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重庆市夏季干旱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有关干旱计算方法,对重庆市34个气象台站40年来夏旱发生频率,强度的时空分布规律,类型划分,区域特征及区域性夏旱发生频率,阶段变化特征等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研究,揭示了重庆市夏旱的发生规律。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夏旱特征及分区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刘雪梅  宋国强 《高原气象》1997,16(3):292-299
干旱是贵州省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应用夏旱强度指数和修正的帕尔默指数及降雨量等其它指标,对贵族夏旱的类型、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地区分布、易发生时段和垂直变化等特征作了系统的研究,总结出贵州夏旱的主要特征并进行了夏旱分区。  相似文献   

3.
该文利用贵州境内1961—2015年84个站点的气象观测数据,得出贵州近55 a来具有气温增高、年总降雨量在平均值附近波动的气候变化特征。在此气候变化背景下,根据贵州省地方干旱标准(DB52_T_1030-2015),利用夏旱强度指数公式、小波分析,M-K检验等方法,对贵州夏旱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5 a来,夏旱强度指数随时间在平均值附近波动,夏旱强度指数多年平均值为132.35,达到中旱级别,且每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夏旱。2005年为夏旱强度指数的突变年,突变年后,多年平均值较突变前升高16;突变发生后,夏旱强度指数明显增强,指数大于145的区域明显增大,介于101~115之间的区域明显减少。夏旱强度指数具有20~21 a的主周期特征,且具有从西部到东部逐渐变强、东部重西部轻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温度场与贵州干旱的联系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方之芳  李超 《高原气象》1996,15(4):496-502
应用SVD等统计方法,探讨高原温度场与贵州春,夏旱的联系。分析表明,贵州春旱分布特征是以西部为中心。向东减少,夏旱以中,东部为中心,高原前一年3、9和11月大规范温度异常分别对春、夏旱的分布预报有相当高的统计相关,可作为预报参考因子。贵州夏旱的高原异常增温,高原暖高压的辐散下沉气流和下坡地形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贵阳市夏旱发生的气候规律及大气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茜  程李 《贵州气象》2006,30(4):20-22
分析贵阳市夏旱的发生规律,给出了贵阳市夏旱分区图,并指出其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变化的特征,针对重夏旱年份和无夏旱年份的大气环流基本特征进行初步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6.
铜仁地区是贵州省夏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本文按铜仁地区夏旱出现的先后区分出洗手干 ( 6月 )和伏旱 ( 7~ 8月 )两类夏旱天气 ,并据此分别对两类夏旱的 10 0hPa环流异常特征作了较为深入的讨论 ,以进一步揭示形成我区夏旱的大气环流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我国西北地区五省29个气象台、站1958~1980年25年逐旬降水资料,采用以旬降水距平为基础的干旱指标系统,计算分析西北五省干旱的年季分布特征。认为西北干旱呈东南少西北多;高山高原少旱,沙漠盆地多旱且多大旱的分布.春季多旱,夏季次之,秋季少旱。但关中陕南和北疆则夏旱多于春旱。  相似文献   

8.
利用Morlet小波分析了1951-2004年贵阳市夏旱强度指数时间序列的小波变化特征,揭示了夏旱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借助小波方差分析和Yamamoto突变点检测等方法,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主要周期振荡和突变点。结果表明:夏旱强度指数序列在1982年前变幅较大,之后变幅有所减下;在整个时间域内,贵阳夏旱变化以5.3a、10.5a和28a周期振动最强,方差分析进一步表明,28a周期振荡为主周期,10.5a和5.3a为次周期;小波变化28a时间尺度的突变点发生在1957、1970、1984、1997年,旱涝交替出现。同时,对重夏旱和轻(无)夏早年对应500hPa环流分析可知,严重夏早年西太平洋副高势力较强、偏西,东亚夏季风强度偏强,东亚大陆盛行西风环流,有利于我国夏季Ⅰ类雨带出现,贵阳市干旱少雨;夏涝年西太平洋副高势力较弱,脊线位置明显偏南,东太平洋上空对流强,东亚大陆纬向环流波动较大,西风环流明显偏弱,通常中国夏季雨带位置偏南,贵阳市为多雨,旱情较轻或无旱。  相似文献   

9.
利用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对1986—1994年4—6月北半球500hPa环流进行波谱分析。通过分析研究超长波系统的演变特征,认为四川盆地夏旱与东亚地区冬、夏季风的转换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寻找出某些有指示性意义的长、中期预报指标。同时,归纳出夏旱持续期和转换期(结束期)的500hPa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0.
依据水分蒸散、不同降水量的增墒效果和夏玉米生育特点,确定了初夏旱和伏旱的指标,分析了历史上驻马店地区夏玉米生育期间的阶段性干旱的特征及规律,提出了四点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1.
铜仁地区是贵州省夏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文按铜仁地区夏旱出现的先后区分出洗后干(6月)和伏旱(7~8月)两类夏天气,并据此分别对两类夏旱的100hPa环流异常特征作为较为深入的讨论,以进一步揭示形成我区夏旱的大气环流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2.
吴哲红 《贵州气象》1999,23(1):16-17,32
统计分析了安顺1955-1996年夏旱及其天气环流背景,并计算了夏旱指数,指出安顺夏旱与中高纯及副热带环流密切相关。并提出了统计分析过程中遇到的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夏旱强度指数和修正的帕默尔指数对贵州夏旱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干旱类型,地区分布进行详细分析,得出贵州夏旱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特点,提出了减轻夏时造成的损失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金建德 《贵州气象》1996,20(6):22-24
本文分析了铜仁地区夏旱的气候特点,从大气环流,地理,人类活动等因素探讨了形成夏旱的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该文运用统计方法对安顺市近45 a夏旱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各种夏旱出现的大致机率,并经过初步分析和应用他人对贵州夏旱的科研成果,给出安顺市夏旱的环流背景和主要影响系统,对今后夏旱的预报工作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夏旱对国民经济建设,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很大。探讨夏旱的某些成因,提高预报准确率,无疑将会对农业生产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本文试从海温场,天文条件,天气气候特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临沂夏旱趋势的可能影响,将选出的相关因子进行“01”化处理,并建立夏旱的长期预报工具。  相似文献   

17.
广西区域干旱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广西区域的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和成因。取广西12个代表站1950—2005年各站逐年逐月的降雨量距平值来计算其干旱出现频率,按干旱轻、中、重的等级指标分析广西的区域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各地春旱的出现频率在39%~53%之间,夏旱出现的频率平均在37%~50%,秋旱出现的频率在46%~56%之间之间,冬旱的频率在46%~57%之间。广西的干旱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各季干旱最重的区域为:桂西的春旱最为严重、桂中的夏旱最为严重、桂西秋旱最为严重、桂中的冬旱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人工增雨天气气候背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曾光平  冯宏芳  朱鼎华 《气象》1998,24(3):28-32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雷达、卫星等探测资料分析福建省夏旱期间气候特征和人工增雨潜力,为开展人工增雨提供物理依据。分析结果表明:夏旱期间内地两个旱区人工增水条件优于沿海两个旱区。  相似文献   

19.
姜修萍 《贵州气象》2005,29(2):26-27
在夏旱时段分级标准的基础上,对修文县夏旱时空分布规律进行系统分析,为防旱抗旱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九七年气候异常,以高温少雨为主要特征,多数地区作物主要生长季积温多170℃左右,降水少3.5成。水热匹配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先后发生了春旱、夏旱、秋旱、大风和早霜等灾害,全省因灾害损失粮食50亿公斤以上,中、西部受灾程度重,其中6~7月夏旱面积大、范围广,粮食减产42亿公斤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