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日本绒螯蟹放流群体12S rRNA序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考果蝇与蚤状汊序列进行了日本绒螯蟹放流群体的线粒体DNA12S rRNA基因片段的引物设计、PCR扩增及序列测定,得到457bp的碱基序列,其A、T、G、C含量分别为158bp(34.57%)、178bp(38.95%)、51bp(11.16%)、70bp(15.32%),与果蝇与蚤状相同基因片段序列含量相似。  相似文献   

2.
荧光标记微卫星分析人工饲养中华绒螯蟹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分析中华绒螯蟹的遗传多样性,采集来自无锡、苏州和上海人工养殖样品102个,运用毛细管电泳检测荧光标记(FAM或HEX)的10个中华绒螯蟹微卫星DNA位点。在所有的3个群体中,单一位点等位基因数从15~42个,平均值为22.9;多态信息含量(PIC)和有效等位基因数(E)分别高达0.826和7.699。结果表明10个位点均为高度多态位点,中华绒螯蟹人工养殖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欧氏遗传距离、遗传相似性和群体各亚群体内固定系数(Fst)平均值分别为0.439,0.825和0.099,结果显示不同的人工养殖群体之间也存在较大的遗传多样性。除上海群体在同步突变模式(SMM)下,近期不会有瓶颈(P=0.35);所有群体在SMM和无限等位基因模式(IAM)下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瓶颈(P〈0.01或0.05),结果说明科学的品种保护计划的迫切性。本研究首次选择遗传标记微卫星DNA评估中华绒螯蟹的遗传多样性,并采用高精度的毛细管电泳检测技术,将对中华绒螯蟹的品种保护和合理利国提倡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相应引物 PCR扩增了黄河口中华绒螯蟹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 I亚基基因 (COI)片段 ,PCR产物经 T载体连接之后进行克隆、测序 ,得到 70 9bp的碱基序列 ,其 A,T,G,C含量分别为 34.4 1% ,2 7.93% ,2 0 .0 3%和 17.6 3%。并比较它与珠江流域中华绒螯蟹 COI序列和日本绒螯蟹 COI序列的差异 ,发现黄河口中华绒螯蟹与珠江流域中华绒螯蟹 COI序列完全相同 ,而与日本绒螯蟹差异非常明显 ,70 9或 6 5 8(不计引物 )位点中核苷酸差异数为 32 ,核苷酸差异率为 4 .5 1%或 4 .86 % (不计引物 ) ,其中 2 5个位点为转换 ,7个位点为颠换。作者倾向于支持存在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 ,或它们为同一种的两个地理亚种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日本绒螫蟹放流群体12S rRNA序列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参考果蝇与蚤状溞序列进行了日本绒螯蟹放流群体的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片段的引物设计、PCR扩增及序列测定,得到457bp的碱基序列,其A、T、G、C含量分别为158bp(34.57%)、178bp(38.95%)、51bp(11.16%),70bp(15.32%),与果蝇与蚤状相同基因片段序列含量相似.  相似文献   

5.
利用AFLP技术对舟山近海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野生和放流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条石鲷的人工增殖及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遗传学的基础资料.采用8对引物组合在2个群体中共扩增得到位点316个,多态性位点为162个,多态性比例为51.67%.野生群体和放流群体的多态性位点比例(P),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s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46.75%和44.67%,0.097和0.089,0.16和0.15.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略高于放流群体,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两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S)和遗传距离(D)分别为0.99和0.0073;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036,群体间无显著遗传分化(P>0.05).分子方差(AMOVA)分析表明96.82%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群体内的个体间,群体间无显著的遗传差异(P>0.0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条石鲷的放流群体与野生群体间无明显的遗传分化,放流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尚处于一个合理状态.但为了避免放流群体对野生群体产生负面的遗传效应,应当增加放流群体繁育亲本的数量,并对放流群体的遗传变异水平进行持续监测.  相似文献   

6.
朱小明 《台湾海峡》1997,16(4):465-467
本文镜检了1994,1995年5,6月采自福建莆田黄石,闽江口的海洋蟹类大眼幼体,初步提出绒螯蟹属与同科几属大眼幼体的区别及绒螯蟹属大眼幼体鉴别方法,并区别出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字纹弓蟹,相手蟹和厚蟹的大眼幼体。  相似文献   

7.
绒螯蟹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绒螯蟹属在形态学、遗传学和育种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着重介绍了同工酶、RAPD和 mt DNA技术在绒螯蟹群体遗传学中的应用 ,提出遗传学分类标准的建立是绒螯蟹属分子分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水产动物肌肉中的脂肪酸组成可用于评价其种群遗传。本研究通过测定和比较辽河(LH)、黄河(HH)、长江(YZ)、瓯江(OJ)、闽江(MJ)和南流江(NLJ)水系野生绒螯蟹(Eriocheir sensu stricto)肌肉中的脂肪酸组成,进一步分析了6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结果显示:(1)在6水系群体中检测出26种脂肪酸,其中C20:5n3、C18:1n9、C22:6n3、C16:0、C20:4n6、C18:2n6和C18:0为主要种类,其总和占总脂肪酸的74%以上;(2)逐步判别分析法筛选出8种判别贡献较大的脂肪酸,分别是C17:0、C18:0、C20:0、C22:1n9、C18:3n3、C18:3n6、C20:2n6和C22:5n3,据此分别建立判别方程,综合判别准确率为98.33%;(3)聚类分析显示:OJ与MJ群体的欧氏距离最小, HH与YZ群体的欧氏距离比OJ与MJ群体的要大,NLJ群体与其他5个群体的欧氏距离相对最大;(4)6群体间脂肪酸含量的变异系数在2.99%—30.00%之间,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化幅度在3.2732—3.3204之间。综上,基于脂肪酸生物标记法表明6水系绒螯蟹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数均较高,脂肪酸可以有效鉴别6水系野生绒螯蟹种群,整体上南流江群体和其余5群体间相距最远;本研究结果可为绒螯蟹种质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等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利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方法对方蟹科肉球近方蟹,绒螯近方蟹及平背蜞进行遗传分析,计检测了11 种同工酶,16 个位点。结果表明,三种蟹类的多态座位比例分别为:0.188,0.063,0.063;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009,0.001,0.044。肉球近方蟹、绒螯近方蟹间的根井遗传距离为1.080。平背蜞与肉球近方蟹、绒螯近方蟹的根井遗传距离分别为1.717 和1.707  相似文献   

10.
黄鳍鲷2个自然群体遗传变异的RAPD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RAPD技术对福建和珠江口2个自然黄鳍鲷(Sparus latus)群体进行群体内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分析。在使用的40个随机引物中.有18个引物扩增出清晰稳定的片段,共计93条,大小为200-2500bp,其中多各性片段41条.多态性片段的比例为44.09%。福建和珠江口群体内的相似系数分别为0.8821和0.8785.群体内遗传距离分别为0.1179和0.1215,2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1314。福建和珠江口2个群体内都有较高程度的遗传变异水平,但福建群体的遗传变异水平较珠江口群体的低。用类平均聚类法和邻接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福建和珠江口群体分别聚成一支,且两者的聚类结果一致。说明福建和珠江口群体已经开始出现了遗传分化,分别属于2个不同的地理群体。  相似文献   

11.
为了了解沅水五强溪大坝阻隔对光泽黄颡鱼可能造成的遗传多样性影响,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沅水五强溪水库库区和沅水下游两个光泽黄颡鱼野生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9对选择性引物在两个光泽黄颡鱼群体中,共扩增出1243个位点,多态位点1091个,多态位点比率为87.77%。其中库区和沅水下游群体多态位点比率分别为85.41%、83.25%,观测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854±0.592、1.803±0.622,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597±0.381、1.574±0.377,Nei’s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220±0.211、0.207±0.195,Shannon’s信息指数分别为0.330±0.305、0.302±0.338;两个群体内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124±0.072、0.119±0.057,群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27±0.100。两个群体的遗传参数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聚类分析显示,UPGMA系统树没有依据群体而形成明显的两大分支。以上结果表明,五强溪水库库区和沅水下游两个光泽黄颡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光泽黄颡鱼种群遗传结构对水库大坝阻隔的响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短蛸(Octopus ocellatus)四个地理群体遗传特性的AFLP 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AFLP标记技术对我国北方近海短蛸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采用6对AFLP引物组合对4个群体(大连、烟台、青岛、连云港)120个个体进行扩增,其中每对引物扩增位点数在42—66之间,共得到303个扩增位点。4个群体内的多态位点比例为62.03%—67.93%。群体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353—0.2617,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3497—0.3863,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497—0.085;大连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群体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其它三个群体。用UPGMA方法构建的群体系统进化树显示,大连群体与烟台群体聚到一起,青岛群体与连云港群体聚到一起,显示群体间具有典型的地理特征,但群体间存在遗传渗透。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表明,短蛸群体88.28%的变异来源于群体内,群体间的变异占11.72%,显示短蛸的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个体间,但群体间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3.
用淀粉凝胶电泳检测和比较了加利福尼亚湾拉巴斯和马萨特兰两海区巴拿马珠母贝Pinctada mazatlanica的28个基因座位的生化遗传变异。结果发现,两群体的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153和0.124,与已报道的珠母贝属的其他种很接近。说明这种珠母贝的遗传变异相当丰富,未受40多年前过度采捕所引起的群体数量大幅度起伏的影响。两群体的遗传距D=0.012,预示两地间有相当强的基因流。  相似文献   

14.
欧洲牡蛎两个种群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淀粉凝胶电泳检测和比较了来自爱尔兰自然群体和威尔土养殖群体的欧洲牡蛎Ostreaedulis11个基因位点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两群体的平均杂合度观察值分别为0.081和0.144,多态位点比例(P0.99)分别为57.9%和42.1%,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7和1.6,与已报道的欧洲牡额其他群体很接近,但与其他种类的牡蛎相比却很低。两群体之间相比,威尔土养殖群体的平均杂合度观察值明显大于爱尔兰自然群体的。这说明人为作用可以引起欧洲牡蛎群体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15.
应用RAPD技术对大黄鱼岱衢洋选育群体和官井洋养殖群体的遗传差异进行研究,选取15条10bp随机引物,共检测出96个RAPD位点。结果表明,岱衢洋选育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为33.33%,平均杂合度为0.3008,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为0.0879,群体内个体间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9079,平均遗传距离为0.0921;官井洋养殖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为43.75%,平均杂合度为0.3298,Shannon信息指数为0.1221,群体内个体间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8784,平均遗传距离为0.1216。大部分遗传变异(93.52%)存在于群体内,少部分遗传变异(6.48%)存在于群体间。两群体间的Nei氏标准遗传距离为0.0123。以上分析表明,大黄鱼官井洋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岱衢洋选育群体,但两个群体都处于较低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需要对大黄鱼的种质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和保护,以避免遗传多样性下降。  相似文献   

16.
1Introduction ThemajorityofAustralia’sabalonefisheryex ports(5.135kt,worth$216millionin2002~2003,ABARE2004)consistofblacklipabalone(HaliotisrubraLeach,1814).AssuchH.rubrais consideredasanimportantmarineresourcewithin Australia.Likemanyabalonespecieswor…  相似文献   

17.
文蛤三个野生种群的生化遗传变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检测和比较了广东电白、南三和广西北海三个文蛤(Meretrix meretrix)野生群体9种同工酶24个基因座位的生化遗传变异。结果表明,三个群体的平均杂合度观察值分别为0.291,0.251和0.290,多态位点比例(P0.95)分别为37.5%,37.5%和41.6%,位点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476,1.419和1.479,各群体在多个位点上都存在杂合子缺失现象。比较了三个群体之间的遗传相似度(I)和遗传距离(D),其中电白与南三群体间的遗传分歧极微,它们与北海群体间的遗传分歧稍明显,三群体基因分化系数为0.035,预示三地间有着较强的基因流。  相似文献   

18.
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二种体色拟穴青蟹群体的遗传多样性.10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81条带,其中73条表现出多态性,占总条带数的90.12%.暗红色和深绿色拟穴青蟹群体的多态性位点比率分别为81.48%和77.78%,暗红色群体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0.3189)和Shannon’S信息指数(,=0.4690)略高于深绿色群体(He:0.3054,,=0.4491).群体间的Nei’S遗传相似性(0.9484)和遗传距离(0.0529)表明,群体间遗传分化属于种内遗传分化.POPGENE和AMOVA分析表明,总的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个体间,群体间发生中等程度遗传分化,群体间存在强大的基因流.UPGMA聚类图可视化群体间和群体内的遗传变异,显示60个个体并没有按体色聚类.  相似文献   

19.
鲈鱼群体生化遗传学研究Ⅱ.种群生化遗传结构及变异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1995年6月—1996年5月分别在汕头及青岛收集共100尾鲈鱼生化样品,采用淀粉胶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鲈鱼17种同工酶,记录出31个基因座位,统计了基因频率。结果表明,2群体间遗传相似度和遗传距离分别为0.9920和0.0080。作者初步认为中国近海鲈鱼为1个种,分南、北2个种群。汕头种群多态座位比例为22.6%,青岛种群为25.8%。x2检验表明,2个群体多态座位等位基因频率除汕头的Est-4外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汕头与青岛种群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079和0.099,表明目前鲈鱼种质资源状况尚好,但当前捕捞鲈鱼苗的压力过大,应严格控制鲈鱼苗的捕捞,以免因滥捕仔稚幼鱼而导致资源衰竭。  相似文献   

20.
为确定三种胡子鲶(胡子鲶Clarias fuscus、两栖胡子鲶C.batrachus和革胡子鲶C.lazera)的遗传变异及系统分类关系,采用淀粉凝胶电泳技术比较了三种胡子鲶4个样本的30—31个基因座位。每个座位观测到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1.01—1.39;多态座位百分比P_(0.99)为3.33—16.13%,平均杂合度观测值(Ho)为0.004—0.072;期望值(He)为0.004—0.064。3个种的遗传变异均较小,其中以革胡子鲶的遗传变异较其它两种大。两栖胡子鲶因采样的限制和养殖群体的奠基者效应而引起多态基因座位减少。4个样本的遗传相似性(I)和遗传距离(D)的比较,表现了3个水平的进化趋异;1)胡子鲶的两个没有生殖隔离的群体间的比较,彼此具有高度的遗传相似性(I=0.999);2)胡子鲶和两栖胡子鲶这对姐妹种间的比较,尽管它们在形态上难以分辨,但在遗传上仍有11个基因座位各具种的特异性;3)外表区别明显的种间比较,彼此表现了很大的遗传分异(D=0.999和0.818)。可见胡子鲶与两栖胡子鲶之间的系统分类关系较它们与革胡子鲶间的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