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翟裕生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矿床学与区域成矿学家、地质教育家,长期坚持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呕心沥血,教书育人,重视实践,不断创新,在矿床学、矿田构造学、区域成矿学等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地球系统科学的兴起,翟裕生教授在长期从事矿床组合、成矿系列研究基础上,将系统论和历史观引入矿床学研究,以成矿  相似文献   

2.
成矿系统及其演化——初步实践到理论思考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翟裕生 《地球科学》2000,25(4):333-339
成矿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质时空域中, 控制矿床形成和保存的全部地质要素和成矿作用过程, 以及所形成的矿床系列和异常系列构成的整体, 它是具有成矿功能的一个自然系统.依据多年矿床研究的实践经验和理性思考, 考虑当前矿床学研究的总体趋势, 提出成矿系统研究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矿床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以系统观与历史观相结合, 提出“成矿系统演化论”, 认为它是成矿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又从中国大地构造与地质成矿特征出发, 指出成矿系统演化研究对认识中国成矿规律的重要性.建立了成矿系统的框架结构, 突出表现了边界成矿、转换成矿、耦合成矿的普遍意义; 提出成矿产物包括矿床系列和异常系列两个方面, 以及重视矿床形成后的变化和保存.这些都是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3.
成矿模式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朱裕生  梅燕雄 《地球学报》1995,16(2):182-189
成矿模式是当代矿床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是矿床地质科学在描述性基础上发展到高度理论性的必然产物。成矿模式是在区域成矿学研究和典型矿床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的,它不仅有助于人们深化对矿床特征和矿床成因的认识,而且对矿产预测和勘查工作具有日益重要的指导作用。作者根据成矿模式的概念和研究成果,提出了新的矿床分类设想,并就成矿模式与成矿系列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区域成矿学与找矿新思路   总被引:18,自引:9,他引:18  
区域成矿学是研究区域成矿背景、成矿系统和成矿演化以阐明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指导找矿的综合性分支学科。文章阐述了区域成矿学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在概述区域成矿学研究历史的基础上 ,提出了区域成矿系统及演化观点是当今区域成矿研究的重要趋势。以区域成矿系统分析为主线 ,提出 4点找矿思路 :( 1 )区域找矿目标——由单个矿床到矿床系列 ;( 2 )建立矿化网络观念 ,逐步缩小靶区 ;( 3)全面研究矿床形成条件与保存条件 ;( 4)找矿信息与矿床模型的有机结合。最后提出了科学的找矿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5.
翟裕生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矿床学与区域成矿学家、地质教育家,长期坚持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呕心沥血,教书育人,重视实践,不断创新,在矿床学、矿田构造学、区域成矿学等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地球系统科学的兴起,翟裕生教授在长期从事矿床组合、成矿系列研究基础上,将系统论和历史观引入矿床学研究,以成矿物质的源-运-储-变-保的动力学演化过程为核心,率先提出和创立了成矿系统及演化论,从时空演化和物质运动的结合上发展了区域成矿学研究,推动了矿床学的进步。21世纪以来,翟裕生教授又提出了地球系统成矿系统勘查系统三结合的研究理念,将传统的矿床研究提高到地球系统科学层次,引领了当代矿床学的发展方向,推动了一系列找矿新发现。 2020年欣逢翟裕生教授九十华诞,为祝贺先生为祖国的地质事业工作70余年,我们三位作为特约主编以成矿系统论学术思想为引导组织了“矿床学”专辑。 本专辑共分3个专题。其中“矿床研究方法与综述”专题共7篇论文。以翟裕生教授的《矿床学思维方法探讨》一文为开篇,将矿床学研究思维方法概括为实践、系统、辩证、历史、经济、环境、全球、战略等8个思维观点,对创新成矿理论、提高矿床研究水平和推动找矿发现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紧随其后的《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论文,以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成矿过程与定量勘查评价“三位一体”思想为指导, 从大地构造环境、壳幔结构与深部过程、成矿的岩石系统、区域热流体条件等方面进一步阐述了成矿地球动力学条件,并强调了地球深部过程对成矿的制约作用。《再论中国大陆斑岩Cu-Mo-Au矿床成矿作用》论文,重点阐释了中国大陆非弧环境斑岩型矿床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成矿岩浆起源、岩浆流体系统演化、成矿金属(Cu,Au,Mo)和H2O来源及富集过程。另4篇论文分别阐述了中国三叠纪的大陆成矿体系、斑岩和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流体演化、Au-(Ag)-Te-Se成矿系统的成矿作用以及我国矿床学未来发展的方向。 本专辑的“特色地域成矿背景与成矿作用”专题共11篇论文,从不同侧面对我国“三江”、扬子、长江中下游、华北、塔里木、中亚等重要成矿区带,开展了复合成矿系统、斑岩夕卡岩热液成矿系统、造山型金成矿系统以及低温矿床、岩浆Cu-Ni-Co硫化物矿床、玢岩铁矿床的成矿背景、成矿系统组成要素、空间结构模型、成矿机制等综合研究,从不同侧面介绍了壳幔相互作用、构造体制转换、流体相分离、多期叠加复合成矿等成矿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些进展和成果。 本专辑的“矿床地质地球化学”专题共7篇论文,专门探讨了部分矿床的成矿特征、成岩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性质和成矿作用。 本专辑所反映的尽管只是矿床学研究方面的部分成果和进展,但我们希望这些成果的发表,能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谨以此专辑表达对翟裕生教授的美好祝愿和敬仰之情,祝老人家身体健康,继续推动我国的矿床事业迈上新台阶。最后在此专辑付梓之际,感谢所有作者(包括论文未在本期刊出的)、审稿专家、翟德高博士和编辑部同志为本专辑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相似文献   

6.
云南矿床的成矿系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罗君烈 《云南地质》1995,14(4):251-262
云南矿床的成矿系列罗君烈(云南省地质矿产厅)1矿床成矿系列对级别与次序的划分矿床成矿系列是我国程裕淇、陈毓川等著名地质学家提出的矿床学概念,它冲破了单个矿床、单一成因类型研究思路的束缚,拓宽到区域性的研究,是当代矿床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矿床学研究的前沿...  相似文献   

7.
成矿学(Metallogeny)是研究矿床的发生、形成及其在空间、时间上分布规律的科学.它从矿床学中分出来还不久.它的任务是根据各种地质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的全面分析,确定地壳中的矿床在具体的、具有专属性的和互不相同的地质发展特点的区域中的分布规律.要达到以上目的,必须借助于成矿分析,即在确定地壳各种不同构造单元中矿床形成的地质条件及分布规律时,对任何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翟裕生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矿床学与区域成矿学家、地质教育家,长期坚持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呕心沥血,教书育人,重视实践,不断创新,在矿床学、矿田构造学、区域成矿学等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地球系统科学的兴起,翟裕生教授在长期从事矿床组合、成矿系列研究基础上,将系统论和历史观引入矿床学研究,以成矿物质的源-运-储-变-保的动力学演化过程为核心,率先提出和创立了成矿系统及演化论,从时空演化和物质运动的结合上发展了区域成矿学研究,推动了矿床学的进步。21世纪以来,翟裕生教授又提出了地球系统成矿系统勘查系统三结合的研究理念,将传统的矿床研究提高到地球系统科学层次,引领了当代矿床学的发展方向,推动了一系列找矿新发现。 2020年欣逢翟裕生教授九十华诞,为祝贺先生为祖国的地质事业工作70余年,我们三位作为特约主编以成矿系统论学术思想为引导组织了“矿床学”专辑。 本专辑共分3个专题。其中“矿床研究方法与综述”专题共7篇论文。以翟裕生教授的《矿床学思维方法探讨》一文为开篇,将矿床学研究思维方法概括为实践、系统、辩证、历史、经济、环境、全球、战略等8个思维观点,对创新成矿理论、提高矿床研究水平和推动找矿发现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紧随其后的《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论文,以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成矿过程与定量勘查评价“三位一体”思想为指导, 从大地构造环境、壳幔结构与深部过程、成矿的岩石系统、区域热流体条件等方面进一步阐述了成矿地球动力学条件,并强调了地球深部过程对成矿的制约作用。《再论中国大陆斑岩Cu-Mo-Au矿床成矿作用》论文,重点阐释了中国大陆非弧环境斑岩型矿床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成矿岩浆起源、岩浆流体系统演化、成矿金属(Cu,Au,Mo)和H2O来源及富集过程。另4篇论文分别阐述了中国三叠纪的大陆成矿体系、斑岩和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流体演化、Au-(Ag)-Te-Se成矿系统的成矿作用以及我国矿床学未来发展的方向。 本专辑的“特色地域成矿背景与成矿作用”专题共11篇论文,从不同侧面对我国“三江”、扬子、长江中下游、华北、塔里木、中亚等重要成矿区带,开展了复合成矿系统、斑岩夕卡岩热液成矿系统、造山型金成矿系统以及低温矿床、岩浆Cu-Ni-Co硫化物矿床、玢岩铁矿床的成矿背景、成矿系统组成要素、空间结构模型、成矿机制等综合研究,从不同侧面介绍了壳幔相互作用、构造体制转换、流体相分离、多期叠加复合成矿等成矿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些进展和成果。 本专辑的“矿床地质地球化学”专题共7篇论文,专门探讨了部分矿床的成矿特征、成岩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性质和成矿作用。 本专辑所反映的尽管只是矿床学研究方面的部分成果和进展,但我们希望这些成果的发表,能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谨以此专辑表达对翟裕生教授的美好祝愿和敬仰之情,祝老人家身体健康,继续推动我国的矿床事业迈上新台阶。最后在此专辑付梓之际,感谢所有作者(包括论文未在本期刊出的)、审稿专家、翟德高博士和编辑部同志为本专辑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相似文献   

9.
成矿年代学是矿床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矿床形成时代的精确测定是正确理解矿床成因和区域成矿规律的必由之路.过去二十多年来,随着超高灵敏度质谱仪的诞生和同位素分析技术的飞速发展,成矿年代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对成矿过程的客观认识和现代矿床学的发展.但直到目前为止这方面的工作还主要集中在各种内生矿床(岩浆矿床、热液矿床、热水成因矿床和变质矿床等).相较而言,次生矿床的成矿年代学研究却进展缓慢;世界上绝大多数次生矿床还没有确切或可信的同位素年龄.  相似文献   

10.
陈从喜  沈宝琳 《地质论评》1998,44(6):596-602
矿床成矿系列研究是当前区域成矿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自70年代末提出矿床成矿系列的概念以来,矿床成矿系列的研究无论在金属矿床方面还是在非金属矿床方面都已取得重要进展。笔者对比了非金属矿床与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的概念、层次划分、分类、研究内容和命名,分析了矿床成矿系列研究的现状,并讨论了矿床成矿系列研究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成矿系列的概念应予统一,在层次划分和分类上应有统一的标准,还应考虑到金属矿床与非金属  相似文献   

11.
矿床的成矿系列(简称成矿系列)是矿床学领域的一个理论性概念,由五级序次组成。矿床成矿系列组属第一序次,是指在一定的地质历史时期、在一定的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组相互关联的矿床成矿系列。理想情况下,一个完整的矿床成矿系列组(G),可包括与岩浆作用有关的(I)、与沉积作用有关的(S)、与变质作用有关的(M)、与区域性构造事件-流体作用有关的(F)及与表生作用有关的(H)5类矿床成矿系列。从地球构造演化角度来看,矿床成矿系列组的形成与大陆成矿体系形成的阶段性与旋回性存在内在成因联系,是地壳构造演化的不同阶段的客观记录和必然产物,可与地壳尺度构造运动相对应。深入研究矿床成矿系列组,对于探索地球演化规律,深化理解不同尺度、不同时期成矿构造环境及其成矿过程,揭示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应用成矿系列组内矿床成矿系列"全位成矿、缺位找矿"的理念和"成矿序列"(有序性)的原则,不仅可以解释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还可以有效指导区域成矿预测。因涉及面广,矿床成矿系列组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12.
矿床分类的历史及初步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针对矿床学的分类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案进行了简要评述。认为矿床分类应该按照成矿系统进行划分,这样更能反映矿床形成过程的深层次特性。按成矿系统的划分法划分出成矿系列后,进行矿床式和矿床的划分时,应该具有针对性,对不同类型的矿床应该有不同的分类标准。  相似文献   

13.
区域成矿学研究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翟裕生 《矿床地质》1998,17(Z1):253-258
现代矿床学认为矿床尤其是大矿和矿集区都是区域尺度地质作用的产物,并重视对区域成矿学的系统研究。区域成矿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成矿的宏观时空背景,包括壳幔相互作用和区域构造格局、多种控矿因素的耦合、含矿建造的形成和分布、区域地球化学与成矿、矿床成矿系列、区域成矿系统的形成和演化,编制区域成矿的综合图件、建立区域成矿信息库,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区域成矿学的研究思路是以唯物辩证法、系统论和历史观为指导,以构造-成岩-成矿为主线,以成矿背景、成矿系统和成矿演化为核心内容,以边界成矿、转换成矿、耦合成矿和叠加成矿为理论基础,综合研究区域成矿的时空结构和矿床的分布规律,为矿产预测和普查找矿服务。  相似文献   

14.
成矿学又可称为成矿规律学,它是研究矿产形成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由于不同学者或同一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如从空间、时间、地域、岩石、元素、构造等级等方面来对矿产的形成和分布进行研究,因而就产出了如立体成矿学、历史成矿学、区域成矿学、岩石成矿学、矿床成矿学、成油学、成煤学,元素成矿学、构造单元成矿学等许多分支。而本文所提出的构造成矿学,则是从构造的角度来进行矿产形成和分布规律的研究,显然,其最大的研究特色即是侧重于构造,例如大地构造成矿、断裂构造成矿、褶皱构造成矿、微构造成矿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论成矿系统   总被引:134,自引:14,他引:120  
翟裕生 《地学前缘》1999,6(1):13-27
成矿系统是当今矿床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矿床学向系统化、全球化方向发展的一种趋势。成矿系统是指在一定地质时空域中,控制矿床形成和保存的全部地质要素和成矿作用过程,以及所形成的矿床系列和异常系列构成的整体,它是具有成矿功能的一个自然系统。成矿系统是在一般矿床成因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从宏观上,从成矿的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有机结合上,探讨区域尺度的成矿规律。其研究意义是深入认识成矿动力学机制,指导矿产勘查,并有利于将成矿学信息应用到地学其它学科中去。文中还论述了成矿系统与成矿系列、成矿区带的联系和区别,对成矿系统的基本要素、作用过程、作用产物和成矿后变化及保存4个问题作了说明。提出以成矿的构造动力体制作为划分成矿系统大类的依据及以成矿机理作为划分成矿系统类型的主要标志。最后以古大陆边缘构造成矿系统为例,说明构造动力型式、构造组合与成矿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构造矿床学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庆丰 《地质科学》1984,(4):461-463
矿床地质工作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矿床本身的研究;其二是矿田构造的研究。前者是探讨成矿的内因,而后者着重于成矿的外部条件(外因)。矿床工作者一般不能顾及矿田构造,而从事矿田构造者则往往对矿床成因很少加以探索。 笔者提出的构造矿床学,其用意在于把成矿的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以期全面地阐明矿产的形成机理和赋存规律。构造矿床学包括了矿床学和矿田构造学两方面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7.
矿床成矿系列研究是当前区域成矿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自70年代末提出矿床成矿系列的概念以来,矿床成矿系列的研究无论在金属矿床方面还是在非金属矿床方面都已取得重要进展。笔者对比了非金属矿床与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的概念、层次划分、分类、研究内容和命名,分析了矿床成矿系列研究的现状,并讨论了矿床成矿系列研究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成矿系列的概念应予统一,在层次划分和分类上应有统一的标准,还应考虑到金属矿床与非金属矿床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临界成矿地质条件”指派指具有“临界性质”的成矿地质条件。沉积或受变质沉积矿床的临界成矿地质条件主要中古地理和水动力条件;内生矿床的临界成矿地质条件主要是构造条件;石油的生油和贮油条件所表现出的临界性质十分明显;风化矿床的临界成矿地质条件主要是水文地质条件、构造条件。临界成矿地质条件应该是各类矿床都具备的,但在不同矿床中的表现形式不同。深入研究临界成矿地质条件可以促进矿床学的进展,达到定量化的境地  相似文献   

19.
成矿过程和矿床学的特点决定了矿床研究的主要思惟方法是比较思惟,比较思惟是地质思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矿床研究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文中还讨论了比较矿床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初论造山带成矿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造山带成矿学是研究造山带矿床形成环境、条件、机理及分布规律的科学,是地球物质科学新的生长点。造山带具有矿床类型多、矿产种类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发育、成矿地间跨度大、成矿多期次和多旋回发育等特点,区域成矿的多样性、继承性、新生性和叠加性明显,成矿具分带性和不均匀性,大规模成矿与重大构造热事件相关。造山带成矿学的研究内容应主要包括:造山带类型及其构造演化,主要矿床类型、成矿系列和成矿模式,成矿环境与控矿要素,成矿物质、流体与成矿机制,构造、成岩、成矿年代学,矿床形成后的变化与保存,造山带中成矿规律以及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等。造册带成矿学研究需要多学科理论与方法技术的融合,以揭示造山带矿床形成和分布规律。造山带成矿学概念与框架的提出,将有助于造山带矿床形成与分布规律的研究,为指导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工作取得新突破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