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辽河盆地新生代多期构造热演化模拟   总被引:20,自引:1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辽河盆地新生代拉张多期性的特点,提出一种适用于多期拉张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的纯剪切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多期拉张的继承性、横向不均匀性以及拉张速率的可变性。通过几种拉张速率模式的对比,指出拉张速率模式的选择对模拟年轻盆地热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利用该模型模拟研究了辽河盆地新生代的构造热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2.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以来构造-热演化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渤海湾盆地是华北最大的新生代裂谷盆地,具有最完整的新生代地层记录,是研究盆地演化的理想区域.本文基于二维多期拉张模型,对渤海湾盆地内9条地震解释剖面进行新生代构造-热演化模拟,以揭示盆地拉张强度及热演化的时空差异性,为探讨盆地演化的地球动力学机制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各坳陷新生代期间的总拉张系数为1.28~2.39,渤中坳陷和辽东湾坳陷的总拉张系数最大,而辽河坳陷和临清坳陷的拉张系数最小.盆地基底热流在古近纪中、晚期达到峰值71~100mW·m-2,之后逐渐降低至现今.盆地西部热流峰期出现的时间早于东部.由盆地拉张系数和基底热流的研究结果得出,渤海湾盆地新生代的拉张有着自西向东,自南向北的迁移,与沉积、沉降中心的迁移方向一致.太平洋板片新生代期间的幕式向东后撤可能是造成渤海湾盆地幕式拉张及拉张中心向东迁移的主要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3.
在区域拉张应力作用下,岩石圈拉张减薄,减薄的中心地带成为拉张中心,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期间拉张中心具有自西向东、自南向北的迁移规律.为了探究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期间拉张中心的迁移与岩石圈热-流变结构的关系,本文在构造-热演化模拟的基础上,对渤海湾盆地各坳陷新生代岩石圈热-流变结构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新生代岩石圈拉张中心的迁移主要受岩石圈流变强度的非均匀性所控制.拉张中心开始位于岩石圈强度最低的济阳坳陷,拉张及伴随的的热冷却过程使得济阳坳陷岩石圈强度增大,并且超过了渤中坳陷岩石圈强度,因此,沙四段时期,拉张中心迁移到了渤中坳陷;沙三段时期,拉张中心迁移到了黄骅以及辽东湾坳陷.这是由于拉张速度较慢时(对于约90 km厚度的岩石圈而言,如果初始地壳厚度>34 km,拉张速度0.5 cm·a-1),拉张初期会造成岩石圈强度的降低,但随着拉张的持续进行,岩石圈整体强度反而增加.孔店组时期,在岩石圈强度较大的冀中及临清坳陷形成拉张中心可能是叠加了其他地质因素(如前期构造、断裂活动、远程应力等)的影响.东营组时期,在岩石圈强度较大的渤中坳陷形成拉张中心,这可能是该时期...  相似文献   

4.
裂谷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中几个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裂谷盆地的构造-热演化模拟是在岩石圈尺度计算裂谷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的热历史和沉降史.拉张模型实现了构造和热的完美结合,在描述裂谷盆地沉降和热流演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本文使用二维运动学模型,通过有限元方法,在拉格朗日坐标系下进行拉张背景下的构造热演化模拟,探讨了拉张模型中初始地壳、岩石圈厚度、软流圈对流、模型上边界对构造热演化的影响,以及载水和载沉积物两种情况下盆地侧翼抬升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丽江7.0级大震发震机制新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丽江地区构造格架和丽江大震的震后调查,对丽江地震的发震环境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丽江地震是在主压应力为近NS向区域应力场作用下,NE向丽江小金河断裂左旋错动和NW向中甸-永胜断裂右旋错动,从而导致巨甸-九五海三角形断块东部近尖端部位出现局部拉张环境,最终导致近NS向西倾的玉龙雪山东麓断层北端撕裂而发震。  相似文献   

6.
莺歌海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实测资料计算,莺歌海盆地平均大地热流为 84.1mW/m~2.通过对莺歌海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研究,揭示了盆地在新生代的热演化特征:新生代3期拉张使盆地逐步升温, 5.2 Ma以来盆地达到历史最高温时期,目前处于热流下降期;在新生代,基底热流始终在 50~70 mW/m~2之间,表明 3期拉张并未引起盆地异常高热流,这与盆地尺度及拉张特征有关;盆地地表热流主要受基底热流控制,沉积物放射性生热仅占不足 20%.  相似文献   

7.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新生代构造-热演化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江口盆地是我国海洋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白云凹陷是珠江口盆地内最大新生代凹陷,具有齐全的新生代地层及丰富的钻井地震资料,是构造-热演化模拟研究的理想区域.本文基于多期次非瞬时伸展模型,选取白云凹陷6条地震解释剖面进行新生代构造-热演化模拟,以揭示白云凹陷热演化的时空差异性,为探讨珠江口盆地演化机制及深部动力学过程提供依据.模拟结果表明:白云凹陷经历了两期拉张过程,第一期(47.8~33.9 Ma)拉张自始新世发生,凹陷中心及白云西洼拉张强度高,基底古热流快速上升,最高达到~80 mW·m-2;第二期(23~13.8 Ma)拉张发生于中新世,此次拉张在白云凹陷南部更强烈,白云凹陷基底主体在13.8 Ma达到最高古热流~100 mW·m-2,此后基底热流值一直缓慢下降,逐渐接近稳态.白云凹陷拉张强度总体呈现西高东低,中间高、边缘低,北部一期高,南部二期高.第一期拉张主要受裂陷期强烈的裂谷作用控制,而伸展作用重启和高速层引起的“下地壳流”的共同作用可能是造成第二期拉张(裂后异常沉降)的主要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8.
龙门山中段后山断裂带晚第四纪运动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后山断裂带主要断裂的研究,认识到从茂汶断裂往西北到挂思岭断裂,断裂最新活动时代有逐渐变老的趋势,反映了龙门山后山断裂在晚新生代同样具有前展式(背驮式)逆冲推覆特征,主断裂茂汶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后山断裂带除逆冲挤压构造变形外,还存在拉张变形,这为研究青藏高原的运动学及动力学等问题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9.
鲜水河断裂带区域第四纪构造应力场的分期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利用断层滑动方向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分期计算方法,获得鲜水河断裂带区域第四纪以来两期主要构造应力作用:第1期为早~中更新世,构造应力作用以北东-南西向挤压为特征;第Ⅱ期自晚更新世至今,构造应力作用以近东西向挤压和近南北向拉张为特征  相似文献   

10.
广西北流地区的地震构造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质调查资料,研究了广西北流地区的地震构造及其中与中小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北流地区的构造格架属于右行右阶拉分区型,在容县-玉林-带形成拉分区,区内及附的 在多组断裂,构造复杂,易于积聚应变能,是中小地震的多发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