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鲁西中生代侵入岩依次生成辉长岩系列、二辉石闪长岩系列、角闪闪长岩系列、二长岩系列和正长岩系列(林景仟等,1989)。近年来,我们在属于二辉石闪长岩系列的莱芜铁铜沟岩体、矿山岩体和邹平茶叶山岩体中发现了大量不同成因类型的橄榄岩类包体。这些包体为认识鲁西地区中生代岩浆起源、岩石圈结构及上地幔中的超镁铁质岩浆作用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1.包体成因类型及岩石学特征所发现的橄榄岩类包体的主要岩石类型有纯橄岩、方辉橄榄岩、二辉橄榄岩和橄辉岩;以前两类为主,与二辉岩、单辉辉石岩、辉闪岩和角闪岩包体相伴生。根据岩石结构和矿物成分特征,这些包体可划分为亏损型上地幔纯橄榄岩、方辉  相似文献   

2.
甘肃金川Ⅱ号岩体岩相学特征及分离结晶过程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川Ⅱ号岩体主要由二辉橄榄岩和硫化物橄榄岩构成,中细粒含辉橄榄岩呈“上悬体“产于岩体顶部,与中粒二辉橄榄岩呈短程渐变关系,反映出岩浆或“晶粥“多期贯入的特点.在各岩相矿物之间的岩相学关系的研究基础上,结合热力学相图分析,本文认为金川Ⅱ号岩体造岩矿物的结晶顺序为:尖晶石、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和斜长石.同时,橄榄石结晶后与母岩浆发生反应,使橄榄石颗粒变为浑圆状.此外,矿体硫化物橄榄岩、硫化物含辉橄榄岩中堆积矿物橄榄石粒度明显小于硫化物二辉橄榄岩中橄榄石粒度,暗示在“晶粥“侵入浅部岩浆房之前,深部岩浆房底部已聚集了大量的硫化物矿浆.  相似文献   

3.
我国东南沿海新生代玄武岩中两类超镁铁岩包体的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东南沿海粤、闽、浙、苏、皖诸省广泛分布新生代玄武岩。本文目的在于,研究包裹于碱性玄武质岩石中的两类超镁铁岩深源包体的矿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进而讨论包体的起源和成因。这二类深源包体是:一,橄榄岩类包体,又称绿色包体,以尖晶石二辉橄榄岩为主,分布遍及全区,主要产地见表1脚注;兼有石榴石二辉橄榄岩,见于浙江巨县和福建明溪。二,辉石岩类包体,又称黑色包体,以二辉岩和单斜辉石岩为主,伴生辉长岩和角闪石岩,主要见于广东普宁麒麟。  相似文献   

4.
西准噶尔达拉布特超镁铁岩岩石化学特征及形成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达拉布特蛇绿混杂岩带位于克拉玛依市西北札依尔山一带,长百余千米,宽5 km,由10个岩体组成,面积约50 km2,呈NE向带状分布.受以冲断裂为主的叠瓦构造破坏,洋壳物质常以残片形式赋存于古大陆边缘的陆源碎屑物中.前者称“构造包体”,后者称“基质”,其间为构造接触[1,2].构造包体由变质橄榄岩、堆积橄榄岩及辉长岩、斜长花岗岩及石英闪长岩、枕状熔岩及放射虫硅质岩等组成,缺乏典型席状岩墙群.主要为斜辉辉橄岩、斜辉橄榄岩,次为纯橄岩及二辉橄榄岩,少量橄长岩.以脆性变形为主,多已蛇纹石化、绢石化、绿泥石化、闪石滑石化及碳酸盐化.超镁铁质…  相似文献   

5.
甘肃好梯超镁铁煌斑岩中深源包体及巨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甘肃好梯超镁铁煌斑岩中上地幔包体和巨晶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包体来自大约62km深处,而石榴石二辉橄榄岩来自约92km深处。后者在岩相学、矿物学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地幔交代作用特征,表明石榴石二辉橄榄岩为与寄主煌斑岩有关的成因包体。另外本区两种单斜辉石巨晶和橄榄石巨晶为高压结晶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作者研究发现山东胜利1号、辽宁50号、51号及42号岩体中,见有纯橄岩、石榴二辉橄榄岩、尖晶二辉橄榄岩及云母橄榄岩包体;河北涉县及山东红旗2号金伯利岩中见有榴辉岩包体。包体形态为浑圆状、椭圆状,其大小为1-15cm。纯橄岩和石榴二辉橄榄岩比其寄主金伯利岩富含Cr_2O_3、NiO_3、贫CaO、CO_2、K_2O、Na_2O、TiO_2和Al_2O_3,其稀土配分模式为LREE富集型。根据深源岩石包体的温度、压力条件的估算,认为纯橄岩和石榴二辉橄榄岩来自上地幔深处,为上地幔局部熔融的残余物,而河北涉县金伯利岩中榴辉岩包体来自下地壳,云母橄榄岩类为软流圈顶部的地幔交代作用带上的岩石,尖晶二辉橄榄岩是来自上地幔较浅部位,它们为金伯利岩浆的偶然捕虏体。  相似文献   

7.
广东普宁麒麟超镁铁岩集块角砾岩筒中含有丰富的二辉橄榄岩—方辉橄榄岩、辉石岩幔源包体,是研究上地幔的良好地点。目前,国内外对橄榄岩包体研究和报导较多,而对上地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辉石岩则研究较少,对辉石岩成因问题尚存在争议。因此,本文主  相似文献   

8.
云南马关地区新生代碧玄岩中地幔包体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自晚新生代以来,由于受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和青藏高原整体快速抬升的影响,在云南省东南的马关地区发育了大量新生代碱性火山岩.其中有的火山岩中含有丰富的地幔包体.本文提供了马关八寨碧玄岩和钾玄岩的2个全岩化学分析资料,以及石榴二辉橄榄岩、尖晶二辉橄榄岩、石榴辉石岩和石榴二辉岩包体的全岩化学和电子探针分析结果,采用矿物温压计获得各种地幔包体的平衡温压条件,建立了本区地幔地温线,并与世界典型大地构造单元的地温线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石榴石二辉橄榄岩的平衡温压为1209℃~1230℃和2.13~2.93CPa,石榴石二辉岩为1034℃~1095℃和1.69~2.35CPa,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的平衡温压为944℃~1072℃和1.46~2.74GPa,其对应的深度分别为69~93km、55~75km和48~87km.因此尖晶石二辉橄榄岩与石榴二辉橄榄岩和石榴二辉岩共存,其间没有截然的界限,而是一种过渡关系.由包体平衡温压建立的上地幔地温线与华北地区地温线一样,位于澳大利亚克拉通东缘地温线与碱性玄武岩省地温线之间,但本区地温线显著高于华北地温线,与本区具有高于华北地区的大地热流值相吻合.这证明各种辉石岩和橄榄岩包体来自地幔.根据平衡压力反演的包体起源深度推测,含石榴石的二辉橄榄岩可能来源于岩石圈底部或软流圈.基于上述研究,结合高原及滇西地区新生代钾质岩浆活动时空结构的研究成果,提出马关地区新生代碱性岩浆活动和地幔包体的成因,与印度-欧亚大陆俯冲碰撞诱发的软流圈横向地幔流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9.
我国东部与南部新生代碱性玄武岩及火山角砾岩喷发过程中,携带了来自地幔及玄武岩浆深部结晶分异形成的包体,这些包体包括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石榴石二辉橄榄岩、辉石岩和辉长岩类,以及石榴石、辉石和歪长石巨晶等。我们收集了福建、江苏、河北及云南等地数十个包体,并对其中13个包体的矿物进行了研究,计算了包体形成的温度和压力,并讨论了成因。  相似文献   

10.
西藏普兰蛇绿岩以出露面积约600km2的特大型地幔橄榄岩体而引人注目。我们在普兰岩体的东段,完成了一条近垂直走向并穿过岩体的长约10km的地质剖面,其目的是探讨地幔橄榄岩体岩相的变化及其成因。研究表明,岩体主体为方辉橄榄岩,分布于岩体内部,二辉橄榄岩呈条带状,分布于岩体边部,方辉橄榄岩和二辉橄榄岩出露面积之比约为4∶1。剖面显示,二辉橄榄岩向方辉橄榄岩岩相渐变,Ol和Sp含量增加,Opx和Cpx减少,橄榄石Fo值和NiO含量也呈逐渐增加的特征。斜方辉石主要为顽火辉石(En=85~90),Mg#值变化于88~92之间,Al2O3含量0.89%~5.16%。单斜辉石包括顽透辉石和透辉石,以低铝(Al2O3=1.16%~6.02%),高镁(Mg#值为90~94)为特征。二辉橄榄岩的铬尖晶石Cr#值在19~32之间,低于方辉橄榄岩的Cr#值(25~72),两者之间呈连续变化。另一方面,方辉橄榄岩的各矿物百分含量、成分特征及部分熔融程度在岩体东部变化较大。结合前人成果,认为岩体中部分方辉橄榄岩不仅仅为单一的地幔残余,而可能经历了后期流体/熔体交代作用。依据尖晶石-橄榄石/单斜辉石矿物化学成分,估算出二辉橄榄岩是地幔源区经历约5%~12%部分熔融作用形成,而方辉橄榄岩则最终经历了约12%~32%部分熔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从二辉橄榄岩到方辉橄榄岩的演变,起因于部分熔融的差别,没有证据表明是受构造背景变化制约,因此,简单地用铬尖晶石等矿物成分的变化判断地幔橄榄岩的产出构造背景的方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1.
Sulfur analyses by X-ray fluorescence give an average content of 107 ppm for 9 samples of fresh subaerially-erupted oceanic basalt and 680 ppm for 38 samples of submarine erupted basalt. This difference is the result of retention of sulfur in basalt quenched on the sea floor and loss of sulfur in basalt by degassing at the surface. The outer glassy part of submarine erupted basalt contains 800±150 ppm sulfur, and this amount is regarded as an estimate of the juvenile sulfur content of the basalt melt from the mantle. The slower cooled interiors of basalt pillows are depleted relative to the rims owing to degassing and escape through surface fractures. Available samples of deep-sea basalts do not indicate a difference in original sulfur content between low-K tholeiite, Hawaiian tholeiite, and alkali basalt.The H2O/S ratio of analyzed volcanic gases is generally lower than the H2O/S ratio of gases presumed lost from surface lavas as determined by chem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pillow rims and surface lavas. This enrichment of volcanic gases in sulfur relative to water may result from a greater degassing of sulfur relative to water from shallow intrusive bodies beneath the volcano.Publication authorized by the Director, U.S. Geological Survey.  相似文献   

12.
东营凹陷沙三段烃源岩中发现一些规模不大的玄武岩和辉长岩体。通过对其岩性及产状、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元素分析,认为研究区玄武岩是碱性-亚碱性橄榄玄武岩;辉长岩的岩石化学和微量元素组成与上述玄武岩相似,认为它们具有同源性,只是辉长岩没有喷发到地表而被封存在刚刚沉积下来的沙三段烃源岩中。水下喷溢的玄赋岩对烃源岩的沉积和生烃演化具有促进作用,辉长岩可以造成局部烃源岩的热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13.
贵州盘县地区峨眉山玄武岩铜矿的成矿地质条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峨眉山玄武岩底部与中二叠统茅口组灰岩接触界面上赋存的黄见坑-哈树富铜矿带为例,论述了这一新类型玄武岩铜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及峨眉山玄武岩浆喷-溢对Cu(Au、Pb、zn、Pt、Pd、Sb、F等)元素的富集和后期热液改造成矿作用,以扩大找矿思路。  相似文献   

14.
鲁庆伟  王根厚 《新疆地质》2011,29(3):332-336
通过对西藏羌塘中部冈塘错地区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发现该区有OIB型和E-MORB型两类玄武岩.对两类玄武岩进行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图解分析及大地构造意义探讨,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冈塘错地区玄武岩形成于洋岛环境,可能受地幔柱岩浆活动影响,E-MORB型玄武岩的出现说明该区可能存在洋底高原.  相似文献   

15.
江西广丰早白垩世盆地座落在124.51±11.9Ma(Rb-Sr等时线)石溪组火山岩系之上,是一个由湖进到湖退、具完整2级层序的湖相盆地;盆地湖进期沉积岩中穿插有斑岩岩脉群(正长斑岩、花岗斑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110.83±3.16Ma,U-Pb不一致曲线下交点105.4±1.3Ma,盆地最大湖面时期伴有碱性玄武岩的溢出,K-Ar年龄为100~104Ma,盆地湖退时期伴有亚碱性拉斑玄武岩溢出,K-Ar年龄为98~103Ma。同位素年代学无法区分其早晚,但野外迭置关系及沉积岩序可判别出早晚,这就构成了伴随盆地形成过程的火山-侵入杂岩活动序列,即中酸性岩脉→碱性玄武岩→拉斑岩武岩,该序列对探索该区早白垩中晚期拉张盆地的成因机制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太行山中段左权羊角镇发育新生代玄武岩, 记录了太行山新生代以来的构造隆升事件。在详细的野外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与玄武岩发育相关的地貌面及其上的地层特征分析, 初步确定该玄武岩是上新世末期到早更新世初期的喷发产物, 初步揭示了太行山中段区域上晚上新世以来地貌发育历史, 主要存在6次构造隆升与剥蚀期: 在唐县期宽谷面形成的基础上, 于上新世晚期存在一次隆升和一次稳定侵蚀期, 并侵蚀形成“U”形谷; 早更新世初, 玄武岩开始间歇性喷发, 同时发生以西武家坪为中心的地区上拱, “U”形谷为玄武岩充填, 之后经剥蚀堆积形成第四级阶地面; 早更新世末, 该区再次发生隆升, 并形成第四级阶地; 中更新世末, 该区发生隆升, 形成第三级阶地; 晚更新世以来, 太行山中段又连续发生两次抬升, 从而在玄武岩体上形成了4级阶地, 形成太行山现今地貌。研究同时表明, 太行山中段上新世晚期以来的隆升主要发生于上新世末到早更新世时期。这一认识为探讨太行山中段晚上新世以来的构造隆升提供了具体证据。  相似文献   

17.
李竹南 《吉林地质》1991,10(1):1-12
朝鲜北部及其邻区的第四系更新统(Q_1)由玄武岩和碎屑岩互层组成。下更新统玄武岩是在新第三纪上新世广而平坦的侵蚀面上形成的台地型玄武岩。朝鲜北部及其邻区的地形构造是通过下更新统沉积以后发生的新构造运动形成的。朝鲜下更新统和上更新统中的沉积矿产(特别是砂金矿床)普查、开发远景很大。  相似文献   

18.
拟建的白鹤滩水电站的坝基为峨眉山玄武岩。峨眉山玄武岩由火山熔岩类、火山碎屑熔岩类、火山碎屑岩类和沉积火山碎屑岩类所组成。火山熔岩又可划分为斜斑玄武岩、块状玄武岩和杏仁状玄武岩;火山碎屑岩包括集块岩、火山角砾岩以及凝灰岩;而沉积火山碎屑岩类则由沉火山角砾岩和沉凝灰岩所组成。不同类型岩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和形成环境不同,导致它们的岩石力学性质和工程性能也不相同。块状玄武岩、斜斑玄武岩和沉积火山碎屑熔岩的抗压强度和抗风化能力都比较大,因而具有很好的工程地质稳定性;杏仁状玄武岩、火山碎屑熔岩的抗压强度稍低,但抗风化能力很好,因此也具有较好的工程地质稳定性;而火山碎屑岩包括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的抗压强度和抗风化能力都很低,往往形成岩体中的软弱夹层,工程地质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19.
周翔 《云南地质》2012,(3):320-324,304
玄武岩中铜矿的含矿岩系是指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2e)上部~宣威组(P2x)底部的一套含铜背景值较高、且有明显铜矿化及铜矿层存在的含矿火山地层组合。依据容矿主岩,可分为三种类型:玄武岩型铜矿、玄武岩含碳沉积岩夹层型铜矿及沉积间断面上铝土质泥岩铜矿。  相似文献   

20.
五素火山岩位于哀牢山蛇绿岩带西侧,大地构造位置属于思茅地块。火山岩整合产于早石炭世地层中,厚约800m,具双峰式特征。野外见4层流纹岩和英安岩,且均与玄武岩呈互层产出。与N-MORB比较,五素玄武岩的Ti含量偏高,Ti/V、Zr/Y比值和LREE丰度较高,具有E-MORB的特征,说明五素玄武岩的原始岩浆可能类似OIB的特征,指示其产于板块拉张环境而非岛弧环境。五素玄武岩的Th>Ta,暗示玄武岩经历了陆壳混染作用。综合野外地质和地球化学证据说明,五素双峰式火山岩应当属于大陆溢流玄武岩(CFB),产于板块被动陆缘拉张减薄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