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源  张晖  张帆  翟浩 《山西地震》2019,(2):19-21
文章使用内蒙古地震台网记录到的晋冀蒙交界地区517个定位地震,在参考原始编目报告的基础上,用和达法拟合走时曲线删除错误数据,使用Kissling方法联合反演得到晋冀蒙交界地区最小一维P波速度模型和震源位置。结果显示,研究区P波速度随着深度增加而递增,无明显间断面,联合反演得到的震中位置较原始报告分布更集中,簇状分布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收集整理晋冀蒙交界地区2014年9月1日至2016年5月28日间448次1.0级以上地震事件的6 678条P波和6 103条S波到时资料,采用震源位置-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方法,使用Velest程序计算了晋冀蒙交界地区"最小一维速度模型",并利用这一模型对该地区1 763次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显示:重新定位后震源深度分布集中于5~20km区间,趋于正态分布,定位结果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3.
2016年6月23日河北尚义发生4.0级地震,是晋冀蒙地震危险区的1次显著地震活动,在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及区域地质构造基础上,从应力状态和速度结构深入分析此次发震背景。分析认为,此次尚义4.0级地震发生在晋冀蒙交界地区低活动背景下,震前该区存在地壳应力张量方差较低,视应力偏高的现象,地下介质中存在速度变化较大的高低速过渡带,这表明该区应力水平较高,应变能易于积累,存在发生中强震的可能。此次地震的震中位置与震前出现的应力张量方差低值区、视应力高值区、交叉空区及地下介质中的高低速过渡带有较好对应,对晋冀蒙交界地区未来中强震发震背景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2014年9月晋冀蒙临时地震台网正式运行,为晋冀蒙交界地区的地震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结合临时台与固定台记录的P波走时资料,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该区进行地震重定位和三维P波速度结构联合反演,分析该区3个典型盆地的速度扰动结果,结果表明,地震重定位残差显著降低,震源深度分布更加合理;P波速度浅层基本符合平原地区低速、山区高速的特点,深层则有相反表现,典型盆地P波速度在浅层较为复杂,高低速相间,深层表现为低速;研究时段内忻定盆地和延怀盆地地震活动密集,大同盆地地震活动较弱,低速体及边缘地震活动强度高于高速体及边缘。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同煤一中地倾斜观测数据为依据,收集整理1995-2017年晋冀蒙交界地区300 km范围内M5.0以上的地震目录,采用一阶、二阶差分法对同煤一中地倾斜观测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资料对晋冀蒙交界地区中强地震有一定的映震能力,可为今后分析预报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山西代县中小地震与晋冀蒙交界地区中强地震活动的相互联系,发现几次中强地震前3~1a,山西代县地区均出现过小震增强活动异常,该地区可能是晋冀蒙交界地区中强地震前的应力调整窗口。分析表明,岱海断陷带和山西断陷带的形成和演化有着相同的机制,具有统一的动力学特点。  相似文献   

7.
选取晋冀蒙交界地区2014年10月—2015年8月M_L 2.0以上地震事件,使用SAM软件进行S波分裂,得到研究时空域内S波分裂的偏振方向和延迟时间。其中:偏振方向在晋冀蒙交界的和林格尔以南及大同盆地、天镇—阳高盆地、阳原盆地和浑源盆地周围区域存在较大幅度变化;延迟时间变化范围在0.01—0.08 s,主要集中在0.01—0.03 s,高值主要出现在恒山南麓断裂和怀安盆地南缘断裂附近。分析认为,晋冀蒙交界地区地下介质各向异性较复杂,需密切注意今后地震地质活动。  相似文献   

8.
正利用基于P波初动和振幅比反演震源机制解的HASH方法,得到晋冀蒙交界地区2008年1月—2015年12月共1280次M L2.0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选取结果较为可靠的1068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将研究区域划分为1°×1°的网格,采用阻尼区域应力反演方法(M_sATSI软件)获得了晋冀蒙交界地区的更小尺度平面的应力分布和应力状态分布随深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根据山西静乐井1986年至2000年每年1月至6月的水位日均值变化曲线和10a来晋化、晋冀蒙交界地区发生的6次5.0级以上中强地震的对应关系,得出静乐井是山西水网中一口较理想的地震观测井的结论。指出该井每年1月于6月水位日均值的变化动态可以用来监测晋北、晋冀蒙交界地区的中强地震。  相似文献   

10.
根据山西静乐井 1986年至 2 0 0 0年每年 1月至 6月的水位日均值变化曲线和 10 a来晋北、晋冀蒙交界地区发生的 6次 5 .0级以上中强地震的对应关系 ,得出静乐井是山西水网中一口较理想的地震观测井的结论。指出该井每年 1月至 6月水位日均值的变化动态可以用来监视晋北、晋冀蒙交界地区的中强地震  相似文献   

11.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 ,建立了晋冀蒙交界地区的 5级和 6级以上地震的灰色预测模型 .利用上述模型对该地区未来几年内中强地震的活动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2.
李淑莲  孙佩卿 《地震》1992,(5):54-60
本文对1979至1989年发生在晋冀蒙交界地区的丰镇、万全、阳原、大同等7次M_L≥4.5地震前的调制小震异常指标进行了研究。发现在中强地震发生前受固体潮调制的小震随时间、空间的分布都具有明显的特征。1.当调制比出现异常后3个月内该区将会发生M_L≥4.5地震。其预报率为72%。2.较强地震发生在孕震区、带的交汇处。结果表明调制小震异常对判定晋冀蒙交界地区中强地震发生的危险时段具有一定的震兆意义。  相似文献   

13.
线性合成概率方法在华北地区地震趋势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地区历史地震频繁,2000年以来出现地震平静现象,为了更好地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我们利用基于地震周期谱分析的线性合成概率预测方法,针对晋冀蒙交界地区、冀鲁豫交界地区、唐山老震区、阴山燕山地震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方法对这些地区的地震活动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并给出了R值评分检验效果。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晋冀蒙交界地区小震动态图像扫描识别,发现该区存在3个相互交叉的ML2.0和ML3.0地震空区。通过对该区的构造背景、空区特性、演化过程以及震例进行分析,来综合判定空区的危险性。结果表明,ML2.0地震空区分别被打破已经8个月和18个月,表明其已失去对中强地震的短期预测意义,ML3.0空区可能为孕震空区,对晋冀蒙交界地区的中强地震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利用晋冀蒙三省交界地区1972—2000年地震资料,用最小二乘法进行b值时间扫描计算,研究得出晋冀蒙三省交界区b值背景值在0.263~0.861之间,平均值为0.429;大同盆地b值背景值在0.229~0.931之间,平均值为0.493。区域发生的中强地震与2个研究区的b值时序曲线异常有4种对应关系。在研究时段内的几个震例中,地震与b值的时间关系以先高值异常,异常结束后发震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对山西北部至晋冀蒙交界地区中强地震前的 4 .0级地震进行了研究 ,得出其特征为异常增强—异常平静—信号地震的结论 ,认为该区某些 4 .0级地震活动似可作为某些中强地震的前兆地震而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晋冀蒙交界地区1500年以来记录较完整的MS5.0及以上历史地震烈度资料和2000年以来的地震活动资料,分别进行地震灾害危险性和地震活动性分析。首先,利用ArcGIS将历史地震烈度资料数字化,没有等震线记录的地震用烈度衰减关系计算烈度圈半径。将研究区划分成0.1°×0.1°的网格,将烈度资料分配到与之相交的每个网格,并用烈度-频度关系计算每个网格的烈度a、b值。基于地震发生遵从泊松分布的假定,估算未来50年内晋冀蒙交界区遭受某一地震烈度的超越概率。同时,计算50年超越概率10%对应的地震烈度,计算结果表明张家口蔚县、阳原和山西广灵县周边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较高。最后,采用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值计算方法,对2000年以来的现今地震活动进行定量分析,与历史地震烈度资料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中小地震活动圈定的危险区与历史地震烈度资料评估计算的概率高值区相对应,因此,这两种方法可为晋冀蒙交界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和危险性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京西北至晋冀蒙交界地区,处于张家口—渤海地震带与山西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区域内盆岭结构发育、断裂构造复杂,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中强地震,特别是1989年和1991年的大同—阳高强震群与1998年的张北—尚义地震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当常规的地震定位所采用的速度模型和方法不适用于研究目标,或者定位精度不能满足工作需要时,需要使用更多的观测数据,选择更好的定位方法来确定更优的一维速  相似文献   

19.
正张家口—渤海地震构造带(简称张渤带)在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历年来备受关注,特别是1991年后张渤带西段的晋冀蒙交界区多年来被确定为地震危险区,中部的首都圈地区、东段的秦唐及环渤海地区,又是近年来中等地震活跃的地区。大家从来没有间断过对张渤带的地震危险性研究。  相似文献   

20.
晋冀蒙交界地区地震活动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较为完整的地震资料,分析晋冀蒙交界地区地震活动性特征,结果表明,公元1929年以后,研究区的6.0级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河套地震带和张家口-渤海地震带上,在北纬40°线及附近区域形成优势分布区域,1970年以来的中等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山西大同-河北张北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内。研究区2005年9月以来中等地震持续1 304天的平静现象被2009年3月山西原平4.2级地震打破,岱海断陷1997年11月以来至今中等地震持续平静,统计结果显示,研究区和岱海断陷中等地震显著平静对研究区特别是河套地震带中强地震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为显著的震兆标志,多种迹象表明,晋冀蒙交界三角形区域和呼和浩特-包头断陷为有利发震区域,发震强度或为6.0级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