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本文描述了中国福建省红树林湿地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2个新种。Sabatieria conicoseta sp.nov.的主要特征是:具有短的锥形体刚毛、12-15个管状的肛前附器以及长度为12-15 μm的直的引带突起。Dorylaimopsis papilla sp.nov.的主要特征是:交接器中部具有角质化带状隔膜,近端头状具一小钩,其长度为肛门所在位置体直径的1.5–1.8倍,具有长度为37-40μm的背尾指向的引带突起。泄殖孔前具16-18个微型乳突状的肛前附器。  相似文献   

2.
描述了采自东海陆架沉积物中自由生活线虫HopperiaNemanema属的两个新种。新种大化感器霍帕线虫主要特征是螺旋形化感器5圈,较大;弓形交接刺近端宽大具有中肋,延伸至三分之一处;引带具有弯曲的引带突;6个乳突状的肛前辅器;锥柱状尾具有膨大的末端和尾端刚毛。新种小线虫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大小是属内最小的;具有较大的椭圆形化感器;尾锥状;交接刺细,具有腹面翼膜,近端弯钩状;引带环形;1个肛前辅器乳突状,其上着生3条刚毛。更新完善了Hopperia属17个种的二岐检索表。  相似文献   

3.
武青华  陆洋  孙静 《海洋与湖沼》2020,51(3):622-629
在对海南岛及渤海滨州贝壳堤岛的自由生活海洋线虫进行分类鉴定和多样性研究中,发现拟色矛线虫属2个新纪录种:微拟色矛线虫(Chromadorita minima (Kreis) Wieser, 1954)和异常拟色矛线虫(Chromadorita abnormis (Kreis) Gerlach, 1965),并进行了描述。其中,微拟色矛线虫(C. minima)具有以下特征:体型粗短,体表具横向均匀排列的斑点、无环纹;口腔具有大的稍弯曲的背齿、头刚毛5—6μm;交接刺均匀、弯曲、近端不膨大、长约为泄殖孔体径的1.5倍、引带突尾状、无肛前辅器。以上特征与原始描述一致,但交接刺稍短(30—35μm vs 41μm)(测量6个个体)。异常拟色矛线虫(C. abnormis)虫体细长,体表具横向均匀分布的环纹和斑点;头刚毛长0.4—0.5倍头径、化感器为横向的肾形、口腔具有一个稍大的背齿和两个较小的亚腹齿;交接刺细长、向腹面弯曲呈弧状、近端头状、远端渐尖、引带板状、无引带突、具5个杯状的肛前辅器。其特征与原始描述相似,特别是德曼值a、b、c一致,但该标本体型较大(818—1231μm vs 810—842μm),交接刺稍长(44—49μm vs 25—33μm)(测量9个个体)。  相似文献   

4.
在对渤海滨州贝壳堤岛的自由生活海洋线虫进行分类和多样性研究中,发现2个我国新纪录种并进行了描述。其中,澳洲深咽线虫Bathylaimus australis Cobb,1894主要特征为:头刚毛长约20μm,分为4节,顶端膨大;前口腔大,无齿,后口腔小,具小齿;化感器双环形,位于口腔中部位置;交接刺细长,稍向腹面弯曲,近端膨大呈头状,长32-37μm;引带宽大,肾形,长36-40μm,末端角质化,渐尖。古氏努朵拉线虫Nudora gourbaultae Vincx,1989主要特征为:体表具12列纵向排列的V型装饰;第二体环较宽,头刚毛11-15μm(为头颈的67%-81%);化感器圆形,直径4-6μm(为相应体径的29%-38%),位于第二体环上;具双咽球;交接刺细长,弯曲呈S型,长为肛径的1.3-1.5倍;引带等于或长于交接刺,镰刀型,无肛前辅器。  相似文献   

5.
孙静  黄勇 《海洋科学》2021,45(1):14-21
在对东海的自由生活海洋线虫进行分类和多样性研究中,发现2个我国新纪录种并进行了描述。深海螺旋球咽线虫Spirobolbolaimus bathyalis Soetaert&Vincx,1988的主要鉴别特征为:体表具显著的环纹,头感觉器呈乳突状,化感器螺旋形,口腔中部具有一个背齿以及一对亚腹齿,咽前后各有一个咽球;具有两条弧形的交接刺,引带呈板状,无肛前辅器,具两个反向排列的直伸精巢。伸长丝瘤线虫Filoncholaimus prolatus Hopper,1967的主要鉴别特征为:体表光滑,内唇感觉器乳突状,十根头刚毛,口腔具一背齿及两个等大的亚腹齿,尾锥状,渐变为长丝状,锥状部分具尾刚毛;交接刺呈弧形,引带简单,板状,无引带突,具两个乳突状的肛前辅器和两个反向排列的直伸精巢。  相似文献   

6.
作者以山东烟台养马岛采集的未受扰动的样品为研究材料,对中国黄海潮间带自由生活线虫的种类和多样性展开研究,发现两个新纪录种八棘单茎线虫(Monoposthia octalata Galtsova,1976)和瑞氏拟单宫线虫(Paramonohystera riemanni (Platt,1973) Lorenzen,1977)并进行描述。八棘单茎线虫主要特征为体表具有八排侧装饰,化感器呈圆形、较小,口腔具有一个大的背齿,口腔前端具有明显角质化波浪形的结构,无交接刺,引带作镰刀状,尾呈锥状。标本特征与Galtsova描述的模式标本特征基本吻合,只是黄海的标本虫体稍长,化感器略大,引带稍长。瑞氏拟单宫线虫主要特征为虫体较细,头刚毛短,化感器呈圆形位于口腔后部,口腔内不具齿,交接刺稍弯曲,为对应体径的4.1倍,引带简单,尾细长呈纤毛状。标本特征与Platt描述的模式标本特征基本吻合,只是黄海的标本虫体稍长,头刚毛和尾部更长,交接刺略长。  相似文献   

7.
在2021年春季对广西北海金海湾红树林保护区的自由生活海洋线虫进行分类和多样性研究中发现联体线虫属(Comesoma)国内2个新记录种,分别为百慕大联体线虫(Comesoma bermudense)和赫尔曼联体线虫(Comesoma hermani),并对其特征进行了描述与图示。百慕大联体线虫主要特征为:4根头刚毛,长度为21~31 μm,4根亚头刚毛,长度为5~7 μm;虫体表皮具横排的侧分化点纹,颈部有不规则排列的颈刚毛;口腔前部膨大,底部角质化;螺旋状化感器,2.5圈;两条细长的交接器,弧长189~200 μm,引带没有突起,肛前附器乳突状;金海湾标本交接器弦长与尾长之比为0.7~0.9,大于其模式种的0.4~0.6。赫尔曼联体线虫主要特征为:口腔前部呈杯状,基部加厚,后部狭窄;螺旋状化感器,2.5圈;两条细长的交接器,弧长187~192 μm,引带没有突起;金海湾标本雄性体长约为2.2~2.4 mm,大于模式种的1.7~2.1 mm。该属物种在红树林湿地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
文章描述了采自青岛胶州湾潮下带沉积物中自由生活线虫Wieseria属的两个新种。新种Wieseria sinica sp.nov.特征为具有短的唇刚毛和头刚毛,且指向后方;具有椭圆形双边化感器;弓形的交接刺具有翼膜;环状的引带以及棒状尾。新种Wieseria tenuisa sp.nov.特征为具有大的德曼值(133.6);长的唇刚毛指向前方;交接刺具有翼膜,近端呈钩状;引带呈棒状;具有相当长的棒状尾(长度相当于7.9倍泄殖腔相应体径)。它区别于新种Wieseria sinica sp.nov.主要在于更长的唇刚毛,且指向前方;交接刺相对较直且具有钩状近端,身体更加细小(德曼“a”值较大)。文章更新完善了的Wieseria属的二岐检索表。  相似文献   

9.
于东海陆架沉积物中发现并描述一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新种:镰刀光皮线虫Actinonema falciforme sp.nov.镰刀光皮线虫的主要鉴定特征为:六根外唇刚毛和四根头刚毛成一圈;表皮具复杂而前后不同的装饰和侧分化;大而明显的化感器椭圆形,中间具一横裂口;单前精巢,反折;前后双卵巢,反折;缺失交接刺和引带,仅具有镰刀形引带侧件。在光皮线虫属中,只有镰刀光皮线虫和长尾光皮线虫A.longicaudatum缺失交接刺和引带,而仅具有引带侧件。镰刀光皮线虫可根据较短的体长、镰刀形引带侧件和较短的尾部而区别于长尾光皮线虫。  相似文献   

10.
渤海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两个新种(英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渤海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两个新种,海异齿线虫Parodontophora marina n.sp.(嘴刺目、轴线虫科)和异毛联体线虫Paracomesoma heterosetosum n.sp.(色矛目、联体线虫科);前者来自渤海莱州湾的DA_2和DA_4站,水深分别为20和16m;后者来自大连夏家河子砂质滩中潮带。新种海异齿线虫与日本海齿线虫(P.marisjaponici Platonova,1971)十分相似,但新种有规则排列的颈刚毛(雄性和雌性的颈刚毛排列式均为(3D—2V)2,排泄细胞大且排泄孔开口于口腔中部的腹部表面。新种异毛联体线虫的雄性交接器为本属相对最长者,为肛径的7倍,化感器之后成对的颈刚毛以及de Man比值明显地高于本属所有的种。本文提供了包括这两个新种在内的两个属双歧式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在青岛海洋大学海洋生物系。  相似文献   

11.
采用染色体步移(Genome walking)的方法克隆了真鲷vasa基因5′侧翼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潜在的顺式作用元件,并与斑马鱼核心启动子进行比对,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克隆得到的真鲷vasa基因5′侧翼序列序列长度为2762bp,其中包括TATA-box、CAAT-box...  相似文献   

12.
黄海小型水母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松  张芳  李超伦  杨波  吉鹏 《海洋与湖沼》2012,43(3):429-437
根据"973"项目2000年10月—2007年8月浮游生物大网样品,对黄海小型水母类的种类组成及其丰度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各优势水母种类在黄海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黄海测区内小型水母整体丰度较低,且主要分布在50m等深线以浅海域,各小型水母类群如水螅水母类,管水母类和栉水母类以及10种优势种类的季节更替非常明显。与其它海域相比,黄海小型水母丰度水平最低,平均为0.8ind/m3,占整个浮游动物丰度的比例小于0.5%,因此从丰度上看,小型水母在黄海浮游动物功能群中并不占优势。  相似文献   

13.
通过2009-2011年5月下旬-7月下旬辽东湾北部近海10m等深线内的大型水母调查数据,分析了辽东湾北部近海近三年中大型水母资源状况,并探讨了辽东湾大型水母的生态类型。结果显示:辽东湾北部近海大型水母种类主要有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沙蜇(Nemopilema nomurai)、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海月水母(Aurelia sp.1),海蜇和沙蜇是优势种。海蜇幼水母阶段主要集中分布在5m等深线以内的近岸河口水域,随着个体增大有略向深水或密度较小的水域扩散的趋势,仍主要分布在5m等深线两侧水域,属于高温低盐种类。6月份调查海区中发现大量的沙蜇幼水母,随着沙蜇个体增大,7月份调查海区中沙蜇数量大幅度减少。辽东湾海月水母在南部海域出现较多,2010、2011年在北部近海部分海域出现。白色霞水母近几年来辽东湾出现较少,栖息在盐度较高的水域。辽东湾各种大型水母中,沙蜇的生长速度最快。辽东湾海蜇幼水母、沙蜇幼水母的海区出现时间要晚于黄、东海。  相似文献   

14.
以鳕鱼皮为原料,采用双酶水解法制备鱼蛋白水解物再经亚铁修饰获得鱼蛋白水解物亚铁复合物(Fe-FPH),并对Fe-FPH进行了抗营养性贫血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以水解度(DH)为5%的鱼蛋白水解物为原料,在pH7.0、温度20℃、螯合时间15min的条件下可获得Fe-FPH6.7%;(2)Fe-FPH蛋白含量为85.1%,铁含量达40254mg/kg,氨基酸价为59.62;(3)抗营养性动物实验研究表明:Fe-FPH给药组第5天可显著提高营养性贫血大鼠的Hb含量,第11天时表现出极显著效果;Fe-FPH组,第11天有显著降低大鼠血中PPIX作用,到第18天时表现出极显著效果。因此,Fe-FPH不仅含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且有显著抗营养性贫血功能,可望成为鳕鱼加工副产物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秦松  林光恒 《海洋与湖沼》1993,24(5):542-546
于1989年3月-1989年9月,利用极谱测定法研究了无机诱变剂Cd在3级实验食物(链从褐指藻经中国对虾至欧氏六线鱼)中的传递,并对积累Cd的中国对虾和欧氏六线鱼肌肉和内脏灰样进行了紫露草微核测定。结果表明,Cd浓度在传递中依次减少;经过6d喂食,Cd从褐指藻到中国对虾的传递比例为66.6%;经过7d喂食,Cd从中国对虾到欧氏六线鱼的传递比例为29.9%。t测验发现,处理组对虾内脏灰样与肌肉灰样之  相似文献   

16.
采用间接ELISA法(最低检测值约104cfu)研究不同培养条件、不同培养阶段、抗体处理、营养饥饿等对河流弧菌粘附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TSB培养的菌体的粘附作用极显著强于TSA培养的菌体的粘附作用(P<0.01);河流弧菌能很好地粘附于大黄鱼粘液,粘附量随菌浓度升高而增大并符合饱和粘附动力学:y=0.1782ln(x)1.6923(R2=0.9810);不同生长阶段河流弧菌的粘附能力不同,在培养初期阶段细菌的粘附量先是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并在培养24h后粘附量达到最大,而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其粘附量急剧下降;抗体处理后河流弧菌的粘附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营养饥饿菌体的粘附量明显降低。以上结果表明:海水中的河流弧菌能很好地粘附于大黄鱼鳃粘液,其粘附作用受细菌培养条件、营养状况等自身因素的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河流弧菌的流行病学和致病机理。  相似文献   

17.
采用常规表观生物学特性及16S rRNA、gyrB及rpoA基因同源性检索与系统发育学分析等方法,对分离自江苏连云港某育苗场的大批死亡日本对虾蚤状幼体的优势生长菌进行了综合鉴定。结果表明,其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与弧菌属的需钠弧菌相近;16S rRNA、gyrB及rpoA基因同源性检索也均与需钠弧菌相似性最高,分别为98%、89%和95%,且三种基因的NJ系统发育树也均与需钠弧菌聚为一个分支;分离菌的致病性试验表明其半数致死量LD50为1.8×106CFU/ml。综合分离菌的致病性、形态与生理生化特征及基因同源性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认为引起日本对虾蚤状幼体大批死亡的病原为需钠弧菌。基于gyrB基因序列设计1套LAMP特异性引物,建立了需钠弧菌的快速特异性检测方法,可用于由需钠弧菌引起的水产动物疾病的诊断及分子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8.
于2010年从宁德患病大黄鱼中分离得到一株优势菌NPL1006,经鉴定该菌株为美人鱼发光杆菌。人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大黄鱼的半致死浓度(LD50)为7.96×103CFU/g体重。药敏性实验结果显示NPL1006对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和诺氟沙星等9种药物高度敏感。采用纸片法检测得到NPL1006的胞外产物具有蛋白酶、明胶酶和淀粉酶活性。胞外产物感染斑马鱼研究结果显示其LD50为1.20mg蛋白/kg体重。以上结果表明大黄鱼源美人鱼发光杆菌NPL1006胞外产物含有多种毒力因子,与该菌对大黄鱼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对细鳞鲑和哲罗鲑的全血、血浆的理化特征及生理功能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8周的同等养殖条件下,细鳞鲑与哲罗鲑的SGR和DWG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均属健康状态下生长。血液生理学方面,细鳞鲑和哲罗鲑的红细胞形态均呈椭圆,细胞核呈长椭圆形;红细胞核体积分别为(50.12±7.85)μm3和(66.25±10.21)μm3。细鳞鲑与哲罗鲑的RBC、Hb、Hct、MCV和RDW存在显著差异(P<0.001),哲罗鲑的MCHC显著高于细鳞鲑的(P<0.01);这些血液生理学数据表明,细鳞鲑和哲罗鲑的耐低氧能力较弱。血液生化方面,细鳞鲑与哲罗鲑的Na+、P、AST、TG和CHOL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这几项指标前者均大于后者,这两种鱼的剩余其它生化指标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底物浓度在正常范围内,AST和ALT可作为细鳞鲑和哲罗鲑的肝细胞损伤的特异性指标,且细鳞鲑的肝脏更容易受到损伤。  相似文献   

20.
利用ND1、ITS1序列差异对采自太湖、在形态上被认为是背角无齿蚌、圆背角无齿蚌、椭圆背角无齿蚌的三种个体进行鉴定,并与从NCBI中下载到的同属不同种褶纹冠蚌的ND1、ITS1序列进行对比,分析了基于Kimura2-parameter模型参数得到的遗传距离,并构建了NJ树。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所有背角无齿蚌种间遗传距离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