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00年1~6月份全球地震活动水平为中等编高,但地震灾情较轻,半年内共发生M≥6地震76次,其中M≥7地震8次,M≥8地震1次,全世界地震共计造成173人死亡,1000多人受伤,经济损失约1亿~2亿美元,重大灾害地震主要发生在印度尼西亚。  相似文献   

2.
2004年全球灾害地震的灾情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卫平  赵荣国 《中国地震》2005,21(1):123-129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国家信息中心的互联网数据,2004年1月1日~12月31日,全球共发生M≥6地震156次。其中M≥7地震16次,M≥8的地震2次。M≥9的地震1次。M≥6的地震与最近10年(1990~2000年)期间的年平均数153次相近。比近100年来(1900~1999年)的年平均数126次高。  相似文献   

3.
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CDSNDMC)从美国地震学联合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IRIS DMC)得到的最新地震资料统计,2006年9月全球范围内共发生M≥5.0地震98次。其中M5~5.5地震72次,M5.6~6.0地震20次,M6.1~7.0地震6次,无7级以上地震。最大的一次地震发生在萨摩亚群岛地区,发震时间2006年9月28日06时22分09.7300秒,Mw=6.7。在发生的98次M≥5.0地震中有62次发生在东半球,36次发生在西半球。  相似文献   

4.
利用应变能积累分析方法对冀鲁豫交界区历史地震活动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该区目前处于地震活跃时段后期的能量剩余释放阶段,在此期间将以中等或中强地震活动为主,估计发生M≥7地震可能性很小。由现代地震活动特点分析认为,目前研究区处于应变能积累一释放过程中的释放阶段后期,剩余能量较少,估计未来几年内该区发生M≥5较强地震的可能性不大,但不排除发生中等或稍强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 (CDSN DMC)从美国地震学合作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 (IRIS DMC)得到的资料 ,1 999年 1 2月份全球范围内共发生 M≥ 5 .0地震 1 2 7次 (见表 1 )。其中 M≥ 6.0地震 1 9次 ,最大的一次地震发生在菲律宾的吕宋 ,震级为 7.3。本月发生的 1 2 7次 M≥ 5 .0地震中有 84次发生在东半球 ,43次发生在西半球。根据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统计 ,对于发生在我国境内的 M≥ 5 .0的地震事件 ,CDSN大部分台站有地震波形记录 ;对于发生在全球的 M≥ 6.0的地震事件 ,CDSN各台站也有地震波形…  相似文献   

6.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 (CDSNDMC)从美国地震学合作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 (IRISDMC)得到的最新资料 ,2 0 0 3年 5月全球范围内共发生M≥ 5 0地震 92次 (见表 1 ) ,其中M 5~ 5 5地震 6 2次 ,M 5 6~ 6 0地震 1 3次 ,M 6 1~6 5地震 1 1次 ,M 6 6~ 7 0地震 5次 ,M 7 1~ 7 5地震 1次 ,最大的一次地震发生在印度尼西亚的哈马黑拉 ,MS=7 1。本月发生的 92次M≥ 5 0的地震中有 6 6次发生在东半球 ,2 6次发生在西半球 ,很明显本月东半球地震发生的频率明显高于西半球 ,东西半球的地震发生频率与…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陆M73/4地震活动的特点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怀存  李霞  苏鸾声  刘希强 《地震》2002,22(3):71-76
利用发生在中国大陆地区M≥7 3/4浅源地震资料,得出1900年以来M≥7 3/4地震活动具有成组性和区域性的特点,认为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8.1级地震的发生,标志着中国大陆地区M≥7 3/4地震第5个活动组的开始。未来1-6年在以8.1级地震为中心,半径500m-1000km内是发生M≥7 3/4地震的主要场的。通过对M≥7 3/4地震发生后3年7级地震活动研究,中国大陆未来3年内仍具有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鲜水河断裂带,北起炉霍侏倭以北,南端延伸过康定后折向石棉与安宁河断裂带相接,全长300余公里,总体呈北55°西方向展布。根据《四川地震资料汇编》(以下简称《汇编》)第二卷中的四川强震简目统计,自公元前26年至1979年5月,四川全省共发生M≥4.7级地震274次,其中M≥7级强震16次。而鲜水河断裂M≥4.7级地震约70次,占全省地震的  相似文献   

9.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 ( CDSN DMC)从美国地震学合作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 ( IRIS DMC)得到的资料 ,2 0 0 1年 1 2月全球范围内共发生 M≥ 5.0地震 81次 (见表 1 ) ,其中 7级以上地震 3次。最大的一次地震发生在我国的台湾地区 ,MS=7.3。本月发生的 81次 M≥ 5.0的地震中有 54次发生在东半球 ,2 7次发生在西半球 ,本月东半球地震发生频率明显高于西半球。根据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统计 ,对于发生在我国境内的 M≥ 5.0的地震事件 ,CDSN大部分台站有地震波形记录 ;对于发生在全球的 M≥ 6.0的地…  相似文献   

10.
《国际地震动态》1999,(3):36-38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CDSN DMC)从美国地震学合作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IRIS DMC)得到的资料,1998年11月份全球范围内共发生M≥5.0地震88次(见表1).其中,M≥6.0地震7次,M≥7.0地震2次,最大的一次地震发生在印度尼西亚的塞兰海,震级为7.8.本月发生的88次M≥5.0地震中有52次发生在东半球,36次发生在西半球.东、西半球的地震活动频率比上月增强.  相似文献   

11.
自1977~2006年,新疆伽师地区相继发生了多次强地震.本文运用哈佛大学公布的该区域的CMT解,通过对不同地震的分布及断层性质的定量化分析,将地震分为三个时段,并由P,T轴拟合了该区域分时段的应力场方向,分析震源性质及区域应力场发现,1997年3月1日至2003年1月4日该区域的地震断层性质及应力场均发生了较大变化,而2003年2月24日起,其地震断层性质和应力场方向又恢复到了第一时段的状态,结合该区域地层速度模型和区域受力状况、构造背景、以及地震断层性质和分布规律等,作者提出了该区域地震断层性质及应力场变化原因是由于障碍体的存在结论.  相似文献   

12.
对地磁九倍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磁九倍法是没有道理的,在地磁地震可能前兆的探讨过程中,应加强科学性。地磁场的变化绝不都是地震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3.
对帕米尔东缘区域中深源地震与浅源地震进行波形对比,并使用交切法和Hyposat地震定位方法进行地震定位对比,从不同角度探讨该区域中深源地震特征.  相似文献   

14.
摩擦摆基础隔震上部偏心结构地震反应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上部结构存在偏心的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进行了水平双向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反应分析,研究了上部结构偏心距和抗扭刚度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分析表明:上部结构偏心距对上部结构和隔震层的位移反应和加速度反应均有较大影响,即使在上部结构偏心距较小时,其对结构地震反应仍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上部结构的抗扭刚度对上部结构的加速度反应影响较小,而对上部结构的位移反应影响较大;上部结构的抗扭刚度对隔震层的加速度反应和位移反应影响较小。因而,对于上部结构存在偏心的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应减小上部结构偏心距并增大其抗扭刚度以减小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的扭转反应。  相似文献   

15.
收集全球纪录的1947年7月29日,中国西藏朗县东南M7.7大地震的观测数据,分别利用中国国家地震台网和国际地震中心 ISC(International Seismological Center)的定位方法及技术重新测定。所定震中在里龙断裂带附近,经过比较分析,首选中国国家地震台网的定位方法测定结果。在此基础上,重新计算其震源机制解,和当地的里龙断裂走向一致,修订的震源位置也在该断裂上,表明里龙断裂可能是其发震断裂。  相似文献   

16.
昆仑山口西8. 1级地震的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宋治平  薛艳  梅世蓉  宋先月 《地震》2003,23(1):15-22
在回顾昆仑山口西8. 1级地震前的长期、中期的不同阶段不同程度的预测意见基础上,对该次地震前的地震活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该次巨大地震前存在地震条带、地震空区、地震活动增强区、象限性等空间异常及地震活动参数异常, 这些特征对巨大地震的研究与预测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Eleven PASSCAL broadband digital seismic stations were employed in the Tibetan Plateau by the Sino-US team from September, 1991 to June, 1992. Seven of them were distributed along the Qinghai-Tibet highway, others in Maqin and Yushu of Qinghai Province, Linzhi and Xigatze of Tibet. The data included 31 local earthquakes recorded by these stations from July, 1991 to January, 1992.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s of digital data, we identified the seismic phases carefully in several methods using SAC softwares (Seismic Analysis Code) in SUN workstation. We compared the seismic phases after converting the seismograms of the single stations to the seismic profiles; analyzed the first arrivals of P waves in the incident planes by rotating 3 component seismic records; identified the seismic phases from the particle motion pictures. The Pn apparent velocities were calculated in the distance range of 230–1200 km from Linzhi earthquakes, western Changtang earthquakes, Xitieshan and Gonghe earthquakes and the earthquakes in Indi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n velocities change slightly in the Tibetan Plateau (8.0–8.1 km/s). These values near the velocities at the uppermost mantle of the normal continents. The Moho undulation in the Tibetan Plateau was also studied by using Pn data by the time-term method. The primary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oho beneath the Tibetan Plateau is flat, and its depths are 67–70 km.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is paper appeared in the Chinese edition ofActa Seismologica Sinica,14, Supp., 593–600, 1992.  相似文献   

18.
甘肃地区地电阻率前兆异常信息的映震效果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首先叙述了各台台址、观测仪器及台址信度等概况,并使用了甘肃省内的地电台(武都、平凉、兰州、临夏、武威、山丹、四零四,除四零四为区域台外,其余均为省级台站)共7个定点观测台的观测资料。利用这些台的视电阻率观测结果,结合1986年以来在甘肃及邻区发生的12次Ms≥5.0的地震(地震来自甘肃台网地震目录),对这些地震进行了各参数的计算及临震特征的分析,探讨其映震效果,展示其震兆异常图形,给出了每次地震在各观测台所记录的异常信息超始时间及临震特征的分析结果。经对数据的处理与震例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异常特征出现到发震时间有一定尺度的结果,为地震中短临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The Tibetan Plateau is a key factor for the pattern of the general circulation of the atmosphere (GCA) in eastern Asia. The pattern of the GCA after the uplift of the plateau is well known, while the pattern of the GCA before the uplift of the plateau is lack of direct evidences. Based on the knowability of desert, a section recording wind directions across the Cretaceous northern hemisphere mid-low latitude desert belt is measured and the pattern of the GCA in the Cretaceous is reveal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eastern Asia was really controlled by the planetary circulation before the uplift of the plateau, i.e. westerlies in the north and northeast trades in the south. The convert belt between westerlies and trades had drifted northwards and southwards. The possibility of existence of paleo-monsoon is also dealt with and a possibly imposed paleo-monsoon is suggested.  相似文献   

20.
地球自转是天文学和地球科学领域的交叉学科,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地球自转动力学理论的研究一般是在旋转对称模型基础上进行的,并得到了一系列与观测相符合的结论.但实际地球是一个非旋转对称的椭球体,甚至是梨形椭球体.因此,三轴地球模型的自转理论研究应该是有一定意义的.文献[17~19]认为,三轴刚体地球除了Euler自由摆动外,还存在第二自由摆动,以及地球自转存在自由加(减)速运动等.本文在经典力学和刚体地球自转Euler方程的基础上,研究了地球自转的自由运动,指出文献[17~19]给出的关于地球自转存在自由加速或减速的证明是不正确的,完全刚体地球自转也不可能存在第二自由摆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