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上海市地震局和国际地磁学与高层大气物理学协会(IAGA)联合发起的国际地磁学学术讨论会,将于1990年4月17日至20日在上海举行。 目前报名参加国际地磁学学术讨论会的已有美国、玻利维亚、巴西、英国、加拿大、智利、中国、哥斯  相似文献   

2.
为庆祝徐家汇-佘山地磁台建台116周年而举办的国际地磁学学术讨论会,于1990年4月19日至20日在上海召开。这次会议由上海市地震局、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国际地磁与高空物理学协会(IAGA)联合发起。出席这次讨论会的有美国、日本、芬兰、苏联、中国大陆和台湾以及香港的地磁专家、学者共95人。还有美国、法国、印度、智利、哥斯达黎加及捷克等国的有些专家因故不能参加会议,也寄来了论文或资料。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顾功叙致开幕词,国家地震局副局长陈章立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夏克强出席了开幕式并讲话。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国家地震局主办的第二届大陆地震国际讨论会(简称IIICCE)将于1992年10月7-10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得到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的支持和赞助.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地震研究会是由山西省、辽宁省、河南省、四川省、上海市等五个省、市地震局联合发起,得到地震系统各单位、社会科学部门和有关高等院校的大力支持。 与此同时,由中国地震学会历史地震专业委员会、中国历史地震研究会、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山西省地震局共同举办了全国历史地震学术讨论会。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150篇,全文86篇。出席会议的有58个单位120名代表。凡报全文的作者,均在会上作了交流。会议交  相似文献   

5.
计算地球物理进展学术讨论会于1984.11.5—11.9在福州举行,这次学术讨论会是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福建省地震学会联合举办的,有31个单位72人参加,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傅承义教授和常务理事曾融生教授参加了会议并作了报告,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王宠教授也出席了会议并讲了话。大会收到论文53篇,其中33篇在大会上进行了交流。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地质学会古地磁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磁与高空物理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第三次全国古地磁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1月6日至10日在广州举行。来自全国67个单位从事古地磁学和地学工作的15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及摘要86篇,其中64篇分别在大会和小组会上宣读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于1983年8月20日至24日在兰州召开《地震成因》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所属研究所和有关高等院校代表90余名参加了会议,会上宣读了70余篇论文。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顾功叙做了书面发言。与会代表就地震成因方面近几年来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的研究成果做了生动的报告和热烈地讨论。涉及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的大力协助下,由中国地震学会和日本地震学会共同发起和组织的中日地震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5月28—31日在北京香山召开。出席这次学术讨论会的代表共187人,其中日方代表67名,中方代表120名。为使更多年轻地震学者有机会参加交流,会议还吸收了近60名的旁听代表。这次讨论会共收到涉及地震学研究各个领域的学术论文171篇,其中日方64篇,中方107篇。这些论文反映出近年来两国地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顾功叙教授和傅承义教授、国家地震局副局长陈颙教授、中国科协国际部卢景霆部长等应邀出席了大会开幕式或闭幕式。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学会联合召开的道孚地震学术讨论会,于1981年8月25日至29日在成都召开。国家地震局部份直属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兄弟省地震局及省内有关单位的95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四届全国重力场和固体潮及重力与形变仪器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2月9日至15日在四川省乐山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国家测绘总局、地矿部、石油部、国家技术监督局和高等院校等单位共61人。 本届学术讨论会共收到135位作者提交的91篇论文和摘要。讨论会按地球重力场、重力勘探、重力潮汐、重力测量及重力与形变仪器专业进行学术交流。其中有11篇在大会上交流,有42篇在分组会  相似文献   

11.
1988年5月在北京召开了一次由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发起并组织的国际构造物理学术讨论会。这次讨论会是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自1987年10月成立以来组织的第一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会议期间英国培格曼出版公司(Pergamon Press)的代表旁听了论文的宣读,对论文涉及的学科内容与质量水平均有良好的评价。表示该公司愿意出版本次学术讨论会的论文集,并负担出版费用。经过两年的工作,论文集已于1990年7月“地球的物理和化学”,第17卷,第一部分(“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Vol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委托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筹备召开的第一次地震成因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8月20日至24日在兰州举行。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和大专院校等38个单位8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王仁主持了会议,大会宣读了学部委员、学会理事长顾功叙的书面发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重力学与固体潮及重力仪器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9月22—25日在无锡召开. 江苏省地震局和江苏地球物理学会受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委托,在重力学和固体潮专业组的指导下  相似文献   

14.
1983年5月28日至30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仪器及观测系统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地质仪器学会,在北京联合召开了我国第一次的弱磁仪器及测量技术学术讨论会。 这次学术讨论会有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国家海洋局、冶金部、地质矿产部、机械工业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船舶公司和高等院校等单位的代表47人参加。会议收到关于超导、光泵、核旋、磁  相似文献   

15.
国家地震局和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于1982年2月16日至21日在上海联合召开地震活动图象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地震局和研究机构的代表共96人.会议共收到120余篇学术论文.经会议组织委员会审定收入论文摘要汇编的有106篇.在大会上宣读71篇,其中包括与地震预报有关的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委托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负责筹备的第二届重力学及固体潮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10月6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参加本届讨论会的共有60个单位、120多名代表。会议收到103篇论文摘要,有110名代表宣读了学术论文。 讨论会除了大会报告外,主要按精密重力测量与仪器、重力资料的处理与解释、地球重力场理论及天文大地重力和固体潮四个专题分小组进行报告和交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于1981年12月6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大陆地震构造及地壳动力学学术讨论会”.24名委员和来自全国的104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共收到119篇学术论文或论文摘要,全部在会上进行了宣讲.主任委员丁国瑜主持会议,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地震局副局长马杏垣在会上讲了话. 马杏垣指出,这次专题学术讨论会是邢台地震以来的一次盛会,众多的学术论文反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于1987年5月28日至6月3日在湖南省大庸市召开了电磁法方法和仪器学术讨论会,到会的有全国11个部门40个单位的61名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王敬尧、湖南省分会理事长程方道同志出席了会议。 电磁法是勘查金属与非金属矿、能源、地壳结构、工程地基、废料处理和地震灾害预报等方面的重要手段。我国电磁法开始于五十年代,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有了较大的发展。这次会议是地球物理学会召开的首届电磁法的专业学术讨论会,共收到论文50篇,在会上交流了34篇,内容十分丰富。代表们感  相似文献   

19.
根据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刘若新研究员、马瑾研究员、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耿乃光副研究员的倡议,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和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联合召开了岩石物理性质学术讨论会.会议于1991年6月28日在北京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举行.来自国家地震局、中国科学院、石油工业部、国防科工委和高等院校等系统的十多个单位,30多位从事岩石物理性质实验研究的科学工作者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20.
《地震学报》1983,5(4):498-498
全国地震活动异常与地震预报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6月22至24日在福州举行.这次会议是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委托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和福建省地震局联合筹备的.出席会议的代表共65人.大会共宣读论文30篇,其内容涉及地震资料的分析方法、地震前兆异常性质的判别以及有关基础理论和模拟实验等多方面的问题.尤其对多年来在预报工作中常用的一些空间分布和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以及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