄入能量高达整个幼体发育期摄入能量的77·25%。Z1、Z2期为被动摄食,青蟹幼体主动摄食的能力随幼体发育而逐渐提高,大眼幼体为主动摄食。锯缘青蟹各期幼体蜕皮周期内摄食率的变化是:Z1→Z4期蜕皮后上升,蜕皮前稍微下降;Z5期蜕皮后和蜕皮前较高,蜕皮间较低。Z5期日粮水平最低;青蟹大眼幼体期有2个摄食峰值,变化不规则。  相似文献   

12.
罗氏沼虾幼体个眼外形及生长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rosenbergi各期氵蚤状幼体复眼的个眼面均呈正六边形,个眼透镜面为圆形,其表面光滑。个眼的数量在幼体期不恒定。经计算机方程选优,复眼个眼面直径、矢状面个眼数量和色素细胞层宽度与幼体体长之间呈幂函数关系,而复眼矢状面个眼数量与色素细胞层宽度之间呈直线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中华绒螯蟹幼体资源生态及养殖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勃  堵南山  赖伟 《海洋科学》1999,23(1):39-40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属短尾类十足目甲类动物[1],其幼体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口地区,主要生活在河口半咸水和海水中。亲蟹在河口区产卵,孵化后幼体营浮游生活,具有强烈的趋光性,并且表现为群聚特征,易被径流带离河口区。幼体发育到后期已基本到陆架区,大眼幼体变态为一期仔蟹后营底栖生活。营底栖生活的仔蟹背离陆架区往河口区移动而完成幼体的生长发育[2]。中华绒螯蟹在自然海域资源补充过程中主要采取r-对策,一只亲蟹一般可产卵5~90000粒,由于营浮游生活的幼体易被其他海洋…  相似文献   

14.
天津厚蟹的幼体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厚蟹(Helice tientsinensis Rathbun)广布于我国广东至辽东半岛,穴居于沿岸或河口的泥滩上;厚蟹数量大,是沿岸渔民的佐餐佳品。在长江口及邻近水域,由于它的大眼幼体常大量混杂在捕捞的河蟹蟹苗中,因此,如何区别天然蟹苗中混杂的天津厚蟹等大眼幼体,是养殖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采集天津厚蟹的抱卵亲蟹,在实验室内进行孵化、培育,对各期幼体的形态特征做了详细描述,并和中华绒螯蟹相应的各期幼体进行比较,以期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同时也为基础理论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15.
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幼体胃磨发育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青蟹幼体发育过程中,胃磨呈现出明显的变化。Z1缺乏胃磨的结构,ZⅡ开始出现中齿和侧齿的雏形,明显的可以识别的中齿和侧齿出现在ZⅢ,.从ZV开始胃磨已臻完善,除具有中齿和侧齿外,还出现了4个附属齿,包括两个附属的中齿和两个附属的侧齿。大眼幼体期,中齿和侧齿比ZV更加尖锐,附属齿也更加锋利。在仔蟹前,中齿齿尖发生特化,形成垫状角质化区域,侧齿、附属齿更加锋利。这表明青蟹幼体发育过程中胃磨结构的变化与  相似文献   

16.
李军  徐怀恕 《海洋与湖沼》1998,29(4):353-361
于1996年4—5月,在青岛丰城地区一些对虾育苗场发生大规模爆发性传染病,主要感染中国对虾幼体,尤其是蚤状幼体。死亡率高达80%以上。从自然发病及人工感染患病濒死中国对虾幼体中分离出38株细菌,研究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对中国对虾幼体的致病性。结果表明,38株分离物均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为杆状或短杆状,极生单鞭毛运动,不发光,氧化酶呈阳性,发酵葡萄糖产酸,TCBS平板上生长,菌落呈黄色或绿色,对弧菌抑制剂0/129(150g/ml)敏感,此均为弧菌属的典型特征,属于弧菌。其中26株细菌被归为同一类群,参照伯杰氏细菌学鉴定手册(1994年,第9版)鉴定表明,该菌同哈维氏弧菌(Vibrioharveyi)最为接近;另外,Biolog系统鉴定表明也为哈维氏弧菌,因此定名为哈维氏弧菌。利用浸泡感染法以2.5×103—2.5×107cfu/ml浓度的细菌感染不同发育时期(无节幼体期、蚤状期、糠虾期和仔虾期)的中国对虾幼体。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主要感染中国对虾幼体的无节幼体晚期、蚤状期和糠虾早期并导致其大量死亡,而在仔虾期感染死亡率较低,并且2.5×104cfu/ml以上浓度的病原菌即可导致蚤状幼体严重感染死亡,由此可见,所分离的致病菌对中国对虾蚤状期幼体具有较强的致病力。人工感染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中华绒螯蟹幼体摄饵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七十年代初期即已证实,中华绒螫蟹(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Edwards)整个幼体发育阶段——溞状幼体(共五期)、大眼幼体和幼蟹期,都是杂食性的。无论是植物性的单细胞藻类,还是微小的浮游动物,甚至有机颗粒、碎屑,均能为幼体所摄食。在人工育苗的研究和生产实践中,也先后总结出以单细胞藻类、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为主体的多种投饵方法,取得良好效果。但是,迄今有关中华绒螯蟹各期幼体摄饵量的定量研究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8.
廖永岩  赵丽梅 《台湾海峡》2001,20(3):363-370
分别添加孔雀石绿,亚甲基蓝,制霉菌素,达克宁,里劳素等抗真菌药,进行远海梭子蟹离体卵孵化,并对孵化出的蟹幼体进行人工培育至幼蟹,结果发现,孔雀石绿孵化率最高。里劳素SaoI 24h存活率最高,0.2mg/dm^3浓度孔雀石绿孵化率达16%。0.1mg/dm^3里劳素Sao I24h存活率达7.2%,在24.5-27.5度下,从Sao状幼体至大眼幼体为12d,存活率为51.3%,从大眼幼体至第一期幼蟹需4d,存活率为17.3%。  相似文献   

19.
对喂食不同饵料的锯缘青蟹各期幼体的干重及化学元素(C、H、N)含量进行逐日测定,结果表明:在Ⅱ期,一直喂食轮虫的青蟹幼体,其干重及C、H、N含量与从该期起以卤虫无节幼体替代轮虫喂养的幼体相比较,二者相差不大;但进入Ⅲ后,却明显低于在溞Ⅱ或溞Ⅲ以卤虫无节幼体替代轮虫喂养的幼体;且差距随幼体发育不断地增大,至变态为大眼幼体时,其干重及C、H、N含量仅为在溞Ⅱ或溞Ⅲ起改喂卤虫的60%~70%.虽然不同喂食条件的青蟹幼体其C、H、N绝对含量相差很大,但其各自占干重的百分比却相对稳定,一直喂食轮虫的幼体只稍低。元素比与喂食条件无明显关系。青蟹溞状幼体各发育期间的生长呈指数式,期内生长呈幂函数式。大眼幼体期内的生长亦呈幂函数式。  相似文献   

20.
对绒螯近方蟹(Hemigrapsuspenicillatus)的生态习性和繁殖生物学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实验研究。雌性、雄性甲宽与体重的关系分别为W♀=0.6056×L2.9806(n=132,r=0.96),W♂=0.5893×L3.1215(n=50,r=0.97)。抱卵量与甲宽的关系为Q=865.82L-7275(r=0.97)。幼体发育分为5期状幼体和1期大眼幼体。胚胎、状幼体和大眼幼体的发育积温分别为219.4℃,226.35℃,49.3℃(以12℃为生物学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