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青海器测时期以来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青海省26个代表站1961~2002年气温月资料,给出了加权平均的气温标准序列,分析了青海近42年来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海气温呈上升趋势,升温率为每10年0.25℃.年平均气温20世纪60年代最低,70年代起气温逐渐升高,进入90年代后升幅最为明显,并达到年代平均气温最高值.气温变化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差异,最高和最低气温变化趋势普遍存在不对称性.青海气温变化趋势与同期全国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全年和秋、冬两季青海气温的升温率明显大于全国气温升温率,年平均气温变化的位相超前于全国气温变化5~6年,这一结论有助于证实"青藏高原主体可能是我国气候变化的先兆地区"的论断.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气温和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159,自引:8,他引:15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青藏高原72个地面气象站1962~1999年的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分析,以唐古拉山脉为界将高原分为青海区和西藏区,分别考察了两区冬春(上年10月~当年5月)和汛期(当年6月~9月)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趋势、突变及其周期振荡,得出的主要结论为:近38年(1962~1999)来,青藏高原呈升温趋势,冬春大多数台站的升温率为0.02~0.03 ℃ a-1,汛期大多数台站的升温率为0.01~0.02 ℃ a-1;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原冬春气温的升温更为强烈,汛期青海区的升温变得强烈,但西藏区反呈微弱降温趋势,降温主要发生在西藏的江河谷地;全球性的1980年左右的暖突变在青藏高原是明显存在的;近38年来,青海区冬春降水和西藏区汛期降水存在相同的相位变化,即20世纪60年代基本偏多,20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初偏少,20世纪80年代中到20世纪90年代偏多;青海区汛期降水与西藏区汛期降水的变化存在反向的关系,但它的转折点要滞后4~5年,青海区汛期降水20世纪60年代偏少,20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偏多,20世纪90年代偏少;西藏区冬春降水呈现自己独特的变化,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初偏少,20世纪70年代中末期到20世纪90年代偏多;高原气温主要存在准3年、5~8年和准11年的周期振荡,高原降水主要存在3~5年、8~11年和准19年的周期振荡,这些周期振荡在高原气候演变的不同阶段显著性不一.  相似文献   

3.
青海省气候变化的区域性差异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1-2006年青海不同区域气象资料,分析了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最高气温和降水量等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年代际变化和气候突变前后的差异性,分析了气候显著变化并存在明显区域性差异的可能归因。结果表明:近46 a来青海不同区域年平均气温均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其中以柴达木盆地增暖最为明显,气候倾向率达0.44℃/10a;降水量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柴达木盆地年降水量显著增多,气候倾向率为6.67 mm/10a,而东部农业区年降水量则呈现出减少趋势。温室气体浓度的显著增加、云量变化、高空水汽输送的变化以及下垫面状况差异等因素是造成青海气候显著变化并具有明显区域性特征的可能成因。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后期青藏高原积雪和冻土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38,自引:11,他引:38  
利用1981—1999年青海和西藏72个气象台站的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冬春积雪日数和冻结日数的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冬春积雪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是增加的,在20世纪90年代则是减少的;而此20年间高原季节性冻土冻结日数呈递减趋势;多年平均的高原冬春积雪日数由南向北是减小的,多年平均的冻结日数由高原中部向四周是递减的。高原冬春积累日数、冻结日数均以2~6年周期变化,气温以准3年周期变化,西藏降水以准8年、准3年周期变化。而青海降水以3~5年周期变化。高原冬春积雪日数、冻结日数和冬春气温振荡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都呈现加快趋势。冬春积累日数的变化与冬春气温的变化呈负相关。与冬春降水的变化呈正相关;冻结日数的变化与冬春气温和冬春降水的变化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干旱气候对青海地表水资源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近38年青海省主要河流径流量及其流域降水、气温的变化趋势,研究了干旱气候对青海地表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内陆河多为高山冰雪融水和雨水混合补给型河流,外流河多为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青海地表水资源呈减少趋势,其减少趋势进入90年代后尤为明显;气温和降水是影响青海地表水资源的主要气候因子,其中气温升高加剧了流域蒸发量的增大和干旱影响,减少了地表径流量;而90年代以来降水量的减少特别是汛期降水量的减少直接影响到径流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北区西部土壤湿度及其气候响应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利用中国西北区西部7个农业试验站1981—2001年0~40 cm的土壤湿度、降水、气温、水面蒸发和相对湿度观测资料,分析了逐站土壤湿度的月变化、年际特征及其气候响应。结果表明:(1)7站土壤湿度月变化分为平稳型和波动型;新疆各站土壤湿度沿垂直方向年际变化比较一致,但青海2个测站上下层趋势基本相反;新疆各站整层年际变化相对较大,而青海2个测站年际变化相对稳定;土壤湿度年际变化总体趋势随深度增加而减小。(2)进入20世纪90年代,多数站点土壤明显干化,个别站还存在突变现象,土壤湿度与气温有着显著的负相关。(3)土壤湿度和气候因子之间存在相互响应,土壤湿度与气温普遍存在负相关,土壤湿度与降水之间总体响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青海地表水资源的变化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分析近38年青海省主要河流径流量及其流域降水、气温的变化趋势,着重研究了干旱气候对青海地表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内陆河多为高山冰雪融水和雨水混合补给型河流,外流河多为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青海地表水资源呈减少趋势,其减少趋势进入90年代后尤为明显;气温和降水是影响青海地表水资源的主要气候因子,其中气温升高加剧了流域蒸发量的增大和干旱影响,减少了地表径流量;而90年代以来降水量的减少特别是汛期降水量的减少直接影响到径流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8.
青海地表水资源的变化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分析近38年青海省主要河流径流量及其流域降水、气温的变化趋势,着重研究了干旱气候对青海地表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内陆河多为高山冰雪融水和雨水混合补给型河流,外流河多为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青海地表水资源呈减少趋势,其减少趋势进入90年代尤为明显;气温和降水是影响静海地表水资源的主要气候因子,其中气温升高加剧了流域蒸发量的增大和干旱影响,减少了地表径流量;而90年代以来降水量的减少特别是汛期降  相似文献   

9.
中国黄土高原地区春季气温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0,他引:11  
张定全  王毅荣 《高原气象》2005,24(6):898-904
利用黄土高原40年的气温资料,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该区域的春季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春季气温变化存在3个特征区域;在1991/1992年发生突变,突变后气温突然转暖,突变之前气温以负距平为主,突变后以正距平为主;1980年代中期最冷,1990年代后期最暖;且存在2年、3年和5~6年周期振荡,3年周期振荡最显著。春季逐月气温空间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全区一致,各月气温以升温为主,1990年代最为明显,升温速度最大区和年际变化幅度最大区主要在黄土高原中部,准5年为主的年际振荡和10~12年年代际振荡在月气温变化中显著。  相似文献   

10.
本溪地区50年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吉奇  宋冀凤  徐璐璐 《气象科技》2007,35(5):661-664
应用本溪地区1953~2005年气温序列资料,对其基本气候特征、年代际变化、周期变化、冷暖阶段、变化趋势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与各季气温分布规律非一致性变化;年平均气温最冷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而生长季最低气温出现在70年代,春季最冷与年平均气温是一致的,夏季和秋季最冷出现在70年代,冬季最冷则出现在60年代。年均气温上升来源于冬季,春季和秋季平均气温增温幅度增大,近15年各季出现负增温现象,但气温变化总体是趋于上升的。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61-2005年青海南部牧区气象台站观测的气温、降水、积雪资料,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该地区积雪等气候要素的年代际演变特征以及雪灾变化的成因。结果表明:20世纪60-90年代冬季青海南部牧区中雪和大雪出现的站次以及雪灾出现的站次有逐步增多的趋势,降雪量和地表平均积雪量每10 a分别增加1. 253 mm和8.246 cm,单站积雪量在海拔4100 m左右的高度上增加比较明显,其变化是由气候的年代际波动引起的。  相似文献   

12.
东北三省冬季气温变化的有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简要回顾中国学者有关东北三省冬季气温变化的研究成果,概括分析了近百年或近几十年时间尺度平均气温及最高、最低气温年际、年代际变化的基本特征,综述了与冬季气温年际、年代际变化相关的各类海-气环流因子。近百年来,东北冬季气温上升,1987年前后发生增暖突变;北极涛动、西伯利亚高压、东亚冬季风等是影响东北冬季气温年际变化的主要因子;北极涛动、东亚冬季风、东亚中高纬环流型等的持续性是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因子。对多种变化特征集中出现的20世纪70年代末的气候变化值得深入探讨,也有必要在整个东北三省的范围内,深入开展冬季气温预测方法的系统研究。另外,测站气温序列的非均一性问题也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3.
1960~2011年番禺气温的变化特征及突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番禺区1960~2011年逐月气温资料,采用一元线性回归、Mann-Kendall法以及滑动t检验等统计方法,对番禺区近52年气温变化的特征及突变特点进行分析,并估算了近10年来番禺的热岛强度。结果表明:近52年来,番禺气温变化呈上升趋势,增温率为0.030 2℃/年,且冬、秋季增暖贡献较大。番禺年平均气温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期间,各年代年平均气温都很接近,气温变化不明显;90年代以后,平均气温明显上升。M-K法及滑动t检验表明,番禺年平均气温在1994年发生了一次突变,1994年以前为偏冷阶段,1994年代以后气温开始明显上升,且1999年以后增暖趋势更加明显;从各季气温来看,各季气温都出现过突变,秋、冬季气温发生突变的时间要早于年平均气温,说明先是冬、秋季气温的突变导致了年平均气温的变化。番禺站1993~2002年的平均热岛强度为0.65℃;2003~2011年的平均热岛强度为0.91℃。  相似文献   

14.
统计分析了商丘1961~2000年年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最高气温和月平均最低、最高气温变化,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最低气温也呈上升趋势,而年平均最高气温却呈下降趋势,这种日夜气温变化的不对称性,使日较差呈变小趋势;商丘偏暖年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和90年代,偏冷期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商丘年平均气温增高是一突变现象.  相似文献   

15.
常州处于长三角地区中心地带,利用常州1952—2016年最高气温,采用小波分析、功率谱分析以及气候趋势系数、气候倾向率等气候诊断方法,从高温日数、年平均最高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等方面分析了苏南地区近65年高温的气候变化规律和周期性特征等。结果表明:高温日数呈现年代际波动特征,20世纪50—80年代下降,80年代后呈增加趋势;21世纪00年代与20世纪80年代的高温日数存在极显著性差异,与20世纪70年代的高温日数存在显著性差异;平均最高气温经历了升温、降温、缓慢升温、快速升温几个年代际变化阶段,总体呈增强趋势。高温日数年际变化大,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48d。无论是年高温日数、年平均最高气温还是年极端最高气温,气候趋势系数和气候倾向率均大于0。年平均最高气温呈现15a年代际周期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使用统计学方法,对澄海气象站1959~2006年气温资料进行变化特征分析,得出澄海建站近50年来,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澄海气温呈波动变化;90年代开始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90年代后期开始增温趋势尤为明显,其幅度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揭示了澄海观测环境变化对气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分析内蒙古地区1958-2007年50年来气温、降水变化特征。降水趋势变化不明显,只是变化辐度有所加大,降水的年际变化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欧亚纬向环流相互作用有关;气温趋势变化明显,60年代以前属于下降阶段,70-80年代中期变化较平缓,略有升高,80年代中期以后升温明显,气温的这种变化趋势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近50年川渝地区的气温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1957~2006年四川省47个站和重庆市34个站的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及对应时间内Nino3区的月平均海表温度(SST)资料,在采用线性倾向估计以及连续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近50年来四川省和重庆市气温变化时频特征的基础上,采用交叉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该地区近50年气温变化与Nino3区海表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川渝地区气温变化具有不同时间尺度的多层次演变特征,存在2~4年、8年、12~16年和28年左右的周期振荡,其中尤以4年左右的周期最为显著。两地年代际变化规律也大致相同,四川50年代末~60年代初较暖,60年代初~90年代末偏冷,90年代末以来气温明显升高且强度较大;重庆50年代末~60年代末较暖,70年代之后气温变化与四川省基本相同。川渝地区气温变化与Nino3区SST变化密切相关,两者在4年尺度周期上表现为正相关,在13年尺度周期上表现为负相关。导致川渝地区气温异常变化的原因很多,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高(低)会引起该地区气温的偏高(低);南亚高压北进(南退)以及热带西太平洋海温的升高(降低),通过影响副热带环流系统均会造成川渝地区气温偏高(低)。  相似文献   

19.
根据1959~2007年玉屏县的气温资料,进行趋势系数和气候倾向率分析.表明气温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并具有年代际变化特征,在20世纪90年代初玉屏县的气温有突变特征,之后为显著变暖阶段.1998~2007年10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8℃;最高气温变暖不明显,仅春季增温;最低气温增温幅度最大,特别是冬、春季的增温突出.  相似文献   

20.
松原市气温变化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松原站1961 -1998年历年各月平均气温资料 ,分析了38年来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60年代平均气温最低 ,90年代平均气温最高 ;四季气温均在变暖 ,冬季变暖幅度最大 ,夏季变暖幅度最小 ,年平均气温上升倾向率为0.5381℃/10年 ;气温异常在各季均可发生 ,异常冷、暖发生几率相当 ,气温异常在60、70年代以异常冷为主 ,80、90年代以异常暖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