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开平地面气象自动站观测资料,对飑过境时风、雷雨、气温、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面气象要素分钟数据变化可以较好地反映飑的变化特征,将其作为判别、记录飑的依据,为观测员在实际工作中记录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根据济南地面气象自动站观测资料,对飑过境时压、温、湿、风等气象要素变化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常规地面气象要素分钟数据变化可以较好地反映出飑的变化特征,将其作为判别飑的依据,为观测员在实际工作中熟练把握、记录该天气现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一次疑似“飑”的观测判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2007年4月2日河源站一次疑似飑过程的分析,从飑的定义、判定方法、产生飑时各气象要素的变化、飑的形成及天气特征,与当时自动站观测资料、常规气象资料、天气图、卫星云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准确判定这是中尺度对流云团引起的雷雨大风现象而不是飑线过境。  相似文献   

4.
陈焕武 《陕西气象》2001,1(1):42-43
飑是一种突然发生的持续时间短促的强风现象。它与排列成带状十分狭窄的雷暴群同时出现,形成一条强烈的对流天气带。在《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对飑做了定义,但风速突增,风向突变,气象要素随之也有剧烈的变化,没有一个量的标准。因此,在实际观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容易造成漏记、缺测或时间偏迟。对佳县站1980~1999年资料记录所出现的132次飑进行了总结分析,得出一些结论。1 飑的气候特点及要素变化1.1 气候特点据资料统计表明:飑出现最早在5月初,最晚在10月底,其中7~9月出现占80%;日变化显,午前弱,午后强,傍晚减弱,一日中14~20时出现…  相似文献   

5.
飑的定义是:突然发作的强风,持续时间短促。出现时瞬间风速突增,风向突变,气象要素随之有剧烈变化,常伴随雷雨出现。而热雷雨产生时也有以上的要素变化。因此飑和热雷雨在气象观测实际中很容易混淆。对它们如何区别呢?一是气象要素变化的程度不同,二  相似文献   

6.
飑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飑产生时常伴有大风,而我们观测员有时只记录大风,而忽视了飑这种天气现象,造成天气现象漏记。为了避免类似现象发生,笔者根据介休市气象局近年来的气象资料以及工作中的观测经验,对飑产生时地面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作一浅析。1定义从天气学  相似文献   

7.
刘明云 《山东气象》2009,29(4):73-74
为了更好地做好飑的观测,总结了平原站2004年和2006年两次飑出现时气象要素的变化特点,飑出现时常伴随瞬间风速突增,风向突变,强风持续时间短促,并伴有气压、湿度骤增,气温骤降等气象要素的剧烈变化,还常伴随雷阵雨出现。通过这些变化来寻找飑的特征,防止飑的漏记和误记。  相似文献   

8.
“飑”是一种较复杂的天气,发生频次较少。本文通过对飑的特征的分析,总结了判断的方法,并结合典型个例分析飑与雷暴过境的区别,对其记录方法加以说明,对观测员正确判断记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飑:突然发作的强风,持续时间短促。出现时瞬间风速突增,风向突变,气象要素随之亦有剧烈变化,常伴随雷雨出现。这里只给出了飑现象一个比较笼统、概括的定义,造成有些测报人员对它的理解存在模糊和误区,而天气现象的记录主要依据其定义描述的特征来进行判断,这样就使得有的台站在工作中所依据的标准并不十分明确,出现了判断标准不一致,导致飑现象记录的不规范,甚至出现了漏记现象。现就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作以下分析,供测报人员参考。1所依据的特征及各要素变化的次序不明确定义里提到的风速突增,风向突变;压、温、湿气象要素随之有剧烈变化,…  相似文献   

10.
对飑在地面气象观测中的天气特征进行讨论,并与天气学中的中尺度天气系统——飑线进行区别。分析了陕西飑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年际、年代际变化特点,发现陕西飑的发生次数在1980年出现由少到多的强突变,认为1979年出版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对飑定义的修正是产生突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陈丹青 《广东气象》2002,(Z2):47-48
飑是一种诸多天气现象和气象要素综合反映的特殊天气现象 ,常出现在春、夏季急行冷锋的前方和台风边缘的积雨云到来之时 ,常伴有阵雨、雷雨甚至冰雹 ,最大风速可达 2 0m/s ,有时甚至达5 0m/s。其在《规范》中的定义是 :“突然发作的强风 ,持续时间短促 ,出现时风向突变 ,瞬间风速突增 ,气象要素随之剧烈变化 ,常伴雷雨出现”。所以观测时判断是否记录飑关键是要综合考虑何谓“强风”、“突变”和“剧烈变化” ,然后结合其它气象要素的变化进行综合考虑。根据我台 49年气象观测资料统计 ,飑这一天气现象记录有 1 9次 (6月和 8月出现次数…  相似文献   

12.
飑与飑线     
对天气现象飑的记录,观测员反映不好掌握,普遍感到《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标准”难确定,有的分不清和一些天气过程的区别。笔者在下站的过程中曾多次碰到这样的情况:测站风速猛增,风向突变,雷电交加,大雨骤至,气压踊升,气温陡降,持续时间又短促,应该说是明显的飑。可常常听到观测员们的议论声:“这是锋面过境,雷暴单体过境,还是飑线过境?能不能记  相似文献   

13.
飑是一种根据风、压、温、湿等要素变化而记录的一种天气现象。《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对其定义为:突然发作的强风,持续时间短促,出现时瞬间风速突增,风向突变,气象要素随之亦有剧烈变化,常伴随雷雨出现。但是风速突增,风向突变,气象要素随之剧变均是定性描述,没有一个量的标准,相对于其它天气现象较难观测。因此,实际工作中,一些同志在飑及其观测上存在一定问题。我们对铜川站1984~1994年间所出现的全部26次购进行了总结分析,得出一些结论,供大家参考。1跑的气候及要素变化特点1.1气候特点铜川站随基本出现在夏半年,其中6~…  相似文献   

14.
使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分别选用两种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MYJ,YSU),对2006—06—25洛阳地区一次强飑线边界层结构进行模拟,对比分析近地面层风场、温度场以及边界层日变化特征,结果发现:WRF模式基本模拟出了强飑线过程边界层变化特征;在边界层方案中,MYJ方案描述的边界层结构较YSU方案合理。这表明,用WRF模式能较好地模拟预报飑线的边界层气象要素特征。  相似文献   

15.
对两个飑线个例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维桓  张铭 《气象学报》1988,46(1):92-96
近年来随着观测手段的提高、计算机的发展以及中尺度试验计划的实施,中尺度数值模拟有了长足的进步。本文讨论了对1982年6月17日苏北飑线、1975年6月5日北京飑线所进行的数值模拟。限于计算条件,主要模拟飑线系统的产生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一次华北飑线的阵风锋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郑丽娜  刁秀广 《气象》2016,42(2):174-182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和雷达探测等资料,对2013年8月4日晚上华北一次飑线的阵风锋引发的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冷锋与前倾槽的配置构成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地面中尺度高压外流冷空气与环境风场形成的中尺度辐合线,使得对流活动加剧,促使新的雷暴生成或加强。飑线成熟阶段具有明显的波动特征,并向右向发展。阵风锋首先产生于飑线的强雷暴群前,并随着飑线的增强而增强;阵风锋的维持主要依靠风暴持续的下沉气流,下沉气流减弱后阵风锋会随之减弱。飑线及阵风锋过境时均伴有气象要素的剧烈变化,在系统发展强盛时,阵风锋过境气象要素的变化幅度大于飑线的变化,其余时段则偏弱。飑线减弱以后,阵风锋还会维持一段时间,这需要加强系统的监测。  相似文献   

17.
关于天气现象"飑"的实践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飑是一种与强对流天气相关的天气现象。按其定义:飑是突然的强风,持续时间短促。出现时瞬时风速突增,风向突变,气象要素随之也有剧烈的变化,往往是气压涌升,温度陡降,湿度增大,并常伴有雷雨出现。在实际工作中飑是一种容易漏记或错记的天气现象。1飑易漏记、错记的原因飑在实际工作中容易漏记或错记,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般的雷暴天气都伴有阵风及气象要素的变化,但并非所有的阵风都是飑。第二,风向急转的概念不是很清晰。第三,持续时间短促。第四,开始时间的记录以什么为准。其实飑的记录可以根据当时的天气背景及发生时单站…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统计临河地区(1981—2010年)30a历史资料着手,对出现的20次飑的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通过典型例子进一步的举例论证,又结合自己多年的观测审核经验,提出了飑的观测记录要点,供地面气象观测员在今后的工作中参考,从而防止飑的误记、漏记。  相似文献   

19.
飑的判别     
郭键 《气象》1991,17(9):28-28
在《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规定:飑是“突然发作的强风,持续时间短促。出现时瞬时风速突增,风向突变,气象要素随之剧烈变化,常伴雷雨出现。”然而,由于其出现次数较少,定义较抽象,在实际观测工作中较难判别,常出现漏记或误记。为了较准确  相似文献   

20.
冷涡背景下飑线过程统计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杨珊珊  谌芸  李晟祺  肖天贵  凌婷 《气象》2016,42(9):1079-1089
文章首先给出冷涡的定义,根据其定义,利用2008-2013年4-9月的天气图识别出73个冷涡,然后根据飑线的标准筛选出符合条件的飑线过程。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和1°×1°6 h的NCEP FNL资料,对飑线的时空分布、移动特征、形成、消散方式以及飑线和冷涡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2008-2013年6年共识别出73个冷涡、17条飑线,飑线主要形成于我国江淮流域、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2)飑线的发生有明显的月变化和日变化,约58.8%的飑线发生在7月,52.9%的飑线发生在午后到傍晚。(3)飑线主要形成在冷涡的南部,在冷涡的不同时期飑线形成的位置有所不同。(4)飑线一部分受西风带系统影响自西向东偏南方向移动,另一部分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具体移动方向具有不一致性。冷涡背景下的飑线移速较快。(5)本文统计的冷涡背景下飑线过程大都伴随短时强降水,主要形成方式为嵌套区线型(EA型),主要消散方式为颠倒破碎面型(RBA型),EA型飑线多产生于高潮湿环境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