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对北京西山下苇甸剖面中典型风暴成因竹叶状灰岩的野外实测和镜下薄片分析,明确了59套风暴沉积特征,确定了风暴沉积序列并建立了陆表海风暴作用沉积模式,主要取得如下认识:(1)北京西山下苇甸寒武系共有泥晶灰岩相、含砾屑泥晶灰岩相、颗粒泥晶灰岩相和泥晶颗粒灰岩相4种岩相类型。(2)鲕粒灰岩-砾屑灰岩型序列发育原地型风暴岩,泥岩和粉砂岩-砾屑灰岩型序列发育近源型风暴岩,泥晶灰岩-砾屑灰岩型序列发育远源型风暴岩。(3)原地型风暴岩发育侵蚀面,砾屑含量高,长短轴比大;近源型风暴岩砾屑定向性好,可见递变层理;远源型风暴岩基质含量高。(4)竹叶状灰岩沉积在陆表海背景下的潮下带,原地型、近源型和远源型风暴岩沉积范围以正常浪基面和风暴浪基面为界,距风暴中心距离和搬运距离依次增加。本次研究不仅补充了下苇甸寒武系的风暴沉积记录,而且为该时期的古环境研究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2.
1.粉晶砾屑灰岩(竹叶状灰岩)砾屑结构,砾屑由泥晶灰岩组成,具或不具红色氧化圈。砾屑为圆状、次圆状,分选差,含量65%。砾屑间为微晶基质充填,因重结晶而晶粒变粗,含量35%,基底式。是在浅水和水能量相当强的环境中,由波浪或水流使弱固结或固结的泥晶灰泥破碎、搬  相似文献   

3.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及新近系碳酸盐岩沉积相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和新近系湖相碳酸盐岩主要分布于下干柴沟组上段到油砂山组,其中,下干柴沟组上段和上干柴沟组的碳酸盐岩更发育。碳酸盐岩主要岩石类型有泥晶灰岩、藻灰岩和颗粒灰岩等三大类,此外,还普遍发育由石灰质、白云质和陆源碎屑等3种组分构成的混积岩。碳酸盐岩沉积相可划分为滨湖灰泥坪、滨湖藻坪、浅湖颗粒滩、浅湖藻丘以及半深湖泥灰岩相。滨湖灰泥坪的主要岩石类型有泥晶灰岩、含陆屑泥晶灰岩、陆屑泥晶灰岩以及陆屑泥灰岩等;滨湖藻坪为藻泥晶灰岩、藻纹层灰岩、含陆屑藻泥晶灰岩;浅湖颗粒滩有亮晶或泥微晶的鲕粒灰岩、生屑灰岩和内碎屑灰岩,其次为含陆屑颗粒灰岩;浅湖藻丘为藻叠层灰岩、藻团块灰岩、藻泥晶灰岩和含陆屑藻泥晶灰岩;而半深湖泥灰岩相的主要岩石类型为泥晶灰岩、泥灰岩以及含少量陆屑泥和粉砂的泥晶灰岩或泥灰岩。碳酸盐岩沉积相表现出很强的由西南向东北的迁移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川北米仓山西部旺苍县鼓城乡唐家河下寒武统仙女洞组露头剖面的观察与镜下分析发现,仙女洞组下段由生物碎屑泥晶灰岩(L)、粉砂质泥岩(M)、似瘤状砾屑灰岩(L')、角砾灰岩(R)、藻凝块灰岩(A)和含生屑钙质砂岩(S)组合而成,其以角砾灰岩、似瘤状砾屑灰岩和藻凝块灰岩为特征,且发育异地岩块和滑塌变形构造。进一步分析认为:L-M岩石组合为正常的斜坡环境低能沉积;L'-R岩石组合中的角砾灰岩为上斜坡生物灰泥丘崩坍滑动至下部而形成的,似瘤状砾屑灰岩可能是由于L-M岩石组合快速沉积导致沉积物失稳滑动变形、上斜坡生物灰泥丘崩落角砾致使的差异压实和滑动、以及后期物质成分差异引起的压溶作用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而使灰质层发生破碎并被泥质包围形成断续的砾屑状,甚至轻微的位移,进而形成条带特征不明显的杂乱变形构造;微生物岩(Mb)组合为上斜坡的灰泥丘沉积;S-M岩石组合为斜坡上部的浊流沉积。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建立米仓山西部仙女洞组碳酸盐岩台缘斜坡沉积模式,表明仙女洞组沉积早期米仓山西部存在台缘斜坡相沉积。  相似文献   

5.
目前川北地区早寒武世微生物藻与古杯参与的生物礁(丘)发育特征存在较大争议。通过实测剖面与镜下分析,川北旺苍县鼓城乡唐家河剖面仙女洞组发育三期灰泥丘。对该剖面灰泥丘沉积特征进行精细研究认为:第一期灰泥丘发育在滑塌角砾灰岩之上,造丘生物主要为枝状和房室状附枝藻,主要岩性为砾屑灰岩、藻格架凝块灰岩和含云生物碎屑灰岩,发育丘基、丘核、丘盖和丘翼,后期演化为钙质砂泥岩结束生长。第二期生物丘发育在鲕粒滩间生屑灰岩之上,造丘生物主要为肾状藻,次为附枝藻,主要岩性为生物碎屑灰岩、藻格架凝块灰岩、漂浮砾岩和亮晶鲕粒灰岩,纵向上发育丘基、丘核、丘坪、丘盖和丘翼,最终再度沉积鲕粒灰岩。第三期灰泥丘发育在藻叠层灰岩之上,造丘生物为古杯和微生物藻,岩性主要为古杯灰岩、生物碎屑泥晶灰岩、藻格架凝块灰岩和藻叠层灰岩,发育丘基、丘核和丘盖。进一步分析三期灰泥丘的成丘环境认为第一期灰泥丘属于台缘斜坡环境内的斜坡灰泥丘低能沉积,经历三个演化阶段;第二期属于台地边缘灰泥丘,经历四期演化阶段;第三期为台缘高能鲕粒滩向陆一侧能量相对较低的台缘古杯灰泥丘沉积,经历三个演化阶段。剖面中灰泥丘多与鲕粒滩共存,构成丘滩复合体,为后期研究储集性能和油气富集关系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6.
湖北宜昌地区寒武系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鄂西宜昌地区寒武系出露齐全、连续,且岩石类型多样、化石丰富,是我国寒武系的标准剖面之一。其沉积环境以潮下高能浅滩为主,其次为间歇能量的潮间带、滨岸的中小型浅滩,少数为开阔海较深处的静水灰泥沉积。石灰岩集中分布于下寒武统天河板组和水井沱组,其次在下寒武统的石牌组、中寒武统的磕膝包组、官山瑙组有少量夹层出现。其岩石类型有颗粒灰岩(鲕粒灰岩、核形石灰岩、砾屑灰岩及砂屑灰岩)、含颗粒泥粉晶灰岩(含生屑泥粉晶灰岩、含生屑灰岩)及泥晶灰岩。白云岩是本地区数量最多的岩石类型。从下寒武统石龙洞组开始都是白云岩沉积,白云岩可据白云石化作用机理和时间的不同分为准同生白云岩和准同生后白云岩两大类。准同生白云岩广泛出现于中上寒武统,岩石呈土黄色、砖红色,具纹层、鸟眼、干裂构。准同生后白云岩根据残余颗粒的有无可分为残余颗粒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两大类。晶粒白云岩有两种成因。一为回流渗透云化;二为深埋藏云化。根据本区寒武系岩石的岩石学特征、生物组合特征和结构构造特征本文重建了各组段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7.
碳酸盐颗粒泥晶化由真菌类和藻类的穿孔所引起,颗粒泥晶化可划分为四个阶段6种类型,泥晶套和泥晶铸型分别代表泥晶化的成长、成熟阶段。丰富的泥晶化颗粒为浅滩标志;泥晶化的深度与沉积速度成反比;泥晶化均匀程度与颗粒翻转次数成正比;颗粒泥晶化类型组合与风暴沉积有关;暴露环境出现溶蚀孔洞或负鲕。菌藻的泥晶化作用可加速海水及成岩压实作用对颗粒的破碎和细化并产生内碎屑和灰泥;鲕粒泥晶化后转变为辐射鲕和假鲕。  相似文献   

8.
南天山和静县大山口剖面石炭系野云沟组发育齐全,出露完好,主要由碳酸盐岩及少量碎屑岩组成,总厚度为696.8 m.岩石类型以碳酸盐岩为主,主要包括砾屑灰岩、含陆源碎屑鲕粒灰岩、生物碎屑微晶灰岩、含陆源碎屑砂屑灰岩、微晶灰岩及泥晶灰岩等.野云沟组主要为斜坡相和盆地相沉积,少量为碳酸盐台地相沉积.斜坡相主要发育砾屑灰岩、薄层...  相似文献   

9.
对西藏羌塘盆地东部边缘贡日地区产出石油沥青脉的中侏罗统布曲组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进行了详细研究,共区分出9种碳酸盐岩微相类型,即灰泥灰岩、纹层状粉泥晶灰岩、砂屑灰岩、球粒泥亮晶泥粒灰岩、含核形石和团块泥粒灰岩、生物碎屑泥粒灰岩、生物碎屑粒泥灰岩、含鲕粒生屑颗粒灰岩、含生物碎屑灰泥灰岩。根据微相类型组合特征和野外沉积构造,认为布曲组灰岩主要形成于碳酸盐台地浅缓坡、中缓坡和深缓坡3种沉积环境,在布曲组内共识别出4个沉积旋回,组成一个相对海平面逐渐上升的海进序列,与上覆地层布曲组岩层构成一个完整的三级海平面变化旋回。  相似文献   

10.
北京西山下苇甸地区寒武系为典型的华北型地层,常见的岩石类型为亮晶鲕粒灰岩、亮晶内碎屑灰岩、泥晶鲕粒灰岩、泥晶内碎屑灰岩、泥晶-微晶灰岩、晶粒灰岩、白云岩、粉砂岩及钙质泥岩。该区碳酸盐岩中的颗粒主要为鲕粒、内碎屑及生物碎屑,所见生物碎屑以三叶虫、介形虫、海百合茎等为主。昌平组以角砾灰岩、核形石灰岩、豹皮灰岩以及白云岩为主,形成于潮坪-潟湖环境;馒头组和毛庄组以紫红色泥岩为主,沉积于萨勃哈及潮坪环境;徐庄组和张夏组以厚-巨厚层状鲕粒灰岩夹条带状灰岩及粉砂岩为主,沉积于高能浅滩环境;崮山组以泥质条带灰岩夹鲕粒灰岩为主,沉积于滩外中缓坡环境;长山组和凤山组以泥质条带灰岩和砾屑灰岩为主,形成于中缓坡-外缓坡环境。总体上,下苇甸剖面碳酸盐岩发育匀斜缓坡沉积模式。研究区在寒武纪经历了昌平组沉积期到长山组沉积期的逐渐海侵过程及凤山组沉积期的逐渐海退过程。伴随着海平面的升降,该剖面形成了整体处于二级海侵背景下的11个三级海侵-海退旋回序列。  相似文献   

11.
河南登封地区寒武系第三统张夏组是一套167m厚的碳酸盐岩地层,出露连续且完整,发育以微生物岩主导和以后生动物扰动灰岩主导的两种米级旋回类型。通过对米级旋回的演化及其沉积学和古遗迹学特征分析,张夏组自下而上由以微生物岩主导的米级旋回逐渐让位于以后生动物扰动灰岩主导的米级旋回;沉积体系由无鲕粒滩的碳酸盐岩台地逐渐向发育厚层鲕粒滩的碳酸盐岩台地演化;沉积环境从潮下低能深水演变为开阔台地,并逐渐变浅形成鲕粒滩、局限台地;沉积岩类型从叠层石、凝块石灰岩等微生物岩逐渐变化为生物碎屑灰岩、生物扰动灰岩和含生物扰动鲕粒灰岩。  相似文献   

12.
在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阿木山组第三段泥晶灰岩中发现有海绿石。对海绿石的微观特征分析表明,阿木山组海绿石呈团粒状结构,同时呈胶体产出于方解石周边,显示了原生海绿石的基本特点。电子探针的组分分析表明,阿木山组中的海绿石为高成熟度的海绿石。通过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环境下海绿石的组分特征分析,建立了一种海绿石沉积的理想模式,同时揭示了阿木山组第三段海绿石化作用是在含氧量不够充分的弱还原状态下的正常浅海中进行的。本区阿木山组的下碎屑岩段和上灰岩段是在海水两进两退环境下的沉积,阿木山组灰岩中发现的海绿石则有可能代表了一个海进的开始。本区海绿石的发现及研究,对于进一步研究该区层序地层特征、地层格架及区域地层对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志明 《地质科学》1981,(4):337-342
冀西北铁岩的结构和构造类似于碳酸盐岩,因此,借鉴于现代碳酸盐相模式与沉积环境,有可能恢复古代铁岩的沉积环境。本文对铁岩分类及其沉积环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天津蓟县剖面中元古界铁岭组二段叠层石灰岩中普遍发育海绿石。野外观察表明,海绿石主要分布在叠层石柱体间的泥晶灰岩中,呈薄膜状富集在叠层石鞘外缘;微观特征分析表明,海绿石呈不规则状的胶体形式,显示了原地海绿石的基本特点。电子探针的组分分析表明,铁岭组中的海绿石为中成熟度的海绿石。由于产在潮下高能柱状叠层石灰岩中,铁岭组中的海绿石并不反映低沉积速率或沉积间断的沉积条件,与现代海绿石的形成环境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中元古界铁岭组叠层石灰岩中的中成熟度原地海绿石是特殊沉积背景下的独特产物,为研究海绿石在地质历史时期产出的多样性提供了一个重要实例。  相似文献   

15.
Special interest is attached to the Bhander Limestone because it is the only calcareous formation in the very thick elastic sequence of Precambrian age, designated informally as the “Upper” Vindhyan. The sedimentology of the Bhander Limestone was studied in the Mandalgarh-Singoli area of southeastern Rajasthan and adjoining Madhya Pradesh with a view to interpreting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of the formation. This study has an important bearing on the exploration for oil in India and presents one of the few examples of Precambrian limestones of which thorough modern sedimentological analysis has been made.The Bhander Limestone comprises micritic limestones, crystalline dolostones, siltstones and shales that show desiccation structures (horizontal fenestrae, bird's-eye structures, mud cracks), very shallow small channels filled with flat-pebble breccia, algal lamination, palisade structure, and occasional ripple marks, ripple lamination and micro-cross-lamination. The major petrographic constituents are micrite, intraclasts, sparry-calcite cement, pseudospar and replacement dolomite. Seven environmentally significant microfacies have been recognized: micrite, silty micrite, graded micrite, dolomitized micrite, neomorphosed micrite, intrasparrudite and intramicrudite.The Bhander Limestone Formation has been divided vertically into four lithofacies: red argillaceous micritic limestones (lithofacies A), interlaminated blue micritic limestones and red dolomite (lithofacies B), olive calcareous shales (lithofacies C), and black micritic limestones (lithofacies D). Each lithofacies is characterized by certain megascopic sedimentary features and microfacies. The various lithofacies have been interpreted as representing deposition in the different subenvironments of a generally low-energy, marginal marine environment comprising tidal flats and lagoons. The vertical changes from one lithofacies to another are interpreted as reflecting the change from one subenvironment to another brought about by the landward shifting of the boundaries of these subenvironments in response to a transgression.  相似文献   

16.
羌塘盆地隆鄂尼-鄂斯玛古油藏带中侏罗统布曲组含油白云岩带主要由潮坪相及潮下浅滩相颗粒灰岩和藻纹层白云岩、颗粒白云岩组成。藻纹层白云岩与颗粒灰岩组成旋回性沉积,发育藻纹层构造、鸟眼构造;含油白云岩带之间为潟湖相暗色微泥晶灰岩、泥质灰岩、介壳灰岩。采用优势相原则,横向对比分析编制隆起剥蚀区、潮坪相带、潟湖相带和潮下浅滩相带古地理展布,以及研究区生油岩与储集层及油气藏的空间分布,预测覆盖区可能存在残存油气藏分布区。  相似文献   

17.
牛君  黄文辉  王鑫 《古地理学报》2016,18(2):207-219
根据野外地质剖面宏观分析及室内薄片鉴定,对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上奥陶统吐木休克组和良里塔格组进行碳酸盐岩岩石组分、岩石类型及沉积环境分析。研究认为这2个地层单元具有不同的生物组合、颗粒成分、基质类型及其结构。吐木休克组岩石类型较为单一,主要为介形虫和三叶虫富集的泥晶生屑灰岩;良里塔格组岩石类型较多,包括似球粒藻粘结岩、泥晶生屑灰岩、亮晶砂屑灰岩、泥晶似球粒灰岩和纹层状叠层粘结岩等12种岩石类型。根据岩石学特征及野外露头分析认为,吐木休克组沉积于礁前上斜坡环境,而良里塔格组发育开阔台地相、局限台地相和生物礁相等,反映沉积环境水体相对较浅。研究区Ⅰ号和Ⅱ号剖面间发育台地边缘礁相,由南向北发育3个藻礁。  相似文献   

18.
新疆库车坳陷中、新生界碳酸盐岩及其成因意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疆库车坳陷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群为与广海连通不畅的半封闭局限海湾-蒸发潟湖环境沉积,它应是新特提斯洋向北的延伸部分,其中的碳酸盐岩主要为海相蒸发潮坪环境的潮上带膏云坪,潮间带生屑滩、砂屑滩、鲕滩和潮下带泥晶灰岩、泥岩、泥晶云岩等。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底部的灰黑色泥灰岩为深湖环境的沉积,分布较局限,仅见于克拉201井;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中部的浅灰色透镜状泥灰岩结核是典型干旱陆上暴露环境的产物,仅在库车河剖面见零星分布。侏罗系湖相碳酸盐岩主要分布在恰克马克组,其次是阳霞组和克孜勒努尔组,在卡普沙良河剖面的恰克马克组上部,可见到大量的叠层石灰岩,它们主要形成于能量较强的浅湖环境;深灰色泥晶灰岩常与灰黑色泥岩伴生,是深湖-半深湖环境产物。以上这些不同时期不同沉积环境的碳酸盐岩具有不同规律的微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特征,它们对于研究库车坳陷的沉积环境变迁和盆地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个别样品地球化学数据的偏差不能代表对整体沉积环境的判别,所以碳酸盐岩沉积环境的判别需要结合共生岩石沉积构造、沉积组合序列、古生物和沉积地球化学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西藏自治区北部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 ,在班戈地层分区的下白垩统郎山组之上发现一套厚约 180 0 m的滨海—浅海相碳酸盐岩、陆源细碎屑岩岩石组合 ,该套组合不属于郎山组定义之内 ,且出露良好、层序稳定、标志清楚、厚度巨大、化石丰富 ,并具有很强的可填图性。因此 ,我们将整合于郎山组之上 ,岩性以杂色微—薄层状钙质泥岩、钙质 (粉 )砂岩与泥质生物灰岩的韵律产出为特征 ,产圆笠虫、腹足类、双壳类等化石的地层命名为康曲组 ;将整合于康曲组之上 ,下部以灰—深灰色中薄层状泥质生物灰岩、圆笠虫泥晶灰岩、钙质泥岩等韵律出现为特征 ,上部以灰色中—厚层状含硅质结核圆笠虫泥晶灰岩、圆笠虫泥晶灰岩夹灰绿色薄层状钙质砂岩为特征 ,富含圆笠虫、腕足类、腹足类、双壳类及海胆等化石的地层定名为余穷组。时代均置于早白垩世晚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