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明礼 《福建地理》2003,18(2):34-37
本文以闽西客家民居为例;介绍了民居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影响民居旅游地空间竞争的因素,认为闽西客家民居的空间竞争是同类型非替代性竞争,并进一步提出了客家民居旅游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闽西客家民居为例,介绍了民居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影响民居旅游地空间竞争的因素,认为闽西客家民居的空间竞争是同类型非替代性竞争,并进一步提出了客家民居旅游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聚居演变的驱动机制及态势分析   总被引:50,自引:9,他引:41  
在深入分析了自然环境约束、基础设施建设、地域文化传承与融合、城镇化与产业经济转型、土地使用变革与创新、农户行为模式转化、宏观政策环境及其他因素对农村聚居演变影响的基础上,基于各影响因素对农村聚居演变作用方式与程度的不同,将这些因素划分为基础因子、新型因子与突变因子3 类。各类因子对农村聚居的作用侧重点有所不同,基础因子的驱动作用主要集中在传统农村聚居特征的延续,新型因子的驱动作用主要是促进农村聚居的转型,而突变因子的驱动作用则可能带来农村聚居的突变,三者共同构成了农村聚居演变的“三轮”驱动机制。3 种驱动因素的作用形成了3 条典型驱动路径,即基础因子作用下低速平稳的传统路径、新型因子作用下快速发展新型路径、突变因子作用下的突变性偶然路径。农村聚居演变的一般过程可以划分为初期阶段、过渡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等4 个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农村聚落体系、聚居规模、聚居形态、聚居功能、聚居文化、聚居环境等均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中国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有着悠久历史的它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村寨所在地貌是典型的河流谷地,白水河穿寨而过,其上筑有七座风雨桥,两岸河谷坡地上民居鳞次栉比,上游地区开辟出大片的梯田,农耕文化与田园风光交相呼应.热闹无比的长桌宴上尝一口凯里酸汤鱼,吃一口小炒腊肉,品一口米酿小酒,脑海里是苗家人辛勤耕作的模样.  相似文献   

5.
论新时期农村聚居模式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准确把握新时期农村发展形势的背景下,基于当前农村聚居模式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构建了由农村聚居模式研究理论与方法体系、农村聚居模式的类型、农村聚居模式的功能与结构、农村聚居模式的发展过程与机理、农村聚居模式的调控与优化等五个方面组成的农村聚居模式研究框架体系,探索了从人地共生、城乡统筹、地域协调、社会和谐等不同视角对农村聚居模式进行研究的总体思路,提出了从地理学方法的应用与创新、多学科方法的融贯综合等两个方面对农村聚居模式研究方法体系进行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川西之高山聚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紧接四川盆地西缘之高山地带,景色瑰丽,可以媲美美国落矶山之国家公园。区内草原起伏,与冰山相映,是华西高地聚落社会之乐土。 一、自然环境 四川西北角为西藏高原东缘的一隅,高原在海拔一万尺以上全是草地,广漠无垠,即在盛夏早晚亦觉阴湿异常,河流迂缓,沼泽漫布,山坡上则花草杂陈,绮妍无比,番人聚居于此。  相似文献   

7.
婺源,位于皖、浙、赣三省交界,一个如诗如画的好地方。初见“婺”字,大多数人会读错,经查得知,它念“wu”,且有一个很美的寓意“静女翌立水中”,据说它是上古汉语的词汇。当你有幸走进婺源——中国最美的乡村,在其山麓水畔、村落亭榭间,在一个“天人合一”的生态家园,去尽情感受那浓浓烈烈的民居文化。穿行于婺源的古老民居中,最令人惊叹的就是民居中的雕刻。在每一栋民居的内部,在每一个可能的地方,都恰到好处地布满了出神  相似文献   

8.
中国中部地区农村聚居分异特征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样点分析、样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聚居规模与空间形态、聚居设施与居住条件、聚居主体与社会结构等农村聚居核心特征要素出发,探讨我国中部地区农村聚居空间分异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表明:我国中部地区农村聚居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呈现平原—丘陵—山区地域梯度、发达—欠发达—落后经济梯度、近郊—远郊—偏远距离梯度规律;农村聚居空间分异是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与收入水平、城镇化与城乡关系、地域文化环境以及国家政策与制度调控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各因素作用程度、方向、效应不同,并相互制约与影响;自然地理条件属于稳定型因子,重点作用于平原—丘陵—山区地域梯度,产生"持续强化效应";经济发展与收入水平、城镇化与城乡关系属于动态型因子,主要作用于发达—欠发达—落后经济梯度、近郊—远郊—偏远距离梯度,产生"倒U型阶段效应";地域文化环境是影响农村聚居较为深刻和本质的因素,通过影响聚居主体价值体系与行为习惯发生作用,属于半稳定性因子,产生"双向均衡效应"。  相似文献   

9.
人类文明之化石世界民居之瑰宝中国文化之名城韩城市位于陕西省东部,黄河西岸。距省会西安210余公里,北依宜川,西邻黄龙,南接合阳,东隔黄河与山西省河津、乡宁、万荣等县市相望。总面积1621平方公里,地形地貌为"七山一水二分田"。人口40万。  相似文献   

10.
彭永岸  王筱春 《热带地理》1999,19(4):307-311
滇西北横断山区,由于地质的强烈作用,形成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相间并流的地貌大奇观,有众多峡保和高大雪山群,低纬海拔的冰川。气候多样,生物资源品种繁多,垂直地带性非常明显,集聚了最壮丽的自然风光。藏纳西,白,彝,傈僳,怒,独龙,普米,回等民族聚居,社会发展层次有先有后,有人类社会发展的博物馆之称,民族风情浓郁。  相似文献   

11.
农村聚居的相关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农村建设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有关农村聚居的研究日趋活跃。令人担忧的是,学术界对农村聚居的相关概念并未取得共识,概念的混乱给农村聚居的规范研究造成了明显的障碍。针对这一情况,对农村聚居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这些概念包括农村聚落、农村聚居、村落、村庄、农村居民点、农村聚落环境以及农村人居环境等。农村聚居是以村落、集镇(市)等聚落形式及周边环境为载体,以血缘、地缘性群体集中居住、生产、生活为内容的复杂系统,具有产生、发展、成熟、衰退、重生等演变过程。与聚落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其以人为中心的系统性、综合性和有机性;农村聚落环境以聚落为中心,人包含在聚落中;农村人居环境以人为中心,人的主体地位突显。  相似文献   

12.
利用GIS技术分析位于云南红河哈尼梯田遗产核心区的元阳县全福庄中寨1960年开始建寨以来民居分布格局的演变过程,探讨关键因子对民居分布格局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民居演变经历了建寨(1960—1963年)、迁入(1964—1975年)、慢速扩展(1976—2005年)和快速扩张(2006—2018年) 4个阶段,分别形成民居分布的单核、双核、双核邻域扩展和多核等空间格局模式,并呈现由集中向随机分布格局演变的特征。(2)影响民居分布格局的关键因子是地形、距水井距离、距道路距离和亲缘关系,其中距水井和道路距离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而亲缘关系影响的是民居聚集程度。(3)民居演化过程表现为建寨阶段受地形和距水井距离影响,迁入和慢速扩展阶段主要受亲缘关系影响,而快速扩张阶段则主要受距道路距离因子控制。未来在乡村聚落重构和建设中应综合考虑这4个因素,以实现哈尼聚落与梯田遗产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闽粤赣三角地带典型客家民居及其旅游地的空间竞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证应用分析研究表明,根在中原的客家人因客居地区不同,其民居建筑因地而异;地处闽粤赣三角地带的客家民居,以永定的土楼、梅州的围龙屋和赣南的围屋,并称客家三大典型代表性民居,其造型规模和建筑艺术渊源来自北方中原的建筑造型艺术和夯土技术,建筑形态以方形、圆形为主,强调中轴对称位置,土楼、围屋的防卫功能突出,围龙屋的开放功能显著。应用旅游地空间竞争理论分析了影响闽粤赣三角地带典型客家民居旅游地空间竞争的因素,认为客家民居旅游地的空间竞争是同类型非替代性竞争。同时,提出了客家民居旅游开发要以保护为前提、加强区域合作与规划、资源互补与联动发展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4.
迁移、城市化、旅游和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民居建设与发展施加新要求,导致传统民居空间置换快速应激诉求的产生。通过系统地梳理国外传统民居空间置换相关研究文献,聚焦在5个关注点进行综述,即城市发展与传统民居空间置换关系的辨析、空间置换基本理论、传统民居空间置换特征、传统民居空间置换问题和影响因素的探讨。基于上述相关研究结果,最后从扩展深化研究内容、亟须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两个方面进行了未来研究展望。今后,中国传统民居空间置换应强化实证研究,创新研究方法,加强基于乡村尺度下的空间置换互动关系过程及机理的非空间微观逻辑研究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杨兴柱  孙井东  陆林  王群 《地理学报》2018,73(2):276-294
作为新兴的重要发展力量,旅游正在不可逆转地改变着聚居空间演变进程。旅游地聚居空间特征及其社会效应是透视旅游地社会转型的重要维度之一,旅游地聚居现象已构成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命题。以千岛湖为案例,立足社区尺度,应用实地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方法、GIS空间技术、统计分析法,探究千岛湖旅游地聚居空间发展过程;识别和划分居住社区类型,测算居住社区空间分异度,揭示旅游影响下典型聚居区分布格局;从居住满意度、社会交往和社会融合三个方面,构建聚居空间社会效应指标体系。研究发现:① 伴随着社会经济转型、旅游产业发展与城市更新的不断推进,千岛湖镇聚居空间发展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② 识别了76个基本空间单元,将76个居住小区划分为乡村社区、商住混合社区、老旧住房社区、一般商品房社区、高档商品房社区、高档别墅区、旅游度假社区7种类型。③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存在于旅游地聚居空间。社会阶层越低的社区居住分异度越大,社会阶层较高的社区居住分异度越小。千岛湖镇聚居空间呈现圈层结构分布模式,从湖岸到中心城区,居住等级逐渐降低,乡村社区呈扇型镶嵌于主城区居住空间结构上,老旧住房社区和旅游度假社区分布于千岛湖镇外围。④ 旅游发展导致了聚居空间社会分异,引致旅游地传统社会关系的裂变分化,进一步影响聚居满意度、社会交往和社会融合。千岛湖镇旅游地社区居住总体处于较满意状态,且千岛湖镇社区居住满意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不同社区个体交友意愿存在差异,大部分居民能较好地适应本地生活。  相似文献   

16.
正文昌市位于我国海南省东北部,是我国黎族文化的发源地。提起文昌的由来,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文昌地域,在西汉时称之为紫贝县。隋炀帝时,改为武德县。唐高祖时,改名平昌县,寄希望于黎汉和睦。该县三面临大海,乃是黎族土著聚居之地。黎族土著居民彪悍,不服朝廷管束,频频反叛,一直是中央政府的一块心病,各朝各代都曾派兵镇抚。唐太宗登基时,平昌县黎族再度  相似文献   

17.
豫东南山水画般古朴的圩子民居具有鲜明的地域个性,它与当地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构成该地区独特的文化资源,是区域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在人们对区域资源的背景与特色认识不足、旅游产业规划细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圩子民居的资源特性未被发掘和利用。通过归纳总结圩子民居的资源特性与现存问题,提出了对圩子民居旅游开发的设想,探讨了构建具有特色的区域生态文化及区域旅游产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乡村研学旅行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之一.多民族聚居村落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鲜活载体,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本文从地方本性视角出发,以多民族聚居的城子古村为例,秉持互动性、体验性、教育性和乡土性原则,在明确城子古村三大本性特征和研学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程内容设计相关研学产品,多方位、深层次地展现城子古村的地脉和文脉景观,解决当前研学产品地域性体现不足、文化内涵缺失等问题,为国内多民族聚居村落发展研学旅行提供实证案例研究,助推多民族聚居村落振兴.  相似文献   

19.
万蕙  唐雪琼 《地理科学》2017,37(4):595-602
以广西龙州县边境乡村的法式民居景观为例,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法式民居景观兴盛的缘由,并探讨其象征意义及认同建构。研究发现,法式民居景观作为承载文化意义的符号,是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又因其宫殿式形态,成为当地人幻想更大权欲以获得自我满足的源泉。此外,法式民居景观强化了当地村民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建构,并唤起了他们对历史的缅怀、对家的归属感和对地方的认同感。研究既是对新文化地理学关于景观研究向社会文化意义转向的例证,也是对新文化地理学中关于地方、景观与认同关系研究的回应。  相似文献   

20.
湖南旅游概览湘江一桥又名橘子洲大桥,建于1972年,连接五一大道与溶湾镇,飞跃橘子洲,全长1532米。为长沙市第一座跨越湘江的大型桥梁。湖南省位于中国南部、长江中游,大部分地区处于洞庭湖之南,因而被称之为湖南。又因境内湘江流贯南北而有“湘”之简称。湖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除汉族外,还有土家、苗、侗、瑶、回等50个少数民族。湖南历史文化悠久,山水风光秀丽,有10个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于一体的旅游景区,形成"东一线,西一片"的格局。"西一片"以自然风景资源为主,有武陵源、猛洞河、吉首-凤凰、桃花源4个旅游风景区;"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