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敏 《测绘科学》2012,37(5):53-54,102
本文从古代地图的收集整理方面论述了古地图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古代地图起源及古代地图制图理论的萌芽期;从绘图方法、地图质基、地图图例符号的使用、地图方向和维度等4个方面探讨了古代地图制图技术的发展;并指出虽然我国古地图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对已有的文本记载和现存地图的研究,对史前地图即岩画的研究还很少,这是以后要加强的部分。  相似文献   

2.
郝敏敏 《地图》2010,(3):56-61
<正>在欣赏了前面那些五花八门的西方古地图邮票之后,很自然会联想到中华古地图。我们从小就通过许多历史故事了解到中国古代地图文化的深厚广博,比如河伯献图、禹制九  相似文献   

3.
赵彬 《地图》2011,(1):126-129
中国的古地图,可以溯源至中华文明早期的夏代。自夏以降,历朝历代编制的地图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是相当丰富的,但流传下来的古代地图却为数极少。缘何如此?除了历史上的几次图籍损毁事件之外,地图本身的特性、古代地图介质的不易保存以及地图制作的复杂性也影响了它的传播。因此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古代地图实物是非常少的,其中的"之最",就更显得弥足珍贵了。  相似文献   

4.
地图内容是通过地图符号来表达的,随着地图所承载的内容不断丰富以及对地图精度的要求不断提高,地图符号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基于此,通过研究从战国到清朝的有代表性的中国古地图,围绕中国古地图符号象形这一最大的特点,总结了中国古地图符号的山水画法、抽象画法和符号化3种表示方法,阐述了中国古地图符号表达方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张婉 《中国测绘》2015,(1):62-63
古地图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的祖先借助地图扩展视野,开疆拓土,治理国家,以舆志图说的方式记录了农耕和游牧,征服与同化的更迭交错与民族融合,以舆图的方式绘制成了伟大灿烂历史的时空缩影。近日,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地图文化史》从文化史的全景视野来阐述中国古代地图史,以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图学史研究近况与发展设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均 《测绘科学》2000,25(3):56-59
在 2 0世纪 90年代 ,中国地图学史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等权威机构完成了“中华古地图珍品选集”等科研项目 ,出版了《中国古代地图集》、《舆图综录》等图籍和工具书 ,在古代地图与近代地图研究方面发表了若干著作和高水平研究论文。进入 2 0世纪的信息时代 ,中国地图史研究仍具有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在社会化信息传播等方面将取得引人瞩目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孙靖国 《地图》2014,(1):128-129
我们常常混淆“古地图”与“历史地图”这两个概念,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含义。简而言之,“古地图”是古代人绘制的地图;“历史地图”则是现代人绘制的表现历史时期地理状况的地图,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就属于此类。这两类地图并非截然不同,也有交集。古人绘制的前代地图,相对于今天来说,属于古地图,但对于绘制者的时代而言,也可以划到历史地图的范畴。  相似文献   

8.
陈宇  王秀秀  林梅村 《地图》2014,(1):24-33
古代中国人究竟曾经对世界了解多少?丝绸之路对于东西方文明的交融起到过怎样深远的影响?一张明代绘制的地图引发了什么新的创见?西方古地图又是如何见证古代东西方交流的?丝绸之路沿线的城市如今是否还依旧繁华?  相似文献   

9.
从几个典型的中国古地图的数学基础出发,结合相关的数学方法,探讨了中国古人在地理空间维度认知方面走过的历程。认为,当中国古代地图发展到以"计里画方"进行地图绘制时,已经实现了3维地理空间的科学认知。这也是"计里画方"的制图方法可以持续1 000多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从几个典型的中国古地图的数学基础出发,结合相关的数学方法,探讨了中国古人在地理空间维度认知方面走过的历程.认为,当中国古代地图发展到以"计里画方"进行地图绘制时,已经实现了3维地理空间的科学认知.这也是"计里画方"的制图方法可以持续1 000多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孙果清 《地图》2009,(2):132-133
中国古代地图的地形地物形象画法是以计。里画方为数学基础,以形象符号来表示地图内容的绘制方法。它始自汉代,发展于魏晋、隋唐,又吸收了明清国画绘法的精髓,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凝练,日趋完善。以此法绘制的古地图也经久不衰,究其原因:  相似文献   

12.
孙果清  右舷 《地图》2005,(4):58-59
中国传统地图的绘制和发展富有自己的特色,古籍中的地图学史料亦十分丰富.然而,得以流传下来的古代地图数量却极其有限.为保存古文物,传播古文化,使幸存下来的珍贵古地图汇集成编,早在1983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即邀集有关庋藏研究单位,组成了<中国古代地图集>编委会.在全国各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的支持协作下,经过对我国现存古代地图的普查和缜密的遴选整理,<中国古代地图集>已于20世纪末公开出版发行了3卷.其中,第一卷选收战国至元代绘制的地图60种205幅,第二卷选收明代绘制的地图68种248幅,第三卷选收清代绘制的地图84种212幅,分别于1990年、1995年、1997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3.
《地图》1992,(2)
根据读者建议,自1992年起每期《地图》杂志封面刊载一幅我国古地图的片段。我国古代地图学具有光辉的历史和丰硕的成果,选载一些古地图拓片或像片作为封面,不仅是历史文物的欣赏,也可以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并使本刊丰富多彩而具有文献保存价值。但本刊编辑部力量有限,希望广大读者和地图爱好者提供复制图拓片,或提供有关信息,以使本刊封面得以每期更换。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进一步认识中国古地图的文化价值及其对中华古文明的贡献,该文对照中华古文化划分的7个历史时期,解读了不同时期代表性古地图的文化特色与成就,初步发现"原始聚落图"与"狩猎路线图"记录了"夏商周"古文化雏形时期人类活动状态;"疆域图"与"墓穴图"表达了"春秋战国"文化奠基时期统治者关注重点;"驻军图""三维地形图"与"商业图"等,象征着"秦汉"中央集权文化时期频繁战事需求;进入"三国两晋南北朝"细腻文化时期,土地管理精准化开创了古地图科学,并完成了"地形方长图"等科学古地图;域外地图(西域与亚洲)与疆域政区图,标志着"隋唐"鼎盛时期中外文化交往成就,以及强化领土与政区管理需求;基于"制图七法"守令图,以及石刻图、印刷图的出现,标志了"宋元"灿烂文化时期古地图创新成就;享誉世界古代航海图、海防图,以及经纬度世界地图与内府舆图等,标志着"明清"多元文化推动的中国古地图走向近代地图之进步。总之,中国古地图属于古文化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则相互促进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15.
孙果清 《地图》1999,(4):46-48
中国古代地图,大多为篇幅较大的单幅图。因此,也就不易保存,流传至今者与书籍相比,仅仅约l彻。古代地图历史时间跨度达3000余年,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表现出的绘画艺术,堪称世界独一无二。对这些经历千灾万劫幸存下来的珍贵遗产进行研究,对弘扬祖国优秀文化有着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地图,有一种特殊现象:除一小部分刻本外,大多手给本和刻本均未在图上注出绘画年代及绘者姓名,甚至连地图名称也不标明。有些绘本地图的图名、题决、题款采用贴签或书写于图外某处,常常因年久而失落。可见对古地图…  相似文献   

16.
《地图》1996,(4)
国外古地图身价不菲当今,在国外尤其是欧洲,人们开始意识到那些雕刻精致、制作漂亮的古代手绘地图的收藏阶值,认为它们和古画一样值钱。在伦敦的地图交易市场上,按地图的制作年代与珍稀程度.一张18世纪的地图售阶500美元,17世纪的地图开价近1000美元,一...  相似文献   

17.
孙果清 《地图》2006,(3):100-101
宋、元、明初时期的中国古地图,传世极少,除保存下来的十几幅石刻地图外,在古代书籍中还存有一些,我们称之为版刻地图。但这些书籍中的古地图,历经数百年的板荡流离,现在能见到的实物寥寥无几。而明初编纂的巨型类书——《永乐大典》收录并绘制了部分精细的宋、元、明初时期的地图。这些难得一见的珍贵地图,也正是中国地图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史料。《永乐大典》,明成祖令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辑而成。始于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告成于永乐五年(1407年)十一月。初名《文献大成》,后经增补,更名《永乐大典》。共22877卷,11095册。编成后,未…  相似文献   

18.
由于地图与国家疆域紧紧连系在一起,历代都注重地图的绘制。但随着时光的流逝王朝的更迭,绝大部分古地图均以散佚。据有关部门初步调查,我国目前现存的古代地图约有二千多幅。现将在学术上和艺术上有重要价值的地图珍品介绍如下:①西汉长沙马王堆汉墓地图:包括“地形图”、  相似文献   

19.
漫说古地图     
古地图主要是按照政治史的划分,指清朝灭亡之前的地图,是当时人绘制的"当代"地图,属于文物或准文物.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具有独特的文化发展脉络,地图的发展亦是如此. 被时间尘封的早期地图 文字的描述即便详尽,终究无法展现出地图的形象,古地图的出土和发现让我们可以亲眼鉴证其发展的真实轨迹.《兆域图》1983年出土于河北省,是中国现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地图(距今约2400多年),早于古罗马帝国最早的地图600年之久.  相似文献   

20.
正地图是人类表达世界认知和反映客观世界的工具,是人类的第三语言。无论西方,还是东亚文化圈,都产生了悠久而且自成体系的地图文化。我们一般将历史时期产生的地图叫做古地图。古地图作为人类的一项重要文化遗产,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和自然地理信息,也承载了不同文明的世界观,其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逐渐被认识。本文通过对古地图价值的梳理,试图多角度、系统地阐述古地图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