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关于地下水     
《地球》2015,(1)
<正>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狭义上是指地下水面以下饱和含水层中的水。在国家标准《水文地质术语》中,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各种形式的重力水。国外学者认为地下水的定义有三种:一是指与地表水有显著区别的所有埋藏在地下水的水,特指含水层中饱水带的那部分水;二是向下流动或渗透,使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地壳岩石或土的空隙(孔隙、裂隙、溶洞)中的水.按照存在的形式,可分为气态水、吸着水、薄膜水、毛细管水、重力水和固态水等.按照埋藏条件,又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个基本类型.每一类型又根据地下水赋存的形式再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溶洞水)三类以及一些过渡类型(如裂隙—岩溶水等).地下水一方面可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以及农业灌溉用水的水源,含有特殊组分或有较高温度的地下水还可用于医疗、热能利用和提取有用元素.另一方面,在某些情况下,它又能淹没矿坑或引起土壤盐碱化等,具有危害作用.[水文地质学]研究地下水的学科.它主要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分布与运动规律以及它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成分等.目的是寻找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防  相似文献   

3.
矿井水害防治和地下水利用与保护是煤矿水文地质学研究的两个基本任务。二者虽然研究的对象相同(均为地下水),研究方法相近(均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方法),但因研究目的不同(一为防治水,一为供水或利用水),对被研究对象形成的认识和看法则明显相左(同一对象,待遇迥异;是害是利,莫衷一是),形成了"开矿怕水,供水盼水"的矛盾局面。这一现象的背后,其实体现的是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博弈问题……煤矿水害防治把矿井涌水作为有害因素来对待;地下水利用,主要是从供水角度而言,它把地下水作为一种资源来保护;客观而言,地下水的形成只不过是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仅此而已。  相似文献   

4.
水循环系统     
《地球》2013,(10):58-58
地球上各种水体通过蒸发(包括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水径流等一系列过程和环节.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庞大的水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5.
GPS大气掩星技术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类活动引起全球变暖,衡量全球气候变化的指标有陆地、大气和海洋温度,水汽含量等等.研究对流层底层大气温度和水汽含量变化的传统方法是用数值天气预报模型和微波声纳,尚未实现用全球均匀覆盖的数据来做精确的定量研究.和GNSS系列卫星计划比较,最近发射的COSMIC卫星气象探测数据的空间、时间以及垂直分辨率都大大提高.采用COSMIC数据可以改进和量化南极洲的大气压力模型,并综合GNSS系列卫星测量的水汽和温度剖面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用一维协方差算法估计南极洲及附近海洋的大气压、温度和湿度剖面.把COSMIC卫星密集测量期间演算得到的大气折射率和GNSS系列卫星的结果进行比较.再和独立测量数据进行比较,包括南极洲自动气象观测站资料,数值天气预报模型资料,多种测高卫星水汽资料和海洋表面温度资料以及区域GPS水汽图.上述工作将改进发展中的气象遥感技术并应用于天气预报和空间天气预报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  相似文献   

6.
地磁记录室的防潮问题研究李盛祥(中国四川630056重庆地震台)潮湿问题至今仍困扰着我国的地磁记录(含部份观测)工作。潮湿的来源有几个方面:一是地下水汽或地下水冲破记录室的地下防线,升腾或渗透进入室内;二是施工过程中残留在室内建材及空气中的水份及水汽...  相似文献   

7.
由散布于地球表面的114台地震检波器组成的全球台网能监测到地震、火山喷发和核爆破引起的地震波。但是,陆地上的地震台网不能满足对大部分地球海洋地区的监测。因此,约有70%的地球表面未被监测到,留下了全球低震级地震和地球深部数据覆盖的空白。一个由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和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组成的被称作海洋地震台网(OSN)的国际研究小组,打算在全球的远海地区安装20台永久性海底地震检波器,以填补全球台网的空白。在海洋钻探计划(ODP)和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下,海洋地震台网的科学家们已经从建在夏…  相似文献   

8.
刘嘉麒 《地球》2021,(1):1-1
湖泊是镶嵌在大地上的蓝色宝石,它不仅景色幽静,环境优美,还是生命之源,万物繁衍的地方。地球上约有14亿立方千米的水,其中约97.5%为咸水(主要在海洋中),2.5%为淡水,而这2.5%淡水的大部分(约70%)还被冻固在极地和高山的冰川中,能直接为人类所用的水仅仅是湖水、河水和部分地下水,总量不及全球水量的1%。可见淡水之宝贵,湖泊之宝贵。  相似文献   

9.
前言法国研究大陆和海洋地壳的地震反射和折射计划(ECORS)始于1982年。参加这项计划的有法国科学基金会(CNRS-INSU)、法国石油研究院(IFP)和 EIf-Aquitaine 石油公司。法国海洋开发研究所(IFREMER)参加了所有的海洋勘测。ECORS 于1983年实施以来到1988年共完成测线3200公里,其中陆地上测线为700公里(其中200公里是与意大利、西班牙联合完成的),海中测线为2500公里(与英国和西班牙合作)。法国 ECORS 计划受美国大陆反射剖面计划(COCORP)的影响较大,如  相似文献   

10.
土壤水     
《地球》2013,(10):55-55
土壤水分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灌溉水,此外.地下水上升和大气中水汽的凝结也是土壤水分的来源。  相似文献   

11.
结合淮河流域平原区水文地质条件,阐述了淮河流域平原区铁锰元素在浅层地下水(埋深0~50 m)中的赋存特征和分布规律.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并总结现有水质资料,认为淮河流域地下水中铁锰的形成和分布特征除了受含水介质成分、上覆土层性质、酸碱条件等影响外,主要受氧化还原环境控制.建议通过适当除铁锰工艺或改变地下水循环条件等方式来改变研究区浅层水地下水水质状况.  相似文献   

12.
至今人们对水质量变化与极移关系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全球陆地水储量变化对地极变化的激发.鉴于陆地水储量在全球分布不均,区域水质量变化与地极移动的关系值得深入探索,然而迄今尚少有研究.另外,鉴于水储量变化的估算存在不确定性,从不同角度寻找水质量变化的表征指标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位于90°W方向的世界第一大河亚马孙河流域为研究区,选用水汽、降水、径流、水储量变化多个衡量水质量变化的指标,研究了巨型流域水质量变化指标和极移的联系.通过采用Mann-Kendall方法、累积距平法和曲率法识别突变点,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判断趋势,采用傅里叶变换和EEMD方法识别周期,发现在1948~2011期间,在诸多指标中,水汽通量指标相对于其他指标总体上与极移的联系更紧密.具体表现在,降水和水汽通量存在极移拍频周期,水汽通量和降水与极移在0.05显著水平上存在共同M-K突变点(发生在1968年左右);水汽通量比其他指标与极移m_1、m_2分量的累积距平线趋势更一致;水汽通量和降水与极移m_1、m_2分量、振幅的相关性比其他指标与极移的相关性强(0.01显著水平).通过比较巨型流域水汽通量的激发、巨型流域陆地水储量变化的激发、全球陆地水储量变化的激发和观测激发,发现亚马孙河流域的水汽通量和水储量变化对地极的激发,都比全球水储量变化的激发,更显著地表现出"跟极移m_2分量的激发一致,跟极移m_1分量的激发不一致"的这个普适特点.为了更直观地展示水汽通量指标的大小,文章提出了巨型流域水汽赤道辐合带位置的新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巨型流域是研究水质量变化和极移联系的新视角,其中水汽通量指标较其他水质量指标与极移关系更紧密,而新提出的巨型流域水汽赤道辐合带位置指标极具形象表达水质量变化和极移的关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地震与地下水的变化有关系吗?我们知道,地下岩石的孔隙和裂隙中都充满着水和气,在岩石发生变形或破裂的过程中,岩石中的水和气必然随着发生变化.地震前发生的一系列地下水异常现象,如地下水位的升降,井水的翻花冒泡、变混、变色、变味,干枯多年的井(泉)突然涌水或原有一定涌水量的井(泉)突然干枯等;还有的需要用仪器进行观测,观测中可发现地下水的水质成分、气体成分、同位素成分及地下水位、水温等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有可能是地震的前兆.随着地震前兆研究的进展,利用地下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德雷克海峡的打开对海洋环流的影响.德雷克海峡未打开时,南半球中高纬度之间风应力旋度产生的流涡促进了中高纬度之间的热量交换;德雷克海峡打开后,南极绕极流(ACC)形成,绕极流区的强锋面阻隔了南半球低纬度向高纬度的热量传输.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利用一个箱式模型分析了德雷克海峡闭合时的风应力和打开时的海洋温度锋面分别对南极底层水(AABW)和北大西洋深层水(NADW)形成的影响.实验发现:(1)德雷克海峡闭合时,风应力产生的流涡强度增大,可导致AABW形成减少、NADW形成增多;南半球高纬度增温,整个大洋底层水的温度也同时升高.(2)德雷克海峡打开时,只有温度梯度达到一定强度才会有AABW形成,并导致南半球高纬度地区和大洋大部分底层水变冷;而当锋面强度小于临界值(本模式中为4.03℃)时,没有AABW形成,海盆中大部分区域的海温都偏高.模式实验结果表明,德雷克海峡打开的过程中,风应力的改变与海洋温度锋面的形成影响了AABW和NADW的形成,从而改变了大洋经向翻转环流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河北平原地下水化学环境演化的地球化学模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水文地球化学模拟方法,研究了河北平原地下水化学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演化问题,即山前地区地下水硬度、总溶解固体升高及中、东部地区咸淡水混合问题,定量确定了不同时期沿水流路径上及咸淡水混合过程中的水-岩相互作用及质量交换,从而揭示了地下水化学环境的演化机制.  相似文献   

16.
据檀香山夏威夷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家们认为,在世界海洋的海底,地震活动可能远比通常所认为的要活跃得多。这些研究人员说,太平洋发生着地震,而世界地震台网却一直未检测到这些地震。这些地震之所以未被检测到,可能是因为它们未产生正常类型的地震波。夏威夷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沃克(Da-niel Walker)说,“海洋被认为是无震的,但我们相信,如果在深洋盆地放置地震仪器,那么就会出现一个完全不同的图像。”他说,板块运动施加给海洋岩石圈板块的应力远比通常所认为的大得多。岩石圈是地壳的外部刚性部分。沃克和该研究所的另一位地球物理学家克  相似文献   

17.
基于再分析资料,分析和理解水汽的大时空尺度变化规律,是气候变化研究中的重要环节.但不同再分析资料间水汽变量的差异,会导致相关气候变化研究的不确定性.因此,本文对比研究了三种当前最新的第3代再分析资料,即ERA-Interim,MERRA和CFSR的多年(2000~2012年)全球大气柱水汽含量气候态分布的异同并分析了可能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再分析水汽资料尽管在描述全球水汽的主要变化模态方面有很高的相似性,但在全球分布、时间序列及变化趋势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洋面上三种数据的年际变化较为相似,而差异主要集中在赤道两侧辐合带和暖云区,这可能是源于不同模式暖云模拟和对流参数化方案的不同,以及水汽对卫星遥感数据同化的敏感性差异.总体而言,三者与卫星观测均较为一致.而陆地上的差异主要集中在非洲中部、南美洲亚马逊流域以及一些高原地区,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模式对复杂下垫面处理的不同,以及相应区域探空等地基观测数据的缺乏.并且,三者都较探空实测数据明显偏低.本文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理解再分析资料间的气候态差异特征,可为气候研究时水汽数据的选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东天山金窝子石英脉金矿床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的来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伟  李新俊  邓军 《中国科学D辑》2002,32(Z1):105-105
对东天山金窝子石英脉金矿床的3号脉和210号脉的主成矿阶段的石英、黄铁矿和闪锌矿的包裹体流体做了气体组分和H,O同位素组成测定.主成矿阶段的石英与硫化物交替沉淀,并且硫化物的沉淀总体较石英晚.石英和闪锌矿中的流体包裹体以原生为主.黄铁矿包裹体水的H,O同位素组成反映了成矿流体的2个主要来源,一个是去气后的隐伏岩体,一个是~(18)O/~(16)O组成受围岩缓冲控制的地下水,石英包裹体水的H、O同位素组成主要反映了地下水.硫化物包裹体流体的大部分气体组分都比石英者高.气体组分之间的线性关系指示富气体岩浆流体与大气降水来源的地下水的混合趋势.硫化物和石英包裹体流体分别含有较多的岩浆流体和地下水,因而记录了成矿流体成分的脉动式变化,说明岩浆流体是脉动式输入到地下水的.黄铁矿和方铅矿的硫、铅同位素组成表明,硫主要来自于岩浆,金属物质来源于从地幔到全壳的各种贮库  相似文献   

19.
东天山金窝子石英脉金矿床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的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东天山金窝子石英脉金矿床的3号脉和210号脉的主成矿阶段的石英、黄铁矿和闪锌矿的包裹体流体做了气体组分和H,O同位素组成测定。主成矿阶段的石英与硫化物交替沉淀,并且硫化物的沉淀总体较石英晚。石英和闪锌矿中的流体包裹体以原生为主。黄铁矿包裹体水的H,O同位素组成反映了成矿流体的2个主要来源,一个是去气后的隐伏岩体,一个是~(18)O/~(16)O组成受围岩缓冲控制的地下水。石英包裹体水的H,O同位素组成主要反映了地下水。硫化物包裹体流体的大部分气体组分都比石英者高。气体组分之间的线性关系指示富气体岩浆流体与大气降水来源的地下水的混合趋势。硫化物和石英包裹体流体分别含有较多的岩浆流体和地下水,因而记录了成矿流体成分的脉动式变化,说明岩浆流体是脉动式输入到地下水的。黄铁矿和方铅矿的硫、铅同位素组成表明,硫主要来自于岩浆,金属物质来源于从地幔到全壳的各种贮库。  相似文献   

20.
《地球》2013,(1):98
正露水四季皆有,秋天特别多。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热量散失很快,地面气温迅速下降。温度降低,空气含水汽的能力减小,大气低层的水汽就附在草上、树叶上等,并凝成细小的水珠,即露水。露水需在大气较稳定,风小,天空晴朗少云,地面热量散失快的天气条件下才能形成。如果夜间天空有云,地面就像盖上一条棉被,热量碰到云层后,一部分折回大地,另一部分则被云层吸收,被云层吸收的这部分热量,以后又会慢慢地放射到地面,使地面的气温不容易下降,露水就难出现;如果夜间风较大,风使上下空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