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天文观测数据的爆炸式增长以及数据网格技术等新兴IT技术的日趋成熟,虚拟天文台应运而生。虚拟天文台成为基于数据网格技术的解决复杂海量天文数据的访问和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我们对现有中国虚拟天文台体系结构底层进行设计与实现,并完成了其核心部分一天文数据结点。天文数据结点可发布和管理异构的数据资源,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数据访问接口,进而为天文学家实现对各种天文数据的无缝透明访问和处理提供了方便。本文重点介绍了我们设计的天文数据结点的体系结构,以及结点各部分的功能,并讨论了其关键技术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云南天文台新技术实验室成立至今已走过十几个年头,这些年来为云南天文台的发展作出了很多的贡献。从我国的第一套CCD系统到天文遥在观测,不但在天文技术领域有所发展,而且目前拥有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相对稳定的队伍。本文主要回顾了新技术室这些年来的主要工作。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大气光学湍流探测技术的最新进展,对近年来光学湍流探测设备进行简要总结。通过对光学湍流特征参数的介绍,分析了大气光学湍流探测在天文观测中日趋重要的作用。重点介绍了微温脉动仪、DIMM、MASS、SCIDAR等技术的原理与观测。总结国内大气光学湍流探测技术的现状,展望其在天文领域应用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云南天文台天文新技术实验室工作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天文台新技术实验室成立至今已走过十几个年头,这些年来为运动天文台的发展作出了很多的贡献,从我国的第一套CCD系统到天文遥在观测,不但在天文技术领域有所发展,而且目前拥有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相对稳定的队伍,本文主要回顾了新技术室这些年来的主要工作。  相似文献   

5.
夏寒 《天文爱好者》2014,(11):40-44
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olar Dynamic Observatory,SDO)是美国宇航局(NASA)发射的一颗天文卫星,专门用于观测太阳。2010年2月11日,美国东部标准时间上午10点23分,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升空。按规划它将在太空中工作5年3个月。此空间观测设备的各个部件经过了严格的检验,依据过去的经验,很可能工作更长时间,为此,它携带的消耗品可维持正常工作10年。这颗天文卫星的主体由美国戈达德空间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GSFC)研制,它在太空的运行也由该中心操控,但是,其携带的三组观测设备由其他三个不同单位研制。  相似文献   

6.
现在的天文软件种类繁多,内容几乎涉及了天文学的各个领域。无论是对天文学家还是天文爱好者都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随着Skymap、Starry Night、RegiStar等各种天文软件的普及,天文爱好者在实际观测中越来越需要依赖于天文软件进行辅助观测,这些软件的使用对天文爱好者的各种实际观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掩星观测也不例外,同样需要掩星软件OCCULT(或其它掩星辅助类软件,以后会逐步介绍)进行辅助观测。  相似文献   

7.
中国虚拟天文台数据访问服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大批天文观测项目的实施,天文数据正在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天文学正进入一个数据富庶的时代。虚拟天文台项目的首要目标就是要解决这些高度分散、复杂、海量的天文数据的统一访问和管理,实现全球天文数据资源的融合,使天文学家能够高效快捷的获取所需的天文数据。中国虚拟天文台项目基于目前的网格技术,设计和实现网格环境下天文数据的查询访问服务,并为客户应用提供统一的访问接口。本文重点介绍了我们采用GlobusToolkit网格开发工具包,按照国际虚拟天文台联盟最新制订的天文数据标准,完成对天文星表数据资源的网格服务封装,实现天文星表锥形查询(Cone Search)和星表查询网格两个数据服务的工作,并介绍了如何使用天文数据服务搭建其他网格服务。  相似文献   

8.
针对FAST的天文观测要求,对其天文观测软件进行了设计与开发。首先介绍了FAST天文观测的原理,对天文观测软件进行了需求分析。而后提出了馈源天文运动轨迹规划算法,并进行了仿真。针对其轨迹要求给出了控制方法,对天文观测控制软件进行了设计与实现。最后通过现场实地实验,验证了本文所提的算法与软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在云南天文台40 m天线上开展射电天文研究,使用它进行了河外射电源流量试观测。通过对河外致密源进行ON/OFF跟踪观测,得到射电源的流量变化曲线。但数据质量并不理想,说明系统存在一些问题。随后,根据对该望远镜系统的稳定性及其无线电环境干扰现状的考察,以及对现存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中央研究院的天文研究所从南京紫金山避难内迁昆明,即在凤凰山建立天文观测站。1941年九月天文研究所派出了日食观测队远征甘肃临洮从事观测。因仪器设备简陋,观测项目只包括有:1.从初亏至复园每五分钟曝光一次的照像。2.拍太阳边缘的闪光谱。3.全食时的天光与月光下天空亮度的比较。4.树荫下许多月牙  相似文献   

11.
新的一年又来到了,“观测攻略”系列文章也已经陪伴大家度过了将近两年的时光。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让我和这个系列一起成长了许多。2009年是国际天文年,在这个以天文为主题的年份里,希望大家能够给自己多一些天文观测的时间,多一些拥抱大自然、享受星空的时间,并且心安理得地对自己说:“这是国际天文年,我就是要这样!”  相似文献   

12.
天文学是一门观测学科, 其发展受观测技术及仪器进步所推动, 而天文科学发展同样不断对观测仪器提出新的要求. 天文学发展至今, 对观测仪器的要求逐渐走向极致和极端, 这在实现成本及难度两方面均带来极大挑战. 为应对上述挑战, 基于新原理、新技术的下一代天文光学技术及观测仪器已成为天文学发展的内在需要. 近年来, 集成光子学的发展为天文光学技术带来了新的变革性机遇, 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天文光子学(Astrophotonics)可为天文观测提供低成本、高度集成化(芯片化)的新一代高性能光学终端仪器, 这类仪器将在空间天文观测、大规模光谱巡天、高分辨高精度光谱成像等应用中起到关键作用. 主要从仪器/器件功能出发介绍天文光子学主要研究内容及现状, 并简要讨论其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最后对其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3.
《天文爱好者》2012,(4):46-49
九十年代,在美国发射的高能天文卫星之中。“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Chandra X—ray Observatory。简称CXO,习惯上称为Chandra)无疑是最重要的。它于1999年夏天进入太空。  相似文献   

14.
2007/2008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将中国首架南极望远镜阵CSTAR和自动天文观测站到运送到Dome A进行天文选址和天文观测,这是中国天文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国际天文办期待与注目的重大事件,同时也是中国天文界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5.
“天杀的光污染!”——所有资深天文爱好者都会认同这句话。光污染的危害性甚至超过了阴天和大气污染,成为天文观测的第一大“杀手”。在城市中心,光污染让你难以看清大部分星座的形状,极限星等可能只有2等,甚至0等。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天文观测都将无法展开,这也是路边天文常常选择观测月亮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中国第三次天文台选址高潮的背景及最近这次台址调研的进展情况。天文气候条件普查的结果认为在中国挑选出受局部地形影响的较好台址是有可能的。报道了对华北和西北若干候选点进行踏勘和测量的结果。详细介绍了在滇西地区的选址普查和丽江高美古选址观测的经过。据云量和DIMM视宁度观测的初步结果来看,高美古是一个很有希望的潜在优良台址。  相似文献   

17.
1997年3月6日至3月7日,我们利用INTERNETRELAYCHAT(IRC)进行了首次国际天文联合遥在观测试验,并获得了成功。本次试验由分布在全球7个不同地点的工作组联合进行,包括中国、美国、加拿大和英国。这一试验的成功为天文观测开创了一个新型的途径,也是对通过Inter-net进行更紧密的国际合作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8.
徐槐 《天文爱好者》2011,(12):67-69
开放在京城的校园天文科普奇葩之二 我所认识的徐槐老师,肯吃苦,泼辣干练。无论是酷暑寒冬,无论是学校的常规观测还是野外观测训练。做为北京57中的天文辅导老师,她带领着学生们进行天文观测,义无反顾。颇有些巾帼不让须眉的风范。从一个对天文望远镜望而生畏的地理老师成长为学校天文活动指导教师;把学校的天文活动搞的有声有色;学生们取得多项天文赛事的优异成绩,徐老师谦虚的说,这些都得益于这个学校对天文活动的不懈支持。把最大的时间和空间,把天文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来坚守。这使她和孩子们更加仰望天空,梦随心飞!  相似文献   

19.
带着广大天文爱好者的鼓励与期待,我们的“天象预告”栏目迈入了新的一年。2010年仍将是精彩天象不断上演的一年,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带给大家准确、丰富的天象信息,为您的天文观测引路导航。新年伊始,精彩天象就接踵而来,下面就给大家细细讲解。  相似文献   

20.
在业余天文观测中,行星摄影是观测行星比较常用的方法。我们经常能看到天文爱好者在网络平台上展示自己的行星摄影作品。同时,还有-些国际上的天文组织定期发布天文爱好者拍摄的行星影像(例如日本的“月惑星研究会”),这些行星影像不仅为天文科普提供精美的素材,而且还能为专业的行星科学研究提供支持。然而,对于大众来说,这些影像似乎总有一种莫名的神秘感。即便是天文观测的初学者也存在着不少误解。下面就来谈谈这些精美的行星影像到底是怎么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