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油烃污染物存在下旋链角毛藻生长的粒度效应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在石油烃存在下旋链角毛藻的最大生长速率 ,探讨了石油烃对细胞粒度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细胞生长的粒径效应。结果表明 ,石油烃的存在促进旋链角毛藻的生长 ,促进作用随石油烃浓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 ,添加0 .5mg·dm-3 石油烃的实验组促进作用最大 ;石油烃不改变细胞生长过程中的粒径分布形态 ,粒径分布呈现Gauss分布 ,中值等效球径为 3 .5 4~ 4.42 μm ;μmax与MESDμ 之间存在“U”形曲线的关系 ,即当MESDμ<4.0 9μm时 ,μmax随MESDμ 的增加而降低 ,符合“表面积规则” ,而当MESDμ>4.0 9μm时 ,μmax随MESDμ 的增加 ,偏离了“表面积规则”。  相似文献   

2.
探讨海区环境容量的估算,为海水水质标准的制订提供理论依据,采用1次培养实验方法,研究了3种不同浓度的营养盐(NO3-N,PO4-P)条件下Pb(Ⅱ)对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curvisetu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Greville)Cleve)的生长影响.采用抑制率-重金属离子浓度的对数方程拟合求算出3种浓度营养盐(NO3-N、PO4-P)条件下Pb(Ⅱ)对2种赤潮藻的96hEC50值,分别为8373,2563,2307;18523,10445,3494μg·dm-3,并根据方程应用origin7.0拟合3种不同浓度的营养盐(NO3-N,PO4-P)条件下旋链角毛藻和中肋骨条藻在不同浓度Pb(Ⅱ)条件下的生长曲线.实验结果表明,较低浓度Pb(Ⅱ)对旋链角毛藻和中肋骨条藻生长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最佳促进藻类生长浓度分别为454,258,51;351,194,35μg·dm-3;高浓度Pb(Ⅱ)对它们的生长则表现为抑制作用,并且随着营养盐(NO3-N,PO4-P)浓度的增加,Pb(Ⅱ)对两种赤潮藻生长的抑制作用是逐渐降低的,营养盐(NO3-N,PO4-P)与Pb(Ⅱ)之间可能存在着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3.
2009年4月对黄河口湿地4个站点沉积物间隙水中各营养盐成分含量及其随深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间隙水中PO4-P含量变化不大,变化范围是0.18~2.18μmol/L,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NH4-N、NO3-N、NO2-N含量分别为4.51~348.1μmol/L、1.71~2002μmol/L、0.16~130.0μmol/L,其垂直分布为上高下低,这和土壤氮分布、所处氧化还原环境、植被类型等有密切关系;且无机N以高硝酸盐含量为主,这与黄河水的输入有很大关系。SiO3-Si的含量变化范围是59.7~256.1μmol/L,其垂直分布变化复杂。  相似文献   

4.
长江口营养盐结构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的限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2013年5月、11月两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了长江口营养盐浓度及其结构的分布变化,并探讨了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的限制情况。长江口营养盐分布存在季节差异:口门外NO3-N、NO2-N浓度均为春季高秋季低,PO34-P、3SiO2-Si、NH4-N浓度则秋季高春季低,口门内除NO2-N外,NO3-N、PO34-P、SiO23-Si、NH4-N浓度均为秋季高于春季。NO3-N、PO34-P、SiO23-Si浓度从近岸向外海逐渐降低,NO2-N、NH4-N浓度分布规律不明显。NO3-N是DIN的主要存在形态,其占DIN的比例为春季95%、秋季83%。春季、秋季DIN/P均高于16,表现出长江口过量的DIN输入,春季Si/DIN基本小于1,秋季Si/DIN大于1。春季由于硅藻的局部生长使DIN/P异常升高、Si/DIN异常降低,秋季西北部海区受苏北沿岸流影响,呈低DIN/P值和高Si/DIN值分布。受含过量DIN、SiO23-Si的长江冲淡水的影响,春、秋季均表现为PO34-P潜在相对限制。春季由于浮游植物的大量吸收,局部出现PO34-P、SiO23-Si的绝对限制。当同时考虑绝对限制和潜在相对限制时,春季15.38%的站位受PO34-P限制,限制情况较上世纪90年代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波吉卵囊藻对氮和磷营养盐需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单因子实验和正交实验方法,研究了对虾高位池一种优良藻株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对N和P营养盐需求.结果表明波吉卵囊藻在NO3-N浓度为11.32 mg.L和PO4-P浓度为1.29 mg L-1时,比增长率最大值(μmax)出现最佳值,各种密度波吉卵囊藻培养均能得到较好的生长效果.相对于相对增长常数K和平均倍增时间G,μmax可更好地反映微藻种群对多因子的适应性和在对虾池塘中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6.
胶州湾大沽河口潮滩水体N、P营养盐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9年2、5,8和11月对大沽河口潮滩水体N、P营养盐浓度、盐度、溶解氧含量和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研究了大沽河口潮滩N、P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DIN在冬、春,秋季以NO3-N为主,其次为NO2-N和NH4-N。在夏季,NO3-N、NO2-N和NH4-N在DIN中所占比重相当。N/P比值在夏季接近Redfield比值,在其它季节偏高。NO3-N浓度在冬季较高、夏季偏低;NO2-N浓度的季节变化不明显;NH4-N浓度在夏季较高、冬季偏低;PO4-P浓度在夏季较高、秋季偏低。NO3-N、NO2-N和PO4-P浓度主要自河道向东西潮滩递减,从近岸向湾内递减;NH4-N浓度无显著平面分布趋势,但在夏、秋季的西潮滩较高。NO3-N、NO2-N和PO4-P的分布主要受大沽河淡水注入的影响,同时在夏季受到浮游植物的吸收作用的显著影响,而NH4-N的分布则可能主要受到潮滩贝类等底栖动物NH4-N排泄作用的影响。潮滩在冬、春季为P中等限制潜在性富营养,在夏季为中等营养,在秋季为P限制潜在性富营养。  相似文献   

7.
荣成湾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9年2月、5月、8月、11月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荣成湾水体的溶解无机氮(DIN)、磷酸盐(PO4-P)、硅酸盐(Sio3-Si)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对荣成湾营养盐的潜在限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荣成湾营养盐含量及分布与养殖海带的生长周期有着紧密的联系:海带生长初期(11月)营养盐含量较高,营养盐的平面分布呈近岸高外海低的变化趋势,NO3-N为DIN的主要成分;海带生长后期(5月份)水体营养盐含量较低,DIN分布趋势与11月份基本一致,PO4-P表现为湾中部较高,近岸和湾外较低,NO3-N和NHL-N是DIN的主要成分;海带收获后期(8月份)营养盐含量极低,DIN呈近岸浓度低外海浓度高的变化趋势,PO4-P和SiO3-Si则呈近岸高外海低的变化趋势,DIN主要以NH4-N为主.荣成湾水体浮游植物生长在春、秋和冬季基本不受营养盐的限制,夏季主要受到P的限制,基本不受N、Si的限制.  相似文献   

8.
象山港氮、磷营养盐环流和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定点监测分析方法,研究了象山港狭湾内设置的六个固定站位1992-2007年时间段内的硝酸氮(NO3-N)、亚硝酸氮(NO2-N)、铵氮(NH4-N)和磷酸盐(PO4-P)浓度的监测数据,探讨了象山港狭湾内(122°00'E以西)氮、磷营养盐的环流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除个别年份外,16年内硝酸氮、亚硝酸氮、铵氮和磷酸盐浓度的空间分布,从港顶1号站向港口6号站呈降低趋势,其中以PO4-P、NO2-N的降低趋势最为明显,而NH4-N的降低趋势相对较弱.(2)NO3-N的空间变化规律较为复杂,并且3号站的浓度往往达到最大值.(3)无论是平水期(4月)还是丰水期(7月),表层盐度均低于底层,而表层温度高于底层;盐度从港顶1号站向港口6号站递增,而温度递减.这种分布规律基本上可用余环流模式进行解释,但余环流输运并不是促使营养盐入海的唯一原因,潮振荡的垂向剪切造成的纵向弥散和潮混合亦对营养盐输运有重大贡献.(4)与1992年相比,2007年各站的NO3-N浓度几乎都增加了一倍,PO4-P浓度增幅更大,说明象山港的氮、磷污染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9.
微绿球藻对氮和磷营养盐需求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单因子实验和正交实验方法,研究了对虾高位池一种优良藻株微绿球藻(Nannochloris oculata)对N和P营养盐需求,结果表明:微绿球藻在NO3-N浓度为28.30mg/L和PO4-P浓度为2.076mg/L时,比增长率最大值(μmax)出现最佳值,微绿球藻以各种起始密度培养和小规模培养的均能得到较好的生长效果,μmax可较好地反映微藻种群对多因子的适应性和在对虾池塘中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0.
以组织培养间接获得的海黍子幼孢子体为实验对象,研究温度和氮、磷浓度对其营养盐吸收和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15~30℃范围内幼孢子体均可吸收NO-3-N、NH+4-N和PO3-4-P。25~30℃下NH+4-N的吸收显著高于10~15℃时,而NO-3-N和PO3-4-P的吸收速率在实验温度下差异不显著。NO-3-N、NH+4-N和PO3-4-P的最大吸收速率分别出现在15、25和25℃。当氮浓度3 000μg·L-1时,幼孢子体均可吸收NO-3-N和NH+4-N,且二者均呈现开放型吸收模式。当磷浓度30μg·L-1时,幼孢子体可吸收PO3-4-P,且呈现饱和型模式。温度对幼孢子体的生长影响显著。10~30℃范围内,富含氮磷组和去除氮磷组的特定生长率(SGR)均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且最大SGR(分别为19.58%·d-1和14.58%·d-1)均在25℃时取得;叶绿素a、c的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减小后增大。氮、磷浓度对幼孢子体的生长影响显著。富含氮磷组的SGR、叶绿素a含量和叶绿素c含量分别在15~25℃、15~30℃和20~30℃范围内显著高于去除氮磷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