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2000年春季北京特大沙尘暴物理化学特性的分析   总被引:52,自引:9,他引:43  
2000年春季北京频频发生沙尘天气,严重影响了北京市大气环境状况.对4月6日北京地区发生的特大沙尘暴化学元素成分的分析表明北京春季沙尘污染极为严重.沙尘暴期间,20种元素总质量浓度高达1536μg/m3,是1999年同期的31.4倍.即使沙尘暴过后,污染依然严重,元素总质量浓度仍高达338.7μg/m3,是1999年春季的7倍.研究还发现,沙尘暴期间来自远方的大粒子占了很大的比例,绝大多数的元素浓度在粒径大于16μm处出现一个非常高值,远高于其他谱段的浓度;在沙尘暴后及其他时间,还没有观测到这种谱分布.沙尘暴期间的粗粒子(d>2μm)数浓度是沙尘暴后的20倍以上,细粒子(d<2μm)的数浓度是沙尘暴后的7倍.  相似文献   

2.
利用戈达德对地观测系统(GEOS)提供的再分析气象场GEOS-5驱动的GEOS-Chem模式,模拟中国地区2009年4月22~29日沙尘暴期间沙尘气溶胶表面非均相化学过程对我国污染物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沙尘暴期间,全国平均沙尘硝酸盐和沙尘硫酸盐浓度分别为0.2 μg m-3和0.4 μg m-3,占总硝酸盐(非沙尘硝酸盐与沙尘硝酸盐之和)和总硫酸盐(非沙尘硫酸盐与沙尘硫酸盐之和)的24%和10%。我国西部地区沙尘硝酸盐占比( > 80%)要大于其他地区,而西部地区的沙尘硫酸盐占比则要小于下游地区。考虑非均相化学反应后,沙尘暴期间,全国平均的二氧化硫(SO2)、硝酸(HNO3)、臭氧(O3)、非沙尘硫酸盐、总硫酸盐、非沙尘硝酸盐、总硝酸盐、NH3、总铵盐浓度变化量分别为-7%、-15%、-2%、-8%、3%、-2%、14%、21%、-5%。  相似文献   

3.
华北强沙尘暴的数值模拟及沙源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首先对2000~2002年春季东亚沙尘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明显的日变化,沙尘暴下午最多,凌晨最少.然后,采用集成的沙尘天气预测系统对2001年4月6~10日、2002年3月19~22日发生的2次强沙尘暴过程进行了预测试验,将沙尘浓度的模拟结果与实况观测进行了对比.对沙源和起沙过程的深入分析表明:2次过程主要的沙尘源地是蒙古国南部,内蒙古中西部、河北北部、山西东北部、甘肃和青海北部等地区;起沙中贡献最大是粒径为2~μm和11~22μm的粒子,华北北部的荒漠化地区2~11μm 和11~22μm的起尘量相当,而内蒙古西部和蒙古国南部沙地附近的起沙以2~11μm为主,总的起尘量中2~11μm粒径组的贡献占90%以上.  相似文献   

4.
为了得到沙尘粒子和沙尘质量浓度的实时定量特征,利用Grimm180粒子仪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对沙尘暴进行了实时观测。通过分析Grimm180粒子仪在2018年5月20日和24日两次沙尘暴过程观测的数据得到:在浮尘、扬沙和沙尘暴期间,PM2.5的质量浓度值随时间变化不大,一般PM2.5浓度值<1500μg·m-3,而PM10在不同阶段的变化比较明显,数值在2000~6000μg·m-3。沙尘粒子谱和沙尘质量浓度谱的分布形状在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基本相同,当粒子直径>0.35μm时,粒子数浓度随直径的增大近似符合M-P分布。从浮尘到扬沙再到沙尘暴,小粒子区(D≤1μm)的占比越来越小,而中粒子区(1μm10μm)的粒子数越来越多并且占比越来越大。当粒子直径为0.35μm左右时,粒子数浓度达到最大值;当粒子直径在25~32μm时,沙尘质量浓度的值最大。在浮尘和扬沙阶段,PM2.5/PM10>25%;每分钟1 L体积内的沙尘粒子总数大约是4×105,最大沙尘质量浓度<20μg·L-1。在沙尘暴阶段,PM2.5/PM10<15%;每分钟1 L体积内的沙尘粒子总数>5×105,最大沙尘质量浓度>25μg·L-1。这些结论为准确地分析沙尘暴的定量特征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1990 年春季两次沙尘暴特征分析   总被引:29,自引:7,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讨论了1990年4月发生的两次沙尘暴天气过程的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通过分析沙尘暴的轨迹和在榆林、延安、太原、呼和浩特和北京等地采集的沙尘气溶胶样品的一些物理化学特征,追溯了沙尘的源地。得出沙尘气溶胶的TSP浓度在沙尘暴期间比无沙尘暴时要高数倍至一个量级左右。沙尘气溶胶中以地壳元素为主,主要存在于大粒子(d<2.1μm)中。一些人为排放污染元素主要分布在小粒子(d<2.1μm)中,在沙尘暴期间富集程度大大下降。沙尘气溶胶中的元素主要来自于自然源。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科尔沁沙地起沙近地层动力学阈值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沙尘暴探测与监测试验站2008年和2009年春季沙尘和近地层观测资料,研究了不同沙尘天气条件下沙尘浓度随摩擦速度的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了不同天气(晴天、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入射短波辐射和净辐射的演变,并利用两层高度沙尘浓度差,区分局地起沙和非局地起沙,有效地避免了沙尘水平输送引起的起沙阈值的低估。结果表明,起沙前,摩擦速度和沙尘浓度数值都较低;临近起沙阶段,摩擦速度迅速增大而沙尘浓度基本保持不变;起沙时,摩擦速度数值较高,沙尘浓度迅速增大;沙尘天气减弱阶段,沙尘浓度随摩擦速度近似呈线性减小。科尔沁沙地春季临界起沙摩擦速度u*t和临界起沙风速ut分别为0.62m.s-1和9.5m.s-1,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天气的起沙阈值依次略有增加。与晴天天气相比,沙尘天气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和净辐射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7.
贺兰山地区沙尘气溶胶瞬时谱分析及拟合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利用APS-3310A型激光空气动力学粒子谱仪,1998年4、5月和1999年4月在贺兰山附近的巴音浩特、盐池、银川等地采集了具有代表性的背景大气、浮尘、扬沙、沙尘暴天气条件下沙尘粒子谱分布资料。对粒子瞬时谱的统计分析发现:不同的沙尘天气过程中,气溶胶的瞬时浓度存在很大差别。扬沙、沙尘暴天气过程中,气溶胶浓度变化较大;浮尘天气过程中,气溶胶浓度变化较小。沙尘现象越强,粗粒子(d〉2.5μm)越多,各粒径段浓度变化越明显。不同过程,粗细粒子对粒子表面积浓度贡献程度不一。沙尘气溶胶粒子谱型为单峰结构,对粒子的瞬时谱进行了谱型拟合,其具有对数正态分布函数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黑河地区沙漠气溶胶浓度和谱分布特征   总被引:22,自引:10,他引:22  
本根据黑河地区的观测结果.着重分析了沙漠气溶胶浓度及其谱分布特征。沙漠气溶胶浓度较低,其中细粒子占绝对优势。扬尘时气溶胶浓度显增加,其中粗粒子增加幅度最大.比平时高20倍以上.直径(D)在2.0-10.0μm间的粗粒子浓度比重从晴天的1.9%上升到9.6%。中等降雨对D>4.0μm的沙漠气溶胶粒子的清除效率非常高(>90%),但对总浓度的清除效果不很明显(42.5%),尤其是对其中的D<0.4μm的小粒子(32.8%),因此0.5相似文献   

9.
沙尘天气是造成我国北方春季区域性沙尘型重污染的主要原因,然而目前对此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本文利用中国环保网2014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内蒙古11个城市环境监测站的颗粒物浓度的逐日和逐时资料,首先分析近3年该地区颗粒物污染浓度的年变化特征,然后对比这3年沙尘天气发生的次数及时段,探究颗粒物污染的年变化特征及其与沙尘天气之关系。统计结果表明,近3年春季内蒙古沙尘天气的发生次数是逐年增加的,中西部是沙尘天气频发区,与之相对应,西部颗粒物浓度的年变化高于东部,且造成内蒙古主要城市PM10浓度春季出现全年的最高值,表明沙尘天气频繁发生对当地粗颗粒物污染有显著的影响。对比内蒙古全年3个时间段的PM10浓度值,其排序是:春季沙尘期间>春季非沙尘期间>其他季节;即春季沙尘期间PM10浓度比非沙尘期间高69%,比其他季节高101%。有所不同的是,3个时间段平均PM2.5浓度排序则为:春季沙尘期间>其他季节>春季非沙尘期间;春季沙尘期间PM2.5的平均浓度比其他季节高16%,比春季非沙尘期间高29%;可见,春季沙尘天气对相关城市PM10浓度的影响明显大于对PM2.5浓度的影响。最后对内蒙古地区典型沙尘暴和扬沙个例进行细致研究, 发现沙尘暴个例中PM10浓度的增加倍数在2.3~15.1之间,而扬沙过程PM10浓度的增加倍数在0.8~5.6之间,两者相比可看出,沙尘暴过程对颗粒物污染的影响显著大于扬沙过程。  相似文献   

10.
陈霞  魏文寿  顾光芹  安月改 《气象学报》2012,70(6):1235-1246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气象站2006年8月1日-2007年7月31日近地层80 m铁塔逐时温度、辐射和5 minPM10浓度、黑碳(BC)质量浓度、散射系数等数据,结合地面常规气象数据筛选出四季沙尘过程,剔除云的影响,以每次沙尘过程的晴空为大气背景值,分析沙尘气溶胶对低层大气的加热效应.结果表明,沙漠腹地沙尘过程对低层大气日平均温度有显著的增温效应,扬沙在冬、春季最剧烈,日平均温度分别高出晴空3.4和3.8℃,沙尘暴其次,浮尘最小.沙尘过程显著地增大了大气逆辐射量,沙尘暴日平均为晴空的1.24倍,扬沙为晴空的1.21倍.沙尘影响低层大气温度梯度分布,显著缩短了大气的逆温时间,减弱了逆温强度.沙尘过程对低层大气增温的原因,春季是大粒子浓度的显著增大,冬季是吸收性粒子的增多,而夏、秋季则为小粒子浓度的增大和散射系数的增大.低层大气温度梯度在扬沙天气随PM10的增加而减小,主要由低层10m以下大气温度变化引起;浮尘天气主要与小粒子浓度关系密切,其影响高度最大,春、夏季可以达全层80 m,秋、冬季也可超过32 m;沙尘暴一致性较差,除秋季外,均由2 m以内温度变化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