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分析沉积盆地中地震波速度与地层年龄的关系,指出地震波速度与地层年龄没有内在的、成因上的联系. 由于沉降速度的大小、沉积成岩后期热液活动、沉积间断所造成的不整合面、盆地地质构造复杂等因素,使这种关系通常有不确定性.文献\[1\]给出的地震波速度与地层年龄的关系式所计算的地层年龄、盆地基底年龄与实测年龄之间有很大的误差,这种计算方法缺乏科学性,没有任何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深井观测地震台网的进一步发展,在深井中获得的地震资料反映出了不少有意义的信息。本文对纵向不同深度上记录的地震波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探讨了纵向不同深度上各点之间记录的地震波走时差异和振幅差异的物理成因,指出了台基介质特性及空间状态(全空间或半空间)对地震波传播特征和记录特征的影响,并用软盖层效应加以统一解释。结果表明,在地下纵向不同深度上,自下而上直至地面,地震波的位移幅度逐渐放大、走时加长、周期变大;平原地区的松散沉积覆盖层对地震波产生放大、延时和滤波作用;在井下可以观测到向下传播的地面反射波,因而使得波列变复杂。  相似文献   

3.
随着深井观测地震台网的进一步发展,在深井中获得的地震资料反映出了不少有意义的信息。本文对纵向不同深度上记录的地震波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探讨了纵向不同深度上各点之间记录的地震波走时差异和振幅差异的物理成因,指出了台基介质特性及空间状态(全空间或半空间)对地震波传播特征和记录特征的影响,并用软盖层效应加以统一解释。结果表明,在地下纵向不同深度上,自下而上直至地面,地震波的位移幅度逐渐放大、走时加长、周期变大;平原地区的松散沉积覆盖层对地震波产生放大、延时和滤波作用;在井下可以观测到向下传播的地面反射波,因而使得波列变复杂。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电气设备进行增量动力分析(IDA),得出在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瓷套管根部的应力值,回归分析得出瓷套管应强比(RSS)与地震峰值加速度(PGA)的关系式.以瓷套管应强比作为整体性能指标,进行地震易损性分析,得出瓷套管在不同破坏状态下的应强比值区间,给出瓷套管地震失效概率与地震峰值加速度之间的计算公式,并绘制瓷套管在不同...  相似文献   

5.
应用2012年9月至2015年4月福建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及边界线附近邻省共享数据台站记录的108个地震事件波形资料,首先采用Atkinson方法求得覆盖福建省较广的地壳平均地震波非弹性衰减,再用Moya方法求得98个台站的场地响应。在此基础上,精确测定得到了福建仙游M_L5.0震群序列M_L≥2.0的45个地震的震源参数,通过定标参数间关系的研究,表明:地震矩M_0随震级M_L的增大而增大,两者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统计关系为log M_O=1.06×M_L+9.9;震源半径与震级之间的关系式为:r=112.7×M_L-152.8;拐角频率总体随着震级的增大而变小,线性关系为:f=-3.2×M_L+17.7;应力降随震级的增大总体变大,关系式为:Δσ=1.52×M_L-3.28。  相似文献   

6.
VTI介质中地震波反射波合成记录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向向异性介质中,由于地震波的相速度和群速度有较大差异,相角和群角不同,相速度、群速度及群角相与角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因此与各同性相比较,计算地震波相速度,群速度及群角就更加困难,其合成地震记录的难度也就之增大,本文根据VTI(具有垂直对称轴的横向各向同性)介质中地震波的运动学特征,应用射线追踪方法,计算了VTI介质中的地震波的旅行时,并合成了反 地震记录,这为反射地震波的旅行时及速度分析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龙锋  闻学泽  徐锡伟 《地震地质》2006,28(4):511-535
为了建立适用于华北地区地震活断层的地震震级-震源破裂尺度经验关系,从1965年以来华北发生的地震中,系统整理出已由地震波谱、地形变、余震分布等方法获得和发表的震源破裂尺度参数,包括破裂长度L、破裂下倾宽度W以及破裂面积A(A=L×W),同时还基于余震分布重新确定出部分地震的破裂尺度参数。针对来源于不同方法的破裂尺度参数的不确定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提出通过进一步分析和鉴别来确定出可靠参数的8条原则。依据这些原则的综合分析,共获得34次地震的可靠破裂长度以及其中20次的破裂面积。震源机制解反映这些地震破裂以走滑型占绝大多数。我们进一步采用最小二乘法,分别建立起华北地区的面波震级MS-破裂长度L的回归关系式MS=3·821+1·860lg(L)以及面波震级MS-断层破裂面积A的回归关系式MS=4·134+0·954lg(A)。与已有同类关系式的比较分析表明:文中新建的2个关系式可较好地适用于华北以及首都圈地区的走滑型地震活断层的潜在地震强度评价  相似文献   

8.
岩石的地震波速度是浅部地层地下识别和区域构造研究的基础.哈密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产油区域之一.本文利用Autolab2000岩石物性测试仪器,研究了0~200 MPa(约0~7000 m地下深度)下干燥、饱油与饱水三种状态时的砂岩地震波速度,得到了四组砂岩样品在三种状态下的纵横波速度与压力的拟合关系式.实验发现:在三种不同状态下,砂岩样品的纵横波速度都与压力呈对数关系;对于纵波,干燥下的波速明显小于饱油与饱水,但是饱油与饱水两种状态下岩石的纵波速度差异很小,饱水时的纵波速度略大于饱油;对于横波,低压下三种状态的地震波速度基本没有差异,在高压下,饱油与饱水样品的横波速度明显小于干燥样品.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菏泽台深井摆与地面摆记录的地方震资料,分析比较了两仪器记录的初至波P到时、P波初动单振幅、周期、振幅比及地震震级等参数,发现深井摆与地面摆记录的地震波参数特征有相间,也有差异。这些记录差异可能反映了不同结构的介质对地震波吸收的影响及仪器放大倍数不同,对记录的地震波参数也会有差别。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我国邢台地区、海城地区和唐山地区的100个地震,量取北京台基式仪记录同一个地震波的Sm等震相和面波相应周期的地动位移振幅,分别统一测定了震级M_L和M_s,采用最小二来法计算给出中国地震震级M_L和M_s的折合关系式M_s=1.04M_L-0.69,通过检验对比表明,这一关系式较适合于中国地区。同时指出,深入研究M_L与M_s的关系,对于认识不同波段上地震波能量的分配,揭示震源的物理特征,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场地指的是所研究的近地表地点附近的局部地质条件.工程场地是地震波传播的载体,地震波在不同场地中传播特性存在着差异,场地条件对地震波的传播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根据邢台地震的实际观测资料,红山台采用了随距离而变化的经验虚波速度。本文根据邢台地震区地壳上部的基本特征,从理论上讨论了红山台与其它台站所记录地方震虚波速度在不同震中距时的相对变化。讨论结果表明,地震波在传入平原松散沉积层时的折射和地震波射线的弧形弯曲可能是导致红山台虚波速度形成上述特征的两个重要原因。讨论中得到,在基岩中传播的地震波射线之弧值可表示为: θ-2tanθ(△/200+h) 本文所讨论的问题对平原地区地震波速度的研究、地壳上部水平差异很大地区的区域台网(即基岩台站与平原台站相杂)使用石川法交切地震基本参数、单台出射角法的使用以及离源角的研究等,可能是有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三维介质中速度结构和界面的联合成像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波逆行原理推导了三维介质中地震波射线走时对界面偏导数的完整基本关系式,并对基本关系式进行简化,得到其在二维和一维介质中的关系式. 给出了任意多个复杂界面情况下,反演时所需的走时对界面偏导数系数矩阵. 为了检验三维介质中速度和界面联合成像理论的有效性,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很好地对三维速度结构和界面进行了重建.  相似文献   

14.
基于在河南、湖北、江苏、安徽等省和西藏自治区进行的人工地震测深工作,详细分析了不同爆炸方式(水中爆炸、井中组合爆炸、矿山和洞室爆炸),不同炸药量(1.2~500吨)和不同观测距离(5~500公里)的实测资料,讨论了爆炸方式与衰减的关系。结果表明,水中爆炸的弹性波转换系数最大,并以组合爆炸方式获得最佳的效果。本文提出地震测深中的地震波衰减遵循关系式:V_m=β(R/W~1/3)-r式中,V_m 为地表运动最大速度,(R/W~1/3) 为折合距离,r 为衰减系数。(r=1.5~1.6)。文中简要讨论了地壳厚度与地震波衰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现行测定近震震级公式M_L=logAμ+R(△)对同一个地震而言,各地震台站测定的震级大不一致的原因入手,从地震波的衰减规律探索测定近震震级方法。本文认为主要有四个原因造成近震震级测定结果不一致。(一)震级起算函数R(△)存在明显的地区性差异;(二)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存在扩散作用的影响;(三)震源位错方式对辐射地震波能量和能谱具有方向性差异;(四)震源深度影响。这四方面的问题,用简单的台基校正是解决不好的。因此,首先必须建立近震震级的起算函数并重新测定出适合本地区情况的震级起算函数R(D)值。地球介质本身的性质在各个地区是不同的。它的非完全弹性、非均匀性以及地震波本身的传播还有随距离增加而振幅随之减小的扩散作用,使地震波的振幅实际按: A_μ=A_u·D~(-N)·e~(-a·D) (1)的规律衰减。根据李克特(C.F.Richter)震级公式的原始意义,对(1)右边取对数、移项整理得: M_L=logAμ+NlogD+a·Dloge (2)并设M_l=logA_u,R(D)=NlogD+a·Dloge取N=1则 M_L=LogAμ+R(D) (3)式中R(D)为近震震级起算函数。选用山东省台网记录的11个典型地震,102个台组的数据统计求得衰减系数a=0.011524,因此可根据R(D)=logD+0.005005D计算本地区的任何距离上的R(D)值。在地动位移计算方法上采取三维矢量合成,使共解决能量、能谱辐射的方向性影响和震源深度影响。  相似文献   

16.
时程分析法中地震波的选取关乎结构抗震分析结果是否准确,基于规范反应谱进行选波分析,研究不同选波控制指标下所选出的地震波在时域、频域等方面的特性及误差大小,并进行工程验证。结果表明:采用拟合反应谱选波方法所选的地震动在时、频域上特性差异较大,是导致时程分析法中结构响应差异性较大的主要原因,且选用更为严格的控制指标并不能有效降低所选出地震动时频非平稳之间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工程场地地震安评中加速度反应谱标准化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中计算了不同地震输入模式下的拱桥地震反应,讨论了输入指定地震波进行时域计算结果和按对应的反应谱进行计算所得结果之间的差异,特别分析了分别按地震波的实际反应谱和经过标定的反应谱计算得到的拱桥地震反应之间的不同.数值结果表明:在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中,采用标准反应谱的方式所提供的场地地震加速度参数,将会抹杀土层场地动力特性对地表地震动的影响.因此,按此地震动参数进行结构反应计算时,有时会低估结构的地震反应,留下结构抗震不安全的隐患.  相似文献   

18.
地震波是一种随机的、不规则作用的动荷载脉冲,可分为振动型和冲击型。不同类型的地震波会对砂土液化和变形等产生重要影响,而传统的砂土震陷计算方法往往忽视这种因素,只考虑最大加速度幅值。通过编写UMAT子程序,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BAQUS中开发亚塑性砂土边界面模型,对不同地震波类型下不同相对密度的砂土进行动单剪试验模拟,得到一系列砂土剪应变及竖向应变的时程曲线,并与室内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在同一工况下,同类型的地震波引起的砂土竖向应变相近,不同类型引起的竖向应变差异明显;振动型地震波比冲击型引起的竖向应变更大。  相似文献   

19.
路基地震峰值加速度响应特性振动台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采用拟静力法分析公路路基抗震稳定时,需要考虑路基对地震加速度产生动力放大效果的影响。为了研究该放大效果,针对填方路基在强地震动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设计并完成了1∶20比尺的路基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通过输入不同类型、幅值、频率的地震波激励,研究地震作用下路基模型边坡地震峰值加速度的放大系数。试验结果表明,路基边坡对输入的水平地震波具有明显的放大作用,而对竖向地震波的放大作用不明显。沿路基高程向上,水平地震波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呈现波动,且坡面的放大系数大于路基内部的放大系数。在不同类型、不同振幅和不同频率的地震波作用下,路基地震峰值加速度放大系数具有明显的差异。试验结果可为确定路基抗震稳定设计的动力荷载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地震时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至地表,地表各点接收到的地震波是经由不同路径、不同地形地质条件而到达的,因而反映到地表各点的振动必然存在差异.对于平面尺寸较小的建筑物(如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地震动空间变化的影响通常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