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盐度5、10、15、20、25、30条件下,以全人工配合饵料饲喂龙虎斑[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棕点石斑鱼(E.fuscoguttatus♀)]60 d,研究不同盐度对龙虎斑生长和摄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盐度对龙虎斑生长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度5~20组增长率、特定生长率均高于盐度25、3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度10组的增长率最高,为55.08%,盐度15组的特定生长率最大,为2.30%/d,盐度和龙虎斑生长速率的回归方程为K=0.000 09 S 4-0.006 S 3+0.131 S 2-1.055 S+4.832(R 2=0.984);不同盐度对龙虎斑的摄食率和饵料系数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度15组的摄食率最高,为1.64%/d,其次为盐度10组,为1.60%/d,饵料系数在盐度15组最低,为0.820,其次为盐度10组,为0.827。因此,龙虎斑在低盐度条件下生长比高盐度快,摄食率高,饵料利用率高,最佳生长盐度为10~15。  相似文献   

2.
湛江北部湾马氏珠母贝红壳色选育系生长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检验不同模型对马氏珠母贝红壳色选育系的生长发育拟合效果,分别采用von Bertalanffy、Gompertz、Logistic和Brody 4种非线性生长模型对红壳色选育系壳长、壳宽、壳高等形态性状和重量性状的生长发育进行拟合,通过Levenberg-Marquardt迭代法求出模型中各生长参数,结合各参数的最优值,得出拟合效果最佳的生长模型。结果表明,在马氏珠母贝红壳色选育系的第一年半生长过程中,Brody模型为壳长、壳宽与壳高的最优生长模型,von Bertalanffy模型为体重的最优生长模型,分别有效地拟合了马氏珠母贝红壳色选育系早期生长发育的累积生长曲线。  相似文献   

3.
军曹鱼仔鱼期的摄食与生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人工孵化的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卵黄囊期仔鱼为材料,对仔鱼早期阶段的摄食及生长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28~32℃条件下,军曹鱼仔鱼3日龄开始摄食,6日龄时卵黄完全耗尽,6~7日龄饥饿仔鱼进入不可逆点(PNR)期;混合营养期3~4 d。饥饿仔鱼的初次摄食率开始较低,此后上升,到卵黄囊快要耗尽时达高峰(50%),以后又下降。内营养期,仔鱼日平均生长率为0.86 mm/d;PNR前的摄食期,饥饿仔鱼的日平均增长率为0.068 mm/d,而摄食仔鱼的日平均生长率为0.64 mm/d;PNR后至死亡前,饥饿仔鱼体长呈负增长,而摄食仔鱼的日平均生长率达1.04 mm/d。摄食仔鱼在孵化后8 d内的全长和日龄呈指数关系;前10 d的口径与全长呈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大棚结构式池塘培育的美洲鲥初次性成熟亲本的生长特性。【方法】2016年7月12日至2017年4月20日测量408~690日龄美洲鲥雌雄亲本的体长、体质量、性腺质量,统计分析不同生长阶段的体长、体质量及肥满度。【结果与结论】美洲鲥初次性成熟时,雌雄亲本的体长L与体质量m关系均呈幂函数增长相关,雌雄方程分别为m=0.015 8 L 3.000 2(n=77,R2=0.961 6,P 0.01),m=0. 008 7 L 3.185 0(n=62,R2=0.980 2,P 0.01),幂指数接近于3,均呈等速生长;雌雄亲本肥满度随生长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雌雄鱼肥满度最高值分别出现在617、601日龄;雌鱼个体略大于雄鱼;雌雄亲本生长均可分为稳定生长期和滞长期;雌雄亲本的体长、体质量生长曲线均为有拐点(tr)不对称S型三次函数曲线,雌雄体长方程分别为Lt=-1.176 3×10-6 t 3+1.848 7×10-3 t 2–0.905 733 t+163.714,Lt=-1.288 7×10-6 t 3+2.022 1×10-3 t 2–0.990 363 t+176.202,体质量方程分别为mt=-8.127 66×10-5 t 3+0.131 311 t 2–67.850 8 t+11 535.128,mt=-6.924 07×10-5 t 3+0.111 565 t 2–57.101 9 t+9 580.315(n=9,R20.95,P 0.01),雌雄亲本体长生长拐点分别位于524、523日龄,体质量生长拐点分别位于539、537日龄,生长速度拐点前较快,拐点后明显下降。雌雄亲本分别在430日龄前和421日龄前,体质量生长速度出现负值;在617日龄后,雌雄亲本因性腺发育出现生长滞缓甚至微弱的负生长。  相似文献   

5.
根据1997年12月至1999年6月在南海北部进行的大规模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中8个航次4个季节的竹筴鱼(Trachurus japonicus)生物学测定资料,运用FAO开发的最新体长频率数据分析软件FiSATⅡ对竹筴鱼的生长、死亡参数进行估算,并进一步应用Beverton-Holt模式对南海北部竹筴鱼的最新资源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竹筴鱼的叉长和体重的关系式为:W=2.282 8×10-5L2.915 4.(2) 其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各参数为:渐近叉长L∞=31.2 (cm),渐近体重W∞=426.5 (g),生长系数K=0.42,t0=-0.376.(3) 总死亡系数Z=2.15,自然死亡系数M=0.91,捕捞死亡系数F=1.24,开发率E=0.58.在估算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南海北部竹筴鱼的最佳可捕规格为叉长14.8 cm.  相似文献   

6.
以人工孵化的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卵黄囊期仔鱼为材料,对仔鱼早期阶段的摄食及生长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28~32℃条件下,军曹鱼仔鱼3日龄开始摄食,6日龄时卵黄完全耗尽,6~7日龄饥饿仔鱼进入不可逆点(PNR)期;混合营养期3~4d。饥饿仔鱼的初次摄食率开始较低,此后上升,到卵黄囊快要耗尽时达高峰(50%),以后又下降。内营养期,仔鱼日平均生长率为0.86mm/d;PNR前的摄食期,饥饿仔鱼的日平均增长率为0.068mm/d,而摄食仔鱼的日平均生长率为0.64mm/d;PNR后至死亡前,饥饿仔鱼体长呈负增长,而摄食仔鱼的日平均生长率达1.04mm/d。摄食仔鱼在孵化后8d内的全长和日龄呈指数关系;前10d的口径与全长呈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7.
智利外海茎柔鱼耳石生长特性的性别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7年1~6月和2008年1~5月我国鱿钓船在智利外海调查期间采集的茎柔鱼耳石样本,测量了503枚耳石外部形态参数(雌性348枚,雄性155枚),结合耳石日轮,对耳石生长特性的性别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耳石总长(TSL)、耳石半径(SR)、吻侧区长(RLL)、翼长(WL)及最大宽度(MW)可作为茎柔鱼耳石形态的表征参数.雌雄个体间耳石的生长在5个形态参数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雌性个体 TSL 与日龄间关系最适为指数函数, SR 和 RLL 为幂函数, MW 和 WL 则为线性函数;雄性个体的 TSL、SR 和 RLL 与日龄间的关系最适为幂函数, MW 和 WL 为线性函数.雌性个体 TSL、SR、MW、RLL、WL 的相对生长率和SR、RLL 绝对生长率均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小, TSL、MW 绝对生长率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增加,WL绝对生长率则随着日龄增加而呈现波动趋势;雄性个体 TSL、SR 相对生长率和 MW、RLL、WL 绝对生长率随着日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而 MW、RLL 和 WL 相对生长率和 TSL、SR 绝对生长率则随日龄增加呈现波动趋势.研究认为,茎柔鱼耳石生长存在性别差异,通常雌性生长较雄性快  相似文献   

8.
西施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1998年11月至2002年12月,在福建长乐对西施舌(Coelemactra antiguata)的生物学特征进行测定,以人工养殖方法观察其周年生长情况。观测结果表明,长乐沿海西施舌的群体组成以体长61—110mm占优势,其频率(f/n)为0.140—0.222—0.125。不同大小的西施舌,软体部肥满度指数(CI)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1龄西施舌月平均体长增长4.05mm;2龄的为2.31mm;3龄的为1.83mm;1—3龄为成体生长发育阶段,3龄之后趋向衰老。不同发育生长阶段的壳高与壳长直线回归关系:幼虫期H=0.994L—13.07;稚贝期H=0.905L—4.76;幼贝期H=0.0144 0.824L;成贝期H=0.367 0.724L。  相似文献   

9.
马氏珠母贝壳长生长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Cp统计量作为确定马氏珠母贝壳长最优生长模型的准则,通过Levenberg-Marquardt迭代法求出模型中各生长参数,用Brody、von Bertalanffy、Gompertz、Logistic和Richards 5个生长模型对马氏珠母贝壳长的生长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在马氏珠母贝生长的第一年中,壳长生长过程遵循Brody生长模型,其壳长生长极限值为56.572 mm(43.807~69.337,95%置信区间)。  相似文献   

10.
研究在(28.0±1)℃条件下,5种不同饲喂频率对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仔稚鱼的生长、体成分及几种消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饲喂频率的增加,奥尼罗非鱼仔稚鱼的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逐步提高,1次/d组的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2、3、4、5次/d组的相对增重率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1次/d组;各组的饲料转化率随饲喂频率的增加而降低;胃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力随饲喂频率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各组胰蛋白酶变化差异不明显(P>0.05);随饲喂频率的增加,奥尼罗非鱼仔稚鱼的灰分和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脂肪含量显著上升,水分含量则明显下降(P<0.05)。分析表明,奥尼罗非鱼仔稚鱼最适饲喂频率为3次/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