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4 毫秒
1.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产生和人为诱发的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包括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崩塌、海水入侵、瓦斯爆炸等。地质灾害已成为造成我国人员伤亡的主要灾害之一,平均每年造成1000多人死亡,经济损失上百亿元。受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环境脆弱等不良自然条件的影响,广西是全国7个地质灾害多发省(区)之一。  相似文献   

2.
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气候多变,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非常复杂,是世界上地质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3.
严格实施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庆展 《国土资源》2002,(10):24-26
在国土资源部门,相对于地籍管理、土地分等定级、土地资产评估等业务来说,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是一项新的业务。所谓的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产生和人为诱发的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  相似文献   

4.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产生和人为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城市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近几年来,舟山地质灾害现象明显增强,尤其是2004、2005两年,发生数量和发生频率大幅度提升。本文针对舟山地质灾害现象,通过实例分析成因和防治措施,并提出笔者的一些观点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一个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目标。我们认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必须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所谓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产生和人为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  相似文献   

6.
1 德州市地面沉降的现状及危害 地面沉降是地面在定时期内不断降低的环境地质现象,地面沉降有自然的地面沉降与人为的地面沉降。地面沉降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它直接影响城市建设、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相似文献   

7.
《山东国土资源》2004,20(1):17-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4号公布自二○○四年三月一日起施行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防治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第三条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第四条 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一)特大型:…  相似文献   

8.
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气候多变,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非常复杂,是世界上地质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范围广,且有日益加重的趋势,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近9亿元人民币,因地质环境的恶化而引发或加重的其他自然灾害所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算。现将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9.
地质灾害指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随着瑞安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工程活动规模与强度不断加大,滑坡、崩塌、泥石泥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0.
在自然因素和人为破坏下,新埠江流域旱涝灾害频繁交替,生活水源严重污染,生态系统结构不平衡,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严重,水资源环境日益恶化.文章根据新埠江流域的水资源特点,从水土资源的利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口素质的提高等几个方面提出该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与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信息视点     
《浙江国土资源》2012,(4):23-26
国务院批复《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从国土资源部获悉,国务院日前已批复《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规划》全面分析了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需求,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规划原则、规划目标和工作任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地质环境的人为扰动、特殊的自然条件,以及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十二五"期间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形势更加严  相似文献   

12.
在自然因素和人为破坏下,新埠江流域旱涝灾害频繁史替,生活水源严重污染.生态系统结构不平衡,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严重.水资源环境日益恶化。文章根据新埠江流域的水资源特点.从水土资源的利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口素质的提高等几个方面提出该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与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建设的兴起、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变越来越明显,由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越来越多,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如何健全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机制,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以所在的汝州市为例,就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机制建设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城市建设的兴起、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变越来越明显,由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越来越多,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如何健全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机制,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以所在的汝州市为例,就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机制建设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贯彻实施《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做好区域性地质灾害的前期勘查和预测、预报,开展本区域地质灾害隐患区和危险区的确定调查工作,加强地质环境监督管理与地质灾害防治,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势在必行,对防灾、减灾,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意义重大。一、区域内地质灾害现状及其危害近年来,安阳市西部低山区域内地质灾害发生次数明显增多,特别是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泥石流灾害较为普遍。随着人类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也越来越多,危害越来越大。闻名中外的人造天河—红旗渠位于  相似文献   

16.
地质灾害,是由不良地质作用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造成损失的地质现象,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种.其形成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地质灾害隐患是指潜在的地质灾害点或区段.已经发生了的是灾害,可能要发生的是灾害隐患.  相似文献   

17.
信息在线     
我省百名干部下乡进村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为提高全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农村基层防御地质灾害的意识和群测群防水平,减少地质灾害特别是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实现人与自然地质环境的和谐,近日由省委组织部、国土资源厅、建设厅、教育厅联合开展的与全国同步的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青海行动全面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城市建设引发地质灾害并非危言耸听,人类大规模地进行城市建设,既给人类创造文明和辉煌,也给人类带来伤害和灾难。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工业进程的加快,及大量土石的移动和地下开挖工程的进行,也人为引发了一系列地质灾害问题。由于城市地质灾害具有危害性、潜在性、突发性、隐蔽性、社会性等特点,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早在1971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6届会议上就正式制定了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其第11项计划就是“关于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综合研究”,把城…  相似文献   

19.
正地质灾害,是由不良地质作用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造成损失的地质现象,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种。其形成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地质灾害隐患是指潜在的地质灾害点或区段。已经发生了的是灾害,可能要发生的是灾害隐患。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处置一般采用避让搬迁、工程治理及监测预警三种方法。地质灾害避让搬迁一般是针对稳定性差、威胁严重、工程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对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全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农村基层防御地质灾害的意识和群测群防水平。减少地质灾害特别是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实现人与自然地质环境的和谐,近日由省委组织部、国土资源厅、建设厅、教育厅联合开展的与全国同步的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青海行动全面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