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4 毫秒
1.
海人草别名鹧鸪菜,是一种海产红藻类。它藻体丛生,高5厘米~25厘米,粗约1.5厘米,暗紫红色,软骨质,有不规则的叉状分枝,全身密披毛状小枝,但茎部因小枝早期脱落而裸露,固着器为盘状构造。为多年生藻类。 海人草为优良药用海藻。据记载,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台湾兰屿以及东沙群岛、南沙群岛  相似文献   

2.
真丝藻属Eudesme是J .Agardh于 1880年 (J.Agardh 1880 ,p .2 9)建立的。其主要特征为 :次生基部由直立初生中央轴及假根状丝体组成 ;初生中央轴由几个丝体束构成 ;假根状丝体则由中央丝体的基部产生 ;中央轴多管状 ,合轴分枝 ,由纵向排列的丝体组成 ,排列比较疏松 ;内皮层细胞  相似文献   

3.
于1963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南,黄河堤坝北岸盐碱地积水洼中采得两号标本,经光镜观察表明,该新植物为鞘毛藻科一新属——辐枝藻属。辐枝藻为分枝丝状体,由匍匐部分和直立部分组成;匍匐枝彼此贴靠形成单层细胞厚的假薄壁组织;直立枝具粗壮的主轴和细的小枝;部分小枝末端细胞具一条长的鞘毛;每个细胞具一个周生、片状的色素体,蛋白核一至多个,具一个细胞核。该藻以动孢子营无性生殖,动孢子囊位于枝或小枝顶端。此新属仅一新种,为嗜盐辐枝藻。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4.
2014年3—4月间,在西沙群岛鸭公岛海藻资源调查中采集到一种石花菜类海藻,经鉴定为匍匐石花菜扁平变种Gelidium pusillum var.pacificum Taylor。其主要特征为:1.藻体紫红色,丛生;2.藻体高约1~2cm,由匍匐茎和直立枝构成,直立枝基部圆柱形或扁压,上部扁平,具有不规则或羽状分枝,匍匐茎近圆柱形,其下生有不规则或尖锥状固着器;3.皮层细胞2~3层,根丝细胞数量较多,集中分布在髓层;4.四分孢子囊生于小枝顶端,形成囊群,四分孢子囊横切面观长卵圆形,埋于皮层细胞中,十字形分裂;5.枝顶端轴细胞形态为穹形,突出于皮层外。上述特征1~3可将匍匐石花菜扁平变种区别于我国产的匍匐石花菜其他变种,特征5可将该变种区别于个体较小的蓝色拟鸡毛菜,特征4不能有效地区分近缘种。综合如上特征,利用营养生长特征鉴定我国分布的个体较小的石花菜和拟鸡毛菜类群是一种可行的方法。该变种为我国三沙市西沙群岛首次记录,丰富了南海诸岛海藻区系的植物地理成分,也为进一步分析该区系的植物地理全貌提供了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5.
通过形态结构观察、生殖器官的发育和rbcL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发现了分布于海南省陵水新村的东方蜈蚣藻(Grateloupia orientalis S.-M.Lin et H.-Y.Liang)为海南新纪录种,该物种具有以下特征:藻体质地凝胶状或软骨质;皮层外部由5~6层念珠状的细胞构成,内部由1~2层星形细胞构成;生殖枝丛由两个分枝组成;果孢子囊分布在除藻体基部外的皮层内.  相似文献   

6.
中国真丝藻属Eudesme J.AG. (Chordariales, Phaeophyta)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丝藻属Eudesme是J.Agandh于1880年(J.Agardh 1880,p.29)建立的。其主要特征为:次生基部由直立初生中央轴及假根状丝体组成;初生中央轴由几个丝体束构成;假根状丝体则由中央丝体的基部产生;中央轴多管状,合轴分枝,由纵向排列的丝体组成,排列比较疏松;内皮层细胞从中央轴横向长出,稍网状排列;同化丝由内皮层末端细胞产生,不分枝,有密集的载色体;毛透明,从生长点或皮层丝体的基部产生;单室孢子囊无柄或在皮层丝体上有柄。 中国真丝藻,仅Lu Baoren和C.K. Tseng(1983)在“Common Seaweeds of China”中对Eudesme virescens(Cam.)J.Ag.作过描述外,未见其他更详细的报道。经过最近几年本文作者的研究发现中国真丝藻共有4种,除了Eudesme virescens(Cam.)J.Ag.外,另外还有黄海真丝藻Eudesme huanghaiensis Ding et Lu、青岛真丝藻 Eudesme qingdaoensis Ding et Lu和山东真丝藻Eudesme shandongensis Ding et Lu3种。  相似文献   

7.
绒扇藻属(Avrainvillea)藻体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洋,尤其盛产于珊瑚礁上。因此,该属种类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海区的限制。绒扇藻属的主要特征是藻体深绿色,褐绿色或黑褐色,基部是由假根状丝体相互交织,构成固着器,固着在礁石上。叶柄单生或具有多次分裂。叶片单个或多个,形状不一,多数为扇形,长圆形,肾形到扁压。藻体不钙化,通常黄色或褐色。二叉状分枝,基部常常缢缩,似念珠状或念珠状。皮层丝体无明显分化或具假皮层。关于绒扇藻属海藻的分类研究,至今为止,已发现23个种。  相似文献   

8.
在2011~2013年间对粤东地区进行了20余次野外大型海藻资源调查,采集了大量标本。利用形态特征,对部分标本进行了分类学研究。经鉴定,标本中包含江蓠属5个种及变种,即芋根江蓠Gracilaria blodgettii Harvey、异枝江蓠G.bailinae Chang et Xia、细基江蓠G.tenuistipitata Chang et Xia、细基江蓠繁枝变种G.tenuistipitata var.liui Zhang et Xia、长喙江蓠G.longirostris Zhang et Wang。它们的主要鉴定特征分别为:芋根江蓠的分枝基部明显缢缩;异枝江蓠的藻体暗绿色,初级分枝围绕主轴互生、偏生或叉分;细基江蓠的藻体主轴基部纤细,分枝简单;细基江蓠繁枝变种的藻体纤细,分枝繁多;长喙江蓠的囊果具有明显的长喙状突起。其中,芋根江蓠和异枝江蓠在粤东地区属首次报道,文章对其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该研究结果丰富了粤东江蓠属的物种多样性,为粤东地区江蓠属物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分类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条斑紫菜壳孢子幼苗非基部假根的生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条斑紫菜壳孢子作材料,对室内(10~25℃,8~45μmolphotonm-2s-1,12L∶12D)萌发的壳孢子苗进行观察,结果是:10~20℃,壳孢子苗形态正常,只有最靠近基部的细胞长出假根;而25℃的不同光强下,相当比例的幼苗表现分段现象;每个藻段基部细胞有一个较大的液泡,细胞的长宽比接近1,从这一细胞长出假根的现象较普遍。假根长出的方向多数向着藻体的基部,个别向着藻体端部。非基部假根的产生有两个必要的条件:(a)壳孢子苗是形态嵌合体;(b)培养温度是25℃。这一现象在紫菜中首次报道,并对其出现的普遍性和产生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形态结构观察结合rbcL和COI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发现分布于海南省博鳌的台湾蜈蚣藻(Grateloupia taiwanensis S.M.Lin et H.Y.Liang)为海南新纪录种。结果表明:藻体直立,红色或紫红色,质地柔软黏滑,高6—18cm,宽2—3cm,叶片呈披针形,边缘长出的小育枝亦呈披针形,长5—25mm,宽1—5mm,固着器呈圆盘状;皮层由8—11层细胞构成,髓部非中空,髓丝纵走或相互交错;雌雄异体,精子囊由外皮层细胞形成,球形。果胞枝生殖枝丛主枝由6个细胞构成,辅助细胞生殖枝丛主枝由5个细胞构成(6cpb-5auxb型),均为典型的Grateloupia型。囊果散布于除固着器外的整个雌配子体的表面;四分孢子囊由四分孢子体的内皮层细胞产生,呈十字形分裂。rbcL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4个采自海南的样本与产自台湾南部的台湾蜈蚣藻之间无碱基序列差异;COI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4个样本间无碱基差异,在蜈蚣藻属这一大的进化支中聚集成独立的小分支,区别于其他种。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真马尾藻亚属SubgenusSargassum刺托组SectionAcanthocarPICAE团伞托序亚组SubsectionClmerulatae扁托系SeriesPlatycarpae的种类研究过程中,发现该系新种4个,它们是永兴马尾藻SargassumyongxingenseTsengetLusp.nov..模式标本于1958年3月8日由郑树栋采自西沙群岛永兴岛,模式标本号AST58-4012;三亚马尾藻SarsassumsanyaenseTsengetLusp.nov,模式标本于1976年4月15日由曾呈奎、周显铜采自海南岛三亚市大东海,模式标本号AST76-1972;大洲马尾藻SargassumdazhouenseTsengetLuspnov,模式标本于1957年6月间日由郑树栋、夏恩湛采自海南岛三亚市大洲岛,模式标本号AST57-5615;巨囊马尾藻SargassummegalocystumTsengetLusp.nov,模式标本于1957年6月12日由郑树栋、夏恩湛采自海南岛三亚市大洲岛,模式标本号AST57-5616。4种模式标本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12.
实验用切枝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主枝不同部位的生长,以顶枝生长最快,基部生长最慢。实验结果还表明,切下的枝段生长有极性。文章还对切枝培养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马莹莹  赵瑾  解威峰  姜鹏 《海洋科学》2020,44(8):98-105
黄海绿潮由浒苔漂浮生态型主导,普遍认为其具有高度分枝的表型特征,但始终缺乏形态学的量化表征。本研究针对浒苔的分枝表型,通过广泛采集漂浮生态型与定生群体样本,使用最高分枝级数和一级分枝密集度两个形态学指标进行了量化表征,结果表明,定生浒苔普遍仅有一级分枝或无分枝,而漂浮生态型分枝级数最高可达五级,其一级分枝密集度是定生浒苔的5.8倍,说明漂浮生态型的分枝程度显著高于定生浒苔。另外,无论自然条件还是人工培养条件下,发现漂浮生态型分枝表型的可塑性也明显强于定生群体。上述结果提示,高度分枝表型是漂浮生态型重要的漂浮适应性特征;而分枝表型的强可塑性,可能有助于其适应漂浮过程中多变的海洋环境。上述结论可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形态学量化指标和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三亚鹿回头近岸海域内的优势种造礁石珊瑚——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为研究对象,以丰年虾(Artemia salina)无节幼体为饵料,研究了异养营养对丛生盔形珊瑚光合作用与呼吸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异养营养的输入能够增加丛生盔形珊瑚的共生虫黄藻密度以及色素含量,并能够显著提升其光合作用与呼吸速率,然而单个虫黄藻的光合速率降低,这与虫黄藻密度增加引起的遮蔽效应有关。从营养角度来看,异养营养的输入能够使丛生盔形珊瑚有机碳的净积累速率提升约44.5%。本研究结果显示异养营养的输入能够促进丛生盔形珊瑚的光合与呼吸代谢,且这种情况下丛生盔形珊瑚的营养模式更为健康。  相似文献   

15.
以水温16oC、p H 8.1±0.2、盐度20的砂滤海水为实验用水,以体长(7.643±0.639)mm的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秋繁同生群仔虾为实验对象,经确认其在水温由16oC瞬降至14oC后并保持96h恒温的最终成活率略低于5%后,以此为水温骤降胁迫处理方式,采取显微扫描像素测量技术和多元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A、B、C、D、E实验群体,依次为温降胁迫处理后(0—24)h、(24—48)h、(48—72)h、(72—96)h时段内的死亡群体和温降胁迫处理后96h时的存活群体间形态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1)各实验群体在本研究所涉15项形态性状中均无显著差异(P0.05)仅为第一触角柄长、额剑长和眼径,在所涉17项形态比例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仅为尾节高/尾节长;(2)随耐寒性能差异的增大,各实验群体间的欧氏距离也随之增大,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3)经主成分分析,提取到的4个特征值均大于1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7.590%,其中载荷绝对值大于0.80的主要影响变量均仅存在于第1主成分中;(4)将E实验群体定义为耐寒处理选留群,其余实验群体统归为耐寒处理淘汰群,采用逐步导入判别法建立的Fisher分类函数方程组可较清晰地区分淘汰群和选留群个体,其中选留群和淘汰群个体的判别准确率P1分别为99%和88.75%,P2分别为89.80%和98.88%,两者综合判别准确率为93.88%。  相似文献   

16.
17.
为了解江苏、江西、湖北、上海、河南5个地区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形态差异和获取快速、有效的形态鉴别方法,本研究采用传统形态测量法和地标点法来分析各产地形态差异。结果显示:(1)克氏原螯虾雌雄群体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前三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分别为79.96%、67.21%,传统形态测量法前三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分别为76.77%、82.70%,两种方法均表明其形态差异主要体现在头胸甲及腹部部位;(2)聚类分析将克氏原螯虾5群体聚为两支,上海、河南、江西、湖北群体聚为一支,江苏群体单独聚为一支。(3)地标点法雌雄群体综合判别准确率分别为100%、94%,传统形态测量法综合判别准确率均为56%。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间克氏原螯虾具有一定的形态差异,且地标点法区分不同产地克氏原螯虾群体差异性效果显著,这将有利于克氏原螯虾生产和选育过程中群体的鉴别及外形特征的快速获取。  相似文献   

18.
角质颚是鸢乌贼重要的摄食器官,信息储存能力强,被广泛用于重建头足类生活史等研究。根据2017年5—8月中国灯光罩网渔船在南海西沙群岛海域采集的860尾鸢乌贼样本,结合经研磨后角质颚微结构中的日龄轮纹,对角质颚微结构及其外形生长特性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鸢乌贼角质颚上颚微结构分为头盖部和脊突部,两部均由明暗交替的日龄生长纹组成,头盖部的日龄生长纹较为清晰且易于读取。选取上头盖长(UHL)、上脊突长(UCL)、上侧壁长(ULWL)、上翼长(UWL)、下头盖长(LHL)、下脊突长(LCL)、下侧壁长(LLWL)和下翼长(LWL)作为描述西沙群岛海域鸢乌贼角质颚生长的外形特征参数。协方差分析表明,角质颚外形特征参数不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AIC分析表明, UCL和LCL与日龄的生长关系最适用线性生长模型表示, ULWL和LLWL与日龄的生长关系最适用对数生长模型表示, UHL、UWL、LHL和LWL与日龄的生长关系则均最适用于逻辑斯蒂生长模型表示。随着日龄的增加,鸢乌贼角质颚外形特征参数与胴长的比值基本稳定。日龄范围为211—240 d时,鸢乌贼角质颚UHL、UCL、UWL、LHL、LCL、LLWL和LWL的绝对生长率(AGR)较低。鸢乌贼角质颚在日龄介于121—210 d时生长迅速,在日龄介于211—240 d时生长速率下降,日龄211—240 d可能是鸢乌贼角质颚外部形态生长的拐点。研究结果为后续利用角质颚研究南海鸢乌贼的渔业生物学、生态学和关键生活史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近来的研究表明,一些所谓的环球或环极地分布的广布种实际上包含着一些局限性分布的隐存种,物种多样性可能被低估。本文采用形态学和DNA条形码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印度洋和西北太平洋海域的龟螺属(Cavolinia)和小龟螺属(Diacavolinia)的种类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和物种鉴定。结果表明,线粒体16S rRNA基因数据不支持小龟螺属形态种的划分,分布于西北太平洋的D. grayi、D. vanutrechti、D. pacifica、D. elegans、D. angulosa等多个形态种可能属同一个种,即长吻小龟螺(D. longirostris)。COI基因数据也不支持钩龟螺(C. uncinata)亚种和变形的划分。许多形态特征不能作为种或种下分类单元的区分依据。钩龟螺、球龟螺(C. globulosa)和长吻小龟螺在COI系统树中均形成2个地理支系,其内部可能存在隐存种。西北太平洋海域长吻小龟螺的核基因组中存在线粒体假基因,对DNA条形码分析产生严重干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