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湘西南中、上泥盆统礁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提出了一个较完善的生物礁定义。在湘西南洞口—城步确定了十个生物礁;列举了典型礁相剖面并阐述了礁体特征;提出六种生物礁成矿作用。环礁内的城步铺头黄铁矿床成因类型,属于礁控半闭塞泻湖沉积矿床。后来(1979—1980)鉴于这类矿床的独特成矿作用和巨大经济价值,提出礁控成矿论、礁控矿床和生物数学地质等概念来指导找矿。  相似文献   

2.
特有的岩相古地理条件敢东营凹陷中央背斜带西段沙一段上亚段特殊的牲礁块油藏。通过对200余口井的小层精细对比,以及对地质,测井,地震的综合研究和分析,将河86断块沙一段上亚段生物礁按形态进行了划分,并确定为环礁;同时,对生物礁相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杨振  张光学  张莉  鄢伟  林珍  骆帅兵  钱星 《中国地质》2017,44(3):428-438
南海南部北康盆地发育大量的生物礁,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文章基于北康盆地高精度地震数据及钻井数据的研究表明,北康盆地的生物礁成像较好、类型齐全,有点礁、台地边缘礁、块状礁、层状礁、塔礁、环礁共6类型。其发育演化可以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早中新世的初始发育阶段、中中新世早期的繁盛阶段、中中新世晚期的衰退阶段和晚中新世的淹没阶段。古近纪及早中新世的断裂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构造高点,为生物礁的初始发育创造了条件,而中中新世以来基底快速沉降导致的相对海平面的快速上升决定了生物礁主要发育于中中新世时期,而晚中新世以来相对海平面持续上升,致使生物礁退积到隆起顶部,从而进入淹没阶段。北康盆地的生物礁数量多、规模大,而且很少受后期成岩作用的二次改造,具备优质储层形成的前提。同时,区域烃源岩、疏导体系、盖层及生物礁的分布等油气地质条件,决定了中部隆起西部和东部隆起东部是北康盆地今后生物礁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4.
德国泥盆纪的层孔虫十分繁盛,不同形态、不同规模的层孔虫礁体广泛发育于台地内部、台地边缘和深海盆地内的火山周日。块状层孔虫是主要的造礁生物,四射珊瑚也参与了造礁,但数量极少。礁区岩相分异明显,盆地相、礁前相、礁核相和礁后泻湖相清晰可辨。部分礁体,如布瑞隆环礁显示清楚的初殖、拓殖、繁殖和衰亡四个演化阶段。层孔虫礁的主要繁盛期为吉维特期-弗拉斯期。德国泥盆纪生物礁的基本特征类似于加拿大同时期的生物礁,但在德国泥盆纪的礁灰岩杂体内至今尚未发现有经济价值的石油和天然气。这可能与莱茵海西地槽复杂的地质发展史有关。  相似文献   

5.
Luba JANSA 《地学前缘》2005,12(2):151-161
深海钻探揭示构成环礁的浅水碳酸盐建隆覆盖沉积在太平洋西北部平顶海山之上。相对于现今珊瑚藻类生物构成的环礁而言,白垩纪和古新世孤立的环礁的四周边缘生物含量甚少,造礁能力下降。这些环礁浅水碳酸盐沉积在火山基座的顶部,在Albian初期、Albian末期、Maastrichtian晚期和始新世中期发生沉没。早期研究认为这些碳酸盐体系经历了地面暴露阶段以及随后的海侵淹没阶段。然而,一个事实是,环礁沉没仅发生在当太平洋板块背负着平顶海山向北漂移过程中,并且是经过南纬7°以后。几个不同的假说用来解释该时期环礁沉没现象,包括环礁暴露、喀斯特化、地面侵蚀、增强赤道上升洋流、缺氧和/或者富营养的浑浊水的出现等。文中在太平洋平顶海山深海钻孔的沉积、生物地层和古纬度数据综合研究基础上,提出一种新模式用于解释晚白垩世—古新世浅水碳酸盐建造的沉没。与以前的模式不同的是,文中提出,这些晚白垩世—古新世“环礁”之所以发生沉没,原因是受到原始环南赤道洋流(pSEC)的影响,导致一种对分泌碳酸盐的生物不利环境的产生。而且,当这些平顶海山漂移到南纬5°时,即赤道古纬度带,许多浅水碳酸盐建造之上,铁锰结核开始沉积。同时,平顶海山下沉到溶解氧极小层(海平面之下400~1 100 m)和原始环南赤道中层洋流( pEI  相似文献   

6.
侯方浩 《沉积学报》1986,4(2):46-46
由四川省石油学会,四川省地质学会,四川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联合召开的首届《生物礁油气藏及其它矿床》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3月29日至4月3日在重庆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49个单位的148名代表(不包括列席代表),他们分属于石油工业部,地质矿产部,煤炭工业部。中国科学院,各高等院校以及出版单位,有关学会等。代表中有长期从事生物礁研究的老专家,教授,也有为在生物礁中勘探和发现油气资源和其它矿产作出贡献的生产第一线的地质工作者们。  相似文献   

7.
广西二叠纪生物礁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广西二叠纪生物礁(丘)非常发育,自栖霞期至长兴朝的均有分布,以茅口期最繁盛,生物礁主要发育于具陡斜坡的孤立浅水台地边缘,包括堤礁,马蹄形礁,环礁,链状礁和块状礁,造礁生物以钙质海绵为主,另有水螅,管壳石、苔藓虫及红藻等。包覆粘结生物以古三石孔藻、层纹状蓝绿藻为主,附礁生物为底栖生物和藻类,礁岩类型以复合型为主,包括包覆骨架岩,粘结骨架岩,包覆障积粘结岩,包覆粘结岩等。生物丘则主要产在碳酸盐缓坡,孤  相似文献   

8.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梅山组一段层序内发育大量丘状反射体,目前共有油气钻井6口,二维地震测线约12 000km,测网密度大多为6km×8km。三维地震区两块面积共约1 700km~2。以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及区域地质资料为基础,立足研究区钻井资料、二维地震与三维地震剖面资料,通过地震测线剖面追踪,刻画丘状反射体地震反射特征和几何形态,进而开展波阻抗反演、类比与对比分析,结合成礁古构造背景研究等,分类对丘状反射体给出合理地质解释。研究结果表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梅山组一段发育4类丘状反射体,地质解释为生物礁、等深积岩丘和底辟构造3类地质体。生物礁为斑礁群和台地边缘礁,发育在古地貌高地的清水环境,跟周围地层相比具有同期地层厚度增大特点。斑礁群为中强震中频丘状地震相,分布在南部斜坡缓坡单斜型台地的高部位;台地边缘礁为强震中频扁平丘状地震相,主要发育在南部隆起碳酸岩台地边缘。单个生物礁外形呈丘状、凸透镜状,具有礁脊和礁沟,内部可见前积,翼间双向上超,顶、底强反射,轮廓清晰。垂直于古水深方向礁前比礁后陡,呈微不对称,平行于古水深方向礁体呈对称—微不对称。波阻抗反演显示礁顶底统一连续,斑礁群波阻抗值达到7kg/m3*m/s左右,台地边缘礁波阻抗值达到7.5kg/m3*m/s左右。等深积岩丘为中强震中连低频丘状地震相,分布在南部斜坡带单斜型台地台缘斜坡。等深积岩断面上呈丘状,丘与丘之间界线模糊不清,在平面上呈长条状,波阻抗值为5.8kg/m3*m/s左右,与生物礁显著区别。岩浆底辟显著特点是具有"根"。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与生物礁有关油气资源探查的几点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世界上已发现了一大批生物礁型油气藏,在已知的大型和特大型油田中,与生物礁有关的约占三分之一,总可采储量在100亿吨以上;与生物礁有关的气田更为可观,储量以万亿立方米计.近年来,我国在海区和陆区也相继发现了一批与生物礁有关的油气藏,展现了我国勘探开发生物礁型油气藏的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0.
海相油气区生物礁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亚秋  龚一鸣 《地球科学》2007,32(6):871-878
生物礁是良好的油气聚集场所.几十年来我国在生物礁及其含油气性研究、生物礁发育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油气区隐伏生物礁的地球物理识别与预测方法也日趋成熟, 生物礁储层形成机理与预测研究进一步深入.油气区生物礁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生物礁基础研究综合程度不够; 二是生物礁成油系统研究薄弱; 三是生物礁分布规律与地质预测精细程度不够.油气区生物礁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是生物礁基础研究将向综合的生物礁生态-沉积体系研究以及生物礁地球生物学研究方向发展; 二是生物礁与油气成藏研究结合将更加紧密; 三是油气区生物礁的研究手段向多方法的交互验证与集成研究过渡; 四是生物礁储层预测与描述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地质历史上的生物礁丘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储层及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的赋存体。过去对它的研究仅限于浅海透光带中的礁体,并有一个比较成熟的成因模式:生物礁、丘灰岩是一种生物成因的岩石,具有原地生长的生物骨架,由群体生物生长组成的格架捕获、粘结、障积了碳酸盐的颗粒、灰泥等物质充填于骨架之间形成的岩石。生物礁丘的生长需要一个比较严格的外界条件。现代碳  相似文献   

12.
吴熙纯 《古地理学报》2009,11(2):125-142
川西北晚三叠世卡尼期生物礁-鲕滩组合属于马鞍塘组(汉旺组),分布于现今龙门山边缘的绵竹、安县、江油辖区,是作者于1975年带领地质填图小组发现的。文中通过对研究区生物礁进行微相分析,以及与世界同类生物礁对比,认为研究区的生物礁是以六射海绵为主的硅质海绵障积作用与以蓝细菌为主形成的凝块石粘结作用共同造礁,是一种深水粘结-障积型生物礁丘,也是灰泥基质支撑的生物礁。通过微相分析,尤其与世界镶边陆架模式及缓坡模式的标准微相对比,确定了研究区生物礁群的生长基底(鲕粒滩及生屑滩)不仅是形成于缓坡,而且是形成于同斜缓坡。川西北卡尼期同斜缓坡的推论、生物礁窗模式的建立及沉积相古地理图的编制,是认识川西北晚三叠世早期大地构造格局和沉积环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一、成礁地质背景中国南方晚二叠世生物礁主要分布在上扬子的滇、黔、桂交界处(南盘江地区)和川东、鄂西地区,在陕西镇安西口、湖南怀化中伙铺和郴县等地有零星出露。现已查明的晚二叠世生物礁共有46处——9处井下,37处地面(图1)。生物礁的分布受大地构造背景和沉积相的控制。从区域构造位置看,鄂西地区和南盘江地区早古生代时处在扬子台地的东部和南部。  相似文献   

14.
生物礁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生物礁是由固着生物所建造的本质上是原地沉积的碳酸盐建造。生物礁内部孔隙和空洞非常发育,从而成为油气和多种矿藏资源的有利富集场所,所以生物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而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物礁成分、构造以及形态复杂多样,研究历史非常久远并且充满了争论。在以前的研究中非常依赖于一些非常主观的特点,如抗浪性等来判断是否为生物礁,因此在生物礁100多年的研究中始终都存在着礁与非礁的尖锐争论。这一问题实际上涉及到生物礁的基本概念、定义以及各种术语的含义。这些方面的混乱严重的影响了生物礁的研究与发展。经过最近20年的研究,生物礁的国内外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生物礁的判断现在主要根据生物礁客观和固有的特点,如生物礁内部的构造支撑以及构造支撑所决定的内部成分。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生物礁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对最新的研究成果的总结和介绍必将推动我国生物礁研究的发展。本文在参考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了生物礁研究的历史与最新成果;总结了生物礁概念与定义的最新认识以及建立在构造基础上的分类方案;对生物礁生长的过程与影响因素以及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介绍了造礁生物在地质历史时期中的发展与演化,以及生物礁地化研究的成果与意义。  相似文献   

15.
广西六景生物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方积义 《中国岩溶》1985,4(4):359-365
<正>六景是华南泥盆系标准剖面之一,中泥盆统东岗岭组生物礁巳有过报导。1983年9月,笔者在考察六景中学附近的层状礁的同时,还发现位于六景圩南约700米处一层孔虫生物礁,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本文着重探讨新发现的生物礁的特征(图1)。六景生物礁的研究,将丰富六景标准剖面的内容,为进一步研究本区中泥盆世碳酸盐岩的岩相古地理和沉积环境,具有一定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6.
索县、巴青地区均位唐古拉山脉的南侧,属于羌塘地层区,其中,索县的桑卡拉佣组和巴青马如的布曲组中均发育有生物礁。造礁生物主要为六射珊瑚Schizosmilia、层孔虫Parastromatopora以及双壳类Liostrea。在分析造礁生物的个体生态特征基础上,根据研究区造礁生物类型及其组合特征,将生物礁划分为5个造礁群落,即Schizosmilia-Parastromatopora,Parastromatopora,Schizosmilia,Liostrea和Cyanobacteria-Liostrea造礁群落,并阐述了各群落的组成、结构与功能以及生态环境特征。根据群落在纵向上的组合与发育特征,分析了造礁群落的演化与海平面的变化特征,其中,Schizosmilia-Parastromatopora,ParastromatoporaSchizosmilia三个群落构成了索县地区造礁群落的演化序列,Liostrea和Cyanobacteria-Liostrea构成了巴青地区造礁群落的演化序列,造礁群落演化分析表明,群落演化表现为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为群落演替,这种形式主要发育于索县桑卡拉佣组生物礁中;第二种形式为群落取代,这种形式主要发育于巴青布曲组生物礁中。最后,阐述了研究区的生物礁的发育特征与成礁方式,认为研究区主要成礁方式有造架作用、障积作用和黏结-障积作用,其中前两者主要体现于桑卡拉佣组生物礁中,后两种主要见于巴青布曲组生物礁中。  相似文献   

17.
地质历史上的生物礁主要为海相生物礁.海相生物礁中生物种类丰富,而且常常出现在正常的海洋环境中.陆相湖泊生物礁则极为少见,而且造礁生物种类单调,常常出现在特有的湖泊环境.山东东营凹陷古近纪湖相藻礁主要由绿藻门的枝管藻形成礁体的骨架,蓝细菌藻纹层起粘结作用.居礁生物种类十分单调,但数量丰富,主要包括广盐性的介形类、小型腹足...  相似文献   

18.
南沙群岛中央水道及南华水道两侧的珊瑚礁,大部分为环礁,分属开放型、半开放型、准封闭型、封闭型和台礁化型,反映了环礁向灰砂岛演变的不同阶段。每个环礁,从礁前斜坡向礁坪至潟湖,可相应划分出3种沉积相和细分9种沉积带。礁顶是全新世中期以来形成发育的。  相似文献   

19.
黔南扁平村晚石炭世生物礁生物群落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黔南紫云猴场镇以西约4 km扁平村发现了新的大型生物礁组合。该礁产于马平组Triticites带内,时间上隶属于晚石炭世晚期。通过对该礁组合中生物群落的详细研究,将其自下而上划分为组合面貌不同的6个群落。其中成礁生物群落有两个:珊Ivanoviacfmanchurica,叶状藻Eugonophyllum和菌藻类蓝细菌群落及珊瑚Formitchevella群落。前者各种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独立发育构成小点礁,彼此平行排列,形成下部点礁层;后者由大型笙柱状排列的Formitchevella构成其上部主礁体。这些群落代表了生物礁的不同发展阶段,显示了在造礁过程中生物种类更替演化的特征,而群落演化与成礁有一致的对应关系,并控制着该生物礁的发育和规模。以特征生物Formitchevella为代表的造礁群落的组成、结构、生态特征和礁体生长发育模式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石炭纪礁体中都是独特的,构成了晚石炭世罕见的非藻造架生物礁。扁平村生物礁的发现,丰富了世界石炭纪造礁生物群落的类型,为研究石炭纪造礁生物群落演化、礁体生长及建立生物礁生长动力学模型提供了新的实例。  相似文献   

20.
生物礁的分类生物礁可以根据不同标志、特征来进行分类,最常见的为形态分类和成因分类。形态分类根据生物礁形态特征和古地理分布位置,一般可分为堤礁(Barrier reef);镶边礁或岸礁(gringing reef);呈分散、孤立状分布于泻湖内的点礁或斑块礁(Patch reef);环礁(atoll reef);马蹄形礁(horse shoe reff)。成因分类这主要依据岩性、古生态特征,并结合考虑形态标志。目前较有代表性的分类有海格尔(Heckel,1974)、威尔逊(wilson,1975)、特米(Toomey,1981)、弗吕格(Flugel,1982)、詹姆斯(James,1983)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