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2015年10月24-25日,"都市文化空间的情感与认同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举办。都市文化空间研究已经成为全球城市科学与文化研究领域共同关注的重要命题。为推进对中国现代都市文化空间形成和演变机理的深入探索,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与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了这次会议。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宁越敏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幕演讲。  相似文献   

2.
广州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和建设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君亮 《热带地理》2000,20(1):27-31
根据国内外旅游形象设计发展趋势,提出城市旅游形象设计应有3个层次:(1)城市旅游整体形象;(2)城市旅游特色形象;(3)旅游企业形象。根据Jansen-Varbeke都市旅游产品的界定模式,结合广州实际分析了广州的旅游吸引物,将广州具有国内外吸引魅力的旅游形象定位为:(1)商都旅游,包括购物、美食、商务旅游区作为广州市形象旅游区,并就选址、景点建设提出了初步的构想。  相似文献   

3.
王云  周忠学  郭钟哲 《地理研究》2014,33(6):1097-1105
利用西安市土地利用解译图及社会经济数据,在界定都市农业景观的前提下,分析西安市都市农业景观破碎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都市农业景观破碎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1999-2011 年,西安市都市农业景观的斑块密度、分离度指数增加,都市农业景观呈破碎化趋势;② 都市农业景观分离度与都市农业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及各项价值均呈较强的负相关关系;破碎化过程中废物处理及土壤形成价值减少量最大,同时食物生产价值减少率最大,减少了12.73%,娱乐文化减少的价值量及减少率最小,为1.93%;③ 耕地、林地、水域呈景观破碎化趋势,而园地聚集度上升,同时耕地、林地、水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园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  相似文献   

4.
都市不但是本土与跨国健身俱乐部聚集之所在,也是其宣传和散布生活美学的流行文化中心,更是其主要的市场,现今最新、规模最大且最具代表性的健身俱乐部旗舰店无不想尽办法挤身首要都市,其中选择性的在新兴消费中心掀起卡位战。都市不仅是地理空间,也是现代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汇集地点,这个权力场驱动了健身产业的发展与转型,建构了健身意义内涵与实践的框架,以及健身地景的文化形式。本篇文章企图将健身产业的地景和都市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说明随着台北城市由戒严时期的战时首都、工业城市、投机城市、全球化城市,健身如何由都市空间上和以生产为主流的社会伦理中的双重边陲,成为进占都市中心的「企业」,并取代工业城市地景,成为全球化台北的生活风格地景。  相似文献   

5.
开封旅游形象策划与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在开封旅游资源及历史文脉研究、旅游形象认知调查、旅游形象替代性分析等前期基础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封旅游形象的策划与构建要突出“北宋文化”和“黄河文化”理念,以古文化遗产为依托,建设宋文化浓郁、北方水城独特的旅游文化名城;在此前提下,从视觉形象塑造、视觉识别系统形象设计和行为形象设计等方面对开封旅游形象策划与构建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雷州半岛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巧玲 《热带地理》2003,23(2):149-153
追溯雷州半岛海洋文化历史渊源,对其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进行定位,认为传承雷州半岛海洋文化,发展特色海洋产业是该区域海洋经济成功的关键.为此宜采取以下对策:重塑"南珠故乡"形象,发展海水养殖及加工业;重塑"海上丝路始发港 "形象,发展港口运输贸易业;树"大陆最南端,椰风海韵文化游"形象,发展滨海旅游业.  相似文献   

7.
林元城  杨忍  邓颖贤 《地理研究》2023,(6):1697-1714
伴随着消费文化的蔓延以及城市空间的拓展,乡村空间功能形态、组织关系和运行逻辑的都市消费化转型趋势日益显著。本文在厘清乡村空间都市消费化转型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搭建了中国乡村空间都市消费化转型的分析框架及其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逻辑,并以典型乡村为例剖析其空间转型过程及振兴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乡村空间都市消费化转型是在全球化、城镇化和消费化背景下,乡村空间从侧重物质生产功能转向侧重非物质生产和消费功能的过程,表现为城市元素注入与消费倾向加深,包括物质空间的消费化与商品化、空间主体的多元化与现代化、外部资本运作与文化介入、空间组织的制度化与市场化。(2)中国乡村空间的都市消费化转型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逻辑体现在物质空间再造与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外部群体介入与乡村发展主体强化、城市资本运作与乡村社会结构优化、空间组织转变与乡村治理现代化4个方面。(3)典型案例乡村的实证表明,乡村空间都市消费化转型伴随着乡村产业转型和业态多元、发展主体强化、社会活力增强和治理效果提升。经济形态、社会结构、组织关系和制度体系等方面的变革与重塑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城市资本和主体是推动乡村空间转型的关键。对乡村...  相似文献   

8.
城市旅游地域特色略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现代城市无论在区位,空间组合形态及单元形态,还是在民俗和文化生活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基中城市所处的位置,规划与文化建设对城市旅游形象的地域特色有着重要形象地域特色所表现的差异具有等级的差异性,其发展趋势表现为系统性,趋同性与趋异性并存,政府在进行城市旅游形象建设时,应加强针对性,突出城市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9.
论旅游区的文脉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文脉是旅游区的文化主题和文化精神,是旅游区实体形象的文化补充,是旅游形象的内在文化精神。赋予旅游区独特鲜明的文化主题和文化精神,形成内在的文化脉络,不仅能提升旅游产品的品位,而且能以差别性的文化特征与其他旅游区识别,从而能在日益涌现的旅游产品中脱颖而出。文脉是旅游区的重要质量因子.根据产品质量管理原理,对文脉的规划和构造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文脉是游客可以理解的;文脉需要有历史继承性;文脉要体现旅游区特定的功能;文脉是符合现代美的;文脉要求旅游区的整体配合;文脉是全局的;文脉是需要改进的;文脉指导旅游区营销形象。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县域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动态分异与提升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岱  蔺雪芹  刘旭  孙鸣喆 《地理研究》2014,33(9):1706-1715
促进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北京都市农业为研究对象,综合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时间变化轨迹刻画和空间分异格局归纳两个视角,解析都市农业影响因素的共栖关系和互动效应,结合地区特点提出合理的提升路径,以期为北京都市农业的科学发展提供科学支撑。研究表明:资源环境本底仍是制约北京都市农业发展的关键瓶颈,城镇化和工业化对北京都市农业发展影响具有两面性,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中北京都市农业显现出异常的敏感。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促进北京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依托资源环境优势,拓展都市农业发展空间;瞄准城市发展需求,提升都市农业产品层次;顺应经济发展趋势,创新都市农业服务体系;创新经营管理体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掘政策调控潜力,强化都市农业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客家文化旅游为研究对象,运用游客满意理论,测评客家文化旅游的游客满意度,发现客家文化旅游游客满意度的显著影响因子,探讨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策略。结果表明,客家文化旅游游客总体满意度没有达到满意水平,不同游客群体满意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存在满意度显著影响因子。提出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的形象策略、市场策略、产品策略、环境策略、管理策略以提升客家文化旅游的形象价值、产品价值、环境价值和服务价值。  相似文献   

12.
无锡都市地理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无锡………运渠区域之标式城市我国都市之类别凡三:一为华式都市,是由我国之城市发展而成,我国之大部都市均属之;二为华欧型都市,凡都市之有租界区域者,均呈此型,上海其例也;三为欧式都市,聚落之构造,俱行欧化,青岛属之。无锡为华式都市,分布於长江三角洲之运  相似文献   

13.
无锡………运渠区域之标式城市我国都市之类别凡三:一为华式都市,是由我国之城市发展而成,我国之大部都市均属之;二为华欧型都市,凡都市之有租界区域者,均呈此型,上海其例也;三为欧式都市,聚落之构造,俱行欧化,青岛属之。无锡为华式都市,分布於长江三角洲之运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和日本两国都市旅游街区的商店招牌为研究对象,以北京琉璃厂、东京浅草寺作为传统旅游街区,以北京王府井、东京新宿作为更新型旅游街区,以南京新街口、东京银座作为都市现代商贸旅游街区,设计了特定的书法景观指数从不同空间尺度探讨了两国书法景观空间分异特征及文化认同的异同。结果表明:全球化背景下中、日两国对书法文化仍然存在的较强文化认同,书法景观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标识了城市内部象征空间的形成,表征着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与文化过程。虽然两国文字、民俗和书法传统的差异性导致两国在书法艺术的认同角度和形式上的差异,但两国书法景观在整体上具有城市空间分异规律和文化认同的一致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现代旅游街区的书法景观较之传统旅游街区已经弱化;书法景观在不同类型业态之间的差异则揭示了这种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5.
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国外都市农业发展较早,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而我国都市农业仍属新生事物。笔者简要介绍了日本、德国、新加坡和荷兰发展都市农业的成功做法和经验,进一步分析了都市农业的基本功能,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措施与建议,即: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政府对都市农业的支持力度;拓宽投资、融资渠道;提高都市农业的科技含量,扩大都市农业园区的规模;高度重视观光休闲农业的建设和发展;加强宣传,转变观念。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共享经济蓬勃发展,依托互联网平台的共享住宿业态也逐渐成熟,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在都市和乡村共享住宿市场分异背景下,已有研究集中探讨了乡村民宿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但对都市地区共享住宿分布特征的探讨有所忽视。都市地区共享住宿与以观光、购物、文化体验等为特征的都市旅游活动关联密切。论文基于途家网的上海共享住宿房源相关数据,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刻画了上海市共享住宿空间分布特征,并探究了都市旅游背景下共享住宿空间分布的影响机制。主要研究发现如下:① 上海市共享住宿分布呈现“大集聚、小分散”与“双核心”的特征,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的旅游商业区和位于郊区的迪士尼乐园2大旅游热点区域,形成了显著的“旅游商业区效应”与“迪士尼效应”;② 共享住宿空间分布与上海市都市旅游活动密切相关,其空间集聚的产生是主体游客的行为决策与客体房源的区位条件之间供需作用的结果。最后,根据共享住宿集聚区差异化的影响机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网络数据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成为热点,但目前大都停留在游客感知或目的地宣传形象的单向研究上,缺乏对比且传播渠道单一。结合内容与对应分析,从供需2个视角出发研究微博、网站、游记3种不同传播渠道下国内游客感知与官方宣传的南京旅游目的地形象差异。结果表明:(1)网络语境下南京旅游目的地形象可归纳为城市历史文化、城市景观、美食、乡村风光、休闲度假、保障设施、游客体验7个主题,其中城市历史文化主题是双方共同认知。(2)除城市历史文化主题外,两者有很大区别,政府层面试图建立的传播形象与现阶段游客的感知情况不符。(3)对应分析横轴方向的特征词主要反映了南京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总体特征,纵轴方向的特征词体现了南京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差异性。(4)游客感知形象与官方宣传形象区别较大而官方样本间区别较小,游客感知侧重传统城市景观主题,官方微博侧重宣传乡村风光,官方网站侧重宣传休闲度假,但官方都强调对乡村风光的宣传,只是宣传对象有所区别。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多功能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都市农业多元功能之间的协调性对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西安都市圈为研究区域,构建都市农业生产、经济、社会及生态功能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都市农业多功能协调发展的动态变化以及空间差异。结果表明: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生产、经济、社会功能指数上升,生态功能指数下降,都市农业多种功能之间的强弱关系表现为此消彼长的状态,说明西安都市圈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一定程度是以牺牲都市农业生态功能为代价;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的发展以充分发挥生产、经济功能为主,社会功能水平滞后,生态功能已成为制约耦合协调度快速提高的瓶颈,2013年的多功能耦合协调度相比2000年仅增加0.178 6;都市农业多功能耦合协调指数从西安和咸阳市中心城区向外逐渐增大再减少,表现出中心—外围型的圈层结构,说明城市化高水平区域可以促使郊区都市农业多功能的发挥但不利于本区都市农业多功能的协调发展;西安都市圈各地区的都市农业多功能耦合协调度均低于0.445 2,都市农业功能内部要素之间的发展不均衡。  相似文献   

19.
林玉虾  林璧属 《热带地理》2019,39(2):278-287
采用Q方法,通过收集并分析受访者对不同类型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偏好排序,发现其形象间存在兼容性和不相容性,且存在5种典型旅游目的地形象偏好结构,分别是:自然生态旅游偏好型、城市旅游偏好型、自然文化旅游偏好型、漫游体验旅游偏好型和探索冒险旅游偏好型。相似性分析表明:5种偏好类型均不喜欢厚重的文化体验,而偏爱轻松及互动式的文化体验。5种旅游目的地形象偏好结构对应特征明显、区分度高,对于旅游营销及旅游线路的设计具有较高的参考性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从符号学视角阐释红塔山成为玉溪市地标的原因,并结合Dean MacCannell“景观神圣化”的5个阶段分析红塔山地标景观吸引力的构建过程,即地方地标景观如何实现旅游化。通过实地调查,采用访谈法了解游客对红塔山地标景观的符号解读及感知的地方形象。研究表明红塔山地标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可以通过其景观文化与实践活动来表述地方形象。但地标景观的表述功能受地标景观外在形态、地标景观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地标景观所处的时代背景、公众对地标景观的认知以及地标景观所承担的空间功能等因素的制约,地标景观所表述的地方形象与真实的地方形象存在错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