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选用震级、震中烈度、极震区面积、Ⅴ度区以上面积、地震预报、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房屋倒塌面积、房屋破坏面积(中等破坏及以上)、男女性别比、受灾区人口密度、地震时间、震源深度13个因子作为地震人员伤亡的影响因素,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SPSS、AMOS软件,选用1949年至2010年间发生在我国的362次成灾地震进行数据分析,构建地震人员伤亡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综合分析各个影响因素对人员伤亡的影响程度.模型的GFI为0.911,RMSEA为0.081,PGFI为0.607,PNFI为0.596,NC为3.077,表明模型拟合效果良好,适配合理,具有简约适配度.分析表明:房屋倒塌面积、房屋破坏面积(中等破坏及以上)、震中烈度、震级、五度区以上面积是影响地震人员伤亡的五项最主要影响因素,减少房屋的倒塌和破坏情况、进行地震预报是减少地震人员伤亡的主要措施,并按重要性分别提出关键措施、一般措施和其他措施,为区域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
2002年5月31日在四川省仁寿县与双流县交界地区发生一次ML4.6地震,震中烈度Ⅵ度。宏观震中大致在仁寿县高家镇以西一带,地震使部分民房遭到破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545万元。  相似文献   

3.
1993年2月和静5.4级地震震害评估与地震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光华 《内陆地震》1994,8(4):358-367
1993年2月3日零时5分,和静县哈尔莫敦乡发生5.4级中强地震,震源深度29km,震中烈度达Ⅵ度。地震造成个别房屋倒塌,部分房屋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地表有十几公里的构造地裂缝,地震造成房屋倒塌和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72.7万元。  相似文献   

4.
辽宁彰武4.8级地震的烈度与震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2月25日13时59分辽宁彰武发生Ms:4.8级的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彰武县马尾村(42°15′N、122°31′E)震中烈度为Ⅵ度。本文叙述了这次地震的烈度分布与震害。这次地震震害总的特点是房屋破坏不严重,但有裂缝的房屋在Ⅴ度和Ⅵ度区内广泛分布,震害有一定的隐蔽性。  相似文献   

5.
2003年3月18日在四川省犍为县发生一次ML4.2级地震,震中烈度V^ 度(存在Ⅵ^-异常点)。宏观震中大致在犍为县伏龙乡黄桷一带。地震使部分民房遭到破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6万元。  相似文献   

6.
1996年3月13日阿勒泰发生6.1级地震,震中距阿勒泰市约67km,震源深度33km,震中烈度为Ⅷ度强。地震造成的各类建筑物破坏面积为400676m2,山区牧业设施、部分市政设施和水利设施遭到了破坏,死亡牲畜409头(只),直接经济损失达2961.12万元。  相似文献   

7.
新疆伽师-岳普湖5.8级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岳普湖县的铁热木乡和兵团农三师42团的北面,震中烈度为Ⅶ度。本次地震影响范围位于巴楚-伽师6.8级地震Ⅵ-Ⅶ度影响区域内,累计破坏效应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房屋破坏。通过对大量震害资料和强震记录的分析,根据建筑物的破坏情况和场地峰值加速度衰减特征,在尽可能排除累计破坏效应的基础上确定了地震烈度分布,分析了不同烈度区中的建筑物结构破坏特点及其与地震动影响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2011年10月16日新疆精河县5.0级地震震害特征及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10月16日新疆精河县5.0级地震震中位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托里乡境内,极震区震中烈度为Ⅵ度.震害调查显示,灾区房屋主要以老旧的土坯房为主,地震使本身老旧的房屋裂缝加宽,破坏加重.其次,灾区房屋震害还具有明显的南北差异特性,场地条件差异是造成距离震中较远的部分房屋破坏较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青海省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距震中26 km的野马滩大桥及周边区域为此次地震极震区(地震烈度Ⅹ度,面积约69 km2),受损尤为严重。桥梁表现为落梁式破坏,房屋不同程度受损。对极震区内野马滩大桥及周边房屋进行实地调查与震灾分析,并提出灾后重建及震灾防御相关建议,包括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灾区房屋安全鉴定,建议牧民居住建筑采用轻钢式结构,建议原地重建野马滩大桥并增加限位装置及连梁装置。  相似文献   

10.
石棉县ML4.8地震使得安顺乡麂子坪村、松岗村,擦罗乡晏如村、海洋村,先锋乡松林村等地方少数房屋倒塌,大部分房屋受损。此前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已经对石棉县建筑物造成了较大破坏,这次地震又对受损房屋造成二次破坏,实地考察确定宏观震中烈度为Ⅵ度强(Ⅵ+),微观震中位于地震活动及现代新构造运动表现十分强烈的"麂子坪断裂"上,其宏观震中也落在该断裂上。  相似文献   

11.
系统梳理2020年4月1日四川石渠5.6级地震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特征、地球物理观测异常以及区域构造情况,结果如下:①地震活动:石渠5.6级地震震中区域属于历史弱震区,震前出现前兆震群,也是其前震活动;②地球物理观测:出现8项异常,其中形变5项,电磁3项,且电磁异常对于该地震具有预测意义;③综合方法: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存在Wq值异常。石渠5.6级地震发生在五道梁—长沙贡玛断裂带上,震源机制解显示为走滑型破裂。该序列类型为前震—主震—余震型,主震前存在明显的前震活动,余震较为丰富,序列活动呈阶段性衰减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对于历史弱震区,可以通过分析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和地震活跃时段的b值,为区域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依据,同时可利用地震序列参数h值和b值,对震后余震水平进行有效评估。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现场调查资料描述了四川省相邻的两县石渠县和德格县分别发生的Ms5.1和5.0级地震的灾害情况,并对这两次地震的灾害特征和灾害环境等作了对比。虽然这两次地震的震级相近,宏观震中仅相距约130km(直线距离),但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却相差较大。导致这种灾害明显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先前的冻胀灾害和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建筑物场地条件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广东三水4.4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开挺 《华南地震》1998,18(2):69-71
1997年9月23和26日广东省三水市南边、乐平镇发生M_L3.7和4.4级地震.地震的震源较浅,烈度较高,造成1708栋房屋受损,1630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高达7千多万元.这是我国罕见的一次造成严重震害的强有感地震.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对地震灾害损失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14.
2021年5月21日云南省漾濞县发生密集强烈地震,震中区大量农房受损。本文先是根据部分台站强震动观测记录对地震动特性进行分析;然后归纳了震中8度区内各种结构类型农房的建筑结构特点;最后在对各类房屋震害现象进行实地踏勘的基础上,分析房屋的震害特征及震害原因。结果表明:当地大量采用的"三间四榀"传统木结构土墙围护住宅墙体破坏严重,经农危改加固的房屋木结构体系基本完整,未加固房屋的木构架有歪斜和节点拔榫现象;生产用房中单层砖木结构房屋震损较轻,土木结构房屋墙体严重破坏,局部坍塌,井干式房屋多数倾斜或扭转变形。  相似文献   

15.
北京时间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37.77°N,101.26°E)发生6.9级地震,此次地震极震区为距震中4 km的兰新高铁硫磺沟大桥附近(Ⅸ度区,面积约157 km2)。调查结果显示,在极震区大西沟至硫磺沟区域,道路、桥梁及房屋破坏较严重。沿区域内长约22 km的托来山-冷龙岭断裂带附近,道路形成多处裂缝与挤压鼓包,桥梁整体倾斜移位,房屋不同程度破坏。对极震区兰新高铁硫磺沟大桥及周边道路、房屋进行实地调查与震害分析,提出灾后重建及震害防御意见:对于灾区房屋建筑,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详细调查及安全鉴定;建议定期对房屋建筑进行隐患排查及加固;对于兰新高铁硫磺沟大桥,建议原地修建,加设减隔震装置、连梁及柔性限位装置。  相似文献   

16.
1985年新疆乌恰地震烈度与发震构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冯先岳 《内陆地震》1999,13(2):169-178
1985年乌恰地震发生在新疆乌恰县城东南40km的克孜勒苏河谷中。震中烈度为Ⅸ度,地震类型为主震-余震型,余震具有波伏衰减的特征。乌恰县城和乌帕尔镇大多数房屋倒塌或遭到破坏。主震在极震区内克孜勒苏河谷阶地上产生了一条地表破裂带,其长为15km,宽为100 ̄800m,由地震断层、挤压脊和地震裂缝组成。1995年乌恰地震的发震构造是卡兹克阿尔特逆掩断裂。该地震应属褶皱类型地震,这类地震产生的震害具有上  相似文献   

17.
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发生之后,笔者亲赴灾区,对此次地震受灾较重的宕昌县进行震害评估。经过数天的现场考察,笔者认为,宕昌县县、乡、村三级组织的协调合作、震害评估小组科学的表格设计以及主观抽样调查方法,是此次震害评估快速取得较为准确成果的关键因素;宕昌县的房屋结构以及房屋建筑地点的不合理,是造成宕昌县震害严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宴金旭  叶肇恒  郑逸  史丙新 《地震工程学报》2020,42(4):1019-1023,1034
根据四川荣县M_S4.7、M_S4.3、M_S4.9地震现场灾害调查资料,分析房屋震害特征和人员伤亡情况,结果表明震区房屋破坏类型主要为砖混结构、砖木结构和土木结构,其中砖木结构和土木结构受损比较严重,人员伤亡主要由房屋损坏导致;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该地区房屋建造年代久远,房屋结构不合理、抗震性能差,短时间地震频发造成震害累积,再加上民众防震减灾意识薄弱等。  相似文献   

19.
On the day Wu-wu of the second month in the second year of Chuyuan period in the reign of Emperor Yuan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at is, April 17, 47 BC, an earthquake occurred near the county seat of Huandao County, Longxi Prefecture. This earthquake caused serious damages to the city wall, government office buildings and civilian houses in the Huandao county seat, many people died, landslides, ground fracturing and spring gushing, etc. occurred. On the basis of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 data and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we affirm that the ancient Huandao county seat locates at the new Wangjia Village of Santai, southeast of Wenfeng Town in Longxi County at present. The ancient Huandao county seat is the most seriously damaged area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 data, so it should be in the meizoseismal area of this earthquake. The epicenter intensity of this earthquake is about 9~10 degrees, and the magnitude of this earthquake is estimated to be about 7. Considering the intensities of other towns damaged during this earthquake, we draw the isoseismal lines of this earthquake, with its major axis directed NNW. The direction of the major axis of the isoseismal lines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epicenter are approximately consistent with the strike of the western segment of the Gangu-Wushan secondary fault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western Qinling fault zone. This fault segment has clear evidences of new activity during late Holocene,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lef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ing with normal components; the fault dips NE and faulted the T1-T2 pluvial and alluvial terraces. Up to now, there are some surface deformation traces, such as deeply-incised seismic fault grooves, densely developed structural tensional fractures in the loess stratum, landslides and a series of beaded dolines etc. Combining the results of relocation of small to moderate earthquakes in the research area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ir distribution features in plane and profile, we get the results that the causative structure of the 47 BC Longxi earthquake is the western segment of Gangu-Wushan secondary fault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western Qinling fault zone. This fault zone is an important active block boundary fault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ibeten block, and has the tectonic condition to generate M ≥ 7 large earthquakes in the past and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