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政务微博用户规模及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微博作为地震部门传播平台,在地震信息传播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本文在充分考虑地震部门行业特点的基础上,对30个地震官方微博数据进行收集,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归纳出3种地震微博的主要影响指标,即服务力主成分、交互力主成分和创作力主成分,并由此构建出地震官方微博影响力评估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出各地震官方微博的主成分指标得分和影响力综合得分,最后根据得分情况对地震官方微博影响力提出了具可行性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环境下地震政务服务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先从地震部门微博、微信的开通现状谈起,将粉丝数排名前十的地震微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微博信息发布的种类及特点。同时运用WCI指数对地震微信公众号进行综合排序,分析研究前十位在文章数、阅读量以及功能和栏目设置方面的情况,将微博与微信在地震政务服务方面的优缺点做比较,为地震系统进一步优化运用新媒体推动宣传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媒体科技的飞速发展,地震信息的传播不再局限于书本、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方式。地震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等特点要求地震信息的传播需要时效性更强、传播范围更广的多元化渠道。微博作为当今互联网中最为流行的分享与交流平台之一,凭借其很强的交互性与即时性,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这一要求。因而,地震信息微博传播的推广普及将具有很大的潜在影响力与生命力。中国地震资讯微博自开通以来,其运行目标和意义明确,针对地震微博中地震速报、自救互救科普知识、防震避震视频、地震图片等栏目的开设与讨论内容进行研究,以期探索不同形式的传播策略,发挥地震微博在社会公众中的积极作用,为完善均衡新媒体在多元化形势下地震信息资源传播和共享策略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地震速报微博发布系统的研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健  侯建民 《中国地震》2015,31(2):456-460
微博已成为当今数据发布和传播的最佳自媒体平台,将地震速报信息及时发布到微博上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使民众及时获取地震消息,提高地震系统的社会服务能力。地震速报微博发布系统能实时读取EQIM地震台网速报信息并将共享服务系统中的地震数据发送到指定微博账号,同时发布具有中国地震台网中心LOGO标识的震中位置图;在读取EQIM和发送微博时充分考虑到震级、台网代码、震中中文地名等多种过滤条件。该系统已运行近3年时间,运行稳定、可靠,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特别是在朝鲜核爆、芦山地震、鲁甸地震等地震事件中及时向社会公众提供了地震速报信息,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全国地震系统的微博、微信开通情况,研究探讨了山西省地震局微信、微博的运行及推广现状,并对基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详细阐述了山西省地震局微博、微信平台在推广应用中采取的运行机制和有效措施,并就微博、微信在地震信息服务、防震减灾宣传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6.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选择我国各省影响力较高且具有代表性的地震部门官方微博作为研究对象,构建社会网络关系图,利用UCINET软件,分别从中心度、凝聚子群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进而探讨地震部门官方微博的推广应用及合作交流情况,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选取2019年6月17日长宁MS 6.0级地震为研究对象,搜集整理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和四川省地震局两大政务微博平台,关于长宁MS 6.0级地震信息发布内容和公众关注度数据.通过信息时间流量变化和内容框架两方面对信息发布模式与公众关注度进行分析,探究防震减灾部门在地震灾害管理中灾害信息发布的模式与公众对信息内容的关注度情况,为进一步提升其震后信息发布的效果和针对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地震事件新媒体矩阵传播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务新媒体是解决政府信息公开、应对舆情和提升服务能力的一把金钥匙,建立媒体矩阵是提升地震系统新媒体整体覆盖力、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有益尝试,是解决地震事件应对过程中信息快速发布、快速辟谣的有效方式。作者通过对地震事件新媒体矩阵现状、发展特征、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发展趋势判断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政务新媒体是解决政府信息公开、应对舆情和提升服务能力的一把金钥匙,建立媒体矩阵是提升地震系统新媒体整体覆盖力、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有益尝试,是解决地震事件应对过程中信息快速发布、快速辟谣的有效方式。作者通过对地震事件新媒体矩阵现状、发展特征、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发展趋势判断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自身所具有的互动功能使受众拥有更多的平等性和话语权。防震减灾宣传从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到入驻快手、抖音等,关注用户不断飙升,能够引起用户 “追捧” 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作品的“贴近民心,为民解忧”。真正能够与用户友好互动、使用户获得优良体验感和用户广泛分享才是政务新媒体有效传播的核心。特别是在每年防震减灾宣传关键时段的全国防灾减灾日期间、地震热点新闻期、地震应急期和涉震舆情期,能够入情入理、客观准确地开展互动,则会使地震工作与社会公众融为一体,促进两者间的互相理解,助推防震减灾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地震信息微博自动发布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信息微博自动发布系统根据原有的地震速报系统,以新浪微博为平台,实现"南粤防震减灾"新浪微博对国内地震信息在微博平台的快速、自动发布。介绍了系统的设计模式、实现的关键技术和在地震行业中的应用,以及系统尚需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基于微博舆情信息的震后有感范围快速判定技术框架,构建了微博舆情数据的获取方法和技术流程。根据中国地震烈度表和地震现场工作调查规范,将微博特征词与地震灾情速判指标进行关联匹配,建立微博灾情信息分类指标体系,通过自然邻点空间插值方法将离散分布的微博灾情点转化为连续分布的灾情面,形成震后灾区有感范围的时空变化特征分布图,辅助灾情快速判定。以2014年景谷6.6级地震为例,进行探索和实践。结果表明:在震后1~2 h内,微博用户活跃度高,信息量大且丰富,对信息充分挖掘有助于对灾情的宏观把握,对救灾决策部署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弥补了传统获取技术时效性差、数据量少、覆盖面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微博已成为地震系统开展防震减灾宣传的重要阵地。当前地震系统微博发展具有地域分布不平衡,微博粉丝数差异较大且总体数量不多,日均发博数较少,活跃度不高等特点,且形成了自动智能化宣传、有奖答题、有奖转发、微访谈、微直播等多种宣传方式,应进一步结合地震系统的行业特点,改进和完善地震系统官方微博宣传效果,推进地震系统官方微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针对地震日常信息和地震应急信息发布不及时、发布工作量大的问题,本系统通过EQIM系统和地震日报数据库获取数据,经过数据的解析和重组生成地震速报、地震快报和地震日报等信息,利用网站内容管理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及微博的信息推送接口,实现了地震信息的多平台快速发布,已应用在日常工作中,提高了地震行业的服务水平,并展示了系统应用情况及运行状态。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国内地震预警专业软硬件稳定性和可靠性不足、列装测试不充分的技术难题,尽可能降低地震预警系统运行的风险,建设了专业化的中国地震预警技术测试平台。该平台构建了软件和硬件两大测试系统,明确了测试方法、测试用例、测试流程和评价指标,具备在线功能测试、离线回溯测试、预警信息测试和信息安全测试等功能模块。通过系统性测试和综合评估测试结果,为地震预警专业软硬件完善和升级提供科学依据,筑牢地震预警系统的安全防线。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地震应急视频会议系统建设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主要对山西省地震视频会议系统的建设、组网、运行维护做简要介绍,并对该系统在应急协同、政务会议、震情会商、远程培训等方面的具体应用进行阐述,进一步明确视频会议系统在地震应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地震局几次大型综合地震应急演练均出现地震应急物资遗漏现象,传统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地震应急工作实际需要,以Visual Basic 6.0为开发平台,完成前台运行操控,以SQL Server 2005为容器,完成后台数据库建立与关联,由此编制一套江苏地震应急物资库管理系统软件,从而实现江苏省地震局地震应急物资库从传统转为智能化管理模式,并给出物资效能评估指标,对提高江苏地震应急物资管理和调度的信息化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晓青  丁香  王龙  王岩 《地震学报》2009,31(2):205-211
地震发生之后,在没有开展地震现场调查之前,迅速对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等进行评估,对地震应急救援决策非常重要.本文叙述了基于宏观经济指标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法,根据我国1989——2004年地震现场灾害损失调查资料重新确定的地震易损性模型,给出了汶川8级大地震发生后依据估计的经验地震烈度图得到的地震损失快速评估结果,并与依据现场调查确定的地震烈度分布图给出的地震损失评估结果进行了比较.表明根据近20年我国实际地震震例确定的地震易损性模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损失评估结果的最大不确定来自于对地震影响场的估计.   相似文献   

19.
电子政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本文从信息整合的概念及面临的形势阐述了地震政务网站信息整合分类体系构架和面向公共服务的构成,提出了地震政务网站信息整合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嘉山地震台测震模拟与数字观测系统并行运行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阐述了测震台宽频带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在区域地震台网速报和观测资料应用研究方面的作用和价值.同时,也对嘉山地震台的台基地动噪声水平进行了基本评估,提出了改善嘉山地震台地震检测能力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