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陈殿芬  那建国 《地质学报》1998,72(3):249-259
福建碧田矿床成因上是与燕山晚期次火山岩有关的,以银为主的大型铜金银矿床。该矿床产于燕山早期花岗岩中,在其铜矿石内发现了较多的锌砷黔铜矿、铋砷黝铜矿、铋锑黝铜矿、碲砷黝铜矿,针硫铋铅矿、硫铋铜矿、硫砷铜矿等硫盐矿物及少见的钨锡矿化物-硫锡铁铜矿,硫铁锡铜矿和硫钨锡铜矿。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合成高冰镍中主要矿物赫硫镍矿和辉铜矿的基础上,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光电能谱等手段研究赫硫镍矿晶体中镍、铜离子的存在状态。研究认为,镍以二价正离子和金属原子的形式存在于赫硫镍矿中。铜以一价化合态形式有限地取代镍离子进入赫硫镍矿的晶格,使其晶胞参数a增大0.0426,c增大0.0597。用电子探针分析,低温状态下赫硫镍矿含铜1.63wt%。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紫金山铜金矿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仁生 《福建地质》1994,13(3):159-173
紫金山高硫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以一套独具特色的由地开石、明矾石组成的高级泥质蚀变和由硫砷铜矿、蓝辉铜矿、铜蓝组成的铜矿物组合为特征。本文根据矿床的蚀变矿物和矿石矿物组合及矿物的相互关系,着重应用热力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矿床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认为形成这一类型矿床的流体是一种高氧逸度、高硫逸度的中低温酸性流体。  相似文献   

4.
着重研究梅县玉水铜多金属矿体中矿石的产出特征,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锌黔铜矿、锌砷黔铜矿、硫铜银矿、新发现的矿物硫铜铜矿等矿石矿物的矿物学特征和银的赋存状态。  相似文献   

5.
同位素地质在鄂东南铜铁矿床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同位素地质在鄂东南铜铁矿床研究中,提供了地质年龄、硫同位素组成及硫同位素测温资料,为长江中下游鄂东南地区铜铁矿床的岩浆活动、成岩成矿规律、时代划分,以及矿床成因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江西银山九区南段铜硫金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滨 《江西地质》1997,11(3):28-33
九区南段铜硫金矿床位于江西银山矿九区铜硫金矿床的南段,为一隐伏矿床。本文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根据钻孔和现场施工的见矿情况,探讨了九区南段铜硫金矿床的地质特征。  相似文献   

7.
张淑君 《江苏地质》1993,17(2):118-123
我所和南京地矿所共用的法国CAME-BAX-MICRO型电子探针仪配有美国Kevex—8000Ⅲ型能谱仪,引进八年来,为普查找矿、矿物鉴定、课题研究做了大量的基础数据测定,同时也发现了一批细小罕见和未见报导的矿物,如铬钙钒榴石、自然铬、硫铜钴矿、硫铜镍矿、自然铝及多种硫银、碲银矿物等。  相似文献   

8.
刘文元  刘羽  邱小平 《矿物学报》2012,32(4):493-497
紫金山铜金矿床发现的硫钼锡铜矿的分子式为Cu6.03Sn0.95Fe0.14Mo0.97S8.0,接近于理想的分子式Cu6SnMoS8,其与硫钨锡铜矿、硫铁锡铜矿一同出现在铜矿石中的现象是全球独有的。首次得出硫钼锡铜矿和硫钨锡铜矿的拉曼光谱位移主要出现在262、294、348、413、658、826 cm-1和256、291、345、430、654、860 cm-1等位置。这些含钨钼锡矿物组合的出现指示着强酸性、高氧逸度和高硫逸度的成矿环境,并预示深部的斑岩型矿床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运用裂谷深部成矿作用理论,结合东川中元古宙裂谷的构造背景及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建立与裂谷发展不同阶段对应的成矿模式及系列,即裂谷发育早期,以火山作用为主,矿化的高铁适度富铜,硫体系,形成稀矿山式铁铜矿床,裂谷发育中期以喷流作用为主,矿化为高铜适度富硫体系,形成衰衣坡式及东川式铜矿床,裂谷发育晚期以喷气作用为主,矿化为高硫适度富铜体系,形成桃园式铜矿床,裂谷封闭之后以动力改造和富碱基性岩浆隐爆为主  相似文献   

10.
紫金山金铜矿二元铜硫化物成分特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刘羽  刘文元  王少怀 《矿床地质》2011,30(4):735-741
文章在电子显微成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XRD、振动光谱等研究手段,对高硫型浅成热液形成的紫金山金铜矿床中铜硫化物的成分、物相特点进行了研究.首次在该区找到了久辉铜矿(Cu1.97S)、雅硫铜矿(Cu1.25S)等铜硫二元组分系列矿物,并发现了铜蓝被蓝辉铜矿明显交代的现象,进而推断它们基本上是同期形成的,但其所处的氧化-还...  相似文献   

11.
硫铟铜矿在福建紫金山铜金矿床的发现及深部找矿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少怀  何升  黄宏祥 《地质通报》2014,33(9):1425-1429
硫铟铜矿(CuInS2)是一种罕见的铟独立矿物,在中国未曾报道过。在研究福建紫金山铜金矿床深部矿石矿物组成时,首次发现了硫铟铜矿。硫铟铜矿通常见于中高温热液矿床,紫金山铜金矿床东南矿段铜矿体中出现了硫钨锡铜矿、硫钼锡铜矿、硫铁锡铜矿、硫砷锡铜矿、锡砷硫钒铜矿、似黄锡矿、辉钼矿等高温矿物,指示紫金山矿床深部成矿温度较高,成矿流体中In、Sn、Pb、Zn、Mo、W含量较高,具有斑岩型等中高温热液成矿系统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2.
西藏舍索铜多金属矿床岩相学、矿相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舍索矿床位于西藏申扎县境内,为小型矽卡岩型富铜多金属矿床。本文在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室内岩矿鉴定、扫描电镜与电镜能谱以及ICP-MS分析测试的基础上,查明其岩相学与矿相学特征。舍索矿床形成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1)磁铁矿+辉砷钴矿+自然铋+大量石榴石+少量透辉石,形成温度达到800℃;(2)硫铜钴矿+辉钼矿+硫铜铋矿+硫银铋矿+针硫铋铅矿+透辉石;(3)硫铋铜矿+含铋斑铜矿+绿帘石+次闪石+黑云母;(4)黄铜矿+不含铋斑铜矿+闪锌矿+绿帘石+绿泥石,形成温度约228℃;(5)低温磁铁矿+菱铁矿+碲银矿+低温石英+燧石。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铜矿、斑铜矿、自然铜、蓝辉铜矿、蓝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辉钼矿、自然铋、硫铋铜矿、硫铜铋矿、硫银铋矿、硫铜(银)铋矿、针硫铋铅矿、硫铜钴矿、镍黄铁矿、辉砷钴矿和含钴斜方砷铁矿。主要的有用金属元素为铜、铅、锌、铋、铟等,它们的含量均达到最低工业品位的要求。该矿床为典型的双交代矽卡岩型矿床,区域上应重视对该类型矿床的找矿评价。  相似文献   

13.
孙燕  刘建明  曾庆栋 《地学前缘》2012,19(6):179-193
斑岩型铜(钼)矿床和斑岩型钼(铜)矿床是世界钼资源最主要的来源,提供的钼金属量相当。对比发现,两类矿床在流体来源演化以及铜和钼的相关性上较为相似,而在铜/钼比值、品位、矿物共生组合、蚀变类型等方面存在差异,特别是斑岩铜(钼)矿初始出溶流体中的Cl-/F-值、硫的总量、SO2/H2S以及H+/ K+比斑岩钼(铜)矿高。流体演化过程中有两方面因素可能影响最终沉淀的铜和钼比值:(1)铜和钼在流体中的性质差异,如铜以氯或硫络合物形式运移,沉淀受温度影响比较显著,钼以羟基或氯络合物形式存在,沉淀受压力控制比较明显;(2)流体自身氧逸度、pH、硫逸度的变化以及演化路径的改变。然而,和初始流体性质的差异相比,流体演化过程对最终形成矿床类型的影响是有限的,决定矿床形成斑岩铜(钼)矿化还是钼(铜)矿化的因素可能在流体出溶之前的岩浆起源演化阶段就存在。斑岩铜(钼)矿常分布在偏挤压的陆缘弧和大陆碰撞造山带环境,基底多为新生或加厚的陆壳,斑岩钼(铜)矿多出现在偏伸展的陆内裂谷、弧后及造山后伸展环境,基底可以为老陆壳或新生的陆壳;上述特征反映物源区或岩浆的起源和演化方式不同可能是制约形成斑岩铜(钼)矿还是钼(铜)矿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岩浆型铜镍矿床中紫硫镍矿的成因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岩浆铜镍矿床中不同产状的紫硫镍矿都与镍黄铁矿有着明显的成因联系,特别是交代作用形成的紫硫镍矿,往往反映出交代其他硫化物的量是受被交代镍黄铁矿的量控制。  相似文献   

15.
板块俯冲与斑岩铜金成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丽鹏  李贺  王鲲 《岩石学报》2020,36(1):113-124
绝大多数斑岩铜金矿床分布在汇聚板块边缘。研究表明高氧逸度和洋壳部分熔融是控制斑岩铜金矿床形成的两个关键因素。作为亲硫元素,铜金的性质主要受还原态的硫(S~(2-))控制,而硫的价态和性质则强烈受氧逸度的影响。矿床学家很早就发现氧逸度ΔFMQ+2是斑岩铜金矿床成矿的魔幻数字。研究发现其原因是硫的性质在此氧逸度附近发生巨变,在低氧逸度时,硫主要以硫化物的形式存在,但是当氧逸度在ΔFMQ+1. 5以上时,硫主要以硫酸根的形式存在。硫酸盐在岩浆中的溶解度通常是硫化物的10倍左右,因此在部分熔融过程中,高氧逸度可以大幅度提高硫在岩浆中的溶解度,有利于源区硫化物被破坏,以硫酸根的形式被熔出,从而大幅度提高初始岩浆中的铜(金)含量;与此同时,硫化物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可以保持不饱和状态,有利于作为中度不相容元素的铜(金)通过岩浆演化进一步富集。在磁铁矿结晶等过程中,岩浆体系的氧逸度降低,硫酸根被还原,还原态的硫(S~(2-))将岩浆中的铜金萃取,富集到流体相,从而形成斑岩铜金矿床。这种高氧逸度岩浆通常出现在汇聚板块边缘。由于洋壳铜、金、硫含量远高于陆壳和地幔,而且俯冲带氧逸度高出地幔和下地壳约2个数量级,因此俯冲洋壳部分熔融形成岩浆的初始铜、金、硫含量远高于陆内岩浆,有利于成矿。年轻洋脊的俯冲因其高热量是显生宙以来最容易发生俯冲洋壳部分熔融的地质过程,且同时具有高氧逸度,因此洋脊俯冲是形成大型、超大型斑岩铜金矿床的最佳途径。统计结果显示,全球主要超大型斑岩铜金矿床均与洋脊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16.
云南兰坪盆地西缘脉状铜多金属矿床主要赋存于由砂岩、粉砂岩和页岩组成的碎屑岩建造中.为了查明兰坪盆地西缘脉状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对盆地西缘四个典型脉状铜多金属矿床(科登涧、连城、金满和水泄)的硫、铅同位素的组成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矿床的铅同位素组成总体变化较小,且大部分落在盆地沉积地层铅范围内,金满、连城铜矿床可能有部分深源铅的加入.硫同位素特征表明,兰坪盆地西缘脉状铜多金属矿床的硫主要来源于地层硫酸盐的还原作用,其中金满铜矿床和连城铜钼多金属矿床可能有深源硫的混入.各矿床硫同位素不同的特点,除反映各矿床源区硫同位素组成的差异外,可能还与各矿床成矿时不同的物理化学条件(温度、氧逸度、pH 值和离子强度等)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7.
台湾北部金瓜石地区是台湾重要的金、铜;、产地。矿体主要以Au-Cu脉、含Au脉及金-铜角砾岩岩筒产出。矿石矿物有:自然金、富银的银金矿、硫砷铜矿、四方硫砷铜矿及含金黄铁矿等。本文总结了金瓜石地区的地质、矿床、区域地质、矿物学、构造地质、岩蚀变、地质勘探,物探及近矿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扩大找矿远景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福建上杭紫金山次火山热液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石礼炎  李子林 《福建地质》1989,8(4):286-299
紫金山铜金矿床是福建新发现的一个新的矿床类型。矿区主要为—燕山期复式花岗岩体分布,其中燕山晚期的英安玢岩及其相伴的隐爆角砾岩含铜金矿,目前已圈出四个矿化带。矿石矿物以蓝辉铜矿、硫砷铜矿为主。矿化具垂直分带,上部以蓝辉铜矿为主,标高580—400米间以硫砷铜矿为主。400米以下以黄铜矿为主。在潜水面之上及其附近,因铜硫矿物经氧化流失使金相对富集成矿。作者认为。该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晚期次火山热液活动有关。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并提出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9.
细粒嵌布型铜锌硫化矿采用粗磨后混合浮选工艺,具有回收率高和成本低的优势,但对所产出的混合精矿,亟需解决铜、锌、硫之间的高效彻底分离。云南玉溪地区铜锌硫混合粗精矿,其细度为-74μm 75%,含Cu 2.45%、Zn 4.93%、S 31.21%,笔者采用粗精矿再磨-铜、锌、硫选择性浮选分离工艺,研究了再磨细度、药剂种类、用量等因素对各矿物分离效果的影响。当粗精矿再磨细度为-38μm90%时,闭路试验获得品位和回收率均较高的铜、锌和硫精矿产品,铜精矿含Cu 21.00%,Cu回收率84.27%,锌精矿含Zn 48.37%,Zn回收率85.94%,硫精矿含S37.90%,S回收率82.85%,混合精矿中的铜矿物、锌矿物、硫矿物均实现了较彻底的分离。本研究为铜多金属混合精矿的有效分离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紫金山金铜矿床深部成矿作用研究和找矿前景评价的关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邱小平  蓝岳彰  刘羽 《地球学报》2010,31(2):209-215
紫金山铜金矿床是典型的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发育巨厚的热液蚀变帽, 多孔状石英和高级泥化蚀变带等标志性特征; 特别是在金矿体之下出现垂直厚度超过1000米的巨大铜矿体, 属于蓝辉铜矿-铜蓝-硫砷铜矿-明矾石矿物组合的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铜矿床类型, 铜硫化物的矿物学研究预示着深部可能变为斑岩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