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驱动力对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变异特征分析不足的问题,该文以长江经济带市域为基本单元,借助社会经济数据,引入自然环境数据,建立了经济、社会、环境和土地因子的测度指标体系。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人口城镇化的空间格局、动力因子以及空间分异性。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水平区域间差异显著,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形成了"圈层集中-东西对立-中心联动-梯度明显"的分布格局。动力因子对各地区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环境因子和经济因子是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动力因子的影响程度和变化趋势能够客观的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状况、社会发展和土地现状对城镇化发展在空间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我说三个观点。第一,我不同意城镇化支持农民进城。城镇化是通过两个流动实现两个转化的过程,一个流动是人口的空间流动,从农村流向城市。第二个流动是社会流动,由中下收入的阶层,逐渐通过城市化过程中的培训、教育、就业,逐步上升为中产阶层。当一个国家建立了以中产阶层为主的结构的时候,城市化进程完成。第二个是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关系。在工业化发展前期工业化决定城镇化,工业化的中后期城镇化决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又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以及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的乡村人口比重逐渐降低,城市人口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的物质状况和生活方式逐渐向城镇性质转化或强化的过程.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正因为如此,各国都对本国的城市化发展给予高度重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正经历着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城市化研究也步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动态变化是城市化的本质特征,本文将探讨以地图的形式来表现城市化动态变化的过程,进而揭示城市化发展规律和特征.  相似文献   

4.
曾鸿程 《地图》2000,(4):25-28
城市化又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以及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的乡村人口比重逐渐降低,城市人口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的物质状况和生活方式逐渐向城镇性质转化或强化的过程.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正因为如此,各国都对本国的城市化发展给予高度重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正经历着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城市化研究也步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动态变化是城市化的本质特征,本文将探讨以地图的形式来表现城市化动态变化的过程,进而揭示城市化发展规律和特征.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镇化向着“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更好地支持山东省城镇化发展决策,本文以山东省17地市为研究对象对山东省城镇化发展水平分布格局及其空间相关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复合指标法从人口、经济、社会发展三方面选取10个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借助SPSS计算城镇化水平得分,并对城镇化发展水平得分进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利用ArcGIS对城镇化发展格局进行离散度分析以及可视化表达。分析显示: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城镇化水平在全局上具有显著性不强的负相关性,局部区域具有显著性较强的集聚现象。  相似文献   

6.
吴华意  胡秋实  李锐  刘朝辉 《测绘学报》2022,51(9):1827-1847
城市人口是构成城市的社会主体,是城市发展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城市人口时空分布是城市管理需要掌握的重要信息。正确、精细化的城市人口分布数据对于城市运行与规划、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城市人口时空分布估计是城市地理学需要解决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城市人口时空分布估计的关键点为核心,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综述:①空间分布单元划分方法,即城市人口分布的空间划分方式;②主要的模型和方法,从模型思想发展过程和估计对象的角度总结了6类方法并进行详细阐述;③估计结果在城市发展中的主要应用。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了目前人口时空分布研究在空间单元构建、建模数据、建模思想和结果验证上存在的问题,同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4年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和历史遥感影像,对2010~2014年泸州城市空间扩展进行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泸州市中心城区由2010年的68.86 km2扩展到2014年的88.51 km2,年均扩展速度为7.31%;中心城区几何重心整体约向北偏西移动0.24 km,扩展模式总体上属于填充型,土地来源以人工堆掘地为主;中心城区紧凑度相对提高约20%,城市几何形状越来越规整;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为1.16、人口-城市扩展指数为1.31,表明中心城区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泸州市在今后的城镇化过程中,应加强空间管制、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县域尺度城镇化研究不足,以及传统数理统计模型无法描述城镇化空间集聚特征的薄弱点,从空间自相关视角来探讨县域尺度城镇化空间集聚特征。基于人口、经济、空间及社会4个维度构建县域城镇化体系,运用投影寻踪模型测度县域尺度城镇化,较科学地评价县域城镇化水平;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县域城镇化空间集聚,并解释其影响因素,实现了对县域城镇化空间集聚规律有效揭示。研究结果表明:安徽县域城镇化水平呈上升态势,存在"南高北低"区域分异;县域城镇化具有显著全局空间集聚,局部H-H区集聚"合-芜-马",L-L区集聚皖北地区;地理区位条件、交通网络改善、中心城市作用及发展政策倾向是影响安徽县域城镇化空间集聚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变化是自然与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较短时间尺度上,社会经济因素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本文以吉林省前郭尔罗斯县为例,运用1987年和1996年TM影像及相关统计数据,采用空间分析、统计分析和遥感信息与空间化非遥感信息集成等方法,研究了10a来该县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及其社会经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近10a来,耕地面积明显增加,林地、牧草地面积减少,其它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不大,农业产值、牧业产值、农业人口数和粮食产量是该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力.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海南省人口空间分布模式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GIS平台上利用空间自相关统计分析方法对海南省人口的全局和局部空间差异的特征、分布形态与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探索分析,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统计分析观念,改善了统计分析方法与方式。研究的结果显示,海南省人口分布呈现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且表现为从中部山区逐渐向周边沿海区域扩展的环带状聚集模式。根据这一结论提出几点促进海南省未来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杨强  王运动  李丽  王心源  何立恒 《遥感学报》2016,20(6):1424-1434
人口经济的时空耦合态势是中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均衡过程的重要体现,可有效地指导中国经济布局、民政建设、交通发展和环境管理等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采用人口分布结构指数、人口密度基尼系数、人口经济重心迁移、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1935年-2010年6期县级行政单元人口普查统计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实现人口密度分界线的空间刻画及其变化趋势分析,结合1952年-2010年省级行政单元人口、经济统计数据,从人口与经济重心空间耦合及其空间一致性两个角度来揭示社会经济与人口分布的时空差异,剖析人口分布与社会经济的联系。得出以下结论:(1)由于社会历史、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影响,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不尽相同,东西部差异较大,且不均衡态势日益明显。(2)胡焕庸线至今仍能很好的概括中国人口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稀的空间分布格局,但是甘肃、宁夏、内蒙古地区的人口分布已经在局部范围内突破了胡焕庸线的限制,中国人口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向西部转移的趋势。(3)中国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空间一致性的地域分异特征十分明显,但省际一致性在不断缩小,人口集聚具有较强的经济导向性。(4)全国和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大区域在1952年-2010年的人口经济一致性程度及其变化趋势各异:全国人口经济空间一致性程度相对较低,东北地区人口经济一致性程度较高且还在改善,东部与中部保持稳定,西部较差且呈减弱趋势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取昌吉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2016、2017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结合经济、人口等专题数据,从城区扩展、内部结构、用地效率等方面分析昌吉市城镇化空间格局的演化规律,为城市生态与环境和谐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厦门市辖区为例,通过对多个时段的地理空间和遥感影像数据进行信息提取,结合相应时段的人口、经济统计资料,应用GIS技术手段,分析厦门市城镇化进程中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进而提出一些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如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城市空间格局发展是体现城镇化的重要特征,研究其分布与演化规律可以为国土空间规划、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提供决策依据。本文基于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成果,结合规划、经济、人口等专题数据,采用监测分析模型与评价指标,开展海南省城市空间格局变化监测,分析2000—2018年海南省城市的空间扩展变化、规划实施情况、公共服务水平、综合交通网络等信息,旨在为海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提供客观的监测信息和有力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5.
以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为视角,将人地关系归纳为城镇化、工业化、农业集约化和生态化4种主要的人为干扰过程。在系统梳理城镇化、农业集约化和生态化遥感识别内涵与方法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人为干扰强度评价方法与指标构建过程,指出当前人为干扰研究主要存在干扰类型、影响趋向、研究方法、切入角度、研究内容以及研究尺度6个方面的问题。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突出、人地关系矛盾剧烈的生态敏感区,以及城镇化、农业集约化与生态化3种典型人为干扰,开展不同空间尺度上人为干扰强度积极与消极综合的定量评价,以期为未来人为干扰定量识别与评价以及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提供支持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将人口密度为1 500人/km~2和人口规模为6万人的区域提取为我国高密度人口聚集区;再运用叠置分析、重心和标准差椭圆分析模型,对高密度人口聚集区与城镇用地的空间分布差异进行定量分析,以期为协调人口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参考,为未来人口、土地和经济城市化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2000~2015年全国高密度人口聚集区与城镇用地的重叠率不足30%,人口集聚于非城镇用地的现象十分普遍。从区域上来看,沿海地区的人口集聚与城镇用地拓展协调性比内陆好,南部沿海经济区城镇用地拓展与人口集聚不匹配的现象较严重;从分布方向上看,高密度人口聚集区与城镇用地分布均为南北方向分散,东西方向集中;北部城镇用地分布多于高密度人口聚集区,南部则相反,整体上二者的空间分布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城镇化背景下武汉市人口时序增长趋势和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变特征,本文基于1990年第四次、2000年第五次、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和2014年武汉市人口普查数据,运用统计学原理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武汉市人口增长的时空变化规律;应用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数学模型,得到武汉市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趋势。人口增长研究表明:1990年以后,武汉市人口数量迅速增长,总体上形成了中心聚集、外围扩散的空间发展格局。空间分布研究表明:1)武汉市的人口密度分布更加符合Clark模型,主城区Smeed模型拟合效果更好。近25年来,武汉市城镇化进程迅速,人口向主城区聚集。随着时间发展,主城区逐步呈现初级阶段的郊区化。2)武汉市主城区人口空间分布已经出现多中心化的趋势,并且已经有两个街道发育成为人口次中心。研究结果可为武汉市人口相关决策的制定和城市结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有助于认识我国中部崛起城市的发展规律,为其他城市的发展和规划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科学发展是一个过程。这要求我们在走向科学发展的过程中破解遇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从城市发展层面看,到2010年,全世界将有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我国城市发展方式存在以下三大"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19.
赵荣  董春 《测绘科学》2007,32(4):69-70,59
统计信息是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信息资源,涵盖了人口、农业、工业、经济等各类数据。采用GIS技术,有效地实现统计信息与空间信息的集成管理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在分析了GIS中常用的集成方法基础上,提出了通过统计信息的“空间化”实现两者集成的方法,并以人口为例,详细论述了通过“空间化”实现人口数据与空间数据的集成过程。通过这种集成,可以高效地利用GIS的分析功能实现统计信息的管理、分析、显示。  相似文献   

20.
生态恶化对国土经济安全所造成的影响已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我国生态脆弱区的问题实质上是资源超载,即该地区人口生存问题。从出路只有大规模外迁人口,从以农为主转变为以林为主。人口迁移涉及在一个较长时期的粮食供给和投资等问题。 目前我国粮食、储蓄双超储,机遇难得,应当紧紧抓住,化被动为主动,力争在扭转生态脆弱区的农业和农村人口布局上有所作为。本文提出了几种人口迁移的方式,对我们资源管理工作也有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