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气象科技》1976,(2):6-10
为了研究内蒙古南部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与改制的关系,探讨改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的可能性,积累有关改制的农业气候资料,为改革耕作制度,更加充分地、合理地利用农业气候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我们遵照毛主席“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相似文献   

2.
汉中地区位于北纬32度至34度之间,北有高大的秦岭横亘,南有宽厚的巴山对峙,地形为—东部敞开的盆地。大部分稻作区为亚热带湿润气候,稻麦两熟。水稻是本区主要高产作物,面积占粮食作物的三分之一,产量超过粮食总产的一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纵观三十年来的单产变化可以看出,随着科学种田的水平不断提高,趋势产量(指通过各阶段平均产量的一条回归直  相似文献   

3.
我区历年复种指数在104—110%。年平均复种面积46万亩,最高年可达60万亩以上。主要复种作物有大豆、小糜子和养麦,尤以小糜子为主。由于我区农业气候资源一年两熟不足,一熟有余,因此根据当年气候条件,合理安排复种面积,对增加粮食年总产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用平凉地区历年小糜子代表复种作物,以其亩产与平凉市历年气候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寻找了影响复种作物生长及其产量形成的主要气候因子,初步探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112°E以东的平原、丘陵地区,是粮食的主要产地。南北所跨纬度29°42′—32°34′N。本文分析了影响小麦和双季稻产量的气象因子的南北差异。用回归分析方法确定了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再用聚类分析法进行了小麦和晚稻的种植区域的分类,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以31°N纬线为界,以北的鄂中丘陵、鄂北岗地为稻麦两熟区;以南的江汉平原和鄂东南为双季稻区。  相似文献   

5.
我县地处北亚热带南缘,是丘陵山区县,海拔200米以下种植双季稻产量不高不稳。近几年来我们开展调研,究其原因是粮食熟制与气候条件不匹配,应由三熟制调整为稻麦两熟,充分发挥气候资源的生产潜力。 1 热量资源变化 60年代以来,我县气候在变冷,变化特点是:冬变暖,夏变凉,春寒多,秋寒早。 1.1 气温:年平均气温80年代为15.6℃,分别比70年代和60年代偏低0.2℃和0.4℃,这与全球性的气候所谓变暖的趋势相反。但各月气温变化趋势不尽相同,除了1、10月和5、6月为升温或波动升温外,其它的月份为降温或波动降温。  相似文献   

6.
李广寿 《气象》1980,6(10):22-22
目前台站正在进行的农业气候资源调查、农业气候区划和三十年资料整编工作,以积温的资料统计最繁,一般每年需统计:0、3、5、10、12、15、18、20、22℃,10—20℃,10—22℃,12—20℃,12—22℃等界限温度的初终日期,间隔日数,正积温,活动积温,有效积温等几十项。不仅项目多,工作量大,而且积  相似文献   

7.
怎样选取积温保证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国清 《气象》1980,6(6):1-1
无论是农业气候区划,还是考虑作物品种合理布局,或者是套、复种选取合理的作物组合,首先要考虑如何充分、合理利用热量资源。 热量年际间的变化很大,北方≥10℃积温高低相差700℃左右。想获得粮食高产、稳产困难是很多的。从农业气候角度上看,选取适当的积温保证率也是减轻低温冷害影响,充分、合理利用热量资源,获得高产、稳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吴洪颜  张佩 《山东气象》2021,41(3):69-76
综合利用前人研究结果与江苏地区水稻生长所需的光、温、水特性,提出了江苏水稻气候适宜性评价指标为适宜生长期、5—10月降水量、t≥10℃活动积温、日照时数;依据现有稻麦(油)两熟的耕作制度,确立了江苏水稻气候适宜性区划因子和分级阈值。基于1961—2019年江苏省及周边共85个站(市、区)的气象数据,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水稻气候适宜性评估模型,并确定综合评估指数,利用ArcGIS的自然断点法,将江苏中熟中粳、迟熟中粳、早熟晚粳、中熟晚粳种植适宜区进行区划。通过30a尺度下的年代际分析发现,由于适宜生长期延长和活动积温增加,使得四个品种特性的水稻适宜种植区域均有所调整,其中晚熟粳稻的种植范围北扩到淮河以南地区。  相似文献   

9.
麦田套种棉花,不仅能充分利用春季的光、热、水等气候资源,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春季低温、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对棉苗的危害。随着麦棉两熟制的发展,我县麦田套种棉花的面积迅速扩大。我们从1982—1984年进行了三年的试验,分析麦田套种棉花期间的农田小气候,探讨套种春、夏棉的适播期,为其应采取的栽培措施提供农业气候依据。  相似文献   

10.
信阳毛尖绿茶农业气候条件分析与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信阳毛尖绿茶种植区农业气候条件与茶叶生长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遵循主导因子与辅助因子相结合的原则,确定了年平均气温、4—10月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15℃保证率、年降水量、日照百分率、干燥度和海拨高度作为信阳毛尖绿茶农业气候区划指标,利用GIS技术,采用专家打分法将信阳毛尖绿茶种植区划分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并对区划结果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1.
我区农业气候区划(下称区划)工作总的情况是:进展比较快,质量比较好,成果应用初见成效。全区86个县、市、除两个市外,全部开展了调查和区划工作、到83年2月底止,完成区划报告有77个县、市占90%。各地、县农业气候区划指导思想比较明确,克服了过去“以粮为纲,以稻唯一”的单一观点,而是以“决不放松粮食生产,认真发展多种经营”发展农业的方针作为指导思想。因此,专题农业气候分析内容比较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我省分划为二个农业气候大区(带),四个一级农业气候区,七个农业气候小区,三个垂直高度农业气候层,简称“二带四区七小区三层”。现把本区划分区指标、界线、系统、命名等方面对原浙江省省级简明农业气候区划所作修改、调整和增补情况讨论如下。一、以≥10℃积温5300度·日、持续期240天为主导指标,以越冬条件一月均温5℃、极端最低温度多年平均-5℃、小于-7℃的低温频率≤20%及无霜期250天为辅助指标,作为划分我省浙中浙南和浙北二个农业气候大区(亦称中、北亚热带农业气候带)的依据,修改了简明区划原作的东段界线,并把原区划的一级农业气候区改为0级农业气候大区。  相似文献   

13.
对三江平原近年来干旱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剑非 《气象》1981,7(12):9-10
三江平原是我国重点商品粮基地之一,建国以来已累积生产粮食(包括大豆)一千二百亿斤以上。三江平原农业气候资源很优越,其多数农业生产地区大于10℃的积温为2300—2600℃,与欧洲的巴黎、柏林、华沙、基辅一线热量相同。而在作物生长旺季(6—8月)比上述同积温地区的温度还要高2℃左右,有利于玉米、大豆、水稻等喜温作物生长。在作物生长季(4—9月),降水量也比上述地区多100—200毫米,雨热同季非常有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 旱、涝、低温是三江平原最常发生的气象灾害,其中又以涝灾为害最甚。而1975—1979年却持续干旱,并给三江平原的农业生产和开发带来不少新的问题;生态平衡的失调更引起各方面的关怀。本文将着重对三江平原干旱的成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通过整理、分析山东省各地市气象局棉花监测站1981—2006年中熟棉生长发育期资料,查询相邻两发育期间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0℃生长积温及所需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值,根据80%保证率概念,计算得到了山东省中熟棉播种—停止生长各相邻发育期间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0℃生长积温、平均相对湿度及所需日照时数各气象要素的上、下限指标。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热量是作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对于基本实现了水利化,作物对水份条件的要求已得到基本满足的玉溪地区来说,能否实施新的耕作制度,变一年二熟为三熟,主要取决于热量条件,因此我们在评价其农业气候资源,进行新的生产布局时,热量条件  相似文献   

16.
天水市地处陇中黄土高原与陇南山地之间,北部为黄土梁峁沟壑区,南部为西秦岭山地,地形复杂,沟壑纵横,相对高差大,气候垂直和区域性差异显著,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境内年平均气温5—12℃,年平均气温日较差23.9—26.1℃,无霜期141—185天,年降水量480—610毫米,太阳辐射量5394.12—5583.66兆焦/平方米,平均5454.36兆焦/平方米。本文试用关联分析的方法,对天水市进行农业气候区划。  相似文献   

17.
旱作地膜小麦—玉米带田一膜两用技术热效应显著,可提高地温2—6℃,保证了小麦安全越冬,促进了作物早发。热资源利用率高达0.997,比单作提高25%—40%,变作物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  相似文献   

18.
1961-2010年江苏省农业气候资源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1-2010年江苏省59个气象站观测资料,采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测等方法,分析江苏省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以热量、水分和光照为主的农业气候资源总量已发生明显变化,表现在平均气温以0.29 ℃/10 a显著升高;≥0 ℃和≥10 ℃的年积温分别以101.1 ℃/10 a和83.4 ℃/10 a的趋势明显增加;无霜期变化略有延长;降水量以9.1 mm/10 a的趋势略有增加;年日照时数以-65.4 h/10 a明显减少。江苏农业气候资源的突变期主要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左右。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将对江苏省农业产生深远影响,制定相应的计划是保证未来生态性农业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麦棉两作(又称一麦一棉)是我区近二年实行的新的农业种植制度,对于解决粮食争地,增加收入,提高复种指数,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都起到较好的作用。为加速我区麦棉基地建设,给生产上提供气候依据,在1982、1983年有关麦棉两作试验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气象资料,进行麦棉两作的气侯分析。  相似文献   

20.
基于PRECIS模拟的中等温室气体排放强度RCP 4.5情景下高分辨率(50 km×50 km)气候情景估算未来(2071—2097年)相对于1981—2010年冬小麦潜在北移区的范围,选取与冬小麦生长相关的光、温、水资源的9项气候指标,分析1981—2010年中国冬小麦潜在北移区(包括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吉林省)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DTOPSIS方法进行区域农业气候资源配置评价。结果表明:1981—2010年中国冬小麦潜在北移区辐射为东低西高,年际间辐射为减少的趋势;热量资源主要为中部的山西省较好、西部的陕西省和北部的辽宁省南部地区较差,热量资源的5项指标(年平均气温、年负积温、生长季≥0℃积温、极端低温和无霜期)均为增加的趋势;降水资源主要为东高西低,年降水量和湿日数均为减少的趋势,但冬小麦生长季内降水量则为增加的趋势。冬小麦潜在北移区农业气候资源总体配置较好的地区为辽宁省东部的丹东和岫岩等地,农业气候资源总体配置较差地区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翁牛特旗、河北省的围场及山西省的右玉和五寨等地区。相较于1980—2010年,未来2071—2097年冬小麦潜在北移区内辽宁省冬小麦的适宜种植区面积减小,而冬小麦次适宜种植区面积增加,主要是由于西南部的陕西和宁夏等地区由原来的冬小麦次不适宜种植区转变为次适宜种植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