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船底附着海生物及防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船底附着生物的防除 ,对提高舰船的军事经济效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何有效防除船底附着生物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共同关心的课题。本文试通过对海军舰船附着生物特点和机理的分析及对舰船航速、海洋设施的影响 ,浅谈如何做好舰船附着生物的防除。1 海洋附着生物的附着特点和机  相似文献   

2.
中国沿海水产设施污损生物特点及防除途径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严涛  刘姗姗  曹文浩 《海洋通报》2008,27(1):102-110
海洋污损生物的附着会影响养殖设施与外部环境的水体交换、增加外载荷和缩短网箱使用寿命,并与养殖贝类和藻类争夺附着基和饵料,甚至直接附着在养殖对象上影响其生长发育.综述了中国沿海水产养殖设施污损生物的特点及常用防除方法,从海洋生物天然防污作用机制、污损生物附着机理、优势种发育生物学及生态习性等方面,初步探讨了新型防污途径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应用固定化硫杆菌防除海洋污着生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海洋污着生物附着生长在船底、海上工程设施的表面,给人类在海上的经济活动造成巨大损失。长期以来,防除海洋污着生物的主要措施是涂覆含毒物的防污漆。毒物主要是铜、汞、砷和锡的化合物,通过漆膜的慢性渗出,毒杀污着生物的幼虫或孢子。有毒防污漆虽然有效,但却日益污染海洋生态环境。70年代初有人报导了无毒防污漆的设想与研究,即防污漆未必杀死污着生物的幼虫或孢子,却能阻止其附着。当物体浸没入海水以后,细菌首先附着在物体的表面上并生长繁殖,然后硅藻、真菌、原生动物及其他微型藻类相继附着,形成一层微生物粘膜。微生物粘膜在大型生物附着过程  相似文献   

4.
宁波港附着生物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附着生物广泛分布在海洋、港湾、河口从及江河湖泊和水库中的船底、管道和水中一切设施的表面上.国内外对海洋附着生物的生态已做了不少的调查研究工作[3-7],对淡水附着生物生态研究的报导还不多[2].进行淡水或咸淡水的附着生态研究,对于比较研究海洋附着生物是很有意义的;我国有许多河港,所以更必须调查研究这些港湾的附着生物.自1974年3月至1975年2月,在宁波白沙浮码头分表、底两层挂板.这里离海不远,水位和水质都受到涨落潮水的影响.退潮时基本上是余姚和奉化两河流来的淡水,几乎测不出含氯量有显著增加,常年全年大潮含氯量0.10-11.57g/Kg,小潮0.03-0.55g/Kg.水色混浊,呈土黄色,透明度经常在0.1米以下.  相似文献   

5.
海水中的金属设施遭受海水腐蚀和附着生物的严重危害,通常采用阴极保护只能防止腐蚀而不能防止海生物附着,而防污涂料,防污期不过2—3年,又不能有效地防止腐蚀;再者,有些海洋设施不能使用涂料,如钻井船升降架和某些海防设施等。所以,寻找一种既能防腐蚀又能防生物附着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利用电化学方法同时防止金属腐蚀和生物附着的想法,早在1863年就有人提出,但直到目前为止,仍处于研究阶段。我们于1976年参考文献〔2〕设计了一种恒电位-电解双防系统,在青岛中港码头进行了122天的海上试验,取得了防腐蚀和防附着的肯定效果。  相似文献   

6.
东沙群岛西部海区污损生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污损生物系指海洋环境中附着或栖息在船舶和各种人工设施上、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不利影响的动、植物和微生物,是影响海洋设施安全与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其形态结构上是否具备石灰质外壳或骨架,可分为硬性污损生物和软性污损生物两种,前者包括双壳类软体动物、无柄蔓足类和苔藓虫等生物,后者则为海藻和水螅等种类。海洋污损生物对大型海洋结构物的危害主要通过增大构件直径和表面粗糙度,增强对波浪和海流的阻力,从而造成结构物静力载荷和动力载荷增加。此外,导管架表面所附着的生物还会妨碍水下作业,甚至损坏潜水设备。 为适应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发展的需要,近十多年来科研人员对南海北部近海海区人工设施的污损生物状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并陆续发表了有关研究成果(严涛等,1997,1998,1999,2000)。然而,在珠江口东南、东沙群岛以西远离大陆和岛屿的深水海区,有关污损生物资料至今未见报道。本文根据实海调查结果,详细论述了该海区人工设施上的污损生物状况,以期丰富人类的海洋生态学知识,并为该海区海洋结构物的设计、保养和维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渤海湾附着生物生态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渤海湾是我国北方最主要的经济活动海区之一,船只、平台及各种海洋开发设施都会受到附着生物的影响。自1974年8月至1977年8月,对塘沽新港及其邻近船只、码头、闸门的附着生物进行调查,并于1975年9月至1977年8月,分别在渤海湾的4号平台及塘沽新港等(图1)进行二周年系统挂板。根据以上资料,初步研究了渤海湾附着生物的种类、数量及附着季节,对渤海湾近岸与远岸附着生物的异同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海洋污损生物的危害分析入手,首先概述海洋污损生物的清除方法,并结合空化水射流技术的原理与优势开展实例应用研究,指出空化射流清洗技术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新型清洗技术,可以在不破坏设施表面完整防腐层的基础上,高效、安全地清洗水下设施表面附着的海洋生物污垢层;最后对空化水射流技术进行展望,指出其关键技术在于空化射流喷嘴的设计和ROV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制。  相似文献   

9.
吴正伟  周怀阳  吕枫 《海洋工程》2017,35(5):110-117
几乎任何固体构件物放入水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生物附着现象,这极大地限制了海洋观测设备的长期运行。目前有多种防生物附着方法,但没有一种方法是普遍适用的,其效果受到环境因素及被保护对象本身特点的影响。本文论述了生物附着的形成机制以及环境因素对生物附着程度的影响,并按照主动方式与被动方式的分类,介绍了几种常用防生物附着技术的特点及局限性。最后根据各类防生物附着技术及被保护对象的特点,推荐了典型海洋观测设备各部位的防生物附着策略,为实现海洋观测设备长期运行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0.
海洋附着生物按其大小可分为两类,即大型附着生物(藤壶、海鞘、盘管虫、浒苔、水云等)和微型附着生物(附植性细菌、霉菌、放线菌、硅藻、原生动物以及微型线虫等)。附着微生物群落由于微生物之间以及微生物与被附着物体表面的相互作用,往往在表面形成膜状物,称为初级微生物粘膜(Primary microbial slime film)。它普遍存在于早期浸入海中的物体表面上,然后幼虫或孢子附着,从而局部或全部代替粘膜使大型附着生物成为优势种群。因此,在海洋中人为物体表面附着生物群落的演替中,微型生物群落先于大型生物附着,被认为是大型生物附着的先驱。  相似文献   

11.
可拉酸是生物被膜上重要的胞外多糖之一,但细菌可拉酸对海洋无脊椎动物附着过程的影响还鲜少研究。本研究从自然生物被膜中分离出8株海洋细菌,对其种属进行鉴定及聚类分析,并测定其生物被膜的可拉酸含量及对稚贝附着的诱导能力。筛选所得海洋细菌形成生物被膜并测定其成膜能力及胞外产物含量,发现β-多糖的生物量与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率呈显著正相关趋势(p <0.05)。8株海洋细菌生物被膜中可拉酸含量的定量结果显示,3株革兰氏阳性菌无法产生可拉酸,5株革兰氏阴性菌均可检测到不同含量的可拉酸,其中革兰氏阴性菌Shewanella marisflavi的可拉酸含量最高,为1 076.43μg/mL。不同可拉酸含量的海洋细菌单一生物被膜与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率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海洋细菌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率的诱导效果与其可拉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 <0.05)。以上结果表明,细菌生物被膜中的可拉酸能够参与诱导厚壳贻贝稚贝的附着。本研究为探究海洋细菌生物被膜的化学物质与海洋贝类附着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贝类附着机制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近海海区通常是指离岸3n mile以上或水深超过25m的水域(Relini et al.,1994);海洋污损生物是海洋环境中栖息或附着在船舶和各种水下人工设施上,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不利影响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总称,它不仅是影响海洋设施安全与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也是人类开始接触海洋时所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污损生物对海洋结构物的影响和我国近海污损生物研究的进展状况、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论述,并对未来几年内为研究方向和重点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下一阶段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琼州海峡及雷州半岛沿岸浮标的污损生物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海洋污损(附着)生物是港湾、港道、海洋经济开发区和军事设施区的有害环境因素之一,因而受到军事和交通部门的重视。船舶、航标污损生物调查及挂板试验是研究污损生物的两种主要手段。航标是海洋附着生物的一种特定栖所,调查航标污损生物,不但对于海洋生物的种群或群落生态研究有意义,而且在经济上也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4.
海洋微型污损性附着生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洋附着生物按其大小可分为两类,即大型附着生物(藤壶、海鞘、盘管虫、浒苔、水云等)和微型附着生物(附植性细菌、霉菌、放线菌、硅藻、原生动物以及微型线虫等)。  相似文献   

15.
大多数海洋无脊椎动物在发育过程中都经历浮游、底栖附着阶段,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作为海洋经济物种与大型污损生物,其附着机制受到广泛关注。为探究海洋细菌与厚壳贻贝附着的互作关系,选取了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具有较高诱导活性的海洋细菌—海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采用酸解超速离心法提取P. marina的鞭毛蛋白。将提取的鞭毛蛋白与琼脂糖溶液混合,形成凝胶直接刺激稚贝;再用提取的鞭毛蛋白处理P. marina 生物被膜进行稚贝附着实验。通过共聚焦激光扫描分析形成的生物被膜上生物量、细菌密度和胞外产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P. marina 鞭毛蛋白与琼脂糖形成的混合凝胶可显著促进厚壳贻贝稚贝的附着;鞭毛蛋白处理的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诱导活性显著提高;生物被膜上的生物量、细菌密度、膜厚、胞外β-多糖、脂质和蛋白浓度都有所增加。研究表明,鞭毛蛋白可以直接调控厚壳贻贝稚贝的附着,也可通过改变P. marina 生物被膜的生物学特性,间接影响厚壳贻贝稚贝的附着,为探究细菌鞭毛蛋白与厚壳贻贝附着互作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几个主要海港附着生物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海洋附着生物是指附着于船舰,浮标,码头,绳索、输水管道等水工建筑物水下部分物体表面动植物的总体而言。附着生物在船底的附着生长会降低船速,影响助航和科学探测仪的使用效果;其他水工建筑物上附着生物的附着生长会导致浮力的减少,有些种类会促进钢鉄表面的腐蚀作用,缩短使用年限:沿海工厂冷却用水管道系统中,生物的附着生长会缩小管道的有效截面,减少供水量。附着生物与海防、海运交通,工业和渔业生产都  相似文献   

17.
吕四洋附着生物与钻孔生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吕四洋位于黄海南端,是我国的主要渔场之一,调查和研究本海区附着生物的附着季节、群落组成和数量变化,不仅在海洋附着生物生态学研究上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防除必需掌握的生物学资料.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国沿海主要港湾的附着生物中,把吕四洋列为调查点,并于1977年9月-1978年8月在吕四水文平台进行挂板试验.同时还对吕四水文平台水泥桩上的附着生物的垂直分布,和两个灯浮上的附着生物进行定性、定量的调查.试验的材料和方法基本上是按照海洋调查规范进行的,只挂底层试验板,分月板、季板和年板.本试验承国家海洋局吕四海洋站的大力协助.  相似文献   

18.
ADVANCEMENTSINRESEARCHONSETTLEMENTANDMETAMORPHOSISOFMARINEINVERTEBRATELARVAEⅠ.FACTORS当前,附着变态的研究可分为生态水平、生理水平和分子水平。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影响着海洋无脊椎动物幼虫的附着变态。将这3个水平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阐明这些因子在不同水平和不同时间对许多海洋无脊椎动物幼虫的附着或(和)募集补充的模式有重要作用。1影响海洋无脊椎动物幼虫附着变态的因子许多研究表明,海洋无脊椎动物幼虫的附着变态是在一定因子的诱导下完成的,有时附着和…  相似文献   

19.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中大部分仪器设备放置海水里,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海洋生物附着的影响。生物附着物的生长速度有时非常快,覆盖海底观测设备及传感器的测量单元,对测量效果产生不利影响,使得观测数据持续漂移、降低数据质量、导致传感器逐渐失效。生物附着还会影响海洋设备的散热、水动力流场,并对机械结构产生腐蚀等。目前诸多防生物附着技术各有弊端,甚至产生环境污染问题。为此设计并组装基于紫外线杀菌原理的CTD防生物附着装置,明确各主要技术参数,应用在渤海夏季近岸海上比测试验,验证其对于大部分的海洋附着物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可有效缓解生物附着对电导率传感器的影响,在海洋环境监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海洋水下设施生物污损及其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海洋水下设施不断投入使用,严苛的海洋环境使得生物污损问题凸显。生物污损会对海洋水下设施功能造成严重的危害,缩短其服役期,影响其正常运行。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抑制或减少生物污损,实现海洋水下设施的有效运行。本文综述了海洋生物污损及其形成过程,总结了生物污损对海洋水下设施的危害,概述了几种我国沿海发现的典型污损生物,总结了目前采用的生物污损控制技术或解决方案,并讨论了近年来新型防污策略的发展及生物污损控制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