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柳江 《地理学报》2006,61(1):112-112
由清华大学、云南大学、世界银行学院和联合国大学联合主办,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中心承办的《拓展亚洲国际河流跨境水与生态安全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2月10日至14日在云南省大理市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芬兰、荷兰、日本、泰国、越南、老挝、印度、斯里兰卡、伊朗和中国13个国家的60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2.
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面向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山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中心、国际山地中心中国委员会和中国地理学会跨境流域与区域合作研究组于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是中国和亚洲大江太河河源集中区,中国的长江、黄河及亚洲重要国际河流湄公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恒河、印度河均源于青藏高原。这里地势高亢、气温低、光照允足,降水和径流地医差异大,年内分配不均。河川径流补给主要源于降水、融水和地下水,河水含沙量低,水质良好,水力资源丰富且开发条件优越。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青藏高原国际河流资源综台协调开发利用.必将为沿江各国的发展提供优质的能源和充足的水源。  相似文献   

4.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世界大河澜沧江—湄公河流跨亚洲中国、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和缅甸6 国, 是亚洲第一国际大河。流域内有多种气候区和地理环境,其水文特征和水资源分布地域差异极大。文中着重对该区流域内的河川径流特征和水资源时空分布规律进行全面的分析,同时对该区流域内的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影响进行初步分析。为国际河流的国际合作开发和流域内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最基本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澜沧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条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北麓(青海境内),源头分为札曲和昂曲两条河。札曲、昂曲在西藏昌都汇合后称澜沧江。澜沧江也是一条国际河流,流经中国的青海、西藏和云南,在流出中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后称湄公河;它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除中国外,还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国,在越南胡志明市附近注入南海,全长4880km,是世界第六大河,亚洲第二大河。  相似文献   

6.
中国国际河流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我国因发育了亚洲大陆的主要国际河流而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上游水道国。近30年来,在全球化趋势下,国际河流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生态变化与跨境影响、地缘合作与安全维护等,广受国际关注,成为地理、生态和地缘政治等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本文按“国际河流”、“跨境水资源”、“跨境生态安全”等关键词,从《地理学报》及其英文版J. Geographical Sciences中检索近30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以此为主要依据,回顾地理学对我国国际河流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判识存在的问题和所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结合科学发展的趋势和我国地缘合作等重大需求,展望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7.
国际河流流域国的合作——以红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首先对国际河流流域国的合作进行简单介绍,分析了国际河流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行动所具有的动力特征是多目标协调,最后,进一步分析了促成各流域国之间合作的动力因素和阻力因素,并概括了通常情况下国际河流争端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罗贤  李运刚  季漩  何大明 《地理学报》2023,(7):1703-1717
中国发育了亚洲主要的国际河流,丰富的跨境水资源在区域“水—能源—粮食—生态”安全维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大规模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驱动,国际河流区水文及生态过程变化与跨境影响等问题备受关注。国内对这些问题的研究,重点聚焦于水文及生态过程变化规律与变化归因、跨境影响与安全风险调控,探讨跨境流域“水—能源—粮食—生态”纽带关系,构建适应全球变化的跨境水资源协调机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研发成效。面对全球变化影响下日益突出的跨境水安全与生态安全风险问题,国际河流的水文地理研究,更需要借助空天地一体化精准监测技术、现代空间地理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等,通过提供可量化、可参与、可公开的研发成果,更好地为国家对国际河流的合理利用与地缘合作、健康维持与风险管控、跨境水外交与环境外交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澜沧江──湄公河是亚洲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它连接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6国。最近一些年,流域各国的经济先后开始高速发展,成为国际投资的热点之一,流域各国也在寻求建立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途径。亚洲开发银行拟订了在这一次区域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计划。本文着重介绍中国云南省在这一次区域经济合作与开发中的行动。  相似文献   

10.
第十四届海峡两岸三地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7月12日至14日在云南省昆明市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学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云南省地理学会、云南省生态学会、中国地理学会跨境流域与区域合作研究组等单位承办,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地理学系、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协办.本次会议的主题是:资源—环境—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1.
全球暖化背景下,发源于“亚洲水塔”的国际河流水文特征的改变加剧了区域内地缘关系的紧张性,致使周边国家间地缘关系备受关注。利用新闻大数据GDELT中的合作与冲突事件表征国家间的合作与冲突关系,对1992—2018年“亚洲水塔”周边国家间地缘关系网络演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亚洲水塔”周边国家间的地缘关系愈加紧密,区域地缘关系网络趋于稳态。②国家间合作网络逐渐呈以中国为中心的放射形结构,巴基斯坦是区域冲突网络的核心,区域内合作与冲突水平极化现象凸显。③周边国家间地缘关系互动的对等反应特征明显,地缘关系模式的演化表现出一定的时空惯性。④国际贸易格局的改变、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水资源战略价值重构以及地缘文化因素的潜在作用共同推动了“亚洲水塔”周边国家地缘关系网络的演化。  相似文献   

12.
国际科联环境问题委员会(SCOPE)在长春市召开“亚洲汞污染研讨会国际科联环境问题委员会(SCOPE)在长春市召开“亚洲汞污染研讨会”经中国科协和国家科委批准,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和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承办的“亚洲汞污染研讨会”于1997年9月15...  相似文献   

13.
作为国际河流长期合作开发的重要保障,国际河流流域组织这一联合制度安排备受关注,但参差不齐的绩效表现致使其可行性与有效性引发学者质疑。我国拥有众多国际河流,与之相关的合作开发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抓手,但针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未能得到国内学者的足够重视。在此背景下,文章首先回顾、梳理了国际河流流域组织的定义与类型,然后重点研判其制度设计特征和有效性,并指明已有研究所面临的方法困境,最后为解开“流域组织如何促进国际河流有效合作”这一难题提出以下研究建议:1)整合国际河流流域组织有效性评价指标并进行全球范围的评价;2)探明国际河流流域组织制度类型所适用的范围与条件;3)厘清不同国际河流流域组织制度设计特征与治理有效性的关系;4)基于过程视角探求国际河流流域组织有效性达成路径;5)采用超越定性与定量研究的新方法;6)立足地缘文明激发国际河流流域组织成员国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4.
河流碳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河流连接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两大活动碳库,构成全球碳循环的一个关键环节。河流碳的输出及循环过程与近岸水域环境、海洋碳库变动及全球气候系统紧密相关。有机碳在全球碳循环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了解河流有机碳通量及性质变化是目前河流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流域面积的大小及气候和环境性质的差异对河流碳的输移及循环过程影响显著。目前,亚洲季风流域尤其是众多的小流域缺乏系统的有关悬移质生源要素的信息。陆地侵蚀-沉积过程控制着河流碳的主要来源和归宿。当前,人类活动主宰着陆地的侵蚀-沉积状况,这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加速了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扰动与再沉积,并加强了河流向海洋的碳输送。  相似文献   

15.
国际河流水资源分配与国际水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际河流水资源在各水道国之间如何公平合理的分配,已经日益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指出,根据联合国宪章等国际基本法,每个主权国家对其领土上的全部水资源享有充分永久主权,这应该作为各国协商解决水争端的法律基础,同时对现行国际水法的适用性及若干国际河流水资源分配案例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6.
国际河流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1998年3月19 ̄21日,巴黎国际水资源部长级会议公布的数字,目前全球国际河流(湖泊)共有215条(个),涉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制约着全球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国际河流的数量和出境水量,均居世界前列,影响着全国超过2.2×10^4km的内陆边境和近1/3国土面积的可持续发展。云南省是我国国际河流最集中的地区,全省六大水系中,五大水系为国际河流。国际河流的可持续发展,在  相似文献   

17.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海行 《地理学报》1999,54(B06):101-109
澜沧江-湄公河流跨亚洲中国、泰国、柬埔寨、越南和缅甸6国,是亚洲第一国际大河。从北至南流经了多样的气候区和地理单元,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随着流域内各国经济的发展,大量的人类经济活动已给流域的生态环境带来许多问题。为维持整体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流域内各国必须通力合作.促进全流域整体规划和其同制定各国都应遵循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在加快对河流和其它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必须把生志环境的退化与资源浪费作为整治的重点,使流域的巨大天然财富造福于人民。  相似文献   

18.
“亚洲水塔”变化对中国周边地缘政治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被喻为“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是亚洲多条国际大河的发源地。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青藏高原冰川消融,进而引起周边河流长期径流的下降和季节分配的紊乱。这一自然变化叠加在流域内国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等人文变迁过程之上,造成水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在总量及时间匹配上的失衡与错位,从而在该地区诱发更多水冲突、水危机等水政治问题。域外大国的介入则进一步加剧了本地区水政治的复杂性,并已在事实上威胁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战略互信。未来,中国应以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为指引,基于既有国际规范,通过多边或双边谈判寻求化解水冲突,促进与相关国家的利益融合及流域国家命运共同体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国际河流公平合理利用原则:回顾、反思与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平合理利用原则是国际水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它的适用对保护国际河流水资源及协调国际河流水资源利用冲突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伴随全球淡水资源日益匮乏,水资源利用冲突频发,公平合理利用原则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要摆脱公平合理利用原则难以具体运用于实践的困境,一方面需在国际法律文件中对"公平合理利用"进一步界定和完善,另一方面,需结合实际情况缔结国际河流水资源公平合理利用条约并设置相应的配套措施,以保障国际河流水资源公平合理利用原则得以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20.
2008年6月25日下午,由联合国环境开发署驻华代表处、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局、中国商务部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HELD计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厅联合主办,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承办的“亚洲中部干旱区环境、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举行,来自中国、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