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河以多沙而著称于世。流域面上输入干流河道泥沙多年平均约19.5亿吨左右。输沙模数变幅远远大于国内外其它江河。年输沙模数最大可达40000吨/公里~2,最小则每平方公里仅几十吨。早在50年代,黄委会就开始了黄河泥沙分布、输移、侵蚀的研究工作,为研究黄河泥沙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由于黄河流域范围广,自然地理情况复杂,地面侵蚀、泥沙输移变化悬殊,因此,这项研究工作困难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GIS的水土流失定量评价模型的组成、各参数因子的算式算法 ,以及该模型在贵州省 (原 )安顺市的应用结果。模型是以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RUSLE)为核心 ,在GIS中建立模型各因子空间数据 ,并通过PAMAP对它们进行综合分析。定量评价结果表明 ,(原 )安顺市年平均土壤流失总量为 86777吨 ,平均侵蚀模数为 4 0 9.4t/km2 ·a;轻度以上侵蚀面积 72 .7km2 ,强度以上侵蚀面积 53 .2km2 (含剧烈侵蚀面积 3 0 .9km2 )。其平均侵蚀模数与以往实测调查结果相比有 97.5%的一致性 ,表明该方法在贵州省岩溶地区的水土流失监测中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金沙江流域不同区域水沙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金沙江流域水文站控制的不同区间的水文资料和降水量资料,以及大量的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小流域综合防治工程(简称"长治"工程)拦沙减蚀量、水库拦沙量资料的基础上,对金沙江流域各水文站控制的不同区间、不同时段的来水来沙变化特征及其变化原因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金沙江流域水沙在地区分布上有明显的水沙异源特性,不同区间水沙变化特征存在很大的差异,降水/径流变化引起的沙量变化、水库拦沙、"长治"工程减沙在不同区间起着不同的作用.金沙江攀枝花以上地区以冻融侵蚀和坡面侵蚀为主,年产沙量仅0.521亿t,输沙模数200 t/(km2·a),但增沙的趋势较明显;攀枝花至屏山区间新构造运动剧烈,断层发育,岩层松软破碎,地形陡峻,植被稀少,以重力侵蚀为主,年产沙量1.58亿t,输沙模数达2 200 t/(km2·a),1991-2000年来沙量增加,2001-2004年来沙量大幅度减小.  相似文献   

4.
祁连山石羊河上游山区土壤侵蚀的环境因子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GIS技术支持下, 运用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 对祁连山北坡东段的哈溪林区的土壤侵蚀量及空间分布进行了模拟运算, 并定量分析了各种环境因子与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 研究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5.1 t·hm-2·a-1, 微度和轻度侵蚀面积占总面积的80%, 而强度到剧烈侵蚀产生的侵蚀量占78.3%; 各土地类型土壤侵蚀模数由高到低依次是裸地>草地>农田>灌丛>乔木林, 裸地侵蚀量占到总侵蚀量的54.9%; 乔木林和灌木林95%以上侵蚀面积属微度侵蚀区, 农田中度到剧烈侵蚀的面积比例达到35.9%, 高于草地和其他植被类型, 而草地剧烈侵蚀面积比例高于农田. 海拔高度范围与土壤流失量之间的关系与植被的海拔分布范围明显相关; 土壤平均侵蚀模数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 土壤侵蚀量主要分布在15°~45°的坡度范围, 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流失随坡度变化的趋势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类植被对土壤流失的防止作用.  相似文献   

5.
何师意  梁彬  关碧珠 《中国岩溶》2008,27(4):293-302
用人工断面法和流量堰法测流,高密度采集水样,在室内用称重法测得水体含沙量,对大龙洞地下河出口及其邻近地表河、地下河上游地表河段进行同步输沙特征监测,以为拟建的大龙洞水库泥沙淤积评价提供依据。两个水文年的研究结果均显示,地下河与地表河输沙率呈同步变化特征,平均悬移质输沙模数分别为37. 26~ 58. 33 t /km2 · a 和56. 82~ 76. 80 t /km2· a ,最大日平均输沙率分别为540 mg /L和890 mg /L,说明地下河空间以大型岩溶管道为主,连通性好,系统水力坡度大,对泥沙输出和减轻地下空间淤积有利。最大日平均输沙率均与最大流量峰值对应,说明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暴雨期间。选择流域内三种典型生态环境类型,进行原位水土流失观测,获得场雨产流过程和坡面流输沙率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三种类型的平均悬移质输沙模数为65. 35~ 884. 78 t /km2· a ,暴雨期间准森林类最大瞬时输沙率为2 926 mg / L。在此基础上,估算得到在建库条件下50年总淤积量不超过地下库容的10% ,说明水土流失造成的水库淤积程度并不严重。   相似文献   

6.
砒砂岩区小流域沟冻融风化侵蚀模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文章通过砒砂岩区西召沟小流域冻融风化侵蚀实测资料,分析了冻融风化侵蚀与沟道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确定了该流域相同种类支沟上、中、下游的冻融风化坡面侵蚀模数、单位沟沿线沟角线长度和侵蚀量值,不同种类支沟冻融风化坡面蚀模数及单位长度沟沿线沟角线长度和的侵蚀量的比例关系,及上、中、下游冻融风化侵蚀侵蚀量的比例关系。据此建立了小流域单位长度沟沿线沟角线冻融风化侵蚀量比例模型和冻融风化侵蚀模数比例模型。根据西召沟小流域上游20条沟谷的资料,利用两种模型对该流域的冻融风化侵蚀量进行了模拟计算,两种模型的模拟计算结果分别为23757.9t和29165.1t,相差18.5%。  相似文献   

7.
水库下游河流再造床过程中的河岸侵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实测河道地形资料,分析了水库下游河床演变中的河岸侵蚀现象,包括不同横向边界约束条件、不同床沙组成和不同河型河段的河岸侵蚀的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①水库下游均会有河岸侵蚀发生,但初期一般以下切为主,后期以展宽为主。②对于横向边界约束较强的河段,河岸侵蚀相对较弱;相反,则河岸坍塌严重,河岸侵蚀强烈;③对不同的河床组成和边滩组成的河段:河床较粗特别是形成抗冲粗化层,且边滩组成较细的河段,河岸侵蚀现象非常剧烈;河床组成较细的河段,如果边滩抗冲性较强,则河岸侵蚀现象相对较弱,如果滩地组成较细、容易坍塌,河岸侵蚀也会较强;④不同的河型有着不同的河岸侵蚀现象。分汊河段以主汊为主;游荡段的游荡特性在初期受到抑制;弯曲河段的撇弯切滩现象较普遍。  相似文献   

8.
《水文》1959,(2)
一、渦河流域特性渦河位于淮北坡水地区,是淮河較大的支流,渦河毫县以上流域面积10,490平方公里,汇集河南境內渦河、惠济河、小洪河等干支流来水,毫县以下至蒙城区間,流域面积4,970平方公里,汇集赵王河、漳河、武家河等主要支流,并有治淮所做工程:引芡入渦、引淝入渦,均以蒙城为出口控制站流入淮河。渦河毫县以上系黄泛区,降雨損失量大,洪水來量也較小。但1957年也曾发生特大洪水,构成渦河主  相似文献   

9.
借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ERDAS)技术,以修正的通用水土流失方程(RUSLE)为核心,根据吉溪流域2001年和2003年的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和统计资料得到地貌、降雨量、植被等资料,量化流域土壤侵蚀评价因子,对吉溪流域土壤侵蚀进行了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吉溪流域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 339.21t/km2,侵蚀强度属轻度,2003年较2001年土壤侵蚀有所改善,中度侵蚀及其以上等级的土壤侵蚀量分别占总侵蚀量的48.71%和77.51%.最后确定流域土壤侵蚀重点治理的区域和流域最佳管理措施(BMPS),为吉溪流域水土保持和水环境保护研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植被—侵蚀状态图在典型流域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运用植被—侵蚀动力学耦合方程组,研究了流域植被与侵蚀在人类活动特别是植树造林和工程治理影响下的演变。动力学方程组中的4个参数由实测植被侵蚀资料算出,利用这些参数发展出植被—侵蚀状态图作为分析工具,分析在停止人类干预后植被和土壤侵蚀的发展趋势。流域的植被—侵蚀状态有4种,即向着侵蚀模数增大和植被覆盖度降低方向发展的A区,向着侵蚀模数降低和植被完善方向发展的C区,植被和侵蚀模数都增长的B区,植被和侵蚀模数都减少的D区。将耦合方程组和植被—侵蚀状态图应用于黄土高原王家沟、安家沟流域,云南小江流域和北京西山地区,结果表明动力学方程组准确地模拟了植被和滑动侵蚀模数的演变过程。对植被侵蚀状态图的分析表明,在干旱寒冷的黄土高原增加植被对于减少侵蚀的作用显著,治理应该首先增加植被使其进入D区,再结合控制侵蚀进入C区,治理后仍应加强管理和防止人为破坏;在雨量较丰、气温较高的小江流域,减少侵蚀对改善植被的作用大,治理措施首选控制侵蚀;北京西山地区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11.
水库拦沙对长江水沙态势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水库建设对水沙变化态势的影响,通过引入来沙系数、输沙模数和流域水库调控系数,深入分析了长江水库拦沙对水沙态势变异的作用。长江干支流水沙参数与流域水库库容参数之间有重要关系,主要水文站年输沙量随流域累积库容增加而逐渐减少,来沙系数和输沙模数随流域水库调控系数成指数关系衰减,表明水库蓄水拦沙是长江水沙态势变异的主要因素。长江干支流输沙量衰减规律有一定差异,支流来沙系数和输沙模数衰减规律相对独立,而干流上游站衰减幅度大于下游水文站,且干流各站输沙模数的衰减规律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2.
《岩土钻凿工程》2008,(5):32-32
马可尼水库位于印度德干高原东南的奥斯曼巴德地区,海拔600米,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为700毫米。由于缺水,1980年当地政府把流经此地的特纳河改建成水库,集水面积达1800平方公里,永久蓄水量为225亿立方米,汛期蓄水量达1016亿立方米。河床型马可尼水库自北向南绵延十几公里,成为阻挡印度东气西输管道工程的“天堑”。  相似文献   

13.
元谋土林的形成条件及发育速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述云  张建云 《云南地质》1994,13(4):383-391
土林是一种流水侵蚀地貌,云南元谋发育之土林即为一例,其形态婀娜多姿,风格粗犷浑厚,是颇具特色的地貌类型。作者通过对元谋盆地新生代河湖相地层、新构造运动、土址、气候、植被的综合研究,对土林的形成条件、发育如此规模(单体土柱高达27m)及其成因进行了探讨,首次应用侵蚀模数类比法计算土林的形成时间及发育速率。  相似文献   

14.
河流泥沙是流域降水和径流作用的共同产物,利用水文比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修正,用参证站的侵蚀模数乘以影响系数计算出其它流域的土壤侵蚀模数。计算结果表明:划分后三个区域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第Ⅰ区为521 t/km2·a,第Ⅱ区为595 t/km2·a,第Ⅲ区为670 t/km2·a。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面积达45万多平方公里。省内现有水文站152个,平均3000平方公里一个水文站。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占67%,小于1000平方公里的占33%。实测流量系列多数小于20年,大于30年的仅有9个测站。省内各种雨量站有530多个,但可供编制暴雨等值线图的仅183个;3660站年资料系列长度平均为20年。省内已建成中型,小(一)、(二)型水库共324座,这些水库多分布在无实测流量资料的中、小流域上。由于过去资料条件的限制,设计洪水成果往往偏小。因此,已成水库的洪水复核工作量很大。从上述我省的具体情况来看,只靠实测流量资料满足不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已成水库洪水复核工作的需要;以往各地编制的《水文  相似文献   

16.
王尧  蔡运龙  潘懋 《中国地质》2014,41(5):1735-1747
本研究在GIS技术支撑下选择RUSLE模型作为基础模型,估算乌江流域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年均土壤侵蚀量,结合ANN技术,预测2001—2010年乌江流域的土壤侵蚀量,分析了该流域近30年来土壤侵蚀动态变化规律,以期为研究区土壤侵蚀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应用RUSLE模型计算乌江流域年均土壤侵蚀模数,计算结果和以往土壤侵蚀调查估计的结果比较吻合,但由于RUSLE模型不计算重力侵蚀,因此计算结果仍与实测输沙模数有所出入。90年代潜在土壤侵蚀模数比80年代高,流域潜在土壤侵蚀呈增加趋势,其中三岔河流域和马蹄河/印江河流域年均潜在土壤侵蚀模数最高。3种主要土地覆被类型中,林地的土壤保持量最大,耕地次之,草地最少,这与非喀斯特地区在水土保持效果上通常林地草地旱地的结论有所不同。通过构建BP神经网络,预测得到乌江流域2001—2010年土壤侵蚀模数,结果显示,21世纪前10年,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大幅降低,流域年均土壤侵蚀模数由90年代的23.13 t/(hm2·a)降低为1.01 t/(hm2·a)。三岔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控制,黔西、金沙、息烽、修文、贵阳、平坝、思南、石阡、沿河和松桃等县市应是"十二五"期间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对象。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概述车大人沟河流域泥石流形成的地形地貌、物源和水源等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选取了物源储量、支沟完整性系数、支沟边坡坡度、支沟沟床比降、冲沟密度、侵蚀模数、不良地质现象和植被覆盖率等八个指标作为自变量,建立与泥石流活跃度间相关关系的数学表达式,计算出车大人沟河40条泥石流支沟活跃度值,从而进行分区评价。将该区泥石流活跃度划分为高、中、低易发区和不发育区,其结果与实地灾情相符,可为车大人沟河流域泥石流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高濑坝和七仓坝是建设在信浓河水系高濑河上游的堆石坝,这二个水库分别成为扬水式的新高濑河发电站(最大输出功率为1280000千瓦)的上池和下池,而七仓库则成为中之泽发电站的调节池。这两个水库都是1971年11月动工的。七仓水库从1978年11月开始蓄水,高濑水库从1978年12月开始蓄水,预定从1979年6月一部分机组开始发电。蓄水期间以及运转后的大坝管理,是根据对大坝检查巡视等方面来掌握水库的动态,以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冻融侵蚀敏感性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冻融侵蚀是我国仅次于水蚀和风蚀的土壤侵蚀类型。青藏高原由于其海拔高、辐射强、气温低的特点,是我国冻融侵蚀较严重的区域。选择影响冻融侵蚀的5个主要因子:气温年较差、降水量、坡度、坡向、植被覆盖度进行定量研究,分析青藏高原冻融侵蚀敏感性强度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冻融侵蚀区面积为149.02×104 km2,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62.20%;冻融侵蚀敏感区的面积为56.80×104 km2,中度及以上敏感区面积为27.39×104 km2,占冻融侵蚀敏感区面积的48.22%;(2)冻融侵蚀敏感性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中度以上敏感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南部和东南部、喀喇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区等地区。  相似文献   

20.
王振龙 《地下水》2019,(3):125-126,183
为促进莫勒切河开发,从流域、降雨、径流、洪水、冰情、蒸发等方面对莫勒切河水文特性进行分析。并采用径流深等值线法、产流模数法及长短系列订正法、长系列法对莫勒切河径流进行了探讨,采用相关公式法、地区经验公式法、流量修正法对莫勒切河洪水进行了探讨,结果可知:莫勒切河水文站断面年平均径流量2.624×10~8 m^3,年最大洪峰流量均值为203 m^3/s。可为同类河道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