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渭河地区位于我国中部,包括甘肃、宁夏及陕西部分地区,新生代化石资料丰富.口盖作为我国陆相地层中广泛分布且类型丰富的化石,目前多报道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见于奥陶纪、白垩纪-古近纪地层,且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部地区,西部仅在西藏有所见及.随着近些年渭河地区工作的不断进展,在渭南沈河张家坡剖面发现大量口盖化石,主要产于上新统游河组下部地层,岩性以灰绿色、青灰色砂质泥岩及砂岩为主.由于岩性疏松、成岩作用弱,通过清水浸泡、80目筛子淘洗、筛选及稀盐酸处理,对比早期研究成果,根据其形态结构特征,鉴定出4属12种(Mirolaminatus,Assiminea,Parafossarulus和Pseudemmericia),其中包括8个新种,均为上新世地层中首次发现的腹足类口盖化石.简单归纳了口盖化石演化序列,指出腹足类口盖化石的大小及厚度不能作为口盖化石演化特征,且钙化的比角质的更进步.该化石的发现为腹足类动物群、上新统口盖化石研究及古环境恢复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遗迹化石研究中存在概念不统一,内容繁杂,分类命名与实体化石混淆不分问题,本文对遗迹化石的概念,研究内容和分类命名作了论述,并提出了一个遗迹化石形态分类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3.
蕨类植物化石繁殖器官微细构造研究方法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胜微  姚立军 《现代地质》1995,9(1):19-26,T001
本文介绍了蕨类植物化石原位繁殖器官微细构造研究的实验技术和方法,讨论了这一研究在蕨类植物化石的分类归属和系统演化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谭励可  于明旭 《地质论评》1997,43(1):33-44,T002
本文报道了在内蒙古赤峰市红花沟石头道村东山,原认为属太古宙的地层中所发现的多门类微体化石群,其大地构造位置的华北地台北缘内蒙地轴东部。化石群包括见于我国南方寒武世梅树阶的软舌螺类,似软舌螺类,棱管壳类,齿形壳类,开腔骨类,原牙形刺类,单板类,球形壳类,口盖化石等;也有本区特有蠕虫管类及藻类化石,共计20属20种(其中2新属3新种,1相似种,10未定种)证明该区原太古宇中的部分地层时代应属晚震旦世一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恐龙蛋类型及古生态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世全  罗铭玖 《河南地质》1996,14(3):186-194,T001
河南省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恐龙蛋化石产地之一,具有含蛋层位多,数量大,类型全,原始状态保存以及可供研究的K/T界线等特点,据初步统计,已有7科,10属,19种之多,且与霸王龙,鸭咀龙,蜥脚类及轮藻,孢粉,痕迹化石等共生。本文评述了恐龙蛋化石的分类系统,地层划分与时代,古生态物特征及古气候等,并论述了恐龙绝灭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潘时妹  冯庆来 《地球科学》2021,46(1):136-147
对湖北宜昌地区滚子坳剖面寒武系纽芬兰统幸运阶顶底界线的位置进行较为细致的研究.通过切片法及酸蚀法对61个样品进行系统处理,获得了大量的小壳化石、疑源类化石及其他分类位置未定化石.系统鉴定和描述了23属44种.根据具刺疑源类化石Asteridium和小壳化石Protohertzina sp.的首现位置以及无机碳同位素BA...  相似文献   

7.
湖南衡阳盆地东塘组的时代及白垩系与第三系的界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绍曾 《地质学报》1989,63(1):59-72
湖南衡阳盆地东塘组含有古新世的介形虫、孢粉、轮藻及早第三纪的腹足类口盖化石。介形虫属于早、中古新世组合,位于晚白垩世及晚古新世组合序列之间。近年报道的产于东塘组底部的晚白垩世双壳类、孢粉、恐龙蛋等化石,经观察皆赋存于上白垩统戴家坪组。从而证实,东塘组的地质时代为古新世,白垩系与第三系的界线在戴家坪组与东塘组之间。  相似文献   

8.
应用Johns等(1997)的形态分类系统,对首次报道出现于贵州关岭地区中上三叠统的软骨鱼类的微体化石进行了初步研究,描述了其中的1个牙齿化石(可能属于弓鲛鳖科的)和7个鳞片类化石的形态属种,其中包括两个鳞片类化石的新属种,即Lobaticorona cf. floriditurris,Sacrisubcorona co. circabasis,Glabrisubcarona co.arduidevexa,Parvi-corona dacrysulca n.gen.et.n.sp.s.f.Annulicorona pyramidalis n.gen.et.n.sp.s.f.,new(?) paragenera A和new(?) paragenera B。还初步探讨了软骨鱼类微体化石在三叠纪地层划分中的应用,以及中国西南部三叠纪软骨鱼类与北美相当地层中软骨鱼类的洲际对比。  相似文献   

9.
古生物化石的分类和鉴定,历来是古生物学家研究的重点之一.分类是将生物按纲、目、科、属和种等级别划分并归纳成类.古生物化石的鉴定是以分类工作为基础,它的分类系统和概念与现代生物相同,其中属和种是古今生物分类的最基本的单位.种的概念在现代生物学上早已明确:种是能够(或可能的)相互配育的自然类群,这些类群与其它这样的类群在生殖上相互隔离着.但由于古生物化石是地史上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相似文献   

10.
贵州关岭地区中——上三叠统海参骨片化石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报道了贵州关岭地区中——上三叠统竹杆坡组发现的海参骨片化石5属6种及2个属种未定的形态类型。分析了海参化石属种的历史分布特征,上述化石指示竹杆坡组为晚三叠世沉积产物。这一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关岭生物群的内容,为探讨中国三叠纪海参骨片化石的分类及演化增加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在西昆仑大红柳滩一带地质填图和剖面实测过程中,在原划上三叠统克勒青河群中采到了大量孢粉和珊蝴、菊石类等化石,经鉴定其时代主体为二叠纪;经区域地层对比,将其改归二叠系黄羊岭群。生物化石的发现,为该套地层时代划分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并为进一步详细研究西昆仑微陆块及巴颜喀拉晚古生代—中生代边缘裂陷盆地的地质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梅树村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剖面中有丰富的遗迹化石。根据造迹生物的行为方式,将化石分为停息迹、居住迹、觅食迹和行移迹四大类。在形态上有单槽型、双槽型、分枝型、环圈型、简单潜穴型。对剖面中自下而上遗迹化石形态和组合特征的分析,认为本区的环境演变经历了潮间—潮下浅水—潮间—潮下较深水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导的亚洲象化石,发现于贵州铜仁,代表这一物种在该省地层中的首例记录。在我国,贵州是以脊椎动物化石丰富和重要而称著的省份之一,但文献不集中,参考不便利。为此,作者集中了该省全部属类及其地质地理分布的主要资料,并讨论了相关问题,以冀为该省的进一步发现或研究提供一个初步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张士 《地层学杂志》1990,14(2):140-144
<正> 河南登封位于华北地台的南缘,区内石炭二叠系厚度大,出露全,分布广泛。根据含煤地层的岩性特征、旋迴规律、煤层结构和煤质差异,近千米的煤系地层共分为九个煤组(表1)。通过11条剖面数千块标本的研究和综合分析,发现9个煤组的生物化石各具特色,易于区别。  相似文献   

15.
在浙东天台晚中新世嵊县组发现大量菱属果实化石。该化石保存完好,特征丰富。由于其种类多、性状冗杂不明显,菱属植物的鉴定与分类一直存在很大争议。本研究基于菱属果实化石性状特征多、便于测量记录的特点,通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数值统计方法对菱属果实进行鉴别、归类,寻找鉴定分类中的指导性性状。首先,利用上述方法对现生菱属果实进行数量分析,取得了较好结果。然后,采用同样方法对菱属果实化石进行研究,认为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能够对化石种进行有效的鉴定分类,可以成功剔除冗余性状。最后,研究得出果体形状、是否有果冠、果冠是否外翻、顶部形态、肩角生长方向、腰角生长方向、腰角长度、瘤状退化腰角数目等特征是菱属果实化石鉴定的关键性状。基于以上性状,嵊县组菱属果实化石可以分为两个类群。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江西陆相红盆地正式和非正式岩石地层划分的原则和方法;从构造界面、岩性岩相、古生物等7个方面阐述了陆相红盆地之间的岩石地层可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7.
新近在西藏日喀则地区仲巴新县城西北部发现了属于早古生代的头足类鹦鹉螺化石,归属内角石科。化石产于一套钙质片岩、片理化结晶灰岩中,这套岩层原属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段仲巴微地体中—上二叠统的曲嘎组一段。鹦鹉螺化石的发现为仲巴微地体的地层多样化识别提供了证据,也为曲嘎组的解体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材料。进而认为,测区可能会有晚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地层,仲巴微地体、拉萨地体、特提斯喜马拉雅地体的早古生带地层可能具有对比性,仲巴微地体在早古生代可能与华北/扬子板块有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8.
遗迹化石及其对古环境分析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近二十多年来遗迹化石学在国际上进展显著,日益受到地质学家的重视,出版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包括一些重要的原理和研究成果。遗迹化石不仅是作为古生物学的一个部分,研究地球上生物活动和进化的证据;遗迹化石也是生物成因的沉积构造,可以用来分析岩相形成条件和解释沉积环境,生物扰动既可以对沉积物进行改造和破坏,也可以对沉积物进行建造,应当是沉积学研究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本文着重介绍遗迹化石对古代沉积环境分析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S?cak Çermik (Sivas) is an important geothermal and recent travertine formation area in Central Anatolia. The majority of travertines found in the region comprise fissure-ridge type travertines according to morp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At the location called Tepe Çermik within the travertine area, fill containing fossil bone fragments of Equus sp., Bovidae and other abundant animals formed within the fracture axis of a N–S striking fissure-ridge travertine developed under control of tectonic forces. The finds of these fossils in fissure-ridge travertines linked to tectonic forces indicates formation of a unique fossil environment created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se forces. The 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Radiocarbon Dating analyses of fossils from the study area determined the fills were older than 43,000 years. The U/Th age of a sample from the most recently-formed banded travertine in the axis of the fracture was identified as 278,540 ± 18,436 years. As a result, the ages of fossils found within this fill are thought to be between 43,000 and 278,540 ± 18,436 years old. The high amount of perissodactyla and artiodactyla fossils found within fill in the axis of the fissure-ridge travertine probably indicates the presence of hominids who chose the region for hunting or settlement. The Equus sp. and Bovidae fossil samples found in the axis of the fracture indicate that in the dry and cold glacial period the paleogeography in a large portion of Anatolia comprised desert-like steppe.  相似文献   

20.
四川盆地西部雅安地区中-新生代地层中发育多门类化石,以介形类生物最为丰富,综合前人资料,可划分出1个植物组合带、1个双壳组合带和6个介形类组合带。部分地层的古地磁和ESR测年数据与2000年公布的地质年代数据基本吻合,可以作为年代地层划分的辅助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